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论文
【议论文】议论文1200字 文化,从语言开始

【议论文】议论文1200字文化,从语言开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各个领域中体现的文化也有了不同的变迁。
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方便,更代表了国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因此,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方式的反映。
每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习惯用法,这反映了该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例如中文中的“家和万事兴”和英文中的“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都反映了该文化对于家庭和家庭观念的重视。
而在韩语中,“先生”一词不仅代表老师,还代表了对于传统文化和学问的敬重。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国家的形态和色彩,更展现了人的文化差异和多样化。
语言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语言是文化的深层次载体,通过语言可以传递文化的历史、文学、传说以及其他重要信息。
例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文化遗产,都通过语言进行了传承。
中国的文化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以及《诗经》、《楚辞》、《红楼梦》等都是通过语言进行了传承和保护。
语言之所以能够传承文化,是因为它是一种内在而深刻的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记忆力和表达性。
语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文化交流中,语言无疑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英语作为国际通行语言的地位已今非昔比,无论是在国际商务、科学研究、国际组织还是旅游交流中,都成为了必须掌握的技能。
但是,在文化交流中,如果人们掌握了对方的语言能力,可以加深彼此理解,从而在文化交流中达成更多和更深刻的协商和交流。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想进一步展现中国的文化底蕴,就需要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中文这一重要的文化外载体。
我们需要加强中文的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掌握中文的基本语言知识,学习中文的文学、哲学、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发扬中华文化,将其传承下来。
网络语言之花与传统文化之根高中议论文800字

网络语言之花与传统文化之根高中议论文800字
网络语言之花与传统文化之根高中议论文800字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洪荒之力”一词及相关表情包红遍了大街小巷,频频出现在公众号文章、新闻标题和聊天对话里,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语言的特点。
比如:
标新立异。
网络语言因其使用者多为年轻人,往往以出语惊人、博眼球为目的,因而创新成为其最基本的特点。
有的是对传统语言的改造,如“东西”变为“东东”,“丑”变为“吃藕”;有的是方言、外来语的嫁接,如“公主”变为“公举”,“高手”变为“达人”。
、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1。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

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适应摘要: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世界交流日益频繁,第二语言习得已经成为我们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不同的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对文化适应模式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通过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实用性与积极影响,进行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一.前言第二语言习得如今已是我们课程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得的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包括:年龄因素、个体学习动机、性别差异以及个体本身的语言能力适应性等,外在因素包括第二语言和母语之间的差异和转移、母语发音的干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等。
若想成功习得第二语言,必须掌握各种内外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讲求效率与捷径,不同流派以不同角度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进行了研究,都有其独特的贡献,本文将对二语习得中的“文化适应”假说进行介绍,并对其进行评价。
二.文化适应假说根据网络上检索出的资料,文化适应的定义可以理解为:(1)对于周边文化中包含的行为模式的适应, 尤其是儿童对于异国文化的适应。
(2)同化新观念于现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3)一个社会共有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我们可以看出:当学习者身处异国他乡,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要适应这个国家的文化、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所以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也可以看成第二文化习得的过程。
文化适应模式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舒曼于1978 年首次提出。
舒曼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并于1976 年提出了“洋泾浜假设”,旨在说明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两个因素。
舒曼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适应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习得第二语言的成败”。
学到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论文

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和记录自我决定理论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英语晚会;贺卡;圣诞文化;反思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50-001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1985)提出,该理论认为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能力需求、情感归依需求。
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研究者对于这一理论在中国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和运用还不够充分。
本文构想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一次外语学习活动展示其价值。
面临高考压力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相对单调枯燥,而老师也常用一些外在控制手段,这种受控制的学习环境,学生难以体验英语学习所带来的快乐、热情和兴趣等积极情趣。
所以积极安排和组织给学生更多选择、更多愉悦的活动,从而走向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迫在眉睫。
笔者所带的这个班级是高二才组建的,同学们彼此并不太熟悉,班级的认同感不够。
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设计组织一次圣诞文化活动,具体做法为:1.写一篇文章“耶稣的诞生”,回答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过圣诞节?2.设计一个圣诞晚会海报。
3.给自己的亲人或老师朋友写一个圣诞贺卡。
4.组织一次晚会。
5.写一个参加后的感想。
一、写故事和回答问题完成第一个任务时,笔者充分利用在澳洲读教育硕士时所下载的视频故事(the first christmas)和四首围绕耶稣诞生的歌曲及网络文章和圣经的故事一书,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后,再思考写出一篇文章,应该说铺垫很充分,结果也很理想。
很多同学还把中国的春节和圣诞作比较,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向亲爱的人表达爱意和祝福。
二、设计海报设计海报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要实际动手了解海报的格式,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打动观众,这种具体直观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培养动手能力,相比较那些繁琐的阅读题目中的海报,同学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种设计要归功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指导。
关于语言的议论文作文7篇

