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二则》教案

合集下载

列子二则

列子二则

王明口三中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课题列子二则课型新授课时二课时授课时间主备田孝杰审核统稿执教班级学生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理解字词句,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学习难点】: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知识链接】:一、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御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列子的来历: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

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于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

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二、关于《列子》《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原书早已失传。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列子》二则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9课《列子》二则 语文版
1、衣素衣而出
穿着白衣服出门。
2、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
3、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刚才假使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 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
课堂讨论: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只看表 面现象不看本质的情况?
本课小结
❖ 本文行文虽短,但词语不重复,富于变化。 故事虽小,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普遍 存在 的社会现象,让自己能够正确地对待人和 事。 从这两篇课文,我们来看《列子》。 《列子》是先秦时著作集,内容多记民间 故事、 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纪 昌学射等,形象鲜明,含义深刻,直到现 在,仍有较 高的文学意义及思想寓义。
3、“杨布打狗”这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活当中有不少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结果往往出错。这一则寓言,正批评了这种现象。
古汉语知识
❖ 1、古今异义: ❖ 子亦犹是.也(是:代词“这样”,今常
表判断。)
古汉语知识
❖ 2、词类活用: ❖ (1)、衣.素衣而出(第一个“衣”,名
词做动词“穿”。) ❖ (2)、天雨.(雨,名词做动词,“下
(动词,出使)
2、向者 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从前,刚才)(连词,假使)
天雨
(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岂能无怪哉
(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缁衣 黑色
翻译: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衣服出门。 天下雨了,(杨布)脱下白衣服,穿着黑衣 服回家。
他家的狗不知道是他,迎着他叫了起来。 杨布很生气,要打这条狗。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 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 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 称赞的。

语文版七下《列子》二则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版七下《列子》二则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时间:2006年4月25日上午第二节教学地点:桐城市十三中701班教室教学内容:《〈列子〉二则》之二《杨布打狗》主讲人:包国胜听课人:张继先(教育部语文出版社教材编审)、刘和程(安庆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姜玲(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安徽发行部主任)、刘东生(安庆市迎江区教研室副主任)、程钧(桐城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陈太平(十三中校长)、倪章健(十三中教学副校长)、张玉怀、高顺贵、林国锋、陈龙发教学过程实录:一、抓住特殊的教学情景,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和领导表达热忱的欢迎;一方面顺理成章地引进三种纪年方式:公历,干支与年号。

二、由\'干支\'纪年引出深受人们喜爱且妇孺皆知的\'十二生肖\',并由此引出教学内容,同时板书课题。

但因同学们对天干、地支了解不多,因而在教学处理上显得有点生硬。

三、点名孙洁同学为全班范读课文,引导同学们关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诵读节奏方面的失误,并让张慧同学为之纠正: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四、点名程维本同学领读全文一遍,再让全班同学集体齐读一遍。

五、给全班同学五分钟时间,结合课本注解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组合作,疏通字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然后点名齐凤与余锐同学边读边译课文。

六、组织其余同学对齐凤同学的译文提出质疑问难,从而理解并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汇与句式。

①衣:名→动,穿上;名词,衣服②雨:名→动,下雨③解:脱下④扑:打⑤犹:如同,象⑥是:这样⑦岂能无怪哉:反问句式。

岂,怎么,哪里,加强反问语气。

(在上述文言词汇的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对\'犹\'字讨论得最为激烈,前后共有六七个同学都不能帮助齐凤同学解决它。

有的说是\'是\',有的说是\'大概\';有的说是\'差不多……\')。

七、探究过后,组织各个学习小组内部选择代表交流自己的口头译文,教师巡视并有重点地倾听。

六年级传统文化《列子.汤问二则》教学设计

六年级传统文化《列子.汤问二则》教学设计
2、欣赏琴曲《高山流水》,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教师点拨。
3、教师介绍有关伯牙的资料
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教学难点
了解《列子·汤问》(二则)的寓意,培养学生潜心学习的精神。
教学具
准备
搜集《列子·汤问》里面的故事,对照译文,理解寓意。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教师点拨。
3、教师介绍有关《列子 汤问》的资料
《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传统文
4《列子.汤问》二则
教学内容
课本第17-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对照原文,了解《列子·汤问》(二则)的寓意。
2、结合“薛谭学讴”,培养学生潜心学习的精神。

