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治疗现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DPN临床发病率较高,据统计,DPN的发病率高达60%~90%,DPN通常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以下肢感觉障碍为主,常表现为肢体末端麻木、冰凉或微刺痛,往往不被患者和医师重视。
进一步发展,疼痛可由微刺痛发展到深部刀割样痛或持续性剧痛,甚则夜不得眠,再甚者肢体溃烂发展成糖尿病足,导致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因此,有效的防治DPN,延缓其病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DPN属于祖国医学的”痹症”等范畴。
中医药对本病认识较早,能够从整体、多层面、多靶点、多途径等方面进行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PN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
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肝郁气滞,郁而积热,肝火旺盛,胃火亢盛,伤阴化燥而成消渴病。
DPN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多因消渴病程日久,伤津耗气,气阴两虚,血液粘稠,血行不畅,痰瘀痹阻,阳气不达,肢体肌肉筋脉失养等所致。
近年来,众多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现总结如下:马建[1]等认为DPN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因消渴日久,伤阴且耗气,而致气虚血瘀,脉络不通,气血不能润养四肢经络,阳气不能布达四末,且久病会损伤肝肾,致其亏虚而不能润养筋骨。
朱智耀等[2]认为DPN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病理特性,可以归结于”络病”范畴,而肝肾阴虚,络气虚滞,脉络瘀阻,经脉失养为本病病机。
葛红霞[3]认为,DPN为五脏虚弱、功能失常,致脾虚失运,痰浊内生,阴精不化,肾虚失藏,肺失通调,血瘀气滞,痰瘀互结,痹阻脉络而成。
DPN属本虚标实,因虚致实,虚实夹杂。
高彦彬教授在多年的临证经验中认为其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因虚致瘀,虚瘀互结,痹阻经络[4]。
陈惠等[5]根据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根本,阳虚寒凝为关键,痰湿瘀热互结为主导。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下肢会出现刺痛、灼痛、麻木、蚁行等感觉,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早期,临床多采用西医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由西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
西医治疗方法存在的上述应用局限性使得中医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应用优势日益凸显,也使得中医治疗方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信赖。
标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治疗方法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尚且缺乏完全根治的方法,而且伴随着病情进展,往往会导致病患肢体出现疼痛、麻木、刺痛等一系列周围神经问题,同时也给糖尿病病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当前临床上对于治疗糖尿病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以西医为主,虽然见效迅速,但是存在治疗持续周期较短、不良症状较大等问题。
所以探寻中医治疗方法去解决周围神经病变问题,是当下医学界研究的重要方向。
因此,该研究将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方面入手,进行详细研究后做以下综述。
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多是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规律、劳欲过度等诱发而表现出口渴、多尿、消瘦、消谷善饥等症状。
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的合并症,多是由于消渴症长期影响病患脉络,导致内热伤阴耗气、血疲症、痰热等问题,使患者气血无法向四肢流动[1]。
现代中医学研究显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进展;“标实”则指阴阳两虚诱发的气滞血瘀。
因为多数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表现为肌体湿邪侵扰,风寒外入,气血不畅,所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认为是气滞血瘀、气血难行的表现。
而且相关资料调查指出[2],该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糖尿病进展引发血疲,脉络失养,导致气血瘀塞。