关于语言的议论文作文7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言的议论文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语言的议论文作文1谈起语言的魅力,我相信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一种自豪感,语言是一种工具,沟通的工具。
语言可能产生误解,也可能通过语言,成就没事,成为沟通的桥梁。
语言离不开智慧,一旦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多了些许暗色,少了些许明媚,就像佳肴少放了盐,枯燥无味,人们便失去了欣赏的乐趣。
只有智慧的语言,才耐人回味。
往往失去了智慧,便会闹出笑话。
记得,小升初时,要全方面复习,古诗句也是主要的一项。
老师发了一张补全诗句的卷子。
我们第二天上课讲时,便闹出了笑话。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下一句应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望庐山瀑布》和这首诗是同一课的,所以同学们都向他投去嘲笑的目光。
但是我们换一角度想一想,中国文化博学精深,古诗句都讲究押韵和其韵含的情感。
最主要的是意思得搭配,如果把句子错乱搭配,上句不接下句,闹出的笑话可不仅仅是笑一笑了。
常言道:“良言一语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句很朴实的话却很经典地再现了语言的魅力。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会用很温暖的语言去抚慰寒冷的人们;一个人心存感激的人会珍惜他身边给予他鼓励的人们,一个热情的人会用激昂欢畅的语言感染身边的人们;一个幸福温顺的人会用蜜意的心杯甜润的语言去关爱身边的人。
那一句句朴实的话一旦赋予了美好情感色彩就会有了魅力。
中华汉字的传统源远流长,语言中也能发现乐趣汉字的魅力无处不在。
语言的魅力就在我们生活中,就看我们怎么去利用它,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了吗?关于语言的议论文作文2“人人都说语言是一门艺术,可不是,今天呀,我们班也举行了一场语言的艺术展示会。
”随着我们主持人的一声报幕,今天的展示会也拉开帷幕。
/第一个节目《加了一句话》真可算是同学们关注的焦点,温东欣扮演的是巴黎的一名著名诗人,而郝敬翔扮演的是一位可怜的盲人,还有一些同学则扮演的是青年妇女。
浅析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与形成原因-日语论文-语言学论文

浅析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与形成原因-日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文主要分析日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因素。
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浅析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与形成原因的日语论文。
原标题:日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因素分析摘要:一个国家的语言特征是受着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任何因素都能够追溯到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文化的根源了解文化发展的含义。
本文主要分析日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因素。
关键词:日语;语言文化;特征及形成因素1 引言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手段,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传递。
语言是社会运行的必然现象,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色彩,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2 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当前世界上有很多的文字,同时也有很多的语言,但是归根结底,当前世界上的文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文字,这类文字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发音来对文字进行定义,还有一类是表意文字,这类的文字首先是通过某一件事情所代表的含义,最终定义文字,比如说汉字.作为当前世界上表意文字的代表,现在世界上广泛使用汉字的国家不仅仅只有中国,中国的邻国日本也在使用汉字。
日本的文字不仅仅使用表意文字的汉字,同时还使用表音文字的假名,当前能够将不同文字混合使用的代表,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这也是日语中的一大特色。
2.1 日本文字初始与汉字日本最初是没有文字的,只有语言,直到公元 5 世纪前后,中国的文字才渐渐地流入日本。
汉字传入日本之后,不仅为日本学者用来记录史实,并且还有很多的学者用其着作成书,这也就是日本唯一能够使用的文字。
不过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汉字的发音渐渐发生了改变,日本人对汉字的偏旁部首进行拆分,这也就成为了日语中的片假名,汉字的草书演变为了平假名,主要用来对日本的汉字进行注音。
因此,汉字的传入为日本的文化以及日本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日本还有很多的汉字方面的书籍一直流传至今,例如,在公元8 世纪的时候日本出了一部《万叶集》,这也是日本最早的诗歌集,诗歌的表达的主要形式就是将汉字作为表音文字使用。
语言的力量议论文