《列子二则》教案新部编本

《列子二则》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列子>二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讲述寓言故事;理解寓言通过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理解寓言故事说明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寓言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点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讲述寓言故事。

2、理解寓言通过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理理理理理理理理理理理理理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寓言常识,学习《杞人忧天》,明确寓意,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事前布置学生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太阳、地球、月亮、星体的形态和物质构成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演示据课文编绘的连环漫画,了解故事情节,激发兴趣,减轻自学难度。

二、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读课文,结合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同组相互纠正读错的字音。

全班交流。

杞(qǐ)人忧天躇(chú)步跐(cǐ)蹈舍(shě)然中(zhòng)伤三、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1.结合注解弄懂文句意思,组内分工,轮流通译文句并讨论纠正,大家都不能解决的带到大组互助。

2.大组讨论重点难点语句的意思。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担忧的人而担忧,于是去开导他。

)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四处都塞满了土块,没有地方没有土块。

)奈地坏何?(大地崩塌怎么办呢?)奈何忧其坏?(为什么要担心大地崩塌呢?)3.学生讲述故事。

四、明确故事道理1.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

传统认为,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世用“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2.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这样的忧虑?(学生自由谈谈)五、解释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列子》二则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列子》二则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列子》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各个故事的梗概和主旨;2.掌握《列子》中的典型特征,如结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等;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探究《列子》中的哲学思想;2.理解和品味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列子》中的哲学思想;2.区分《列子》中各篇文章的不同特点。

教学准备1.教师提前准备PPT,用于呈现故事梗概和哲学思想;2.带有哲学思想的词句,比如“天真烂漫”、“无为而治”等;3.学生需要购买《列子》的课本,并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让学生思考最近自己读过的一篇故事,提出不少于3个感受,引导学生更快地融入故事氛围;2.引入《列子》,引导学生关注书名的特殊性质,比如书名中带有人名,“列”字的出处等。

提供故事大概意思和背景(20分钟)针对教材中的两篇文章《养生主》和《汤问》分别进行讲解,提供故事的大体概括和背景,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内容。

探究列子哲学思想(30分钟)将学会的《养生主》和《汤问》联系起来,注意列子这本书中的不同篇章带有的相同的哲学思想,提供教师准备的哲学思想和学生的思考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内容的哲学思想,并发表个人见解。

分组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分别分析两篇文章中的特点和价值,并简单说一下故事背景和情节。

引导学生分享感受,互相指出不同思路的见解和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答,最终每组需要总结出一个简单的分组报告。

总结提炼(20分钟)每组轮流报告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引导学生对于思考的整体性理解,也可以帮助不同思路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不足。

最后,还可以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课后作业1.练习写故事大概梗概,采用叙述方式;2.读文本,理解分析故事的哲学思想;3.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为下一次的学习准备思路和材料。

29.《列子二则》学案(两课时)

29.《列子二则》学案(两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册 29.《列子二则》学案(两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讲述寓言故事。

2.理解寓言通过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3.从寓言中接受教育。

第一课时【启动导入阶段】1.讲述成语“杞人忧天”的故事,并解释这个成语。

2.《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3.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4.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

【联动探讨阶段】翻译课文:○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崩坠:寄:)翻译:○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晓:)翻译:○3“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积气:若:奈何:)翻译:○4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果:)翻译:○5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只使:中:)翻译:○6其人曰:“奈.地坏何.?”(奈……何:)翻译:○7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积块:四虚:翻译:○8若躇..?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若:躇:..步跐蹈跐:蹈:)翻译:○9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舍然:)翻译:【竞争展示阶段】1.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