也有学者[3]认为,本病除了是因为消渴症久治不愈诱发,同时还因为肝肾受损影响,特别是肝肾出现气血亏虚,脉络不畅,气血无法到達肢体四末,从而诱发肢体发麻、疼痛等问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1 一般资料 . 1 选 择 20 0 9年 7 一0 1 1 月笔者 所在 医院收治 的 9 例 月 21 年 0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其 中男 5 例,女 4 1 5例,年龄 3  ̄ 2岁, 57 平均 5 .岁 ; 程 11 1 5 病 ~7年,平均 85年。将 9 . 6例患者 随机 均分 为 治疗 组与对照 组,每组 4 例 ,两 组患者 性别 、年龄、病程 、 8 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5, P 00 )具有可 E 陛。 1 D N的临床诊断标准及 纳入标准 . P 2 D N的临床诊 断标准 : P 患者具有典 型糖尿病 症状 ,空腹 血 糖 (B 1 7 mo L,餐后 2h F G ≥ .m l 0 / 血糖或随机血糖≥ 1.mm l ; 1 o L 1 / 患者 四肢有刀割痛、 灼痛 、 感觉过敏等异常感觉 , 有运动异常现象, 肌 肉萎缩或 肌力减弱或 ; 踝反射、膝腱反射 、肱二 / 三头肌 反射 减弱或消失 ; 电图出现异常或感 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变慢 。所 肌 有患者 均排 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周 围神经病 变 [ 2 】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P ) D N 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 发症, 其发病原 因主要为缺血 及代谢 障碍 。临床 统计数据显示 , 大于 6 % 的糖 尿病患者可并 发周 围神经病 ,主要 临床表现为肢 0 的影响,至今临床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仍无明确有效 的治疗方
法。2 0 0 9年 7 - 0 1 l 月笔者所在 医院收 治的糖尿病周 围 月 21 年 O
著 改善周围神经的血供 , 对恢 复周围神经 的正常功能具有 重要 的临床意义。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并发症多且严重。
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作为经典的中医方剂,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
本文通过对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旨在探讨该方剂的疗效和治疗机制。
一、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介绍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是传统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是由多种中草药组成的复方中药方剂,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主要成分包括黄山人参、麦冬、野山参、熟地、巴戟天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温阳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神经再生,从而缓解患者的神经病变症状。
二、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结果为了评价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疗效,我们开展了一项临床观察研究。
共纳入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50例接受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作为观察组;另外50例接受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后,神经病变症状明显改善。
其中,疼痛、麻木等症状的缓解率分别达到80%以上。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改善较观察组慢,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也未见明显改善。
此外,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糖水平稳定,无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而对照组患者仍然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且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如低血糖等。
三、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探讨阳和汤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从中草药的性味和功效来看,可以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近况及展望

络于膀胱的原理 , 达到壮 肾补气行滞利尿的作 用。
42 足 底 穴位 按 摩 法 可 作 为 术 后 尿潴 目患 者 , 除 尿潴 目的 首 解 选 治疗 方 法 其 优 点 为操 作 简 便 , 人无 任 何 痛 苦 , 病 易被 接 受 , 见 效 快 和 无 副 作 用 , 有 效 率 可 达 8 .% (4 5 ) 且 4 6 4/ 2 。但 为获 得满 意 的 疗 效 , 择 部 位 要 正 确 , 作 时 必 须 绷 紧 穴位 处 皮 肤 , 力 选 操 用 适 宜 . 则 可 影 响效 果 。 同 时 , 做 好 病 人 的 心 理 护 理 . 除 顾 否 应 消
糖 尿 病 性 神 经病 变 的 中医药 治疗 近 况及 展 望
李 宝华
( 津 市河 西 区 马 场 医院 , 00 4 天 307 )
美键词
耱 尿 祷 性 神 经痛 变 ; 中医 药 ; 疗 沽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4—15 {02 0 0 4 —0 10 27 20  ̄6— 1 1 3 冬、 生地 、 芍 、 参各 1 , 芎 1 g玄 参 1 . 花 5g 赤 丹 0E川 2 . 2g 红 。治 疗 5 0侧 显效 3 2倒 , 效 1 有 4倒 . 效 4倒 , 有 效 率 9 % 。 黄 氏 自 无 总 2 拟 消渴 痹 痛 汤 : 苠 、 血 藤 各 3 , 地 2 . 膝 、I 、 黄 鸡 0g 生 0E牛 川 芎 赤 芍、 地龙 、 萸 肉各 1 , 归 、 仁 各 lg 桂 枝 6g 山 5g 当 桃 o, 。疼 痛 甚 加 白花 舌 蛇 草 3 , 疗 2 0g治 6倒 , 与 西药 治 疗 对 照 组 l 进 行 对 并 0例 据分析用此类方法治疗本病 的文献最多 , 戚 比观 察 。结 果 } 消渴 痹 痛 沥 治疗 组 总 有 效 率 达 9 .