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进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普及的主要内容

社会科学普及的主要内容
社会科学普及的主要内容
1、政治知识
政治知识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包括政治历史、政治制度、政治理论及其它政治学的研究内容,由此可以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和社会机构的发展历程、政治运动及其变迁、新兴政治思潮及其发展等,从而对政治发展有深入的认识。
2、经济学知识
经济学也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运行、分析社会经济状况、探讨经济发展的形式及其动力,从中可以认识国家的经济社会地位及其变化及其原因,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法学知识
法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它研究的内容包括法律的结构、法律的发展、法律的实施、法律的执行、法律的权利保障等,从而掌握国家法制建设的特点,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利。
4、社会学知识
社会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的运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社会关系,从而了解新的社会变革,探讨社会变革的原因以及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5、哲学知识
哲学也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社会思维感性
行为有关的基本问题,它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从中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更好地探索实践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第一部分总论:人文社科概论第一章

三、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
• 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 • 2、人文社会科学独有的特征 • (一)、阶级性 • (二)、民族性 • (三)、时代性
(一)、阶级性
1、阶级性的表现: 自然科学他是不具有阶级倾向性的 例子:发现浮力定律的科学家阿基
米德是古希腊奴隶主阶级成员;法拉第的 电磁感应理论;安培的电磁力场理论。
第一章、人文社会科 学概说
重点提示
• 1、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即人文社会科学 的基本含义。
• 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
• 3、人文社会科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
1、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念 2、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
1、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念
• (1)人文科学概念:人文科学是关于人 的自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 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对认 得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特别是精神文 化属性进行探究的学问。
• 1、孕育阶段:从人类文化产生开始到14世 纪初,这段时期属于孕育阶段。
• 例子:孔子、亚里士多德 • 特点:A 从知识形态来看
• B 从研究方法上看 •
• 2、生成阶段:从14世纪到19世纪是人文 社会科学个基本学科逐步成型、独立发展 的时期。
• 3、拓展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人文科学 和社会科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进一步分化, 终于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逐步走向较 高层次的综合。
• 没有明显阶级倾向性的学科:语言学 考 古学
• (二)、民族性的主要表现:
• 自然科学是不具有民族性的
• 1、内容上:在不同的民族之间,同一个学科, 在理论构成上往往存在着分歧。
• 2、形式上:比如,中国古代文人所普遍运用 的批注、评点的形式就是中华民族独具的一 种理论著述方式。
七年级社会上册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社会上册知识点梳理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吸收了很多的知识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社会科学上册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这样才能做到知识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能为我们复习和掌握知识点提供帮助。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在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社会科学在对象上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如文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和地理等。
在方法上包括系统分析、比较观察、实证研究、历史研究等。
第二章人类社会与社会生活人类社会是指由人组成的、在一定区域内生活、共同生产和发展的社群。
社会生活是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和经济行为的总称,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文化传承和社会制度等。
第三章人类社会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指人类共有的、从生物上决定的属性和行为。
这些属性和行为有其普遍性和一般性,包括生存、繁殖、进化、表达、感知、思考、行动和创造等。
第四章文化与文明文化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精神产品和方式,包括语言、宗教、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内各种文化手段的综合,包括先进的物质文明和较为先进的精神文明。
第五章政治制度与现代国家政治制度是指实现国家权力分配和行使的各种法定规定和制度安排,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君主制度等。
现代国家是指在积极推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公平正义和社会文明方面具有广泛职权和财权的组织形式。
第六章经济活动与市场机制经济活动是指国家或个人为了生产、分配和利用财物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市场机制是指以供求关系为基础的生产与交换模式,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七章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法律制度是指规范某个领域内人们行为方式及其结果的具体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法律文化是指人们在法律规范下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包括意识形态、法治思想和法律信仰等。
第八章历史与历史文化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历史事实和历史事件。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第一章:社会科学概述1.1 社会科学的定义与特征解释社会科学的概念分析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讨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1.2 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探讨社会科学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社会科学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科学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人类社会与社会科学2.1 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介绍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分析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形成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驱动因素2.2 社会科学研究的人类社会讲解社会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研究内容分析社会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现象的解释与预测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第三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3.1 社会科学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讲解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的建立强调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的重要性3.2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与道德探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强调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与隐私引导学生遵守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规范第四章: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4.1 社会与文化解释社会的定义与特征探讨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分析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4.2 政治与经济讲解政治与经济的概念与关系探讨政治与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分析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第五章:社会科学研究的应用与实践5.1 社会科学研究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介绍社会科学研究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分析社会科学研究对于政策制定的影响与贡献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案例5.2 社会科学研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实践讲解社会科学研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性分析社会科学研究对于社会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方案的提供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在社会问题解决中的实践案例第六章:社会学基础知识6.1 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解释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探讨社会学研究的领域与范围分析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6.2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讲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分析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案例第七章:经济学基础知识7.1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解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探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与范围分析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7.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讲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第八章:政治学基础知识8.1 政治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解释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探讨政治学研究的领域与范围分析政治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8.2 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讲解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政治制度的优缺点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第九章:法学基础知识9.1 法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解释法学的基本概念探讨法学研究的领域与范围分析法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9.2 法律制度与法律原则讲解法律制度与法律原则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法律制度的优缺点引导学生了解法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第十章: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10.1 人类发展的概述解释人类发展的概念探讨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分析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0.2 社会进步的推动因素讲解社会进步的推动因素分析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等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科学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社会科学的定义与特征:理解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以及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第一章社会科学概说

