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和精神意识内容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语言、言语及社会的关系

论语言、言语及社会的关系

论语言、言语及社会的关系【摘要】言语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言语,人们传递文化、反映现实、影响行为、塑造认知和构建社会关系。

言语不仅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言语传递社会文化,使人们了解历史、传统和价值观;言语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言语影响社会行为,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和选择;言语塑造社会认知,影响人们的看法和认识方式;言语构建社会关系,促进人际交往和合作。

言语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连接着个体与个体之间,还连接着个体和整个社会。

言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言语、社会、关系、传递、文化、反映、现实、影响、行为、塑造、认知、构建、关系、重要性。

1. 引言1.1 言语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言语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与社会密不可分。

言语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更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反映着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言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言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言语传递社会文化是言语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重要体现之一。

通过言语,人们传承和表达着各种文化传统,传播着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规范。

言语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社会的历史、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通过言语,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加强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言语反映社会现实也是言语与社会密切联系的重要表现。

人们通过言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看法,呈现社会的多元性和变化。

言语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矛盾和问题。

通过言语,人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

2. 正文2.1 言语传递社会文化言语作为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

言语所承载的语言符号、词汇和语法结构,都是特定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言语,人们传递着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习俗传统和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

论语言和精神意识内容的关系

论语言和精神意识内容的关系
体 , 精 神 意识 内容 的血 肉 。 是
2语义 与精 神意识 内容 .
精 神 意 识 , 且 所 感 知 的 内 容 严 格 地 被 自我 感 觉 器 并
精 神 意 识 内 容 中 被 意 识 到 的 叫 做 显 意 识 ,  ̄a z t - 意识 到 的 叫做 潜 意 识 。精 神 意 识 内容 外 化 需 要 语
对象 —— 人 类 的精 神 意 识 内容 的 关 系是 如 何 的 呢 ?
本文 试 图探讨 这 个 问题识 内容
人类 的精神 意识 内容包 括三 部分 : 一 , 人 类 第 从
大脑 意识 器 官形 成 并 开 始 工 作 , 出生 阶段 所 形 成 到
内容 , 通 过音 响形 象 触 发 接 受 者 精 神 意识 中 的概 是 念 , 而完 成 自己作 为 交 际工 具 的使 命 。意义 是 概 从 念 的 一 种 形 式 , 存 在 于 人 的 脑 海 里 , 由某 种 介 质 它 是
所 支 撑和把 握 的全部 精神 意识 内容 。意识 焦点在 漫 游 的过 程 中 , 其 关 注 的 对 象 构 成 意 义 。语 言 是 音 与
矛盾这三个 角度论述 了语言和精神意识 内容 的关 系。 关键阗 : 言 ; 神意识 内容 ; 系; 语 精 联 表达 ; 矛盾
文章 编号 :7 —7 o 1 —4 2 (o o o —1 1 0 9 8 —8 7 2 o —3 2 1 ) 4 7 - 2
在 人类 发 展 的历史 长 河 中 , 言 的出现 、 展对 语 发 人 类 的作 用 是 相 当 巨 大 的 。对 于 如 此 神 奇 而 又 复 杂 的社 会 现 象 , 类 对 其 的 研 究 也 有 相 当 长 的 历 史 。 人 语 言学界 总体上 是 从语 言 的符号 性 、 知 功 能 、 会 认 社 功 能 、 化功 能 等 角 度 来 进 行 的 。而 语 言 和 其 表 达 文 义 , e h从 语 言 的 表 达 功 能 上 提 出 了 意 3 的 -Z Ie c 4 t种 类 型 : 念 意 义 、 涵 意 义 、 会 意 义 、 感意 义 、 概 内 社 情 反 应 意 义 、 配 意 义 、 题 意 义 。 我 们 这 里 所 要 讨 论 的 搭 主 是语 言本体 范 畴的意 义 。语 言指 称或 表达 精神 意识

以语言为根 以思维为源

以语言为根 以思维为源

以语言为根以思维为源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承载着人类文化、思想和智慧的根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媒介,更是思维的载体,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人们得以传递、沟通和共享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根源,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根源。

人类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支撑。

语言为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符号,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言语和文字的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组合,更是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语言的表达,人们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分析思考、联想想象,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世界,促进自己的心智发展。

正是因为有了语言,人类才能够开展复杂的社会活动,进行深刻的思辨和交流,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认同的象征。

通过语言的传承和发展,人们得以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受和体验自己民族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凝聚自己的民族精神。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也能够产生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语言是文化的根基,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民族文明的象征和瑰宝。

由此可见,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没有语言,人类的思维活动将无法进行,文化的传承也将无从谈起。

正是因为有了语言的存在,人类才得以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类文明也得以不断进步。

