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遭日寇霸占
历史趣谈日寇强迫群众脱衣点火烧掉 一个个绑到院子里残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日寇强迫群众脱衣点火烧掉一个个绑到院子里残
杀
导语:昨天福哥讲了襄城六王冢血案,鬼子对中国妇女犯下的恐怖罪行,今天把焦点从湖北移到河南,一起看看长垣小渠惨案。
前、后小渠村,位于河南
昨天福哥讲了襄城六王冢血案,鬼子对中国妇女犯下的恐怖罪行,今天把焦点从湖北移到河南,一起看看长垣小渠惨案。
前、后小渠村,位于河南省长垣县东北部、黄河大堤的西侧,距县城60多华里。
抗日战争初期,我党在这一带曾掀起抗日救亡群众热潮。
1943年滨河县(后改长垣县)成立,这里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村庄,属第二区。
上级与县党政领导经常以此地为基础,指导全县群众开展对敌斗争。
1944年,开展以减租减息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斗争,前小渠是县里首先发动的重点村。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我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反攻,日寇到处碰壁挨打,抗日民主根据地迅速扩大,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日子已为期不远,然而困兽犹斗,侵华日军继续纠集兵力,对我冀鲁豫边区残酷扫荡,妄图扭转其即将灭亡的命运。
小渠惨案就是在这样险恶的形势下发生的。
10月中旬,日寇对我冀鲁豫军区九分区开始进行残酷扫荡。
11日敌骑兵400人到达上堤、梁庄集、冢召、井店一带大肆烧抢,14日日伪军千余由滑县、道口进到我下堤中心村北苑村,经我民兵阻击后进驻八里营,企图打通和两门伪据点的联系,15日扫荡土堤沙区的敌骑兵进驻两门据点,16日敌分路向滑县中心区万占,辛庄、高平进犯,在高平屠杀我同胞50多人。
生活常识分享。
残害文化人的凶宅

残害文化人的凶宅作者:郎慕中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4年第09期“贝公馆”就是上海解放前的贝当路10号(即今天的衡山路10号),地处法租界,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投降派贝当命名。
巨大的门墙,飞檐高啄,饰着古朴的砖雕艺术,两边是红砖高墙,恢宏迤逦,威严得像一只蟠踞的巨兽,张着黑洞洞的大嘴。
里面庭院深邃,林木掩映,别墅式的楼房鳞次栉比。
门楣上挂着檀木雕刻牌子,“贝公馆”三字篆书其间,笔力苍劲古朴。
这里原来是美国侨民子弟学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进入租界,贝当路10号就成了日本宪兵司令部特高科的大本营,也是日本人侵略占领区的心脏。
四周禁卫森严,固若金汤,老百姓经过贝当路10号都绕道而行,主宰一切的是宪兵队特高科长中村大佐。
这里比汪伪特务機关76号更恐怖。
日寇为宣场“共荣”,推行奴化教育,宣扬汉奸文化,故对进步文化人大开杀戒:白天,谁会知道这座大贾达官的邸宅里面,却是人间地狱呢?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当一阵阵鬼哭狼嚎般的“飞行堡垒”的警笛声,朝着“贝公馆”疾传而来时,随着一阵鞭笞和咤骂声之后,隐隐传来阵阵凄厉的哭嚎声,人们都禁不住会心惊肉跳,惴惴不安。
当时,著名作家柯灵、朱雯、夏丏尊、许广平、陆蠡等被逮捕,就关押在这里,受到惨无人道的刑审,著名爱国作家陆蠡被杀害。
这里竟成为国际法西斯违反人道主义舆论谴责的焦点。
《万象》停刊,柯灵两次被“贝公馆”逮捕柯灵原名高隆任,字季琳,著名作家、报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8月13日,上海军民浴血抗战,坚守上海三个月之久。
最后,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因维持中立,成为孤岛。
大批文化人随政府西撤,部分留下坚持斗争。