% , 照组 包 23 对 有 效 率 1% , 组 比 较 差 异 非 常 显 著 【P <0叭 ) 显 示 用 益 气 0 两 , 活血 通 络 法 对 本 病 有 较好 的 治 疗作 用 。姜 氏 报 道 用 中药 治 疗 奉病 5 倒 , 2 实验 组 和对 照 组 均 接 受 糖 尿 病 系 统 治 疗 1/ 月 后 , 卜 病 隋稳 定 。 实 验 组用 黄 芪 3 泽 兰 2 , 枝 、 血 藤 、 整 草 0g 5g 桑 鸡 稀 晷 2 , 冬 1 , 参 、 0E寸 5E人 地龙 各 1 , 蛤 5g 细 辛 3g 0g蜈 , :对 照 组 1 例 , 复 台维 生 素 B治 疗 。 结 果 两组 分 别 症 状 改 善 4 6 、 O 用 0 3% 1 .3 , 征 改 善 2 .7 、13 % , 变 化 2 6 、0o % = 68 % 体 2 1% 1 0 无 73 % 5 5 高 氏 报 道用 糖络 宁 沿疗 槠 尿 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 掘 1 车 0 2倒 . 用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果 更加优秀 ( 尸 < l 0 . 0 5 ) 。陈履埠等[ 9 ] 应用针刺足三里、内关穴联 合兰索拉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患者 l 1 2例 ,对照组采用兰索 拉 唑片及莫沙必利片 口服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8 8 . 9 %,对 照组总有效率 7 2 . 4 %,两组对 比有 明显差异 ( 尸 < l 0 . 0 5 ) ,说 明通
综上所述 ,临床上主要运用硫糖铝 、多潘立酮 、洛赛克 、
吗丁 啉 、莫 沙 必 利 和 雷 贝拉 唑 钠 等 西 药 对 F D 患 者 进 行 治疗 ,
尽管会 出现一些效果 ,但往往远期疗效不佳 ,容易产生耐药甚 至会有毒副作用产生 。随着对 F D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者发 现 中药行气药有着一定 的促 胃动力效能 ,和 西药相 比,其促 胃 动力效 能相差无几甚或更优 ,除此之外 中药又能够调节全身 , 极少产生毒副作用 ,应用前景 良好 。同时 ,对 F D 运用中西医
结 合 治 疗 的研 究也 取 得 较 多进 展 ,运 用 中 医辨 证 的理 念 ,与 西
编辑:段苏婷
编号:E R . 1 4 0 1 1 7 0 3( 修 回:2 0 1 4 — 0 5 - 1 4 )
糖 尿 病 周 围 神 经 病 变 的 中 医 药 治 疗 概 况
A r e v i e w o n t r e a t i n g d i a b e t i c p e r i p h e r a l n e u r o p a t h y i n TCM
参考文献 :
[ 1 ] 傅 晓丹 . 中西 医 结 合 治 疗 功 能 性 消化 不 良 5 0例[ J 】 _ 内蒙 古 中 医 药, 2 0 1 0 , 0 9 ( 0 8 ) : 2 1 — 2 2 [ 2 ] 中 华 中医 药学 会脾 胃病分 会 . 消化 不 良中医 诊疗 共识 意 见 [ J ] . 中华 中 医药 杂 志, 2 0 1 0 , 2 5 ( 0 5 ) : 7 2 2 — 7 2 5 [ 3 ] 丁 育荣 . 抗 抑郁 药物 对 功 能性 消化 不 良辅 助 治疗 的 l 临床 观察 [ J 】 _ 中 国药 物 与 临床 , 2 0 1 3 , 1 3 ( 0 8 ) : 1 0 8 1 — 1 0 8 2 [ 4 ] 张芬. 中 医辨 证 分 型 治疗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的 临床 疗 效 [ J ] . 现 代 诊 断 与 治 疗, 2 0 1 3 , 2 4 ( 0 7 ) : 1 5 3 4 - 1 5 3 5 [ 5 ] 陈景林. 枳术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1 6 2例疗 效 观察 [ J ] l 中 医 药 导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了更好地总结和分析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提高其临床应用水平,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理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中医药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气滞血瘀、肾虚等病因有关。
肾主水,水液不运则为湿,湿阻络脉则为淤,湿淤相搏则为痹。
糖尿病患者常因肾虚导致气滞血瘀,湿淤痹阻,最终引发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着重于调理气血、祛湿通络、壮肾益气。
二、临床研究进展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疗效。
如补中益气化痰汤、六味地黄丸等中药方剂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疼痛、麻木等不适感,并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作用。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有良好的疗效。
临床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推拿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也有一定的疗效。
推拿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的神经再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麻木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
4. 中医药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联合治疗研究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临床前景。
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神经功能有显著效果,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尤其是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疾病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更能满足患者全面、个性化的治疗需求。