我们应当珍视语言,加强语言学习,维护和传承好自己的语言,推动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文化的根源,承载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

我们应当以语言为根,以思维为源,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推动思维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共同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陈定学:意识和精神的区别与关系

陈定学:意识和精神的区别与关系

陈定学:意识和精神的区别与关系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3962 次更新时间:2011-07-22 21:20:08进入专题:意识精神●陈定学长期以来,意识和精神是两个最容易纠缠不清、最容易互相混淆的概念,有很多人认为精神就是意识,意识也是精神,所以他们经常把这两个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

人们为什么会把意识与精神混淆起来呢?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意识是一个极其深邃难解的谜,意识一直缺乏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义,人们根本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意识。

由于对意识缺乏准确、清晰的了解,所以人们常常把意识和精神混淆起来。

要想搞清精神与意识的区别与关系,我们首先就必须搞清意识的定义,搞清意识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

作者在《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一书中曾为意识拟定了一个新的定义,其内容如下:意识是大脑在认识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意识是主体对自我以及非我的反思与觉悟。

[1]由于意识是一种极其深邃玄奥的现象,所以意识的定义也比较复杂。

定义中涉及到“主体”、“自我”及“非我”,为了帮助非专业的朋友们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解释。

我们在思维的定义中已经解释过“主体”与“客体”的含义,主体也可以把自己作为认识活动的对象从而产生“自我”,这里所说的“自我”其实就是指主体自己。

“客体”不同于“自我”,所以人们把“客体”也称为“非我”。

定义中还使用了“觉悟”一词,那么什么是觉悟呢?按照《辞海》的解释,所谓觉悟“就是从迷惑中醒悟过来”。

当然《辞海》解释的只是“觉悟”的字面意思,其实认识主体的觉悟有着更深刻的含义,作者认为,觉悟中的“觉”是指觉知、感知;觉悟中的“悟”则是指主体对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种豁然贯通、大彻大悟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如同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对人生真谛的豁然贯通、大彻大悟。

新定义告诉我们,意识不仅是主体的“思”,而且更是主体的“反思”;意识不仅是主体的“觉”,而且更是主体的“悟”。

通过意识的新定义,我们就有可能对意识形成一个比较准确、清晰的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意识呢?所谓意识其实就是指这样一种精神现象,在意识状态中,主体能够对自己、自己的认知以及自己所认知的对象进行反思并产生出主观的觉察和体验,认识的主体能够进入一种“豁然贯通、大彻大悟”的高级精神境界,这种高级精神境界就是意识。

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有什么联系?

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有什么联系?

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有什么联系?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联系密切,互相影响。

从语言这一基础开始,渗透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的体系,最终呈现出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

下面将具体介绍一下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内涵具有民族、地域、历史等多种因素,而语言正是这些因素的集中体现。

比如,中国的汉语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因素而分成了多种方言,而其中的每种方言又具有自己的语言特点和文化标志。

特别是在习惯语、俚语、谚语等方面,更能深刻地反映了地域、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习俗风情。

因此,学好一门语言,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握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差异和特点。

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

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世界及其本质的认识和态度,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而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实现形式,是意识形态在实践中的具体呈现。

文化标志着一种民族、国家及其历史背景,而意识形态则反映着一种价值观,是一种深层次的思想融合。

比如,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上至国家层面下至个人居家、行为规范的基石,它强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器于道,此中正之谓”,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学问特质,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向。

三、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一方面,语言传承着文化中的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深刻地影响了语言的使用和传播。

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符号,是快速传递意识形态信息的重要工具。

比如,古代中国孔子信仰是一种带有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而在语言上,孔子的话则凝练惜字如金的精神,其表述方式简练规范,具有极高的思想含量,引领潮流,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四、结语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配合的,三者之间的联系紧密而又复杂。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人类不仅在相互交际时需要语言,需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维即使是在思维的时候,在形成思想的时候,在沉思默想的时候,也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

因此,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把它固定下来,展示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

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而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

所以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

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

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

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语言十分发达,而思维水平却很低;我们同样不能想象,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

评述马克思恩格斯论语言与思维

评述马克思恩格斯论语言与思维

评述马克思恩格斯论语言与思维作者:万祎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05期内容摘要:普遍联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审视世界得到的基本观点,并且同样适用于语言学中语言与思维这一问题。

通过仔细地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语言是思维的要素、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意义是思维和语言的联接点这三个方面。

本文也主要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评述,既肯定马克思恩格斯做出的理论贡献,又以科学辩证的眼光提出其理论存在的不足作为补充。

关键词:语言思维要素直接现实联接点一.关于语言是思维的要素1.马克思认为语言构成思维并且表现思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是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

对于这一理论表述,可以从思维的构成以及思维的外显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思维的构成角度来看,语言是构成思维的要素,即思维主体通过内部语言进行思维。

