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小儿外科

合集下载

小儿外科的性质、范围和任务

小儿外科的性质、范围和任务

小儿外科的性质、范围和任务
小儿外科是临床医学中一个较新的学科。

小儿外科从成人外科分出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这是由于小儿有其特殊的疾病和他们的病理生理特点而决定的,是从客观需要出发的。

小儿外科的工作范围包括从出生到12岁(或14岁)所有的外科问题,解决这个年龄阶段全部外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有关的医学基础的研究。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要在小儿外科领域内逐步建立各种专业设置,小儿如同成人一样,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均可罹患疾病,而且还有各种先天性畸形。

因此在小儿外科范畴内,应建立小儿普通外科,它的工作范围包括腹部疾病、外科感染、创伤、烧伤、肿瘤等。

由于新生儿先天性畸形是小儿最独特的部分,国外许多地区建立有新生儿外科中心,在我国北京儿童医院和上海新华医院等均设立了新生儿外科组;小儿骨骼损伤、骨髓炎、骨关节结核、四肢先天性和后天性畸形十分多见,故而在小儿外科中必须设有矫形外科:泌尿系统的疾病和畸形相当多见故应有小儿泌尿外科;小儿胸外科的发展也是必然的趋势,因为随着国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非但对一些常见病如脓胸、胸部肿瘤等要求治疗,对大量的先天性心脏病也必须矫治。

近年我国小儿心血管外科发展较快,不少儿童医院建立了专科和专业组。

此外,如有条件还应开展小儿神经外科和小儿整形外科。

小儿从出生到成年,要经过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病理生理特点和生活、饮食要求,为了在医疗工作中便于护理,小儿外科可以按新生儿、婴幼儿和儿童三个年龄阶段适当集中,病房设置也可分为三组。

总之,小儿外科是儿科医学中多学科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从出生到青春发育期这个年龄阶段中全部先天性和获得性外科疾病的防治任务,保证我国各民族的下一代有健强的体格。

小儿外科.

小儿外科.

小儿外科(一)、概况小儿外科建科于1983年,目前是省小儿外科专科医师培养基地,也是川南地区小儿外科和普外科疾病诊治、研究、教学中心,为医院重点发展的特色专科,学院硕士生培养点。

该科广泛开展各种儿童外科疾病和成人普外科疾病的诊治,在川南地区享有盛誉。

科室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其中医学博士2人,硕士3人,其他各级医护人员近20人,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

科室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科学务实、认真负责的态度,热忱为广大伤病员提供优质服务,被评为2003—2004年度全国巾帼建功模范岗。

10年来科主任、护士长任职情况:2000年7月至今,刘铭任主任,杜一华任副主任;2000年7月--2005年4月,甘永贵任护士长,郑思琳任副护士长;2005年4月至今,杨春任副护士长、护士长。

(二)、医疗工作小儿外科现设有专科病床40张,拥有Olympus微型电视腹腔镜、床旁手提X光机、多功能监护仪、新生儿暖箱、微量输液泵、多功能关节运动康复仪、远红外线治疗机等先进医疗设备。

科室已形成儿童普外、儿童泌尿、儿童骨科和新生儿外科四个专业,为省残联、省卫生厅儿童肢残矫治定点和指导单位,年收治住院手术儿童1200余例。

2004年,科室开展了省第一例联体婴儿分离手术,现已成功分离3例。

近10年来,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数10项,在诊治方面具有以下优势:1、微型腹腔镜和膀胱镜诊治: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展微型腹腔镜和膀胱镜诊治,诊治病种涉及腹股沟斜疝、肝囊肿、胆结石、胆道闭锁、脾肿大、粘连性肠梗阻、小肠憩室炎、小肠憩室出血、高位隐睪、急性阑尾炎、不明原因腹痛等10余种,现已超过1000例,居西南地区前列。

2、胆管囊肿切除、各种方式胆道重建:10年来,对各种方式的胆道重建、胰胆分流已积累了近1000例的手术经验。

3、先天性巨结肠各种手术治疗:科室针对不同的患儿采用多种手术治疗方式,包括Swenson改良法、改良Duhamel法、 Soave 法、Rehbein法、内括约肌片状切除以及腹腔镜辅助和单纯经肛门根治术,手术年龄最小者3个月,最大者达43岁,手术效果达国内先进水平。

