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第十一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教案(川教版九年级下)

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教案(川教版九年级下)

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教案(川教版九年级下)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教案(川教版九年级下)课标要求】了解XXX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历史意义;知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的时间;苏联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建设中的重大弊端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看和讲述历史图片阅读历史材料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引导比较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掌握历史事件比较概括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搜集苏联建设成就的资料,激发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能力和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形成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了解,形成社会主义制度有较大的优越性的认识;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等特点,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

重点难点】一、重点: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二、难点:如何正确熟悉XXX创建的经济政治体系体例。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与之有关的资料(含文字、故事和图片资料)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俄国十月革命》一课,了解到1917年俄国通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俄国人民在俄共(布)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暴露了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为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教案川教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教案川教版

【中⼩学资料】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教案川教版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教学⽬标】1、知识与能⼒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意义;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苏联⾼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培养学⽣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思考、分析问题的⽅法。

2、过程与⽅法通过⾓⾊扮演和相互讨论,培养学⽣的领悟能⼒和与他⼈合作的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利弊的了解,培养学⽣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评价苏联⾼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教学⽅法】本课时所使⽤的教学⽅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法有:学⽣分组探究法、⾃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新课:1917年世界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了!20间,苏联⼈民在斯⼤林的领导下,苏联以令⼈难以置信的速度,⾛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年甚⾄上百年才能⾛完的⼯业化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的建设成就,实现了社会主义⼯业化,成为世界上⼀流的⼯业强国。

你想了解斯⼤林时代的辉煌成就吗?你如何看待待斯⼤林模式?让我们⼀起⾛进那个时代。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师:1、议⼀议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的?学⽣:(1)经过四年(1914~1918)帝国主义⼤战和三年(1918~1920)国内战争。

到1920年,苏维埃俄国重⼯业产量⽐战前减少87%,轻⼯业产量也⼤幅度下降,⾷盐和⾷糖产量分别只及战前的30%和8%,粮⾷产量只有战前的⼀半。

经济形势的严峻导致了⼯农⼤众⽣活的恶化。

(2)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直接⽬的)。

1921年3⽉8~16⽇,俄共(布)召开了第10次代表⼤会。

根据列宁的提议,⼤会于3⽉15⽇通过决议,决定⽤固定的粮⾷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导学案

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导学案

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导学指要】1.课标要求知道苏联成立的史实,知道新经济政策的成效,知道苏联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

2.学法指导(1)记住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作用;(2)理解苏联政治体制严重弊端的消极作用。

3.概念解读肃反运动也称大清洗,或译为“大整肃”,现今在俄国多被称为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即“大恐怖”时期),或称“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是指在1934年,苏联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

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知识建构】(自主学习,完成填空)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实行①——的决议1922年12月,成立了②——,简称③——1932年,苏联由农业国变成④——经济上——片面发展⑤——体制弊端严重阻碍国民经济发展政治上——开展“⑥——”运动【基础过关】一、单项选择题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是为了()A.用社会主义经济战胜资本主义B.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C.最大限度集中物质力量战胜敌人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2、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条件是()①有巩固的工农联盟②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③国民经济已明显恢复④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已被粉碎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④3、1932年,已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苏联4、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进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C.为解决经济困难和缓解政治危机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5、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其内容不包括()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某些国有)企业租给国外资本家经营C.取消小型的私人企业D.实行商品的自由交换6、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主要是哪个人物的提议?()A.列宁 B.华盛顿 C.斯大林 D.克伦威尔【思维提升】二、材料解析题看右图,结合所学的知识请回答:⑴图中的人物是谁?⑵试说说他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成就?⑶在他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什么样的体制?有何危害?答案:【知识建构】①新经济政策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③苏联④工业国⑤重工业⑥大清洗一、单项选择题:1.B 2.D 3.D 4.D 5.C 6.A二、材料解析题⑴斯大林⑵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使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⑶形成了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川教版历史九下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共22张PPT)