其次是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人口 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 区域结构等。 最后是社会的自然前提、文化、科学等。
研究目的:通过社会科学去认识社会,改造 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社会”为 中心的。社会科学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功 能及其历史发展过程;要研究社会的人而不是 生理上的人;要研究社会的自然前提,而不是 整个自然界,要研究社会文化——社会所具有 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三)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就是研究自然界是什么、怎么样 和为什么的知识。在自然科学中,根据研究性 质、方式和目的等的差异,又划分为三个基本 的层次,即科学理论、科学技术和技术工程。 自然科学的性质:第一,客观性;第二, 实践性;第三,证实性;第四,价值型。
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科学来源于人类科学实践的需要,自然科学 和社会科学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都是一 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他们之间有着 本质的区别,也必然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的方面。
• 《国际十进位分类法》和《杜威十进位分类法》: 民俗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 学、统计学、行政管理学等。 •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哲学、政治学、法 学、军事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体育学、 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地理学。
• 分类:1、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划分 2、按研究对象的时空特征划分 3、按研究活动的直接目的或研究内容与 人们实践的关系程度划分 4、四大类:物理的、生物的、社会的、 人文的
• (二)独立阶段:近代十八十九世纪社会科 学各学科分化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蓬勃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 的确立,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同 时由于技术革命的发生,打破了传统的生活模式, 社会急需一种新的模式来代替。社会科学研究活动 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出现了大批社会活动 家和理论家。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社 会科学的基本学科逐渐分化、独立,各种学术思 想;、流派不断产生演变 。
社会科学地基础知识

社会科学地基础知识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规律的研究,是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一门学科。
要理解社会科学,首先需要掌握其基础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社会科学地基础知识,帮助读者对社会科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社会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包括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
它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和分析等方法,来探索人类社会的规律和现象。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
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获得知识和理解社会。
其中主要的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数据、验证假设、揭示原因和结果,并形成科学的理论框架。
三、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科学学科分类:1. 历史学:研究人类历史和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揭示过去的经验和教训。
2. 人类学:研究人类的起源、发展、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
3.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等,探讨社会的运作和改变。
4. 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
5. 政治学:研究政治体制、权力关系和政治行为等,探讨政治的组织和运作。
6.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过程。
四、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与应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揭示社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除此之外,社会科学还可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五、社会科学研究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社会科学的研究面临一些挑战,如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数据获取和验证的困难等。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景仍然广阔。
社会科学教案

社会科学教案社会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社会科学概述二、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 了解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3. 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 社会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3. 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5分钟):介绍社会科学的概念,并提问学生对社会科学有什么了解。
2. 知识讲解(10分钟):解释社会科学的定义,并与自然科学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介绍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包括经验主义时期、理论主义时期和综合主义时期,并简要阐述各个时期的研究特点。
3. 学习案例(15分钟):分组讨论学习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案例1:某社会学研究员想了解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交往的影响,他如何进行研究?案例2:某经济学家想了解城市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他如何进行研究?4. 概念澄清(10分钟):回顾学习案例,澄清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
5. 示范演练(15分钟):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并使用所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调查结果汇报给全班。
6. 总结点评(5分钟):点评学生的调查结果,总结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鼓励学生对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和探究。
五、课后拓展: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小论文,展示对社会科学的深入思考;2. 设计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的观点并辩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的分组讨论和小组活动表现;2. 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是否能够体现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思考;3. 学生在小组讨论活动中的表现和辩论能力。
走进社会科学 1.2社会科与与人格培养