当时,风云骤变,上海滩充塞靡靡之音和汉奸文化,近百年来始终是文化中心的上海,却变成文化荒漠的“孤岛”。
有进步倾向的文艺期刊《文苑月刊》《文综月刊》《奔流新集》等虽能公开出版,却不断受到敌伪审查机关的检查、警告,最后被迫停刊。
但留守“孤岛”的爱国文化人,坚持斗争,改变策略,采用隐蔽的方式。
电影《1942》影片分析

《1942》分析冯小刚的电影风格总是平淡但又暗藏汹涌,他总是让影片是不是闪现出黑色幽默感。
前一个镜头逃荒人们吃着掺着树皮草根的窝窝头,后一个镜头就是政府官员剥着鸡蛋喝着牛奶,前一个镜头瞎鹿跟老东家去偷传教士的驴,结果被溃兵一棍子轮死在热锅里,第二天花枝赖在没马的马车上喊着瞎鹿的名字说“你上哪去了,别人欺负你家孤儿寡母都不管”,下一个镜头就是国民党前线战死烈士的遗孤们穿着整齐合体的小军装在排练迎接美国访中人员的军乐,为首的举杆的小姑娘还有幸被蒋委员长邀请过年去他家发压岁钱。
两个镜头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哭喊着找爸爸,但是同样麻木的小脸的前面和后面依然是不同样的人生。
整场电影里把日本人攻占河南时“君”“臣”“民”这三个阶层的写照穿插表现,这三个阶层从始到终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民”根本不可能与“君”有交集,即使美国摄影师试图以灾民照片为线把“君”“民”想接,但“君”永远在乎的是自己的嘴脸有没有被别人识破,根本不会为“民”办事,而“臣”在做什么,“君”也永远看不到。
委员长以一种决然做作的呛调对参议长说“我已责成检察院赶赴灾区调查,这次,我要关一批,杀一批。
”结果却是找了三个小官游街N久后跪在冰天雪地里还得让“众多”灾民观看并对灾民都去扒火车逃难而感到不满。
以此来证明党国确实为人民办事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在丑化国民党,任何一个党国制度下都会这样,就算和平发展中的现在,也是如此。
就像那个如此了解中国人劣根性的要给中国灾民发粮食拉拢灾民的日本军官说的一样,“首先,他们是人。
”或者说,他们是中国人。
故事从一九四二年冬开始,我们仿佛把时间拨回七十年后隔着玻璃看着我们祖辈、父辈的人生,卖儿卖女卖老婆、吃人、溃军变土匪、饿殍遍野,奸商趁机贩卖人口。
这些都是从小唱着社会主义好的我们无法体会的,有些人会说什么年代了还老拍些战争年代,不就为了体现党好社会主义好么。
其实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经历那段历史的最后一批人都离我们而去了,这段历史、那些经历过苦厄和绝望的人们会不会真的就彻底埋没在历史里,或许还会为了体现我们泱泱大中国而被抹去,那他们经历的、存在过的还有什么意义。
小白楼见证侵略者滔天罪行

小白楼见证侵略者滔天罪行□辽宁日报记者/王敏娜20世纪30年代建的田庄台水上警察局(俗称小白楼)在古镇田庄台,侵华日军修建了一座二层小楼,因外墙被刷成白色,当地人叫它小白楼。
驻守小白楼的关东军水上警察控制了辽河水道,日军掠夺的大批物资得以从这里运出东北,小白楼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经过80年的时代变迁,这座见证日军控制辽河水道、掠夺东北资源、残害东北人民的小白楼破损严重,已成危楼。
去年,小白楼被评为省级文保单位。
目前,盘锦已经完成修缮小白楼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准备将其建成辽河航运博物馆,向人们展示辽河的水运发展史及侵华日军的罪恶史。
日军修建一座水上“鬼门关”大辽河北岸,大洼县田庄台官码头货场边上,一座破旧的二层小楼静静伫立着,与周边整洁的居民楼格格不入。
如果没有门口石碑上“日本关东军水上警察派出所旧址”十几个鲜红的大字,很难想象这就是日本侵华的重要罪证——小白楼。
月14日,记者走近小白楼,发现小楼门窗尽失,白色的外墙皮几乎剥落殆尽,露出了灰色的水泥和青色的砖。
楼内的破损情况更为严重,楼板及木质楼梯出现多处坍塌,地板腐蚀严重。
盘锦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杨洪琦告诉记者,早年的小白楼外墙被刷成了白色,是田庄台镇最显眼的建筑,而且建筑水准很高,其内外结构、设计在当地都是首屈一指。
