《第十八愿讲话》慧净上人讲述

合集下载

文以载道 亦以存史——《净慧长老全集·五叶堂序跋记集》出版

文以载道 亦以存史——《净慧长老全集·五叶堂序跋记集》出版

文以载道 亦以存史———《净慧长老全集·五叶堂序跋记集》出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王 佳《净慧长老全集·五叶堂序跋记集》2019年4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佛门领袖传印长老和国学泰斗楼宇烈先生分别作序,表达佛教界和学术界对净慧长老弘扬生活禅、践行人间佛教的高度赞誉。

此书包括序跋文章83篇、碑记文章22篇,时间跨度从1962年至2013年,是一部有关净慧长老佛学思想及当代佛教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净慧长老(1933—2013年)幼年成长于尼庵,青年时代从虚云老和尚受戒、得法,传承五宗法脉,1956年入中国佛学院深造学习,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佛教僧才;80年代以后担任《法音》主编、柏林寺方丈、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

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始终怀着深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佛教如何适应时代、如何满足信众需要等现实问题充满忧患意识。

从90年代初期开始,净慧长老大力弘扬生活禅,开展生活禅夏令营,推动人间佛教的具体落实,前后长达二十余年。

其间,他的生活禅理念也不断丰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落实人间佛教思想、拓展人间佛教理论的最有影响力的生活禅模式,并为佛教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以往学术界对净慧长老思想研究,不太注意这些序跋资料。

事实上,这些文字正是净慧长老在不同时段付诸笔端的思想菁华。

例如,他将佛教特征概括为八点:“一、教主人格的庄严性,二、教义体系的完整性,三、教团组织的稳定性,四、教化目标的利他性,五、终极关怀的圆满性,六、佛与众生的平等性,七、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八、不同时空的适应性”,认为这也是“佛教契理契机原则的具体落实”。

(《〈佛教与人生〉序》)他对佛教五乘教法的阐释,继承太虚大师的判教思想,认为“佛法约可分为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声闻乘法,四、缘觉乘法,五、菩萨乘法”,其中“人天乘善法为出世三乘共法的基础”,“人乘善法上可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出世善法的基础”;同时,也更为明确地“把尽职尽责地做人作为修行的起点”。

(完整word版)中论颂(简体).docx

(完整word版)中论颂(简体).docx

中论颂讲义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观因缘品第一十六偈1.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2.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第一偈以胜义谛说明八不,是八无遮法;遮分非遮及无遮二,非遮是遮挡一法之后,隐示另行存在。

如房内没有蛇,隐示蛇在他处。

无遮是遮挡后不会有任何隐示。

如空性就是。

第二偈是称赞佛陀能说缘起的正理,灭除了内外道的种种邪见戏论,戏论包括实有的生灭常断有无等,戏论灭,而证得生死流转众苦寂灭的涅盘。

所以我(龙树)向您(佛陀)礼敬,您说的缘起是所有说法(指外道)的人中,无有能比,您是至高无上的。

法虽然无量无边,但是此八不含摄一切法。

以不生来说,生是显现的意义。

诸论师(包括内道外道)说种种的生:因果一,因果异,因中先有果,因中先无果,或说自生,共生,无因生,这是外道的见解,自生共生以数论派为主。

佛教内部除中观派以外,有主张他生者,以下说明。

无因生是顺世外道。

这里所说的生是指自性(实有)的生,所以要破斥,不是破世间名言的生。

所以生不是自性生,灭也不是自性灭,无生即无灭,灭依生而说,生灭是相依的名言。

其它六不也是一样。

本论主要破自性执,一切法唯名言安立。

执着一切法实有,实执就是无明,引生死苦。

因为外道及内道实事师执一切有为法有自性自相。

因缘生因缘灭,这是世俗名言安立的生灭,胜义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

法如果是实有,就是自性有,自性就不需依因缘,永远存在,独立不依他法。

如果本来存在而现在灭了,就是永断;如有自性就是常法,但世间一切法是无常变异。

有人眼看有一异来去,认为是实有的。

如果有自性的一,就不需依他法而成立,就不需因缘,我们知道一是依多而安立的,无一就无多,无多就无一,相待而有。

如果有自性的异就无有相续,因为二者不相干。

再说来去也是无自性,以立足点不同而安立的名言。

如说请你来,在对方来说是名去。

现在以喻说明八不。

万物无有自性生,生必依因缘。

世间人眼见无始来的谷米就有,所以不生,已经有了。

少林武功的哲学基石

少林武功的哲学基石

哲学禅武少林拳禅合一是少林寺武功的基本特征,也是少林寺武功的哲学基础。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