小儿外科手术分级目录

小儿外科手术分级目录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41 颅骨成形术 42 颅窝成形术 43 颅裂脑膜脑膨出修补术 44 脑脊液漏的闭合术 45 脑膨出修补术伴颅成形术 46 脉络丛切除灼烧术 47 颅内电刺激植入术 48 椎管内异物去除术 49 脊髓减压术 50 脊髓探查术 51 椎管探查术 52 椎板成形 53 椎管成形 54 椎管内神经根切除术 55 脊髓活组织检查 56 脊髓内脓肿切开引流术 57 椎管畸胎瘤切除术 58 椎管脊索瘤切除术 59 椎管胶质细胞瘤切除术 60 椎管内恶性肿瘤切除术 61 椎管侵入瘤切除术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167 支气管囊肿切除术 168 支气管肿瘤切除术 169 支气管病损摘除术 170 肺大泡结扎术 171 电视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 172 胸腔镜下辅助切口肺病损清除术 173 开胸肺大泡切除术 174 肺血管瘤切除术 175 肺肿瘤切除术 176 肺楔形切除术 177 肺病损切除术 178 肺减容术 179 肺癌根治术 180 肺叶部分切除术 181 肺叶切除术 182 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 183 肺叶切除术(心包内处理肺血管) 184 全肺切除+淋巴结清扫术 185 肺切除术 186 支气管异物切开取出术 187 肺异物取出术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四级
294 心脏动脉瘤切开修复术 295 心脏肿瘤切除术 296 外伤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297 外伤性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298 心房血栓清除术 299 心脏肿瘤切除术 300 心房肿瘤切除术 301 心脏病损切除术 302 心脏外伤修补术 303 心脏修补术 304 心脏移植术 305 搏动性气囊的植入 306 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手术 307 心脏改良迷宫术 308 心脏骨髓干细胞移植术 309 主动脉血栓切除术 310 腹主动脉血栓切除术 311 动脉取栓术(包括髂动脉) 312 小血管吻合术 313 动脉瘤切除伴吻合术 314 血管移植术

8-小儿外科手术分级目录

8-小儿外科手术分级目录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肛瘘挂线结扎术 肛瘘切除术 肛门病损切除术 肛门活组织检查 肛门裂切除术 肛门肿瘤切除术 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 钢板内固定取出术 睾丸病损切除术 睾丸附件切除术 睾丸活检术 睾丸囊肿切除术 睾丸探查术 睾丸肿瘤切除术 膈下脓肿切开引流术 骼骨部分切除,用于移植术 骼胫束松解术 各类疤痕挛缩畸形修复术 跟腱断裂修复术 肱二头肌缝合术 肱二头肌腱前移术 肱骨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术 肱骨切骨术 巩膜缝合术 巩膜缩短术 巩膜外加压术 巩膜修补术 股骨切骨术 股骨头切开术 股骨植骨术 骨病损切除术 骨刺切除术 骨的内固定术不伴有骨折复位术 骨活检术 骨盆闭合复位外固定术 骨髓炎死骨摘除术或引流术 骨髓炎引流术 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术 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 鼓膜切开植管术 关节穿刺术 关节活检术 关节脓肿切开引流术 关节切开术 腘窝Bakers囊肿切除术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

小儿外科专业12个病种临床路径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ICD-10:Q43.3)。

行Ladd术(ICD-9CM-3:54.9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1.临床表现:多发于新生儿期,以胆汁性呕吐最为突出,并发肠扭转时可以出现完全性便秘,进而出现血便、腹胀等。

婴幼儿病程较长,呈间歇发作的中上腹疼痛,并发肠扭转时产生急性腹痛和剧烈呕吐。

2.体格检查:早期腹部无特殊体征,并发肠扭转时可出现腹部膨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膜刺激征和休克。

3.腹部平片:胃及十二指肠扩大,有液平,并发肠扭转时小肠内无气体。

4.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C状弯曲消失,呈部分梗阻,十二指肠空肠交界部位于脊柱右侧,并发肠扭转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端呈螺旋状走向。

5.钡剂灌肠造影:盲肠位于上腹部或左侧腹部。

6.腹部超声或CT(必要时):肠扭转病例,可显示肠系膜呈螺旋状排列(漩涡征),肠系膜上动、静脉位臵异常。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

行Ladd术(ICD-9CM-3:54.95)。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43.3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因肠扭转发生肠坏死,需行肠切除、肠吻合或肠造瘘者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小儿外科护理