语言的力量议论文语言的力量议论文1语言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被用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建立联系和影响他人。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显著。
语言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它可以用来推动社会进步,也可以被用来削弱他人的尊严。
本文将讨论语言的力量,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它。
首先,语言的力量来自于它的信息传递能力。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它可以用来传递各种类型的信息,包括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政治领域,政治家可以使用语言来传达他们的立场和政策,从而影响选民的决策。
在商业领域,品牌营销人员可以使用语言来传达他们产品或服务的优势,从而吸引消费者。
在科学领域,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研究成果,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除了信息传递能力外,语言的力量还来自于它的表达情感的能力。
语言可以被用来表达各种情感,包括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
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我们的语言可以传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
例如,当我们向别人表达感激之情时,我们可以使用赞美的语言和积极的措辞,从而加强我们的感激之情。
同样,当我们生气时,我们的语言可以变得尖锐和侮辱性,从而攻击和贬低对方。
最后,语言的力量还表现在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上。
语言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它可以用来推动社会进步,也可以被用来削弱他人的尊严。
例如,在各种群体之间,语言是建立联系和沟通的关键因素。
如果我们使用同样的语言,我们可以互相理解并交流。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使用贬低和打击性的语言,我们会破坏彼此的尊严和建立联系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使用语言呢?首先,我们应该学习如何使用句式和措辞来传达我们的信息。
好的.措辞和文笔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其次,我们应该开发并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例如倾听和表达。
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对方的观点,并尊重他们的意见。
最后,我们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并尊重他人的尊严。
我们不应该使用攻击性的语言来贬低别人,而应该尊重他们的感觉和看法。
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提纲

