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解题思维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渗透9页
例析解题思维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渗透

现 和 纠 正 历 史语 言 表 达 上 存 在 的 缺 陷 , 升 历 史 语 提
言表达能力 。 4 组 织 学 生撰 写 历 史 小论 文 .
在 历 史 考 查 仍 使 用 书 面 语 言 来 衡 量 成 绩 的 现 状 下 , 写 历 史 小 论 文 不 失 为 提 高 学 生 历 史 语 言 表 撰 达 能 力 的 好 方 式 。 师 可 以每 周 要 求 学 生 就 历 史 学 教
专 蠢 孝 去j 采讨
例析解 思维在 化学复 习中的渗透 题 高考
口 张 金 伟
( 江 省 衢 州第 三 中 学 , 江 衢 州 3 4 2 ) 浙 浙 2 0 2
化 学 的 解 题 思 维 透 射 出 科 学 之 美 , 是 在 一 定 它
维 融 入 以 普 适 规 律 为 基 础 的化 学 学 习 之 中 。 其 对 尤
“ 代 科 学 技 术 和 文 化 ” 一 单 元 后 , 者 就 组 织 学 现 这 笔 生 撰 写 一 篇 相 关 的历 史 小 论 文 ,介 绍 2 0世 纪 中期 以来 第 三 次 科 技 革 命 的 成 果 , 想 科 技 革命 对 人 类 畅
社 会 未 来 发 展 的 影 响 ;在 学 生 完 成 小 论 文 之后 , 笔
实 例 F + u O eCS , C + eO u FS 4
C 22 a r==2 a l B z l N B:= N C+ r +
还
原
氧 化 性 较 强 的物 质 一 氧 化 性 较 弱 的 物 质
还 原 性 较 强 的物 质 一 还 原 性 较 弱 的 物 质
2e 1K FC3 I +
A C + I = A IK l g lK = = g+ C :=
例析解题思维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渗透

例析解题思维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渗透作者:顾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52期顾玉(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上海200237)摘要: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高考中所占分数比例大,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的解题,必须掌握并利用正确的解题思维。
因此,老师在引导复习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利用化学规律等,在解题中独辟蹊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快速正确的解决化学问题。
本文就以2013年上海高考为例,阐述解题思维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运用。
关键词:解题思维;化学复习;上海高考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68-02一、前言化学的解题思维,是建立在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方法基础之上的。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遵循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比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时,要有意识的让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观察、认识、解决化学问题,把解题思维和化学基本规律有机结合,达到快速正确解题的目的。
笔者主要以2013年上海化学高考题为例,探讨解题思维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渗透。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2013年上海化学高考题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阐述解题思维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运用,第三部分是对高三化学复习的几点建议。
旨在给高考化学复习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2013年上海化学高考题的特点2013年上海化学高考题,除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视化学实验,注重过程与分析,强调运用正确的方法快速精确的解题,考察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
1.结合热点,考查基础知识和技能。
此次试卷考察的原理,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热效应、电离平衡、元素周期律等,都是学生平时很熟悉并常用到的。
试卷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有机化学等,都是一些基础知识,比如第3小题,230Th和232Th是钍的两种同位素,232Th可以转化成233U。
浅析思维导图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2018年第16期教育教学3SCIENCE FANS 浅析思维导图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应用王…………军(贵州省毕节市民族中学,贵州…………毕节…………551700)【摘 要】20世纪7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首次提出了“思维导图”,并将此概念定义为一种效率极高的记笔记方式,后来,随着思维导图应用范围的扩大,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目前,思维导图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作和企业发展经营中,高中化学教育自然也不例外。
本文将举例简析思维导图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应用方案,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考化学复习;应用方案【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6-0010-02从总体上分析,在高考化学复习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发挥四种作用,即辅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知识和化学公式,引导学生全面认知化学元素、化合物和各种化学反应原理,指导学生总结所学的化学实验知识,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化学复习效率。
此外,思维导图有四种思维模式,分别是比较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使用这四种思维模式来展现化学知识。