不过,当时外表光鲜的小白楼并不是辽河沿岸的亮丽风景,而是日本侵略者镇压中国人民、勒索来往船只的水上“鬼门关”。
在上世纪30年代,进出东北的许多货物运输主要依靠水运。
但当时的辽河河道并不太平,尤其是连年洪涝灾害使得庄稼绝收,很多人因饥饿沦为匪徒,经常打劫辽河上的船队。
在东北沦陷后,一批又一批不甘当亡国奴的东北人自发组织起来,在辽河河道上大显身手,专门对运送日本物资的帆船下手,使得日军从东北腹地掠夺来的大豆、木材等大量物资,很难顺畅地运到营口,转而再运往日本本土。
日本人将辽河河道上的这些东北勇士视为心头之患,欲除之而后快。
为扫清辽河水道上的障碍,达到安全输送物资和控制辽河航运关税的目的,日军想了很多办法,甚至一度启用镖局,但收效甚微。
抗战的青岛记忆 日本移民曾霸占民房奸淫妇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抗战的青岛记忆日本移民曾霸占民房奸淫妇女
导语:1938年青岛沦陷后,此前撤回日本的侨民返青。
随着局势发展,更多的日本企业家、商人、平民及浪人来到青岛,在日本军队保护和支持下,掠夺
1938年青岛沦陷后,此前撤回日本的侨民返青。
随着局势发展,更多的日本企业家、商人、平民及浪人来到青岛,在日本军队保护和支持下,掠夺当地资源和财富,犯下累累罪行。
日伪青岛特别市警察局统计,1938年10月,日本在青人数17527人,1939年1月时达19289人,同年12月达26153人,超过1922年底的移民人数。
1938年到1944年,日本本土移民青岛人数逐年上升。
1943年,日本移民人口占青岛总人口9.4%,这一比例使日本人成为青岛外侨数量第一,这其中还不包括当时隶属日本统治的朝鲜移民。
日本移民在青聚居情况
在市区的聚居:日本侨民在青岛的聚居地非常分散,可以说,在青岛主要地方都有分布。
1938年伪青岛特别市警察局统计表显示,市南、市北、台东、海西和四沧区都有日本移民居住,其中市南、市北、台东、四沧区居住人数为多。
1946年1月,青岛自来水厂对日本侨民和企业欠费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在市南区,日人居住于江苏路、福山路、文登路、大学路、莱阳路、海阳路、荣成路、聊城路一带为多;在市北及台东区,日人多居住于威海路、辽宁路、华阳路、泰山路一带;在四沧区,多居住在四流路、宣化路、四方大马路等处。
在郊区的聚居:日本在中国的“开拓公司”或“开拓团”,是其在中国设立的许多攫取物资的机构之一。
它下属的移民团式的农场或株式会
生活常识分享。
祖国颂初中作文

祖国颂初中作文【篇一:祖国颂】中国, 一个让世界人民称奇的国家, 一个伟大的民族。
古往今来, 它用它的行动,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打不败的奇迹。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 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历史上的多个时期里, 中华文明对全世界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自从新中国成立后, 有多少知识渊博的人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而奉献自己的青春。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起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爷爷。
钱学森爷爷放弃了优厚的待遇, 回到国内。
归国后, 钱学森爷爷以对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 用毕生的奋斗, 殚精竭虑, 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先后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所展示的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振兴祖国的伟大气志!中国的古文物在历史上也烙下了许多抹不去的痕迹。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这座淹没在漫漫黄沙中长达1600余年的文化艺术宝库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仅仅是过去人们所创造的, 现在, “嫦娥”一号登上月球, 使世界人民对中国刮目相看, “神七”载人航天, 又是一个科技发达的象征……这些都是历史上抹不去的。