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研究不断突破,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前景一定会更加广阔,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中医内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研究现状

Hale Waihona Puke 2 中成药制剂治疗作者简介 :张琬琳(1992-),女,甘肃兰州人,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 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医师,研究方向 :中医内科学。王淑美,女,重庆 医科大学教授,副博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博士,研究方向 主要是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 通讯作者 * :黄生维,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 副主任中医师,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临床。
1 方药治疗
1.1 补阳还五汤 刘斌 [5] 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
瘀证)DPN 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运动和感觉神 经传导速度,且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方剂组成为:黄芪 60g, 桂枝 10g,赤芍 15g,红花 10g,淫羊藿 15g,当归 15g,鸡血藤 30g, 牛膝 15g,党参 30g( 精神乏力患者加 ),制附子 9g(形寒畏冷患者 加),枳壳、香附各 9g(胸胁胀闷患者加)。顾晔等 [6] 用补阳还五汤 对气虚血瘀型 DPN 患者进行为期 3 个月的治疗,证实补阳还五汤 能够明显减轻患者肢体疼痛,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 量,且治疗效果明显好于西药治疗组。方剂组成为:黄芪 30g,赤 芍 15g,川芎 15g,红花 15g,桃仁 10g,当归 15g,地龙 15g,鸡血藤 30g,伸筋草 30g,牛膝 15g,茯苓 15g,山药 15g,甘草 1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7]李惠娟.中医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0,28(1):74 75[8]罗红斌,杨枫.中医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18例[J].光明中医,2007,22(3):4[9]范剑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期辨治思路[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81 82[10]冯一.抑肝扶脾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之腹痛腹泻症[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2):288 289[11]曾力群,张穗坚,方楚权.健脾升清、祛风胜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7):31 32[12]岑柏春,张谈.安神解郁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183 184[13]齐洪军.益气健脾药为主配合其他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8例[J].陕西中医,2009,30(9):1181 1182[14]冯群法,吴积海,闫杰.艾必思贴剂敷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6例[J].河南中医,2008,28(2):46 47[15]颜廷彦.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8):59 60[16]张富山.解郁抑激汤联合小剂量多塞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8例[J].新中医,2010,42(3):59 60[17]田晓培,杨明.复方枣仁安神丸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5例[J].中医研究,2010,23(1):47 48[18]吴和顺,邹细岩,刘南华.抗抑郁药联合认知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7,28(12):2001 2003[19]宋冬玲,王梦欣,曾娟,等.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临床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7,45(10):1068 1071[20]黄美兰,陈静君.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药物[J].中国实用医药,2008,27(3):194 195(收稿日期2010-12-09)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治疗现状黄晓华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031)摘要:本文对近年来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独特优势,可作为临床和研究的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1)04-0052-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有文献报道DPN发病率可高达90%[1]。