1 运用比较思维将化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在高考化学复习教学中,用比较思维展现化学知识,则需要对比化学元素、化学物的性质以及各种化学实验的异同点,并将比较结果绘制思维导图。
如在解析“同分异构体”时,用思维导图告知学生: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但构型不同的两种或多种物质之一,仅在它们组成原子的排列上有差别,通常是指立体异构体,而且,这种异构体分为两类,即旋光异构体和几何异构体[1]。
其中,旋光异构体又称作“对映异构体”,这种异构体以镜像成对的组成。
几何异构体往往因分子结构的刚性而形成,在有机化合物中,这种刚性通常是由双键或环状结构引起的。
在两个碳原子之间为双键的情况中,如果每个碳原子还键合着两个其他的基团,而且都严格固定在同一平面上,那么相应的基团可以在C=C键两侧(反式)。
(完整版)化工原理在高考题中的渗透.doc

化工原理在高考题中的渗透黄明建高考化学命题“注重测量考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考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卷考试说明》中涉及联系“生产”实际的要求就超过了 5 处,结果在今年的高考卷中就出现了 26、27 两道相关的大题。
那么,在高考中, 化工原理的相应考点如何呈现?考生如何应对?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目前,在高考题中,化工原理的呈现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以生产流程为基本信息; 二是以模拟化工生产的实验装置和过程为基本素材。
考查考生对一些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生产流程、操作方法的理解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例 1】 2014 北京卷 26NH 3 经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 HNO 3 和 NH 4NO 3 ,如下图所示。
IINO 2 IIIHNO 3INONH 3IVNH 4NO 3( 1)Ⅰ中,NH 3 和 O 2 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 其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Ⅱ中, 2NO(g) +O 2 (g) 2NO 2(g) 。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分别测得NO 的平衡转 化率在不同压强 ( p 1 2、p )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如右图)。
①比较 p 1 2的大小关系 _____________。
、p ②随温度升高,该反应平衡常数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
(3)Ⅲ中,将 NO 2(g)转化成 2 4N O (l) ,再制备浓硝酸。
①已知: 2NO 22 4H 1(g) N O (g) 2NO 2(g) N 2O 4(l) H 2② N 2O 4 与 O 2、H 2O 化合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Ⅳ中,电解 NO 制备 NH 4NO 3,其工作原理如右图所示, 为使电解产物全部转化为 NH 4NO 3,需补充物质 A , A 是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化学解题思路解析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方式

高考化学解题思路解析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方式化学解题思路的掌握对于高考化学考试来说至关重要。
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正确的思考方式来拆解问题、分析关系、找准方法。
下面,我将从理解问题、分析关系、运用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解析,帮助大家掌握高考化学解题的思路。
一、理解问题在解答化学问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问题的要求。
一般来说,问题要求我们找出原因、判断条件、推导结论等。
在理解问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表述和要求。
2. 弄清问题中的主要概念和关键词,确定涉及的化学理论和知识点。
3. 根据问题中提供的信息分析,整理出已知条件和待求量。
4. 确定问题所需要运用的化学原理或方法。
二、分析关系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我们需要准确分析问题中的各种关系,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析关系的方法:1. 分析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关系:确定分子式、离子方程式、官能团等。
2. 分析化学反应的平衡关系:识别反应物和生成物、确定化学方程式、判断反应速率等。
3. 分析物质的性质关系:考虑物质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度等。
4. 分析实验数据的关系:比较数据变化趋势、查找规律等。
三、运用方法为了解决复杂问题,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解题方法:1. 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包括摩尔计算、质量计算、浓度计算等。
2. 运用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条件计算待求量。
3. 运用化学理论:根据相应的化学定律和规律推导结论。
4. 运用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推断。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立足于理解问题、分析关系和运用方法,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确保计算步骤和答案的准确性。
2. 注意化学方程式和化学符号的正确使用。
3. 尽可能使用化学实验数据和适当的图表来支持解答过程。
综上所述,高考化学解题的思路主要包括理解问题、分析关系和运用方法。
通过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提高解题效率,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复习】高考化学计算解题的思维方式

