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
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过程中的实施效果

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过程中的实施效果摘要目的针对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过程中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120例急诊外科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
对照组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不实施危机管理,观察组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实施危机管理,针对两组患者危机事件发生情况、危机抢救成功情况、患者护理满意度、患者病历书写规范情况等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危机事件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病历书写正确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8.33%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急诊外科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实施危机管理,可以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可以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实施。
关键词危机管理;急诊;护理在急诊外科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对患者实施的危机管理,主要是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机因素进行预测、评估以及防范。
急诊作为医院的窗口,每天面临众多突发事件、危重症患者,是危机事件高发科室,所以在急诊科实施危机管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针对危机管理在急诊外科护理过程中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急诊外科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
对照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34.5±5.6)岁。
观察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34.6±5.7)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过程中不实施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究目的:探讨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对急诊中护理人员实施一体化的危机护理的管理模式,观察其实施的情况及收到的疗效。
结果:经过相应的危机管理后,急诊的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反应能力、积极性及工作能力大大有所提高,特别是出救护车的时间大大缩短,与实施前对比有明显的改善;每月出现的危机事件明显比实施前减少,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大为提高。
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实施危机管理可提高急诊护理管理的工作质量,缩短出救护车的时间,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为提高。
标签:危机管理;急诊;护理管理;应用危机管理是集体组织对所有可能发生危机的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化解及防范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1]。
而急诊是医院的一个对外的窗口,其危重的患者及突发的事件多,属于医院中危机事件最高发的科室[2]。
近年来,我院急诊管理者对急诊护理实施了危机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工作质量,缩短了出救护车的时间,减少了危险时间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管理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對我院急科所有26名护士采取危机管理护理,其中,3名主管护师,11名护师,9名护士,3名实习护士。
观察护理人员在实施危机管理前后的变化。
1.2方法1.2.1明确危机因素1.2.1.1服务态度:因急诊护士每日要面对接待社会各层次的急诊患者,且应对的急危重症患者多,其工作性质十分紧张,一旦护士在工作中解释得不透彻,或表达不准确,就有可能导致患者因服务态度不佳而不满意,引发争执或者纠纷。
1.2.1.2缺乏危机意识:对于有些安全管理的意识薄弱的护士,因缺乏经验及细心的缘故,常忽略很多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危机事件。
1.2.1.3反应迟钝:目前很对急诊的护士在应完全靠个人的工作经验及能力来判断危机和风险的发生,医院对于评判危机及风险无章可循,使得一些新或者经验不足的小护士,在面临危机时,茫然而束手无策,反应迟钝,不能及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而延误了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
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观察

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7-05-16T15:17:05.23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吴茜[导读] 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患者的康复、对构建良好的、和谐医护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常州市新北区第四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0)摘要:目的:探讨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
方法:选取80例急诊科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急诊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急诊科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危机管理护理,并对两组的护理管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明显好与对照组,观察组风险发生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科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在护理过程中采取危机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危险事件发生的几率,并且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危机管理;急诊护理管理;应用;效果急诊科是医院进行紧急抢救患者的一个重要场所,急诊科患者普遍都具有病情急、复杂等特点,同时由于急诊科医生的流动性比较大,这就导致急诊护理管理中的不可控因素变得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最终导致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存在很大的危险性。
随着医疗水平和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急诊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急诊护理管理在实施危机管理是现代急诊科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对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 1月份-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诊科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
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7.2岁,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为9.8±0.7小时。
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探究

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探究李敏,巩向红山东健康集团淄博医院急诊内科,山东淄博 255120[摘要]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山东健康集团淄博医院急诊内科于2020年6月开始在护理管理中落实危机管理模式,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30名急诊科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开展常规急诊护理管理,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30名急诊科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落实危机管理模式。
对比危机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科室护理管理情况。
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危机事件处理能力、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危机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落实危机管理能够取得较好效果,可提升护理人员危机事件处理能力及护理质量,并减少危机事件发生。
[关键词] 危机管理;急诊科;护理管理;管理质量;危机事件[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3)04(b)-0109-04 Explor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Model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ing ManagementLI Min, GONG XianghongDepartment of Emergency Internal Medicine, Zibo Hospital of Shandong Health Group, Zibo, Shandong Province, 25512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risis management mod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The Emergency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 of Zibo Hospital of Shandong Health Group be⁃gan implementing a crisis management model in nursing management in June 2020. Thirty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from June 2019 to May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o carry out routine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Thirty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from June 2020 to May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implement the crisis management model. Compared 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departm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isis management model.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s nursing staff's crisis event handling ability and nursing quality scores in all dimension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crisis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ing management can achieve better result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nursing staff to deal with crisis events an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risis events.[Key words] Crisis management;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ing management; Management quality; Crisis events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科室之一,该科室收治的患者多以危重症为主,其病情严重、进展快、危险因素多,随时可能会有意外状况发展[1]。
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