从思维的外显角度来看,语言又是表现思维的工具,即思维主体通过外部语言来表现思维。

2.关于“语言是思维的要素”的质疑“语言是思维的要素“这一理论表述因其所具有的论据支撑而得到普遍认可,但是细细分析,却发现这一理论表述存在问题,就此提出一点质疑。

关于什么是要素。

要素是事物必须具有的实质、本质或组成部分,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既然认为语言是构成思维的要素,那么语言与思维就具有不可分割性,无论是思维的形成过程还是思维的表现过程都必须有语言的参与。

从思维的形成过程来看,没有语言,思维能进行吗?要解答清楚这一问题可以考察思维和语言起源的先后顺序,也即是思维先产生还是语言先产生。

如果是思维先于语言产生,那么就可证明没有语言,思维仍可以进行。

据研究资料显示,人类产生于约三百万年前,而有声语言最早也只是产生于二三十万年前左右。

在有声语言产生以前,人类已经有了很长的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历史,并也已经经历了由只会制造简单粗糙工具的早期直立人过渡到会制造复合复杂工具的晚期直立人这一历史过程。

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练习题及答案

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练习题及答案

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概述1 .简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参考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J语言不仅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

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

如果要把思维的内容表达出来,必须通过语言。

例如,我们认识事物形成了概念,这种概念就需要运用确切的词语把它表述出来。

因此,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思维也离不开语言,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2 .举例说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

参考答案:人们把“脊椎动物的一大类,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和“nido”联系起来,是由社会约定的。

语言符号创制之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有哪些意义是任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对语义内容随意解释。

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相结合,形成社会约定后就对人们具有强制性。

因此,语言符号在约定俗成前有任意性,约定俗成后则具有了强制性。

3 .结合实例说明0〜3岁婴幼儿语言教育的意义。

参考答案:1.从生理角度来看,0〜3岁是大脑发育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0〜3岁是人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这一阶段,婴幼儿语言表达的需求十分强烈,他们想说、爱说。

他们常常自己叽里咕噜地说个不停,不管别人听不听,能不能听懂。

对于他们无意识的话语,家长也不容忽视。

2.从语言的社会性来看,语言教育活动能促进婴幼儿日后的交往,婴幼儿掌握语言之前,啼哭是其主要的与外界交流的方式。

这个时候,婴幼儿与外界的交流十分有限,常用啼哭表达不同的意思,成人需要用经验猜测其所表达的意思。

在婴幼儿不会说话时,成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开展语言教育活动,能提高婴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言和精神意识内容的关系
摘要: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作为人际交流的一个媒介,语言和其所表达的实体——精神意识内容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本文从语言和精神意识内容的联系、语言对精神意识内容的表达、语言和精神意识内容的矛盾这三个角度论述了语言和精神意识内容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精神意识内容;联系;表达;矛盾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言的出现、发展对人类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对于如此神奇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类对其的研究也有相当长的历史。

语言学界总体上是从语言的符号性、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角度来进行的。

而语言和其表达对象——人类的精神意识内容的关系是如何的呢?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一、语言与精神意识内容
人类的精神意识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从人类大脑意识器官形成并开始工作,到出生阶段所形成的是人类的初始意识;第二,从我们睁开眼(出生)到闭上眼(死亡),人的五种感觉器官感知的内容构成精神意识,并且所感知的内容严格地被自我感觉器官所制约;第三,前两部分精神意识内容在大脑中进行重建,经过加工形成新的精神意识内容,在这部分精神意识内容中,人对移入人脑的事物进行判断,并不是对事物本身进行的判断。

人类所感知的内容在大脑中进行加工、重建、储存和外化,必须借助于语言。

而语言对精神意识内容进行加工重建、储存或外化时,其实体是语言的所指——意义来承担的。

而语音和意义的联系则是通过语义点来实现的。

以下就从意义、语音、语义点来谈谈语言和精神意识内容的联系。

1.意义和精神意识内容
关于意义,Ogden和Richards在1923年出版的经典名著《意义的意义》里给意义做出了22种定义,Leech从语言的表达功能上提出了意义的七种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应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是语言本体范畴的意义。

语言指称或表达精神意识内容,是通过音响形象触发接受者精神意识中的概念,从而完成自己作为交际工具的使命。

意义是概念的一种形式,它存在于人的脑海里,是由某种介质所支撑和把握的全部精神意识内容。

意识焦点在漫游的过程中,与其关注的对象构成意义。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语言,不管是对于表音文字还是表义文字,音与义都是不可缺少的,意义对语言来说是一种实体,是精神意识内容的血肉。