【高考复习】高考化学计算解题的思维方式一、化学计算解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化学计算题千变万化,千差万别,解法不一. 解题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却应建立解题的基本思维方式. 题示信息+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心理素质,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它强调解题应按一定的基本步骤进行,其中最不可缺少的4个步骤是:1?认真阅读,挖掘题示信息认真审题,明确条件和要求,挖掘题示和信息,弄清要解决的问题. 有些关键题示往往成为解题的突破口.2?灵活组合,运用基础知识弄清题意后,在明确化学涵义的基础上,需选择、调用贮存在自己脑中的基础知识块,使之分解、迁移、转换、重组. 化学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组合运用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3?充分思维,形成解题思路融入思考,运用化学知识,找出已知项与未知项在量方面的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并抓准解题的关键环节;广开思路,使隐蔽的关系项变明显,最终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并灵活选择适合的方法将题解出.4?调整心态,提高心理素质一旦形成解题答案后,有些学生或因盲目冲动、或因焦虑程度过高、或因"暗示"干扰等等,忽视了对解题过程的监控和答案合理性验算,这些都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关. 尤其是化学计算,需要逐步认识和消除心理性失误造成对解题成绩的影响,才可能考出最佳水平. 以上4个步骤是解题思维的四个基本步骤.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能力,反映了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所以我们有时称"题示信息+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心理素质"为解题的能力公式.示例 (2002年春季高考题)三聚氰酸C3N3(OH)3可用于消除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如NO2). 当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它发生如下分解:C3N3(OH)3=3HNCO.(1)写出HNCO和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别指明化合物中哪种元素被氧化,哪种元素被还原,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2)若按上述反应式进行反应,试计算吸收1.0kgNO2所消耗的三聚氰酸的质量.解析 (1)步骤:写出HNCO和NO2反应方程式?配平?确定化合价变化?确定N、C、O、H 化合价?确定HNCO的结构式(H-NCO),问题得解. (审题、挖掘题示信息) (2)分析反应:H+→+CO2+H2O,反应前后H、O、N化合价不变,根据化合价升降数相等,配平.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形成另一答题点. (基础知识) (3)根据共价化合物化合价概念,可从结构式判断HNCO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或降低)数=元素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数. 由配平的方程式确定计算关系式:C3N3(OH)3~3HNCO~9/4NO2. (逻辑思维) (4)检索审题:知识、方法、计算是否有疏漏,答案的合理性(如得、失电子数是否相等,有效数据取舍等,解题规范性等). (心理素质) HNCO中的氮元素被氧化,NO2中的氮元素被还原. (2)1.2kg.二、以高考Ⅰ卷为基准的知识点计算训练 1?以微观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质量数、核外电子数、阴、阳离子的电荷数、原子序数为主的有关原子结构的计算. 2?判断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价态,以反应过程中原子守恒为主的有关化合价计算. 3?以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微观粒子数为主的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 4?以多角度、多综合为主的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计算. 5?以物质的量浓度、pH、H+浓度、粒子浓度为主的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计算. 6?有关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相互关系的计算. 7?以确定有机物分子组成为主的计算. 8?以处理图表数据、定量实验结果等为主的应用性计算.题型训练例释 ?1? 今有0.1mol?L-1Na2SO4溶液300 mL,0.1mol?L-1MgSO4溶液200mL和0.1mol?L-1A12(SO4)3溶液100mL,这三种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之比是( ).A? 1∶1∶1 B? 3∶2∶1 C? 3∶2∶3 D? 1∶1∶3 (浓度的计算及思维的敏捷性测试.答:D2? 6.4g铜与过量的硝酸(8mol/L 60mL)充分反应后,硝酸的还原产物有NO、NO2,反应后溶液中所含H+为nmol,此时溶液中所含NO3-的物质的量为( ).A? 0.28mol B?0.31mol C? (n+0.2)mol D? (n+0.4)mol (化学方程式计算、守恒法运用. 答:C. )3? 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A和1molB发生如下反应:2A(g)+B(g)?xC(g),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W%;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以0.6molA、0.3molB和1.4molC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也为W%,则x的值为( ). A? 4 B? 3 C? 2 D? 1 (等效平衡计算、思维多向性等.答:B、C. )4? C8H18经多步裂化,最后完全转化为C4H8、C3H6、C2H6、C2H4、CH4五种气体的混合物. 该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 ). A? 28 B? 30 C? 38 D? 40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守恒法和极端假设法运用等. 答:B、C. )5? 如图1表示金属X,Y以及它们的合金Z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产生氢气量的情况,其中横坐标表示消耗金属的物质的量,纵坐标表示产生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下列有关Z的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 A? n(Na)∶n(Fe)=2∶1 B? n(Mg)∶n(K)=1∶2 C?n(Na)∶n(Al)=1∶3 D? n(K)∶n(Al)=1∶1 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图像计算,平均值法和十字交叉法运用等.答:D.