本病起病隐匿,可出现于糖尿病症状之前,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肢体麻木疼痛、运动障碍、肌肉萎缩甚至痿废失用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
近年中医药治疗显示独特的优势,并取得一定的进展,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就近年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中医古籍中虽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病名的相应记载,但对其临床表现早有记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应属中医“消渴”、“痹证”、“血痹”、“痿证”、“麻木”的范畴[2]。
近代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由于消渴日久,气阴亏耗,血行凝滞,脉道瘀阻,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而致。
中医上有“麻为气虚,木为血亏”之论,故此病既有气阴亏虚之本,亦有痰瘀互结之标。
其中医病机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1以气血阴阳辨证为主的病理机制研究以气血阴阳辨证为主的病机认为DPN是“阴虚燥热”所致,即气阴两伤、气血亏虚,致阴阳两虚。
赵秉祥[3]认为DPN的病机是气血耗伤,日久血虚及阴,气虚及阳,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痰凝。
王亚娟[4]认为DPN多属中医阳虚血瘀范畴。
其病理基础是气阴两虚,日久兼瘀,气虚可加重阳虚。
吕仁和[5]依据脏腑气血阴阳亏损、痰瘀阻络程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主要病机为气阴两伤、经脉不畅、脉络瘀阻,脏腑功能可代偿,继而经脉不畅、痰气瘀阻、阴损及阳,脏腑功能失代偿终致气血逆乱、血脉不行、气血阴阳俱伤,痰湿瘀郁互结,脏腑功能严重受损。
1.2以脏腑辨证为主的病理机制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目前认为主要与肝、脾、胃、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屠庆祝等[6]认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内伤等均可导致肝郁气结、郁久积热、胃火中烧、肝火肆虐、伤阴化躁而成消渴病。
胡晓玲[7]认为DPN是脾胃素虚,脾之气阴两虚导致痰、瘀、毒等病理产物而引起的。
丁学屏等[8]认为DPN 属“周痹”,以内风伤络而成,其发病机制为消渴日久,由肺胃津液之伤,渐及肝肾精血之损,精血既亏,厥阳化风,旁走四肢而发病。
1.3以痰瘀辨证为主的病理机制研究有些中医学家认为DPN的病机主要是久病致瘀,水液代谢障碍,久之生痰浊,痰瘀互结,阻滞经脉,气血不行而生变证。
吴兆利[9]认为DPN的基础和病机是血瘀。
胡维来[10]认为DPN应从痰瘀论治,认为肾虚是痰瘀的基础,肾虚、血瘀、痰浊贯穿于本病始终。
2治疗方法2.1辨证分型论治有些学者将DNP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每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丁学屏[11]将DPN 分为气阴两虚型、湿热互结型两型进行辨证论治,·25·四川中医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年第29卷第4期Vol.29,No.4,2011前者以扶养气阴,熄风通络为主要方法;后者以清热化湿,熄风通络为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俊成[12]将本病辨证分为气阴两虚、风寒湿侵型,肝肾阴虚、血瘀痰阻型,脾肾阳虚、痰瘀阻络型,共3型进行辨证治疗。
结果60例中痊愈15例,显效27例,有效14例。
刘红英等[13]将DPN分为胃热炽盛血瘀型(清热生津:黄连、黄芩、石膏),阴虚燥热血瘀型(滋阴清热:地骨皮、知母、女贞子),阳虚寒凝血瘀型(温阳散寒:淫羊藿、桑寄生),气阴两虚血瘀型(益气养阴:山药、参、生地)四型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的效果。
2.2主方及成药通过对DPN病理病机的研究,结合中药药理通过自制中药及现成中药进行DPN治疗。
其中,王晓平[14]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DPN患者,总有效率87.09%。
聂轩[15]自拟舒筋散胶囊治疗DPN48例,症状消失总有效率81.25%,体征好转总有效率89.6%。
滕书文[16]以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黄汤治疗30例,疗程为20日,结果显效16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90%。
仇丽伟[17]用自制DNP 中药配方当归、白僵蚕、白花蛇、蜈蚣、鸡血藤为基础方,上肢发病加桑枝,下肢发病加牛膝,痛甚加罂粟壳、延胡索;总有效率为84.6%。
毛振营[18]采用活血通络治、益气养阴法(黄芪、太子参、葛根、丹参、当归、白芍、川芎、生地、路路通、熟地、怀牛膝)治疗,总有效率为88.5%。
孙小东[19]用自制三七胶囊(黄芪、地龙、赤芍、水蛭、当归、山药、三七、川芎、玄参、太子参等)治疗DPN患者,总有效率为82.9%。
2.3针灸治疗也有学者运用针灸疗法治疗DPN。
张艳玲等[20]采用单纯针刺治疗20例DPN患者,治疗有效率85%,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有显著变化。
王玉萍等[21]通过对患者在外关、曲池、环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进行针灸,取得良好效果,治疗总有效率92.6%。
李瑾等[22]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选取曲池、合谷、脾俞、大椎、悬钟、肾俞、内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与弥可保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40.0%,提示针灸组疗效优。
2.4外洗法治疗刘得华[23]以四逆汤加味(黄芪、白芍、当归、桂枝、地龙等)内外合治67例,总有效率77.6%。
王文英[24]用加味桃红四物汤熏洗患处,总有效率73.9%。