小儿外科护理

小儿外科护理小儿外科疾病护理常规、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第一节小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1)接待病儿,安置床位,测体重和T、P、R、(3岁及以上测BP)。

根据病情做好卫生处置,向家长介绍住院须知。

(2)通知值班医生接收病人,如遇重危或需急诊手术者,应立即配合抢救或做好术前准备(皮肤准备、补液、抽血交叉、备血,各种皮试。

)(3)了解病儿的饮食习惯,向家长及较大病儿说明饮食配合的重要性。

(4)重危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要求家长及探望者不要在病室内大声喧哗。

(5)执行晨间护理,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按需做好各种基础护理。

(6)及时采集大小便标本送检,每日总结大便次数,总结引流液量,填于体温表底栏。

(7)住院病儿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

发热达37.5℃以上及体温不升者,每4小时测体温至正常后3次。

术后病儿常规测T、P、R每日2次,连测3天。

麻醉未醒者按医嘱测量。

(8)密切观察病情,尤其对新入院及诊断不明者,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为诊断提供依据。

(9)病人出院时作好出院指导。

2.心理护理: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区环境,关心、爱护病儿,亲切地与病儿及家长接触以消除焦虑、疑虑与恐俱心理,利用适当的时机简要说明各种检查的过程,以取得配合。

3.病室环境清洁、舒适、空气新鲜,保持适宜温湿度,一般新生儿要求室温22℃一24`C,相对湿度55%一65%;婴幼儿室温20℃一22℃,相对湿度55%一65%;儿童室温18℃一200C,相对湿度50%一b0% o4.病区内备有急救设施,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氧气、开口器、吸引器.、气管插管、输液器、输血器、各种无菌包及急救药品等。

5.培养病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保暖温度适宜,避免烫伤。

6.对危重病儿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畅通,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并保持畅通。

7.告知家属防止病儿跌伤,注意安全。

第二节小儿外科常见手术护理常规一、小儿外科手术一般护理常规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作好病儿家长思想工作,较大儿童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减少恐惧,取得配合,保证病儿有足够的睡眠。

小儿外科学,第六版

小儿外科学,第六版

小儿外科学,第六版《小儿外科学》是新时期我国小儿外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该书是我国小儿外科学的专著,其内容丰富完整,涵盖了小儿外科学的各个领域。

下面我将以该书为主线,简单介绍一下小儿外科学的相关知识。

小儿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治疗儿童先天性畸形、外伤、炎症、肿瘤等疾病的方法和技术。

儿童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小儿外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对维护儿童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小儿外科学》第六版共分为10个部分,包括基础知识、先天性畸形、神经系统外科、胃肠外科、胆道胰腺外科、腹外科、血管外科、外伤与烧伤、泌尿外科以及器官移植等。

首先,基础知识部分详细介绍了小儿外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疾病的分类型及分类原则等。

该部分还深入讨论了小儿外科的临床特点、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内容。

这些知识对于从事小儿外科工作的医务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先天性畸形部分重点介绍了儿童先天性畸形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

先天性畸形是儿童外科学的重要领域,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外科手术、麻醉、重症监护、康复等多学科的知识。

本书将这些内容娓娓道来,让读者对先天性畸形有更全面的了解。

接下来,神经系统外科部分详细介绍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儿童脑肿瘤、导管系统畸形等,介绍了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手术治疗等知识。

胃肠外科部分主要介绍儿童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包括食管闭锁和食管瘘、先天性肠道闭锁和肠道重狭窄、先天性巨结肠和Hirschsprung病等。

这些疾病在小儿外科学中比较常见,治疗方法也比较成熟,但仍需要专业医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支持。

胆道胰腺外科部分主要介绍了儿童胆道胰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常见的疾病包括胆总管先天性异常、胆总管结石、胰腺炎等。

这些疾病的治疗相对复杂,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腹外科部分主要介绍了儿童腹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包括儿童恶性肿瘤、膈疝、腹壁缺损等。

小儿外科学知识点

小儿外科学知识点

小儿外科学知识点小儿外科是专门研究儿童身体疾病和外伤的医学领域。

与成人外科不同,小儿外科需要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需求和生理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小儿外科知识点。

1.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儿童在出生前或出生后发生的心脏结构异常。

这些疾病可以分为心脏分流病和阻塞性病变两类。

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有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法洛四联症等。