三、以高考Ⅱ卷为基准的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化学计算思想方法训练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Ⅱ卷中的化学计算试题,要求考生将题目中各种信息转变成数学条件,边计算边讨论足量、适量、过量、不过量等各种边界条件,利用不等式、不定方程、几何定理、数轴、图像等数学工具,灵活机智地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或者是将隐含的信息变为数学的边界条件,以解决化学问题. 高考化学试题中计算题使用的数学思想主要有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1?函数思想:就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分析和处理化学问题中定量与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化学问题.2?分类讨论思想: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复杂、综合的计算题分解成几个部分或几种情况,然后逐个解决. 适用于连续、多步化学反应过程的计算,一般使用"特值-数轴"法. 特值:按某个化学方程式恰好反应的比值确定. 数轴:用变化的量或方程式中反应物的比值作为数轴的变量画出数轴,将连续分步化学反应过程分解为某个范围的特定反应过程,分段讨论,作出完整的答案.3?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将复杂或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形象的图形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和补充的思想,以此开阔解题思路,增强解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探索出一条合理而简捷的解题途径. 可分为利用数求解形的题目和利用形求解数的题目.按现行高考化学计算主流题型,分类设计针对性训练如下.1?混合物反应的计算①混合物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种最基本的类型. 混合物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溶液,解题过程中必须仔细审题,理清各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必要时可采用图示或简捷的化学用语表示.②二元混合物是混合物计算中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一种类型,其一般解题思路是:设二个未知数,然后根据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③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运用原子守恒、电荷守恒、极值法等方法,以简化解题过程.题1 在含有7.16gNaHCO3和Na2CO3的溶液中加入1 mol?L-1的硫酸溶液70 mL,完全反应后生成1.792L(标准状况下)CO2,计算原溶液中含Na2CO3的质量.答:2.12g.2?过量问题的计算过量判断的化学计算题出现较多,其判断的方法因题型(即所给已知条件)不同而不同. 常见的有常规方法、极端假设法、产物逆推法等. 因此判断的方法灵活多变,具有一定的难度.题2 在一定条件下,使H2和O2的混合气体26g充分发生反应. 所得产物在适当温度下跟足量的固体Na2O2反应,使固体增重2g. 求原混合气体中O2和H2的质量.答:O2∶24g,H2∶2g或O2∶16g;H2∶10g.3?确定复杂化学式的计算该类题目的特点是:给出一种成分较为复杂的化合物及其发生某些化学反应时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推理、计算,确定其化学式. 此类题目将计算、推断融为一体,计算类型灵活多变,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在能力层次上要求较高. 其解题的方法思路:一是依据题目所给化学事实,分析判断化合物的成分;二是通过计算确定各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题3 为测定一种复合氧化物型的磁性粉末材料的组成,称取12.52g样品,将其全部溶于过量稀硝酸后,配成100 mL溶液. 取其一半,加入过量K2SO4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经过滤、洗涤、烘干后得4.66g固体. 在余下的50mL溶液加入少许KSCN溶液,显红色;如果加入过量NaOH溶液,则生成红褐色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后得3.20 g固体.(1)计算磁性粉末材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2)确定该材料的化学式.答:①20.45%. ②BaFe2O4(或BaO?Fe2O3).4?有机物计算推算有机物的分子式或结构简式,有机混合物的组成和含量的计算,有机物燃烧反应有关量的讨论及有机信息迁移等有关计算.题4 某含氧有机化合物可以作为无铅汽油的抗爆震剂,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8.0,含碳的质量分数为68.2%,含氧的质量分数为13.6%,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显示该分子中共有4个甲基. 请写出其结构简式.答:(CH3)3COCH3.5?多步反应的计算题目特征是化学反应原理是多个连续反应发生,起始物与目标物之间存在确定的量的关系. 解题时应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出已知物和未知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列出计算.题5 已知下列化学反应: 4FeS+7O22Fe2O3+4SO2 2H2S+SO2=3S+2H2ONa2SO3+SNa2S2O3用下列途径制备海波(Na2S2O3?5H2O): (1)计算:原料FeS在反应(a)和(b)中的理论分配比. (2)现有88gFeS,设NaOH溶液吸收SO2的吸收率为96%,问最多制备海波质量为多少?答:①2∶1. ②120g6?范围讨论计算依据的化学原理是反应物之间相对含量不同而产物不同(如H2S与O2反应、多元酸与碱反应、CuO与焦炭反应、Na2O2与NaHCO3共热、C12与NH3反应等),所以,此类题目实际上是过量计算的演化和延伸. 范围讨论计算的解题方法思路是:(1)写方程式、找完全点. 即写出因反应物相对量不同而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别计算找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特殊点.(2)确定范围、计算判断. 即以恰好完全反应的特殊点为基准,讨论大于、小于或等于的情况,从而划出相应的区间,确定不同范围,然后分别讨论在不同范围内推测判断过量,从而找出计算根据,确定计算关系.题6 向300 mL K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在减压低温下蒸发溶液,得到白色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CO2通入量不同,所得到的白色固体的组成也不同,试推断有几种可能的组成,并分别列出.(2)若通入CO2气体为2.24 L(标准状况下),得到11.9g的白色固体. 请通过计算确定此白色固体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其质量各为多少?