2.语义与精神意识内容
精神意识内容中被意识到的叫做显意识,未被意识到的叫做潜意识。

精神意
识内容外化需要语言,语言所表达的是其所能表达的精神意识内容,即显意识。

语义即语言的意义,是意义的一点,属于显性意识。

整个语言系统是由一系列的语义点构成的语义网络。

相对于整个客观世界和精神意识内容来说,这样的语义网络是十分粗疏的。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者用特定的语音形式在语言接受者的精神意识世界中点拨了相应的语义点,利用特定的语义点把客观世界中相关事物的轮廓与框架勾画出来(感性意识内容),并且形成或唤起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理性意识。

人类具有大致相同的感觉与意识器官,面对的是同一个客观世界,因此感知的内容相似,这就为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某种可能。

语言所表达的只是其所能表达的精神意识内容。

当然,语言表达者和接受者的精神意识世界中的同一语义点唤起的感觉意识或理性意识内容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偏差是由于人们感知时的心理与生理条件及感知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二、语言对精神意识内容的表达
语言是精神意识内容外化的重要工具。

语言所表达的并非是五种感观反应到大脑中的全部内容,事实和细节已经被遮蔽掉。

所以,语言对精神意识内容的表达是很粗疏的,需要借助一定的语境、副语言来将其明确化。

因此,语言不是精神意识内容外化的唯一手段,还可以凭借手势、表情、行为等。

相比之下,表情在外化精神意识内容时,所具有的区别性不是很多,所提供的表达形式太少,因而不能获得与声音同等的价值。

但人类的发音器官可以被解放出来,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行为本身提供了足够多的感觉样式,如触觉、嗅觉、视觉等,用同一种行为来表达与这种行为相关联的精神意识内容是一种自然表达,是容易被理解的表达。

但行为不等同于声势,行为还牵涉到行为的对象,行为获得比声势难,行为的表达高于行为本身。

虽然声音的表达是抽象的、含糊的、虚拟的,行为的表达是具体的、实在的、精确的,但声音的表达的精确性可以在语境中得到提升。

毕竟语言在表达精神意识内容时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

三、语言与精神意识内容的矛盾
1.言不尽意、言内意外
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语言去表达无限的精神意识内容,必然会产生言不尽意的现象。

语言的本质是抽象与概括,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而人们所想用语言表达的却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用一般的、概括的东西来表达具体的、个别的东西,自然会产生一些矛盾。

有些时候,我们用语言去表达精神意识内容的时候,会留下一些意思上的空白,或者将真实的想法或意义隐含在另一种说法中,或者同样的意思采用不同的说法,以获取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言内意外。

言内意外是精神意识内容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融合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与精神意识内容在表层是不对称的,真实的意思隐含在语言的深处。

2.相对静止与多变性
相对于农耕时代,工业化及后工业化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速度极大地加快,加之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种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相互交融,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

用相对静止的语言去表达丰富多彩并且不断变化的精神意识内容,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3.分类归纳与镜像性
从语言产生角度而言,语言是人类对自己所能感知与所能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进行分类切分从而格式化处理的结果。

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语言是有限的,因此语言和事物不可能是一对一的关系,语言必须从一定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归纳,具有概括性。

而精神意识是外部世界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在内部世界的内化,其内容具有镜像性,即与外部世界具有非常吻合的对称关系。

镜像性是人类将物质性转变为精神性的关键。

当然,并非所有的精神意识内容与外部世界都合拍,对于人来说,内部世界的最高准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合于外部真实,与外部世界相吻合的真实价值在于生命体对外部世界进行操作并希冀获得预想的效果,这时就是精神意识内容与外部世界相吻合之时。

4.线条性与折叠性
语言单位是在时间和空间的链条上一个接着一个出现的语言流。

在同一个时间点或空间点上是不可能出现两个或多个语言单位的。

不管是语音的发出还是文字的书写都是如此,这就是语言的线条性特点。

精神意识内容还具有折叠性。

人的精神意识内容的焦点是人在某时某刻多关注或进行的对象,它被外部关注的事实牵引,或由正在思考的对象的意识镜像牵引着。

随着意识焦点的漫游走(布朗运动),人的精神意识内容随之被分散解开。

人在一个时间只能处理一个问题,这就是由语言的线条性和精神意识内容的折叠性的矛盾所决定的。

四、总述
综上所述,语言与精神意识内容之间紧密联系的同时又存在多方面的矛盾。

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现实环境选择最有效的表达手段。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表达手段,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了解它,挖掘它的潜力,从而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之间更有效的交流和人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识。

另外,精神意识外化的手段不止语言,那么语言究竟能在多大的程度上表达精神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以后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韩宝育.语言与人的内部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3]张文元,韩宝育.语言与人的内部世界[J].广西社会科学,2007,(7).
[4]宋颖桃.试论语言与客观世界的矛盾对语言表达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