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将衣钵传授给道育、慧可、道副(一作“僧副”)、昙林诸人,是为禅宗之始,达摩因此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禅宗以“顿悟成佛”而著称。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主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也就是说,只要指示人人本来具有的心性,彻见此心性,即可成佛。

六祖慧能说: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为日,智为月,知惠常明。

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

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见。

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他又进一步指出: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智慧)观照。

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

按照慧能的观点,尽管你心中有无数妄念邪欲,而一旦起般若观照,内外明澈,刹那间即可成佛。

这种单刀直入式的禅法彻底摒弃了以苦行为方式的烦琐戒律,为世人指出了一条立地成佛的终南捷径。

少林寺妙兴大师(字文豪,登封人,1891~1927)有一幅墨宝,题为《人祖门少林派性功罗汉拳诀》,其全文如下:头如波浪,手似流星。

身如杨柳,脚似醉汉。

出于心灵,发于性能。

似刚非刚,似实而虚。

久练自化,熟极自神。

妙兴大师为一代武林高手,又颇通文墨,佛学造诣很深,曾任少林寺当家和尚,传有僧徒上千人,俗家弟子二百余人。

“出于心灵,发于性能。

似刚非刚,似实而虚”这十六个字道出了少林拳的精要。

一般人多认为少林拳以刚猛为上,其实这种理解未免有点片面。

武林前辈认为,凡练少林拳而“筋努骨突,任气用力”者,皆是因为后来“支分派衍,渐失其真”。

而真正的少林高手,则是“藏神在眉尖一线,运气在腰囊一条,发如美人之采花,收如文士之藏笔。

诸葛君之纶巾羽扇,羊叔子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夫岂有圭角之可寻哉? ”其中,“藏神眉尖”四字,说明内功修炼已达到相当火候;“运气腰囊”四字,则道出了少林拳运气发劲之所在,这与其他内家拳并无二致。

长老偈、长老尼偈诵

长老偈、长老尼偈诵

长老偈、长老尼偈诵《长老偈·长老尼偈》是佛陀门下众弟子的诗歌合集,被收入南传巴利圣典的小部。

其内容佛陀在世时即开始结集,是佛教经典中公认成书年代最早的作品。

这些偈颂的作者(长老及长老尼)很多都已经证得了解脱生死的阿罗汉果。

他们所吟咏的偈颂,有外在的生活经验,也有内在的心灵体验,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生的感悟。

这些偈颂高揭宗教理想,表现了修行者寂静、深远的最高心境。

一、关于自我感的消减《长老偈6.9》Jenta尊者我年轻时,曾以我的出生、财富、势力而自我陶醉我高举着我的旗帜,眼中容不下别人那时睹见了导师无比尊贵最上的调御者如耀眼的太阳身后跟随着的乞士每一位都是开发了澄澈的觉知彻底扬弃了憍慢和自我陶醉感而我无法自禁屈身、伏地在众中之尊的足下礼敬《长老尼偈 5.2》无垢比丘尼过去,我妍饰着自己的身体诱引、挑动那些愚痴人的心站在妓馆门口像猎人一样地设好陷阱我玩弄着身上的装饰品似不经意地暴露身体不同的部位耍弄勾引人的把戏对过往人群抛媚投笑为自己如此吸引人得意而今,身披僧袍二重衣头发已剃除在托钵乞食归还的时刻独坐于树下证入无扰的心境所有系缚心的结不管来自人间或天界的诱惑断尽摆脱了所有的漏我的焦热已止息清凉——涅盘。

二、知足《长老偈 1.1》:我的草屋有片屋顶、不漏风——够舒服的了!我的心未曾退失警醒力,已宁定、获得自由。

那么,雨神,要下雨就尽量下吧!《长老偈 18》:这样就满足了——以禅那为乐,决意、念具。

这样就满足了——欣向修行的目标,笃定、做一个「离开了家」的人。

这样就满足了——欣向安适,下决心修行。

《长老偈 1.113》:清水、巨石,猴、鹿现踪,青苔和水草覆盖的奇岩——我心苏息、清新。

三、少欲求《长老偈 1.57》,一位「草屋简居者」自己跟自己说道:这是你旧的草屋,但你老想着新的草屋;抛开对于「新的」的企求吧!要盖「新的」,就是「辛苦重新来过」。