潘利敏等[25]通过外用中药糖尿病洗药(制首乌、桂枝、红花、丹参、威灵仙、苦参、鸡血藤、伸筋草、透骨草、黄芪、当归、地鳖虫、牛膝等)治疗,59.61%的患者症状消失,总有效率为88.46%。
赵彩霞[26]比较中药煎剂(用黄芪、丹参、赤芍、川芎、木瓜、伸筋草、透骨草、桂枝等药剂浸泡至膝盖)外用组和弥可保口服组的DNP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4.6%、71.2%(P<0.01)。
3讨论与展望综上所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中医“痛证”、“痹证”、“痿证”等范畴。
因消渴该病久不愈,耗伤气血津液,引起气血不足,血行不畅,络脉空虚,血络瘀滞,四肢末端筋脉失养。
中医从探讨DNP的病因病机着手,通过辨证分型论治、主方及成药、针灸及外洗治疗等,通过多种内治、外治手段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1]苏会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现状[J].广西医学,2003,2(5):770 774[2]王芬,刘铜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6,8(9):26 29[3]赵秉祥.从气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2):995 996[4]王亚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陕西中医,2005,8(5):21222[5]肖昌庆.吕仁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9):86[6]屠庆祝,武晓慧,李艳萍.浅淡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从血论治[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8):1171[7]胡晓玲,张卫华.从脾胃本虚、痰瘀毒标论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新疆中医药,2006,24(1):1 2[8]丁学屏,叶伟成,沈远东,等.灵异胶囊对DPN的多元醇通路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3):23[9]吴兆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从血瘀论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5):77 78[10]胡维来.从痰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4):8.9[11]丁学屏,虞芳华,章淑萍,等.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1例疗效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0):442 443[12]李俊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6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12):25[13]刘红英,邢占敏,刘学兰.抑消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3例[J].四川中医,2003,21(3):27 28[14]王晓平.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93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2,10(4):48 49[15]聂轩,李秀兰.自拟舒筋散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3,44(2):119[16]滕书文.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11):672 673[17]仇丽伟.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2例[J].湖北中医,2002,24(12):909[18]毛振营,马茂芝,魏艳莉.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6例[J].中医研究,2001,14(1):50[19]孙小东,胡广君.自制三七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3):176[20]张艳玲,蔡绍华,李创鹏,等.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瘀高凝状态关系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0,20(9):553 555[21]王玉萍,计磊,李军体,等.针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8):542 544[22]李瑾,高华.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杂志,2005,24(9):546 547[23]刘得华.当归四逆汤加味内外合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7例[J].天津中医,2003,24(3):195 196[24]王文英.加味桃红四物汤熏洗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46例[J].中医研究,2002,15(1):31 32[25]潘利敏,钟振环,霍永利.糖尿病洗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2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5,40(8):337[26]赵彩霞.足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74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16(1):25 26(收稿日期2010-12-16)·35·2011年第29卷第4期Vol.29,No.4,2011四川中医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