2019/3/12
社会科学中的人格培养
1 培养求真、向 善、唯美精神 2 培养爱国主义 精神和社会责 任感 3 维护人格尊严 与价值
谢谢大家
走进社会科学
目录
1
2 社会科学与道德教育 幼师生与社会科学
4
第二节
2
社会科学与人格培养
人格的内涵
指个体的内部心理得到和谐的发展,能够处理好人 际关系,能够很好地运用能力和智慧在一定领域内获得 成功,也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孜孜不倦的去追求新的成 功。崇高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坚 强的意志、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等优秀的人格特征将 对人的智力因素和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走进社会科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社会科学的内涵及形成,及研究对象,和作用。
教学目标:掌握了解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学生自学1---3页,思考:(1)什么是社会科学?(2)它产生的时间和形成导因素有哪些?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有哪些?(3)社会科学有何作用?2、抽生回答3、师生共同探讨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内容:(1)、阐明社会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本质(2)揭示社会各种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3)探索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文化科学活动社会科学的作用:(1)促进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2)确立人的价值观(3)国家决策中的作用二、案例讲述板书设计:社会科学概念产生的时间、形成因素研究的具体内容社会科学的作用三、作业:1、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四、预习: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如何学好社会科学知识?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学好社会科学知识教学目的:1、掌握了解中职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的意义和作用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学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提问:中职学生应如何学好社会科学?二、讲授新课1、学生自学5---6页思考:中职学生应如何学好社会科学?学前专业学生学好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抽生回答)板书:明确目的端正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相结合身体力行重要性:只有-----才能------2、学生看书7---9页提问:(1)什么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态度、人生的价值?(2)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做到哪些?抽生回答教师小结:作为中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掌握文化知识,提高素质人的素质,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必要手段-----。
3、学生自由讨论:你的人生目的是什么?写出你的人生格言三、案例讲述四、作业:写出自己的人生格言。
预习:人的存在方式和使命板书设计: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态度、人生的价值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社会科学与人格培养教学目的:1.掌握社会科学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掌握社会科学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检查预习情况:人的存在方式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时代赋予21世纪的中职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二、讲授新课1、欣赏案例2、讲述人格美的内涵:健全人格:是能够促使人发展的人格,是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高度平衡发展的结果。
3、健全的人格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看书----讨论----回答)教师小结:4、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明白人格美的内涵的基本内容例:庄子追求自由的故事等板书:自信独立自尊基本内容追求个性自由创造与进取顽强的意志分组讨论:谈一下自信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作业:1、什么是健全人格?人格美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搜集有关高尚人格的故事预习:社会科学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教学反思:第四、五课时教学内容:1、人格美的内涵2、人格美的形成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难点:端正学习态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健全人格?人格美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人格美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由此引入新课二、讲授新课:继续学习人格美的基本内容:板书:自信独立自尊追求个性自由基本内容创造与进取顽强的意志宽容、豁达、幽默自我调控能力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讲述1、出示高继良、爱迪生、张海迪、霍金等人的故事2、分组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感受3、通过宽容、豁达、幽默的人格特点,请思考一下同学间应如何相处?采取:(1)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2)师生共同探讨: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心胸宽广、豁达?列举成功人事例来说明。
4、提问:人格美是怎样形成的?讲述人格美的形成:板书: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既有-----------又有家庭:是人成长的摇篮小结:人格最终的形成1、外部环境学校:是培养健全的人格社会:2、自身修养:知、意、情三方面进行5、讨论:(1)你认为“外部环境”和“自我培养”哪一个对人格美的形成更重要?为什么?(2)如何有效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自己的健康人格?教师小结:三、作业:1、人格最终的形成预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反思:第二章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二课时教学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目的:1、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史。
2.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历史、了解历史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史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一、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导入新课1、教师讲述2、学生讲述二、讲授新课1、学生看书20---24页思考:夏、商、周至秦朝的政治制度各是什么?“公元”的含义是什么?(耶稣基督诞生开始为公元)师讲述板书: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提问:(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封建国家是哪个国家?(2)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有哪些相同的和不同点?采取:讨论------交流来完成2、讲述历史故事(1)分小组讲(2)各小组推选一人在全班讲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那些规定在当时会起什么作用?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有何意义?师小结:三、练习:1、从秦到清,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怎样一步一步加强的?(完成下列表格)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朝隋朝宋朝元朝明朝四、作业:搜集历史故事预习: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教学反思:第三、四课时教学内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教学目的:.掌握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认识太平天国的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历史、了解历史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由故事导入1、抽2---3名同学讲故事二、讲授新课1、学生看书25---30页思考:太平天国的作用以其背景?2、教师讲述:(一)太平天国初期的斗争(1)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导致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生计;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连年的自然灾害;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的相结合,创立“拜上帝会”。
(2)爆发:1851年初,金田起义.(3)初步建政权:永安分封诸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初步奠定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4)正式建政权: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分别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特别是打垮清江北、江南大营,标志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①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②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足口粮,其余统归圣库③理想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三)《资政新篇》(1)人物:洪仁玕(2)特点: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3)评价:①先进性:这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没有真正实行过(四)戊戌变法: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五)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六)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1、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五四运动(1919、5、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经过:两个阶段,两个中心①第一阶段:5月,中心在北京,主力为学生②第二阶段:6月,中心在上海,主力为工人(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最能体现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5)结果: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签和约,取得初步胜利(6)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成立: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上海)(2)中共“二大”(1922年7月):制定民主革命纲领3、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2、大革命的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3、主要成就:北伐的胜利进军4、失败:①1927、4、12,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三、作业:阅读历史故事预习:准备故事教学反思:第五课时教学内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目的:1、掌握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祖国、了解祖国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教学难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抽3名学生讲故事二、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2、讲述:(1)新中国的诞生标志:1949年9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板书内容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确立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基本上形成了人民代表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提问: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表现在哪些方面?采取:讨论----交流-----抽生回答.(4)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宪法做了哪些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好处?(5)“一国两制”从字面上理解“一国”指的是哪个国家,“两制”哪两种制度?(6)在我们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他们的回归后留给我们的思考,我们是否还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接下来齐读《乡愁》这首诗。
教师小结:三、练习:从新中国建立对今天,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包括哪些重大事件?总结一下作业:搜集历史故事预习:书39--------47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教学目的: 1.掌握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