所用的K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答(1)4种. ①KOH、K2CO3. ②K2CO3. ③K2CO3、KHCO3. ④KHCO3.(2)K2CO3∶6.9g,KHCO3∶5.0g;c(KOH)=0.50mol/L.7?信息迁移型计算题目材料给出与计算有关的新信息,为了将给出的信息迁移至题设情境中,需要调用苦干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信息迁移题的出现,有利于考查计算技能,有利于公平竞争.题7 参考下列(a)~(c)项的叙述并回答有关问题.(a) 皂化是使1g油脂皂化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b) 碘值是使100g油脂加成碘的克数.(c) 各种油脂的皂化值、碘值列表如下(假设下述油脂皆为(RCOO)3C3H5型的单甘油酯):(1)主要成分皆为(C17H33COO)3C3H5(相对分子质理884)形成的油,其皂化值是_______.(2)硬化大豆油的碘值小的原因是_________.(3)使碘值为180的鱼油100g硬化所需要吸收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至少是_______L.(4)比较油脂的皂化值大小,可推知油脂_____.答:①190. ②主要为饱和脂肪酸甘油酸. ③15.9,④不同的油脂,所含的CC数不同.8?半定量计算将化学概念、原理的定性知识和化学定量计算结合的一类试题. 解答此类题应注重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上,从而形成正确的解计算题的思想方法. 删减繁杂的数学计算是高考化学命题的趋势.题8 (1)由2个C原子、1个O原子、1个N原子和若干个H原子组成的共价合物,H的原子数目最多为_____个,试写出其中一例的结构简式______.(2)若某共价化合物分子只含有C、N、H三种元素,且以n(C)和n(N)分别表示C和N的原子数目,则H原子数目最多等于_________. (3)若某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含有C、N、O、H四种元素,且以n(C)、n(N)和n(O)分别表示C、N和O的原子数目,则H原子数目最多等于_________.答:①7;H2NCH2-CH2OH. ②2n(C)+n(N)+2. ③2n(C)+n(N)+2.9? 数据缺省型的计算数据缺省型题目的特点是:构成计算要素的已知量缺省,要求学生根据计算要求补充这一缺省量,然后进行有关计算. 数据缺省型计算题是近几年国家命题组开发出来的成功计算题型. 此类试题对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潜能特别有效.题9 一般情况下,较强的氧化剂[如 MnO2、KMnO4、KClO3、K2Cr2O7、Ca(ClO)2等]氧化浓盐酸时,有如下反应规律:氧化剂+浓盐酸→金属氯化物+水+氯气. 将Ag漂粉精(过量)放入BLcmol/L浓盐酸中. ①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②欲测定盐酸被漂粉精氧化的最低浓度D,缺少的条件是______(用字母表示,并说明字母含义),列出求D的计算式,D=_____(假设溶液体积不变). ①漂粉精与不同浓度的盐酸的反应为:Ca(ClO)2+4HCl(浓)=CaC12+2C12↑+2H2O, Ca(ClO)2+2HC1(稀)=CaC12+2HC10. ②需测定"标准状况下生成C12的体积VL". D=,或mol/L.10? 图表型的计算本题型特点是解题条件隐含在图表之中,旨在考查学生挖掘图表信息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的深刻性等.题10 图2是100mgCaC2O4?H2O受热分解时,所得固体产物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试利用图2中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问题: (1)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固体产物的化学式A是_____,B是______. (2)由CaC2O4?H2O得到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A得到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由图计算产物C的相对分子质量,并推断C的合理的化学式. 答:①CaC2O4? CaCO3.②CaC2O4?H2OCaC2O4+H2O↑. ③CaC2O4CaCO3+CO↑. ④56;CaO.11? STS计算计算背景材料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内容,反映化学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如最新科技、化工生产、环境治理等方面计算.题11 在氯氧化法处理含CN-的废水过程中,液氯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将氰化物氧化成氰酸盐(其毒性仅为氰化物的千分之一),氰酸盐进一步被氧化为无毒物质.(1)某厂废水中含KCN,其浓度为650 mg/L. 现用氯氧化法处理,发生如下反应(其中N均为-3价):KCN+2KOH+C12→KOCN+2KC1+H2O 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2)投入过量液氯,可将氰酸盐进一步氧化为氮气. 请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移方向和数目:□KOCN+□KOH+□C12→□CO2+□N2+□KC1+□H2O(3)若处理上述废水20L,使KCN完全转化为无毒物质,至少需液氯______g.答:①C. ② ③33.5.题12 已知1mol e-转移时所通过的电量为1法拉第(F),1F=96500C. 现有一个铅蓄电池,最初有100gPb和100g PbO2加入过量的硫酸,发生如下反应:Pb+PbO2+2H2SO4PbSO4+2H2O 理论上,一个电池可以放电直到其中的一个电极完全耗尽为止. 假如现不再充电,电池工作到反应完全,若该电池放电电流为1.00A. 通过计算求:(1)正、负极的电极材料,________极先消耗完.(2)理论上该电池放电最长时间是多少小时?答:①正. ②22.4h. 学生经过以上化学计算题型训练,可形成化学计算解题技能,并逐步培养《考试说明》规定的"将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来源:学习方法网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考化学:最全的高中化学思维导图,学霸都是这样复习的

高考化学:最全的高中化学思维导图,学霸都是这样复习的
临近高考,许多孩子不知道怎么处理最后的时间,觉得这点时间复不复习对自己最后的成绩影响不大。
老师要告诉家长的是,其实不然,最后的复习时间如果能好好利用,效果一定是之前的3到4倍。
因为这段时间,孩子的神经处于高度紧绷。
人在专注力集中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效率都比以前做同样的事高很多。
化学,有点类似理科中的文科,有很多公式需要记忆,无归纳性的死记硬背,不但容易忘,还会在做题时运用得很慢。
高考做题的时间都是分秒必争的。
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思维导图记忆法),整体记忆这些公式,考试时看到题就能想起,可以节省非常多的时间。
同学们还能利用剩余时间对之前做的题进行检查。
如此一来,分数自然领先旁人。
下面分享22张化学思维导图,同学好好记忆理解抓紧最后时间提升自己!