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危机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特别是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
急诊留观室是一处需要快速反应和正确决策的地方,危机管理理论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和策略来帮助医务人员应对不同的危机事件。
危机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四个阶段: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
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挑战。
预防阶段是指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在急诊留观室中,预防措施可以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保持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更新、定期检查和排除安全隐患等。
预防措施不仅可以降低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风险,还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准备阶段是指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制定应对计划和紧急预案。
急诊留观室的应对计划应该包括与不同紧急情况相关的流程和指南。
医务人员需要清楚地了解应对计划,并接受定期的培训和演练。
此外,医务人员还需要准备必要的设备和物资,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快速反应。
应对阶段是指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医务人员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减轻伤害和稳定患者状况。
应对措施可能包括立即处理患者的伤口、进行心肺复苏、停止出血、给予氧气等。
在采取应对措施时,医务人员需要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并按照事先制定的应对计划执行。
此阶段对医务人员的技能和经验有很高的要求。
恢复阶段是指在危机事件结束后,医务人员需要尽快采取措施使患者恢复健康和保持稳定。
恢复阶段可能包括对患者进行观察、监测或住院治疗等。
此阶段也需要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和良好的沟通技巧,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
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危机管理理论需要医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应对计划,并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提高应对能力,医务人员需要定期受训和演练,以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应对。
最终,危机管理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急诊留观患者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也能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

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 留观患者管理 中的实践与研究宰
邵立新① 金志芳① 俞珍① 凌琴①
【 摘 要 】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运 用 ,以降低 急诊患者 在留观期 间的医疗风险 。方法 :应用危机管理的理论
来提 高管 理水平 ,随机将 留观 患者分为危机 管理组 和传统管理组两组 ,对危机管理组的患者用修订后的 “ 改 良早期预警评分 ( M o d i i f e d e a r l v
w a ni r n g s c o r e , M E WS ) ”方法进行评分和评估 ,恰 当地评估 出患者 的病情 ,落实个体化的诊疗方法和防范风险 的措施 ;同时 多次对患者 的病 情进行重新评估 ,随时调整诊疗方案 。传统管理组患者仍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管理。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 比和分析 。结果 :采用危 机管 理 理论 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评 分与传统 的管理对患 者在留观期间病情 I 叶 ; 现变化时处理 的及 时性 和患者的满意度等方 面 比较都有明显提高 ,同 时 医疗 护理缺陷和不 良事件的发生率也降低 了 4 3 %,两种不 同的管理模式在 管理的效果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o结论 :应用危机 管理 的理论 和方法对 留观室 的患者进行管理 ,能有效的控制风险 ,提高 了患者在留观期间的安全性 。
心病组 ,揭示 S L E合并冠 心病 的患者病情 凶险 ,如不能及 时
治疗 ,预后较差 。 S L E的基本 病理改变为免疫介导 的坏死 性血管炎症 ,即
1 ] 中华医学会 风湿病学 分会 . 系统 性红斑狼疮 诊断及 治疗 指南 [ J 】 . 于单纯冠 心病组 ,左 心室收缩功能低下 比例 明显高于单纯冠 [
浅谈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浅谈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护理中运用危机管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126例患者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则采取危机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通过相应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危机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病情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各方面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用危机管理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急诊护理的质量,有助于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实现了急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危机管理;急诊;护理;应用效果引言急诊是医院对外的窗口,是医院危机事件发生概率最高的科室。
医生及护理人员的水平高低对患者的生命安危存在直接影响。
危机管理是一种急诊护理的创新管理模式,通过预先组织分析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并作出预测,进而作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因急诊病人大多病情复杂,大多处理生命垂危之际,因此加强对急诊患者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我院近年来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危机管理,有效的控制了急诊风险,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将相关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126例患者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14~76岁,平均年龄(48.2±3.6)岁。
按期就诊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危急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基础护理,对急诊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均由护理人员自觉采取应急措施观察组则通过分析急诊护理中存在的危急,采取相应的危急管理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1.2.1 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医院急诊科室可由科主任、主治医师、主管护师和护士长等组成急诊危机管理小组, 定期对急诊护理进行安全检查。
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探究