《长老偈 1.93》,Eraka自言:欲乐之贪总是伴随着压力,欲贪中体验不到轻安。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17 18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17  18

九八年早餐开示—弥陀村:成佛的道场(共一集)1998/7/2 新加坡净宗学会档名:20-013-0702这一次因为为九华山录一套《地藏经》的带子,我花了一些时间,将青莲法师的《科注》,重新又仔细看了一遍,深受感动,深深的体会到世人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是世尊临入灭之前三个月所讲,里面的语句跟其他经典上不一样,无比的真诚恳切,确实是临终的遗言,念念都是想到罪苦众生,特别是阎浮提六道里面造业的这些人。

佛将要离开这个世间,而造作罪业的人这么多,世人迷惑颠倒,不知道造业后果之可怕;诸佛菩萨非常清楚,造作罪业没有不堕地狱,堕落到地狱,受苦时间之长都是无数劫。

所以佛将教化这些刚强难化众生的事,付托给地藏菩萨,付托给与会的诸大菩萨,请他们善记佛志,担负起救拔罪苦的重任。

我们深深相信地藏菩萨的话,地藏菩萨接受佛的嘱咐,承当这个使命,与会的这些大菩萨们,没有一个不受感动。

所以经的终结也跟一切经不一样,一切经终结总是「听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而《地藏经》末后没有这几句话。

我们能够体会到法会虽然是终了,每一个听众心情是很重的,责任太大了。

所以这个地方虽然文字没有说,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他不是生欢喜心,是对于六道众生的怜悯心,是非常亲切体会到世尊的大慈悲心。

而与会的天龙鬼神的护法,都曾经在忉利天宫受到释迦牟尼佛的嘱咐,他们发心护持,我们对经典里面字字句句毫无怀疑。

今天我们自己弘法修学,还遭遇许许多多的困扰,我们自己就能想象得到,自己的业障习气是多么重。

这些菩萨、护法神帮助我们,业障已经消除了很多,实在是太重还有余报。

我们明白这点,自己要认真努力改过自新,帮助菩萨、帮助护法神,助他们的胜力,使他们有能力将我们的灾难完全消除。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他帮助我们,我们也要帮助他,我们如何帮助他?一定要依教奉行。

此地净宗学会、居士林,李木源居士代表大家,修学他做得非常好。

弥陀村的构想眼看就要成就,这个成就是我们念佛人,真正发愿在这一生要求生净土,这是一个最好的归宿。

《前行广释》第18课辅导及思考题

《前行广释》第18课辅导及思考题

《前行广释》第18课辅导及思考题一、辅导内容回顾第17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因果原理、业果自负、忏悔业障、积累资粮等。

讲解第18课的主题:行善积德的重要性。

介绍行善的种类、方法以及行善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

结合具体事例,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行善积德,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

讨论思考题,加深对行善积德重要性的认识。

二、思考题什么是行善?行善有哪些种类和方法?行善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行善积德?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

你认为在修行过程中,如何平衡行善与修行之间的关系?如果你身边的人没有行善的意识,你会如何引导他们?三、参考答案行善是指为了利益他人或社会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行善的种类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

布施是指给予他人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持戒是指遵守道德规范和宗教戒律;忍辱是指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冷静和耐心;精进是指不断努力追求进步;禅定是指通过冥想等方式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行善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行善可以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

其次,行善可以积累福报,为个人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行善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行善积德,首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他人和社会。

其次,要付诸行动,从小事做起,如帮助他人、爱护环境等。

同时,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努力追求进步。

在修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心境界和道德素质,做到心境宁静、无杂念。

在平衡行善与修行之间的关系时,要注重调整心态和方法,既注重实践又注重内心的修炼。

在引导身边的人行善时,首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人。

其次,要耐心讲解行善的道理和方法,帮助他们认识到行善的重要性。

同时,要鼓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行善的习惯。

在引导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避免过于强硬或急躁的态度。

励志经典18讲

励志经典18讲

励志经典18讲(一)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

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

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二)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

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三)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

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

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般舟三昧經卷中 ............................................................................................ - 24 無著品第五 .............................................................................................. - 24 四輩品第六 .............................................................................................. - 27 授決品第七 .............................................................................................. - 34 擁護品第八 .............................................................................................. - 40 羼羅耶佛品第九 ...................................................................................... - 44 -
般舟三昧經卷上 .............................................................................................. - 3 問品第一 ................................................................................................ - 3 行品第二 .................................................................................................... - 9 四事品第三 .............................................................................................. - 14 譬喻品第四 .............................................................................................. - 18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