预祝同学们高考顺利,接下来我还会分享高考的知识归纳总结,另:
如果您的孩子存在记忆力差,学习成绩难以提升,学习方法不正确,严重偏科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下面的微信找我。
作为一名资深老师,我在朋友圈每天都会分享一些关于教育、学习方法、记忆训练的文章,帮您分析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高考化学整体思维解题技巧讲解

高考化学整体思维解题技巧讲解化学全体思想解题技巧化学全体思想解题技巧:全体思想方法,是对效果的全体结构或整个进程停止剖析研讨的方法,它不去纠缠效果的细节,不着眼于局部,而是将效果看成是一个由相互联络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全体,进而剖析效果的全体结构或整个进程,从中得出解题途径。
在处置一些复杂的化学效果时,运用全体思想的方法,往往可以简化思想顺序,出奇制胜。
例1 Fe和Fe2O3的混和物共15克,参与稀H2SO4150ml,在标况下放出H2为1.68升。
Fe与Fe2O3均全部反响,经检验溶液中不存在Fe3+,为中和过量H2SO4,并使溶液中的Fe2+全部转化为Fe(OH)2沉淀,用去3mol/l的NaOH溶液200ml,那么该稀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2mol/lB.1mol/lC.1.5mol/lD.3mol/l评析此题数据单一,触及的反响进程也很复杂,假定从每步反响入手逐渐去推算,难免耗财费力,效率太低。
假定从全体上剖析,那么不难发现H2SO4和NaOH最终全部转化为Na2SO4,进而失掉nH2SO4=(1/2)nNaOH=(1/2)30.2=0.3(mol),硫酸物质的量浓度为0.3/0.15=2(mol/l),答案选A。
例2 向CH3COOH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当[CH3COO-]=[Na+]时,溶液的pH值是多少?(常温)评析 CH3COOH溶液中存在CH3COOHCH3COO-+H+,参与NaOH溶液后生成CH3COONa,又存在CH3COO-+H2OCH3COOH+OH-,当[CH3COO-]=[Na+]时上述两个平衡哪个占优势?真实难以判别。
但假定剖析溶液的全体组成,那么不难发现溶液中只存在CH3COO-,OH-,Na+和H+。
整个溶液呈电中性决议了它们有如下关系:[CH3COO-]+[OH-]=[Na+]+[H+]当[CH3COO-]=[Na+]时,自然有[H+]=[OH-],故溶液呈中性,pH值为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析解题思维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渗透化学的解题思维透射出科学之美,它是在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只有真正在掌握化学实质的基础上理解化学规律,才能形成解题思维。
利用这种思维来理解、掌握、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较清晰地解决化学问题。
自然科学的存在和发展是依赖物质的,它遵循着自然界的普适规律,如质量守恒、以强制弱等是普适规律。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普遍性去观察、认识、解决化学问题,把化学解题思维融入以普适规律为基础的化学学习之中。
尤其对高三的学生而言更为迫切,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他们已积累的知识、科学素养得以高效地升华、提高,更需要解题思维的合理指导。
一、以强制弱的反应思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运动不是杂乱无章,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化学反应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也遵循一定的规律。
物质变化的一般趋势及表现形式如表1所示。
例1常温下已知两种一元弱酸HX和HY,如果向NaX溶液中通少量CO2气体,生成HX和NaHCO3;往NaY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则生成HY和Na2CO3。
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出等浓度的H2CO3、HX、HY、NaHCO3酸性大小关系,以及等浓度的NaX、NaY、NaHCO3、Na2CO3碱性的大小关系。
解析:此题是强酸制弱酸的典型应用,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CO2+H2O+NaXHX+NaHCO3HX+Na2CO3NaHCO3+NaXCO2+H2O+2NaY2HY+ Na2CO3NaHCO3+NaYHY+ Na2CO3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判断出酸性:H2CO3>HX>NaHCO3>HY碱性强弱可以利用越弱越水解判断:NaHCO3<NaX<Na2CO3<NaY,换个角度看,这些方程式里还蕴藏了强碱制弱碱的结论,这样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升华。