2.谈谈这则寓言的寓意。

第二课时【启动导入阶段】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如《列子》。

《列子》二则教学教案

《列子》二则教学教案

《列子》二则教学教案
《列子》二则教学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懂得寓言的特点及两则寓言包含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才不会出现无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②认识事物要注重本质,不能只注重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进而拓展延伸。

三、学习准备:布置预习,确定学生表演,提出服装、语言等要求。

四、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一:表演杞人忧天
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步骤:
1、由一个同学旁白,介绍杞人与劝导者出场。

2、杞人穿看黑色衣服出场,劝导者穿着鲜艳的衣服戴着眼镜出场。

3、杞人哀声叹气,担心天会坠落,地会塌陷,寝食不安;劝导者满脸笑容,乐观开朗。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则寓言,并谈谈他们各有什么寓意。

3、解释加点词语。

①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②伸呼吸,中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③,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④素衣而出
⑤扑矣, 子亦犹是也
⑥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4、口语交际,谈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口头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子>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讲述寓言故事;理解寓言通过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理解寓言故事说明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寓言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讲述寓言故事。

2、理解寓言通过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通过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寓言常识,学习《杞人忧天》,明确寓意,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事前布置学生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太阳、地球、月亮、星体的形态和物质构成的资料。

)
一、导入新课
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演示据课文编绘的连环漫画,了解故事情节,激发兴趣,减轻自学难度。

二、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读课文,结合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同组相互纠正读错的字音。

全班交流。

杞(qǐ)人忧天躇(chú)步跐(cǐ)蹈舍(shě)然中(zhòng)伤
三、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1.结合注解弄懂文句意思,组内分工,轮流通译文句并讨论纠正,大家都不能解决的带到大组互助。

2.大组讨论重点难点语句的意思。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担忧的人而担忧,于是去开导他。

) 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四处都塞满了土块,没有地方没有土块。

)
奈地坏何?(大地崩塌怎么办呢?)
奈何忧其坏?(为什么要担心大地崩塌呢?)
3.学生讲述故事。

四、明确故事道理
1.杞人担心天坠地崩,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

传统认为,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世用“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2.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这样的忧虑?(学生自由谈谈)
五、解释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如《列子》。

简介作者、出处及有关常识。

这两篇古代寓言都选自《列子》。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思想与庄子比较接近)作。

六、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
1.读一读“晓之”者的话,根据所查资料中已掌握的自然知识,想一想文中“晓之”者的话有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明确:
天(太空)是没有穷尽的;
星体有的是气体团,有的是固体团,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
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太阳、月亮及其他恒星、行星之间的关系;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

——不可能发生“天地崩坠”。

2.从今天的天空变化趋势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今天看来,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

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从环保等角度作进一步挖掘。

引导学生思考,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
七、布置背诵这一则寓言
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晓天,积气——
(废寝食)(忧彼之所忧)
舍然大喜———————————亦舍然大喜。

寓意: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第二课时
学习《杨布打狗》,领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寓意。

一、检查背诵《杞人忧天》
二、回顾第一则寓言的学习方法,并归纳(板书)
1.连贯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3.复述寓言故事,揭示故事寓意
4.拓展思维创新,重点质疑解疑
三、小组学习《杨布打狗》(学生主持)
四、大组学习讨论
1.“其狗”为什么会“迎而吠之”?杨布有什么反应?
(因为杨布“衣素衣而出,衣缁衣而返”。

)(杨布怒,将扑之。

)
2.杨布的狗犯了什么错误?杨布又犯了什么错误?
(狗只看衣服不看人,所以认错了人。

)(杨布没有认识到狗犯错误的原因和普遍性。

)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归纳:杨布穿着白衣服出门,穿着黑衣服回家。

他的狗只看衣服不看人,因而对杨布“迎而吠”。

正如杨朱说的,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这一则寓言,正批评了这种现象。

五、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只看表面现象不看本质的情况
(学生畅所欲言,从学习、生活各方面引导)
六、当堂训练或检测(含《杞人忧天》和《杨布打狗》两则的内容)
七、由学生或老师讲一则寓言故事,要求学生概括并讲讲其寓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