祖国在六十年前是那么软弱, 而在六十年后, 祖国已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繁荣昌盛的祖国将一天比一天强大, 祖国将越来越美丽。
我爱我美丽的祖国, 我要歌颂我的祖国。
【篇二:祖国颂】光阴似箭, 60年的时间仿佛弹指一挥间。
在祖国六十年华诞到来之际, 书本中那些新中国一步步走过的发展之路浮现在我的眼前……建国初期, 人们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但腐朽的剥削阶级丢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 给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劳动人民一个严峻的考验。
但是, 在劳动人民勤奋的双手下, 一个个废弃已久的工厂冒起了烟, 一座座高大的建筑拔地而起。
中国被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人民治理得井井有条。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 其中有许多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例如“铁人”王进喜。
当时中国的石油资源非常贫乏, 大部分都是从外国进口。
历史趣谈日寇屠村杀486人 新媳妇被糟蹋后跳下厕池自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日寇屠村杀486人新媳妇被糟蹋后跳下厕池自杀导语:讲今天的故事之前,先引用网友的一段文字,算是福哥第一次引用了反面的文字。
这名叫: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网友在昨天的内容里给福哥讲今天的故事之前,先引用网友的一段文字,算是福哥第一次引用了反面的文字。
这名叫: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网友在昨天的内容里给福哥留言说:1937年10月9日,日军攻占河北正定城,入城的日军部队。
小便,你没球事发些有用的文章,不要在这里反反复复夸大其词,也没有历史考究,随你意淫放大,欺骗国人,有什么意义?你能不能不要再翻这些,和国家一道为修复国际关系而努力。
夸大其词,随意放大,欺骗国人,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日寇侵略中国的事实,福哥只能觉得这位网友应该不是中国人。
首先福哥要讲的是,日寇的暴行实际上是比福哥讲的更没有人性,因为种种原因,这些故事只能有意缩小了,文章才能发布成功,而不是放大。
还有一点,这些故事,都是史实。
是不容置疑的。
至于那句:和国家一道为修复国际关系而努力。
真是别有用心。
别搞错了,要修复关系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国。
不想让情绪影响心情,回到主题,回到70年前的广东揭阳县。
1944年12月12日夜,日寇1000多人在汉奸李如殿带领下,从潮安风堂“丰田院”出发,夜袭官硕乡。
第二天,天刚亮鬼子就进村了,该乡东面女村民苏赛贞身背5岁孩子一到寨门口,左手即被鬼子开枪打中,鲜血直流,她忍痛跑回屋里,日军见她进屋,即点火烧房,苏赛贞被活活烧死。
新寨村的潮南嫂,被鬼子开枪击中倒下,其怀抱的一、二岁的孩子哭着吃奶,还未吮到乳头,母亲就气断身亡。
桥头村一个8生活常识分享。
一个多小时里,全村八十多口男女老少竟被他们全都被杀了!

一个多小时里,全村八十多口男女老少竟被他们全都被杀了!本文导读:日军把村民一个一个地往西屋拉,门口有两个持刀的日本鬼子,拉来一个村民,他们就把刺刀刺向村民的胸膛。
还有几个日本鬼子在院子里用战刀砍向村民。
有的村民被砍掉了脑袋,有的小孩被砍成两截。
院子里哭喊声、叫骂声乱成一片,空气中弥漫着一片血腥。