例2少量CO2通入漂白粉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CO2+ H2O+Ca(ClO)2CaCO3↓+2HClO,能否判断出HCO3-酸性强于HClO,为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困扰着很多教师,从电离平衡常数看:H2CO3:K1=4.30×10-7;K2=5.61×10-11HClO:K=2.95×10-8HClO酸性强于HCO3-,但是上述反应却没生成Ca(HCO3)2,说明存在着强弱制弱酸与生成CaCO3的竞争,而生成沉淀是主要矛盾,从这个例子上看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又如反应CuSO4+2H2SCuS↓+H2SO4彻底地颠覆了强酸制弱酸,是强酸制弱酸的特例,强酸之所以能制弱酸,是因为弱酸的酸根离子结合氢离子的能力强。
而此反应能发生是因为S2-结合Cu2+的能力远远超过其结合H+能力,从而促使H2S完全电离,释放出H+生成强酸。
因此,普遍规律中又蕴藏了特殊,需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有序反应的思维在同一体系中,同一个反应物与另外多个反应物反应时须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即选择反应的优先规则,掌握这种原则对于包含多个反应的综合题是解答的必备技巧。
1. 有序氧化(还原)原则例3(2010上海高考卷)向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许CCl4后滴加氯水,CCl4层变成紫色。
如果继续向试管中滴加氯水,振荡,CCl4层会逐渐变浅,最后变成无色。
完成下列填空:①写出并配平CCl4层由紫色变成无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系数是1,不用填写):②整个过程中的还原剂是;③把KI换成KBr,则CCl4层变为色:继续滴加氯水,CCl4层的颜色没有变化。
Cl2、HIO3、HBrO3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④加碘盐中含碘量为20mg~50mg/kg。
制取加碘盐(含KIO3的食盐)1000kg,若KI与Cl2反应制KIO3,至少需要消耗Cl2L(标准状况,保留2位小数)。
解析:由题意:Cl2能将I2氧化成HIO3,所以氧化性C2>HIO3. KI 换成KBr时,得到的是溴单质,则其在CCl4中呈红棕色;继续滴加氯水时,颜色不变,可知氯水不能将溴单质氧化成HBrO3,故其氧化性强弱顺序为:HBrO3>Cl2>HIO3。
答案:①I2+5Cl2+6H2O→2HIO3+10HCl;②KI、I2;③红棕、HBrO3>Cl2>HIO3;④10.58。
2. 有序放电原则阳离子在阴极放电顺序为:Ag+>(Fe3+)>Hg2+>Cu2+>(H+酸)>Pb2+>Sn2+>Fe2+>Zn2+>(H2O中的H+)>Al3+>Mg2+>Na+>Ca2+>K+阴离子在阳极放电顺序为:金属阳极(Zn、Fe、Cu、Ag等)>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F-例4(2011年安徽高考卷)Al、Fe、Cu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者对应的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B.三者的单质放置在空气中均只生成氧化物C.制备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蒸干的方法D.电解AlCl3、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时阴极依次析出Cu、Fe、Al解析:A项Al2O3为两性氧化物;B 项Fe、Cu露置在空气中分别生成铁锈、铜绿均不是氧化物;D项由离子放电顺序Fe3+>Cu2+>H+(H2O 中的H+)>Al3+可知,阴极有单质Cu、H2析出,Fe3+生成相应的Fe2+;C项三种物质水解均生成易挥发的氯化氢。
答案:C。
3. 有序中和原则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当加入一种碱(或酸)时,酸性(或碱性)强的物质先被中和。
例5(2010上海高考卷)将0.4gNaOH和1.06g Na2CO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1mol?L-1稀盐酸。
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解析:碱性强弱:NaOH>Na2CO3>NaHCO3第一阶段:OH-+H+H2O第二阶段:CO32-+H+HCO3-第三阶段:HCO3-+H+CO2↑+H2O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时,首先和NaOH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当滴入0.1L时,两者恰好反应完全;继续滴加时,盐酸和Na2CO3开始反应,首先发生:HCl+Na2CO3=NaHCO3+NaCl,不放出气体,当再加入0.1L时,此步反应进行完全;继续滴加时,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此时开始放出气体,分析图象,可知选C。
4. 有序沉淀原则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存在几种能与所加试剂形成沉淀的离子,则溶解度小的物质先沉淀。