论文: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ody language一.引言二.肢体语言概述(一)肢体语言的概念及特征(二)肢体语言的相关理论三、肢体语言在差异文化中的发展与演变(一)肢体语言在人类社会交流方面的重要性1 不同种类的肢体语言所代表的意思2 肢体语言在交流中的作用以及重要性3 在中西方交流中,怎样恰当的使用肢体语言?(二)社群交流及族群认同性对区域文化历史的形成、发展的重大影响1中西方区域文化的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对比2 中西方区域交流文化的重大差异(三)区域文化对肢体语言的反作用(四)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差异1 肢体语言对中西方交流文化的影响2 通过肢体语言对中西方交流文化造成差异的过程以及原因3 中西方交流文化中的肢体语言的比较以及异同四.肢体语言的东西方差异,在经济全球化带动文化交流融合的现代的发展趋势。
1 在中西方交流中学习肢体语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 肢体语言在文化交流中的发展趋势五.结论1 General ideas of body languageA the definition of body languageB the relative theory of body language2 the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 of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ulturesA the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age in human ’s communication1. Introduction (1)2.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learning body language 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2)3. The concrete typ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body language (3)3.1 Types of body language (3)3.1.1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conversing (3)3.1.2 Physical contact (3)3.1.3 Eye contact (4)3.1.4 Smiles and laughter (6)3.1.5 Gestures (6)3.2 Application of the body language (6)3.2.1 Greetings (6)3.2.2 Signs of affection (8)3.2.3 Physical contact in life (8)3.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body language (9)4. Conclusion (12)Introduction1. General ideas of body language 52. ?The different kinds of body language 62.1 Manual speech2.2 face expression2.3 posture expression3. ?The function of body language4.How to use body language5. The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age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身势语摘要“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文化论文:
论文化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
摘要:要正确理解文化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就必须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本文从揭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入手,阐明了文化语言学的人文价值,指出了我国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意义以及促进汉语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语言学界兴起了一股文化语言学思潮,截至1998年全国发表的与文化语言学有关的文章共约上千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约七八十种,大部分属于对语言文化问题的具体研究,涉及词汇文化礼俗文化、汉字文化、语音文化、修辞文化、语法文化、交际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对比等方面。
其涉及范围之广泛,影响程度之深刻,发展势头之猛烈,在我国语言学史上的确是罕见的。
申小龙多次强调,文化语言学不是语言学分支学科,也不是边缘学科,文化语言学就是语言学,是本体学科[1] 。
张公瑾认为:“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的一个综合性的语言学科。
文化性质指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价值指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
”又说:“文化语言学的对象也不是语言和文化两者,而是作为文化符码的语言本身这也决定了文化语言学只能是一门语言学科。
”[2]要了解语言
与文化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关于文化,历来是众说纷纭,各持一面的。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
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也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
”[3]全世界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学者们莫衷一是。
中国当代学者大多采纳《辞海》对文化的定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对于文化的理解,是与社会和人类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对文化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
虽然我们可以从话语中切分出词和句子,但并不可能把语言从文化的整体中
切分出来。
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密不可分的社会现象。
语言和文化是一张皮,不是毫无联系的两张皮。
我们可以进行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双向交叉研究,既可以从语言视角切入,观察文化在语言中的投影,也可以从文化视角切入,研究文化的特质,使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更清楚地显示出来。
研究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某种语言现象,让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沟通起来,如果孤立地介绍文化现象,或者孤立地介绍语言现象,两边不搭界,那只会给人以东拼西凑的印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文化的形成和表达离不开语言,语言中存储了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正是这一最基本的职能,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承文化的形式和手段),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人民长期创造积淀的结果。
民族文化是通过各种形式一代代继承、发展到今天的,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并保存了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的语言,记载了这个民族所走过的漫长的历史道路。
语言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而且表现在它是人类文化的许多组成部分,如社会制度、宗教、神话、艺术等精神财富与其他物质财富的建构与传承上。
德国语言学家赫尔德认为,认识一个民族,首先要认识其语言,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无不透过语言表现出来,因此,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邢公畹先生说:语言必须理解为“具有一种源远流
长的文化背景的,能传达信息的语音组合体系”。
换言之,脱离了文化背景的“语言”,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语言。
“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也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
”语言不可能是与具体民族、文化和人无关的自在物,语言本身就反映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
文化是语言的内在本质。
虽然语言表面上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从本质上却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
因此,各种语言中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是特定的,受该民族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制约。
语言符号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把握世界的手段,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
“由于语言符号在整个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而且随着文化的发展,愈来愈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并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构成了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4]语言符号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绝不是一些抽象的物理符号的堆砌,它实际上是有意味的形式,因为语言体现了人们在创造世界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思维的范围、深度,而思维的直接产物就是精神文化,思维的间接产物则是物质文化,所以语言就从本质上成为人类建构起来的文化世界。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
语言是文化最忠实的记录者,它不但记录了文化的内容,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而且本
身就是一个文化世界,就是人类文化的标本和化石。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当人们学习语言时,也就是在学习文化,因为学习语言也将该语言记录的文化世界接受了下来,也就把不同文化所描绘的世界图景接受了下来。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世界图景,人们是按照他们的语言来接受世界图景的。
由于不同的语言携带着不同的文化世界,因此当人们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思维的时候,就必然受到不同语言特点的制约,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类型。
三、从语言研究文化
语言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它作为人类的专利,是思想的直接表现形式,它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交际的首要手段。
我们今天所谈论、研究的语言又无一不是民族的语言。
当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在语言、居住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状态上稳定的共同体出现时,语言就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为民族和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
[5]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作用,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语言事实对文化的结构层次、文化的发生发展、文化的传播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考察。
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一道纵向延伸的河床,语言就如这道河床的流水,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联想习惯、审美情趣,经过历史长河的激荡,融入民族语言之中。
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
吸收,都要通过语言去实现。
因而语言的历史往往同文化的历史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