被杀的人多了,日本鬼子就把尸体摞了起来。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全村八十多口男女老少就全都被杀了。
杀完人,日本鬼子又让被他们从江边抓来的船夫运送他们过江。
船过江后,船夫们不约而同地把日本鬼子往野草齐腰深的荒甸子里领。
天快亮的时候,日本鬼子发现了不远处的申地房子。
于是,大部分鬼子隐藏了起来后,派100多名鬼子把申地房子封锁起来,开始了挨家挨户地杀人。
当时天还没亮,有的村民还没有起炕就被刺死在炕上了。
鬼子还把抓来的30多名村民,押送到磨坊大院内,把10多名妇女集中在磨坊院中的一间耳房内进行了强暴,然后杀害。
这个院子里有三间正房,两间厢房,厢房内有持刺刀的4名鬼子兵,他们推进一个村民,那四个日本兵就立即上前刺死。
当天,申地房子有73口村民就这样被惨无人道的屠杀了。
地面上的鲜血四处流淌。
当时有一个年轻村民邵德文,被日本鬼子拉去,让他挑水做饭。
邵德文见鬼子开始杀人了,就跳上正房北窗户向外逃跑,鬼子见了就从窗户上往下拽,拽掉了邵德文的一只鞋。
邵德文跳出窗户后几步钻到了房后的高粱地,匍匐快速爬行。
日本鬼子开枪扫射,邵德文的侧腹部被子弹打伤。
正因为有人逃出,透出了日本鬼子屠村的信息,当地的甲长派人骑马去给30多公里外当时驻扎在昂昂溪的苏联红军报了信。
苏联红军派一个营的兵力一路赶来。
为了渡江,苏军调派了船只,载着重炮,全副武装地赶到申地房子。
这时,苏军发现日军已经转移。
等苏军赶到时,日军分两部分埋伏起来,一部分埋伏在堤坝西面的高粱地里,一部分埋伏在堤坝东面的洼地草丛中。
苏军带来两名已投降的日本军官,准备对这股残余的日军进行劝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居遭日寇霸占
作者:朱永孜
来源:《世纪》2015年第05期
我是纺织业民族资本家朱鸿度的曾孙。
1936年四周岁时,全家从上海市区乔迁到闵行镇新居。
从上海徐家汇沿沪闵公路南行约20多公里,即可到达。
我家位于镇北端的北街上,是一栋全新的红砖红瓦的花园洋房。
红房子有主屋和辅屋两栋建筑。
主屋是欧式带二层阁楼的平房,也是主要生活用房。
辅屋是南北向三间平房,主要是厨房、柴房和储藏室。
整个宅基占地两亩多。
宅院用高高的围墙围起,围墙上砌有花格,每个花格的图案都不相同,显示出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
我家有六口人。
阿爸叫朱慕劬。
祖辈曾在上海叉袋角首创裕源纱厂,但竞争不过日本人,后被日商收购。
我的祖父祖母去世后,阿爸分得一份丰厚的遗产10多万元。
可是他以此款投资的地产生意又逢日寇侵沪,地价一落千丈,投资血本无归,家境从此没落。
姆妈邢蕴芬是浙江南浔人,家境殷实。
她在培成女中读书,此时领着我们四个孩子生活,并主持家务。
客堂、书房、卧室里摆放了三套红木家具。
客堂正上方悬挂的“永誉堂”匾,是前清举人、阿爸的老师朱筱珊先生题写的。
匾下方的供桌中央,放着一座有近一尺高的西洋珐琅架大摆钟。
钟摆在玻璃罩内慢悠悠地摆动,显得十分漂亮。
钟摆的结构非常奇特,是由两根内装水银的玻璃管装在珐琅框架上组成。
水银随天气的冷暖而缩胀,可自动调整时钟的准确度。
到了整点,摆钟会按点敲响,真是一件宝物。
客堂与书房内挂了许多字画,还有一台落地式手摇留声机。
上部是唱盘,使用钢针传导声音到云母片唱头,每放一次唱片要更换一根钢针;中部是扩音腔,声音由此传出,替代老式留声机上的大喇叭;下部是带格栅的唱片储藏柜。
柜中有许多唱片。
家中还有一只木壳金属衬的冰箱,需购买冰块放入使食品保鲜,也是当时奢侈的家庭用品。
阿爸在1935年进入上海法政学院法律系学习,平时不在家住。
那时候时局日益紧张,我能听到院子西墙外操场上士兵操练的声音。
1937年春,所有上海大学生参加军训,阿爸也参加了。
有一天他穿着一身戎服,戴着大盖帽回家来,告诉我:“要你在地上爬,即使地上有堆屎,你也得爬过去!”我听了肃然起敬。
那天阿爸有位同学一起来,为我们全家在自家花园草坪上拍了一张照片,这是我家第一张全家福照片。
可是好景不长,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争爆发。
整个长江三角洲中国地界顿时成为战火纷飞的战场。
日军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无恶不作,闵行也无幸免。