早期的手术干预可以改善儿童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2. 腮腺炎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

儿童是最常见的感染人群。

腮腺炎的主要症状是腮腺肿胀和疼痛。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所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接种腮腺炎疫苗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3. 疝气疝气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壁缺损处突出的现象。

儿童疝气常见于脐疝和腹股沟疝。

脐疝是指小肠通过脐部周围的腹壁薄弱区突出,腹股沟疝是指肠管通过腹股沟管突出到阴囊或大阴唇。

手术修补腹壁缺损是治疗儿童疝气的主要方法。

4. 婴儿巨结肠综合征婴儿巨结肠综合征是一种胎儿胎便排出障碍,并导致结肠扩张的疾病。

该疾病常见于新生儿,其症状包括腹胀、呕吐和便秘等。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修复和营养支持。

5. 婴儿腹壁缺损婴儿腹壁缺损是指腹壁在胎儿期发育不完全,导致腹部内脏器通过腹壁缺损突出。

常见的腹壁缺损有脐疝和腹壁缺损综合征。

手术修复是治疗婴儿腹壁缺损的主要方法。

6. 儿童骨折儿童骨折与成人骨折的处理有所不同。

由于儿童骨骼尚未完全发育,骨折修复后有很好的再生能力。

因此,儿童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

但对于骨折不稳定或关节受累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7. 婴儿先天性肾病变婴儿先天性肾病变是指婴儿在出生时即具有的肾脏发育异常或病理性改变。

常见的先天性肾病变有多囊肾、肾盂积水和肾发育不良等。

治疗方法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而定,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矫正。

8.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在儿童中常见且容易复发。

常见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和尿痛等。

预防尿路感染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长时间憋尿,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量,并及时治疗其他导致尿路感染的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小儿外科
序号手术名称级别备注450 尿道成形术四级。

531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骨科532 距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四级骨科538 儿童关节镜手术四级。

骨科539 膝关节镜检查四级。

骨科540 颈椎间盘切除术四级。

骨科546 膝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四级。

骨科607 游离皮瓣移植术四级骨科608 岛状瓣转移术四级骨科1096 肱骨楔形截骨术三级骨科1103 手指骨肿瘤切除术三级骨科1114 膝外翻截骨术三级骨科1122 掌骨闭合复位内固定三级骨科1127 切开复位,外固定三级骨科1128 桡骨切开复位外固定三级骨科1130 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外固定三级骨科1132 肱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骨科1133 尺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骨科1134 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骨科1135 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骨科1136 肘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骨科1140 指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级骨科1141 骨折切开复位伴内固定三级骨科1150 开放性骨折的清创术三级骨科1198 肌肉良性肿瘤切除术三级骨科1230 皮瓣转移修复或再造术三级骨科1467 腹股沟滑动疝修补术,单侧二级
1469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单侧二级
1470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双侧二级
1619 肱骨内固定术二级骨科1620 骨的内固定术不伴有骨折复位术二级骨科1621 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二级骨科1657 关节穿刺术二级骨科1658 膝关节灌洗术二级骨科1661 手部腱鞘松解术二级骨科
1670 手粘液囊切除术二级骨科1671 手腱鞘切除术二级骨科1673 手腱鞘缝合术二级骨科1748 截肢残端修整术二级骨科1872 鞘膜翻转修补术一级
1882 包皮环切术一级
1883 处女膜切开术一级骨科1884 不用内固定的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一级骨科1885 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一级骨科1886 肱骨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术一级骨科1887 桡骨骨折闭合复位外固定一级骨科1888 桡骨闭合复位外固定一级骨科1900 指关节融合术一级骨科1916 皮肤及皮下组织(烧伤感染伤口)清创术一级
1919 皮肤清创术一级
1924 皮脂囊肿切除术一级
1933 皮脂囊肿切除术一级
1941 头皮缝合术一级
1944 头皮缝合术一级
1945 小清创缝合术一级
1946 烧伤清创术一级
1952 断层皮片的切取术一级骨科1955 下肢植皮术一级骨科1956 上肢植皮术一级骨科1958 关节粘连的手法撕开一级骨科1963 皮肤牵引术一级骨科1964 骨折石膏夹克外固定,无骨折复位一级骨科1965 骨折石膏夹板外固定,无骨折复位一级骨科1970 包皮切开术一级
1163 膝半月板切除术三级骨科591 截肢残端修整术四级骨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