例如,向KCl、NaBr、KI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AgNO3溶液时,先析出AgI,其次为AgBr,最后为AgCl。
侯氏制碱法的原理也体现了溶解度小的先沉淀或先结晶的规律。
CO2+NH3+H2ONH4HCO3NaCl+NH4HCO3NaHCO3↓+NH4Cl例6(2011年浙江高考卷)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
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MgO的实验方案,如图1。
已知:Ksp(CaCO3)=4.96×10-9;Ksp(MgCO3)=6.82×10-6;Ksp[Ca(OH)2]=4.68×10-6;Ksp[Mg(OH)2]=5.61×10-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沉淀物X为CaCO3B.滤液M中存在Mg2+,不存在Ca2+C.滤液N中存在Mg2+、Ca2+D.步骤②中若改为加入4.2 g NaOH固体,沉淀物Y为Ca(OH)2和Mg(OH)2的混合物解析:步骤①发生Ca2++OH-+HCO3-CaCO3↓+H2O,步骤②若有沉淀生成,按照有序沉淀的规则,应先生成Mg(OH)2,加NaOH固体调节溶液pH=11.0,此时溶液中c(OH-)=1.0×10-3 mol?L-1,由Ksp[Mg (OH)2]=c(Mg2+)×(10-3)2=5.6×10-12,解得c(Mg2+)=5.6×10-6 mol?L-1<1.0×10-5 mol?L-1,可认为Mg2+已沉淀完全。
而此时Q[Ca(OH)2]=c(Ca2+)×(10-3)2=10-8<Ksp[Ca(OH)2],无Ca(OH)2析出。
答案:A。
三、物质自发稳定的思维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规律在于倾向于稳定方向发展,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最稳定状态只有一种,物质之间的自发反应也是向着稳定方向发展。
就像人们总是害怕山上的石头会滚落下来,而正常的人绝不会担心山脚下的石头会自动飞上山顶一样。
这个看似浅显的原理却涵盖了化学学科中的许多方面:①以强制弱、有序反应均体现了自发稳定思维。
②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放热、熵增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③恒容等效平衡问题的条件体现了自发稳定思维:其条件是满足物料相等。
物料相等即原子种类和数目完全相同,因此会达到相同条件下的唯一稳定状态,因此,只要物料相等,则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例7已知下列反应:①NH3+H+NH4+②2Ag++S2Ag2S③Ag++I-AgI④Ag++ 2NH3Ag(NH3)2+ ⑤Ag++Cl-AgCl,且前者都比后者更容易发生。
下列事实或现象预期正确的是()A.将氯化钠溶液滴入银氨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B.将硫化钠溶液滴入银氨溶液中会产生黑色沉淀C.将盐酸滴入银氨溶液中会不产生白色沉淀D.将碘化钾溶液滴入氯化银的悬浊液中,不会产生黄色沉淀解析:越稳定,反应越容易发生。
A项,生成银氨比生成AgCl容易,因此将氯化钠溶液滴入银氨溶液中不会产生白色沉淀;B项,生成Ag2S比生成银氨容易,故将硫化钠溶液滴入银氨溶液中会产生黑色沉淀;C项,NH3结合H+能力比结合Ag+强,所以将盐酸滴入银氨溶液中会产生白色沉淀;D项,生成AgI比生成AgCl容易,故而将碘化钾溶液滴入氯化银的悬浊液中,氯化银转化成黄色沉淀碘化银。
答案:B四、量变引起质变的思维事物的发展变化先从量开始,当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到质变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
①Cu与稀硫酸不反应,与浓硫酸反应。
②少量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过量CO2与NaOH反应生成NaHCO3。
③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在原子结构和排列方式上发生变化,造成了物理性质的显著区别。
例8(2009年浙江高考卷)已知:25℃时,Ksp[Mg(OH)2]=5.61×10-12,Ksp(MgF2)=7.42×10-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5℃时,饱和Mg(OH)2溶液与饱和MgF2溶液相比,前者的c(Mg2+)大B. 25℃时,在Mg(OH)2的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c(Mg2+)增大C. 25℃时,Mg(OH)2固体在20 mL 0.01 mol?L-1氨水中的Ksp比在20 mL 0.01 mol?L-1 NH4Cl溶液中的Ksp小D. 25℃时,在Mg(OH)2悬浊液中加入NaF溶液后,Mg(OH)2不可能转化为MgF2解析:A项,Mg(OH)2的溶度积小,故其电离出的Mg2+浓度要小一些,错;B项,NH4+可以结合Mg(OH)2电离出的OH-离子,从而促使Mg(OH)2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C(Mg2+)增大,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