我家只能逃难去上海租界外婆家躲避。
全家老小挤进自备的斯蒂培克( Studbaker,美国产)轿车匆忙逃命,什么家产都没法带。
闵行只留下一个老仆看家,并将大部分红木家具转移藏匿。
此时欲入租界的难民已如潮涌。
不久,闵行传来消息,日军占领了我家红房子,大量家产损失殆尽。
一
栋崭新的花园洋房,只用了一年多,就沦入日军的魔掌。
什么留声机、木冰箱、大摆钟、木匾字画等等全没有了。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整个上海的中国老百姓同仇敌忾,自动投入支援抗日的战斗。
每天都有市民与学生捐款捐物支援前线,并在租界内游行。
外婆家的舅母是中西女中毕业的学生,又是进门不久的新媳妇,婴儿尚不到百日,本应休闲颐养,此时却领着仆人全体出动,缝制棉衣、棉被支援前线。
一时家中的客厅和中式西式两餐厅共三大间堆满了军需品,成了临时的“军工厂”。
直到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在谢晋元团长率领下,撤退到英租界的胶州公园,战斗才稍平息。
此时的长江三角洲已全部沦陷。
身在孤岛上海的姆妈,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沦陷区闵行的红房子。
大概在1940—1941年间一天,姆妈带着大哥和我,从上海租界通过日军封锁线,坐长途汽车回闵行红房子查看。
通过封锁线是一个非常紧张的过程。
关卡就设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以南的土山湾一带,架着铁丝网,由日本兵持枪把守。
所有出入关人员要出示良民证,携带物品全部展示检查。
过关时因我是小孩,没查,但我也不敢看日本兵,低着头过去了。
当时的沪闵公路是一条煤渣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
破旧的长途汽车总算拉我们到了闵行。
红房子大门没有门卫,我们敲敲门走到院内。
屋里出来一个日本女人,对我们上下打量了一番。
姆妈用手势示意我们是这房子的主人,于是她表示理解了,同意我们在院内看看。
我们见到,整个主屋在原木板地上又搭了半尺高、白木头的“榻榻米”,木屐就脱在门外,这说明主屋内所有地板上的东西都挪动了。
幸亏老仆将我家家具转移藏匿了,不然就要被日军全搞残了。
我三伯伯从苏州逃难进入上海租界,家具来不及撤,结果日军侵占他宅后,也搭了“榻榻米”,将全部红木桌子的腿都锯短了使用。
我们没敢进主屋,只在室外转转。
走到三间辅屋厨房外,看到柴房里放着成排的笼子,养了许多兔子。
花园里和东边菜地里种了许多蓖麻(注:日本统治时期,曾强迫中国人种植蓖麻。
因为蓖麻籽是提炼航空润滑油的原料、重要的军用物资)。
整个红房子的红屋顶涂成了黑色,窗玻璃上都糊上交叉纸条,大概是防空的需要。
房子里没有看到日本男人,大概是高级军官宿舍。
我们没敢多逗留,只带回了两个黑漆带盖的鼓型木桶。
这木桶过关卡时又引出一段故事。
我们用包袱将桶包好拎着排队过关卡(当时人们喜用包袱载物,系好后拎着或背着)。
前面过关的老百姓一个个将携带的物品打开供检查。
轮到我们时,日本兵一看我们像是拎着两个马桶,怕臭,捂着鼻子,没让我们打开包袱展示,就让我们过关卡了。
回到家中讲此故事,引得全家哈哈大笑!姆妈直到晚年,一提起日本人,就说:“触气!”日军侵华战争,使她一辈子耿耿于怀。
直到改革开放后,大量洋货进口,姆妈还是坚决不买日本货,她的电视、冰箱、空调都不买日本产的。
她的民族气节令人钦佩。
我八姑夫翁慕徐,是常熟翁同龢后人,在上海英租界的国际电信局做事,抗战开始就奉命带着部下和家眷到香港工作。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和上海租界,他回到上海就辞职在家,不和日本人共事。
我阿爸1939年从上海法政学院法律系毕业,但他认为在当时上海环
境下,很难从事律师工作,所以他宁可放弃做律师的机会,去一些私人小公司做事。
梅兰芳大师也留蓄胡子,拒绝登台演出。
这类事例比比皆是。
直到抗战结束、日本鬼子投降,红房子才归属我家,但已被折腾得面目全非。
日军侵华烧杀抢掠,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怎能忘却呢?!
(作者为原中国兵器工业部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