211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探究杨聪俊(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501)摘 要:目的:探究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加强危机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
方法:从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间收治的急诊患者中选取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各49例,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为观察组患者实施危机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与药品与仪器设备完好率。
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药品与仪器设备完好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危机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临床护理过程中,能够显著降低失误事件发生率,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危机管理模式;急诊科护理管理;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杨聪俊,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在医院整个医疗结构中,急诊外科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急诊外科收治的患者大部分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或病情复杂等临床特征,因此护理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难度,而且在护理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这也导致急诊外科护理工作极易遇到高风险事件。
在急诊外科护理过程中发生任何风险事件,都会降低患者的抢救效率,威胁其生命安全[1]。
因而,在医院急诊外科护理工作中,加强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危机管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实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降低护理失误率,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间收治的急诊患者中选取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各49例。
观察组中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27例,患者年龄在16岁~77岁,平均为(46.53±5.2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2h ~31h 之间,平均病程为(15.65±2.35)h ;对照组中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在14岁~78岁之间,平均为(45.96±5.6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1h ~30h 之间,平均病程为(15.53±2.43)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实践与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危机管理理论在急诊留观患者管理中的运用,以降低急诊患者在留观期间的医疗风险。
方法:应用危机管理的理论来提高管理水平,随机将留观患者分为危机管理组和传统管理组两组,对危机管理组的患者用修订后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方法进行评分和评估,恰当地评估出患者的病情,落实个体化的诊疗方法和防范风险的措施;同时多次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重新评估,随时调整诊疗方案。
传统管理组患者仍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管理。
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采用危机管理理论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评分与传统的管理对患者在留观期间病情出现变化时处理的及时性和患者
的满意度等方面比较都有明显提高,同时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降低了43%,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的效果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2 危机管理的全过程被定义为“pprr”模式,指危机管理4个阶段的工作: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ation)、应对(response)、恢复(recovery)[6]。
急诊留观患者的管理与危机管理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特点,探索和研究应用危机管理的模式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管理是一种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3.3 危机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危机管理必须遵循“pprr”模式有序的进行,对进入观察室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评分,评分方法可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7],该评方分法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院前、院内急救及急诊留观患者和住院患者的评估[7-10],主要是对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进行评分,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检测项目进行综合评分[11]。
笔者在mews中增加了患者病情的稳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状况的内容,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goldhill等[12]调查1047例普通病房患者后发现,mews 分值越高,患者的病死率越高(p<0.0001)。
mews得出的分值能直接反映患者的基本情况,可直接起到预警作用,医护人员可及时的调整对患者的救治方案,以达到及时防范危机发生的作用。
传统的管理模式只能对患者进行一些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存在着很多的片面性,不仅不能落实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和护理及防范风险的措施,而且也很容易发生医疗护理的缺陷和不良事件。
危机管理组统计数据中显示,其中有占5.6%的患者的病情可以有轻转重,也有20%的患者的病情较重,经治疗后病情无减轻,需进一步的救治。
传统管理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出现危机时处置的及时性都是不够的,甚至会发生一些医疗护理缺陷和不良事件。
急诊留观室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患者所属的专科多和目前各大医院都存在的病区床位紧张造成的压床现象以及患者的病情复杂,也有些患者的诊断一时尚不能明确,更有些患者的病情不够稳定;笔者认为对急诊留观患者采用危机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对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医疗风险和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具有重要
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华,颜廷杰.现代医院危机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00-202.
[2]王磐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j].医院管理论坛,2003,(7):13-14.
[3]干勤.危机管理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商业研究,2001,(4):138-140.
[4]何淑红,史彩霞.危机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1):4482.
[5]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4-44.
[6]段立.用科学的机制管理危机[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3-04-30.
[7]subbe c p, kruger m, rutherford p, et al. validation of a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in medical admissions[j]. quart j med,2001,94(10):521-526.
[8]cei m, bartolomei c, mumoli n. 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elderly medical patients can be predicted at admission by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e,2009,63(4):591-595.
[9] 魏刚,孟新科,杨径,等.mews与apacheⅱ评分在急诊潜在危重病患者病情评价和预后预测中的对比研究[j].岭南急诊医
学杂志,2006,11(4):297-298.
[10] 冯品业,罗翠琼,谢珍惠,等.mews用于60岁以上急诊非创伤性患者病情的评价[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4):564.
[11] 麦泉云,赵开亮,张凤莲,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结合心电图、休克指数、血氧饱和度对评估急诊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价值[j].广西医学,2012,34(11):1305-1308.
[12] goldhill d r, mcnarry a f, manderslot g, et al.
a physiologically-based early warning score for ward patient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core and outcome[j]. anaesthesia,2005,60(6):547-553.
(收稿日期:2013-01-29)
(本文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