川教版历史九下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共22张PPT)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标志: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1936.通过新宪法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
2、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3、个人崇拜泛滥
(特征、弊端)
4、大清洗运动 (1935~1938)
2、农业集体化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4年世界大战和 3年国内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有些地区农民和水兵爆动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背景: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 政治危机 时间:1921年3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交粮食税后,余粮归自 己支配
农业 方面
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 方面
中小型企业国有 化
除大型企业仍为国家管理外, 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 外国资本家经营
取消自由贸易, 商业 由国家集中分配 方面 一切生活必须品 和食品。
剖 析
战时共产主义的施行,是因为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起 来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迫使苏 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农: 余粮收集制 工: (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商: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 物配给制
措施
• 评价 积极 (评价? 1)有利于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 消极 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2)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历史课件】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历史课件】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第2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列宁1918年在莫斯科视察红军
列宁1918年10月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列宁1918年10月16日在莫 斯科克里姆林宫散步疗伤
第2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 以极低的价格缴售国家; 工业政策: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贸易政策: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有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制度: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第2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 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 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 正的主要的门径”。后来,列宁在回顾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曾多次承认 一度有过“直接过渡”的思想。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
第2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
第2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导入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 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 上发表演说,受到暴风雨般的欢 呼。俄国开始了新的时代。
第2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 和货币。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第2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崛起》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崛起》教案、教学设计
3.课堂讨论延伸:针对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b.苏联崛起的国际背景对当今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4.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苏联历史简明教程》等相关书籍,了解苏联历史的发展脉络,拓展知识视野。
5.观看纪录片:请学生观看与苏联历史相关的纪录片,如《苏联的崛起》、《红色风暴》等,增强对苏联历史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其认识到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
4.增强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责任感,激发其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愿望。
1.对苏联成立及其崛起的过程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相关历史事件。
2.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认识不足,难以全面评价其历史地位。
3.分析苏联崛起的国际背景时,可能缺乏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全面了解。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以生动的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对苏联历史的直观认识。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自己对苏联崛起的认识和看法。
3.教师强调苏联崛起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苏联崛起的短文,进一步巩固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苏联的崛起》这一章节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崛起》教案、教学设计

第6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教案(川教版九年级下)(1)

第6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教案(川教版九年级下)(1)

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教案(川教版九年级下)○教学韬略※课堂结构[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苏联成立的时间和全称;苏联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严重弊端。

2.能力培养目标:一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和讲述典型历史图片、阅读历史材料,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二是引导比较和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掌握历史事件比较、概括的基本方法;三是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苏联建设成就的资料,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意识;四是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阐述自己观点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苏俄(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形成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制定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较短时期内取得巨大成就的了解,形成社会主义制度有较大的优越性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等特点,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本课重点是新经济政策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三年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实施的,其特点是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经过斯大林执政前期,尤其是从1928年开始实施的五年计划,到1937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不仅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其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本课难点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如何理解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要注意利用课本提供的图片、文字以及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分析苏俄面临的经济危机和余粮收集制激化的社会矛盾,从而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必要的。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 苏联的经济建设和体制弊端 导学案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 苏联的经济建设和体制弊端 导学案

第6课苏联的经济建设和体制弊端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目标】1、了解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历史意义;2、知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的时间;苏联五年计划的实施;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建设中的重大弊端。

4、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形成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

重点: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

预习检测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1)背景: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人民生活困苦,有的地区甚至发生了农民暴动。

(2)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______________和缓和______________。

(3)时间:_______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据_______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4)内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_____________________;废除平均主义的______________,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______________等。

(5)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______________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有益探索。

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_______、_______的热烈欢迎,苏维埃俄国工农业生产也逐渐恢复到______________,苏维埃政权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一、学习目标1.了解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记住苏联成立的时间。

2.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3.探讨苏联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4.(学生填写):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学生填写):学习难点:1.如何正确评价苏联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

2.(学生填写):三、学习方法阅读法、圈点批注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图表法。

四、学习准备教科书、中国历史地图册五、知识链接:1、新经济政策苏联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因俄文缩写字头读音而简称“耐普”,为别于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定名。

1921年内战结束后,国内经济破坏严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经济的迅速恢复,不再为农民所接受。

在伏尔加河流域和西伯利亚的一些地区出现农民暴动,喀琅施塔得也发生了水兵叛乱。

В.И.列宁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权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为巩固工农联盟,发展工农业生产,给社会主义经济奠定基础,1921年3月,俄共(布)第10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建议,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2、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简称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体。

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22,402,200 平方公里),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故在解体前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89年5月16日,中国苏联关系实现正常化。

4、列宁及列宁墓列宁(俄文:Ленин),公元1870-1924,本为笔名,后成为他在政治活动中的别名,原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文ВладимирИльичУльянов),是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苏维埃国家的创始人。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

1924年1月21日,列宁因脑溢血去世,遗体经防腐处理后被安放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墙下的列宁墓中。

列宁墓坐落在红场西侧,在克里姆林宫墙正中的前面。

列宁墓坐落在红场西侧,在克里姆林宫墙正中的前面。

1924 年1 月27 日建成,最初是木结构的1930 年改用花岗石和大理石建造。

卫国战争后,装有列宁遗体的水晶棺重新更新了。

列宁墓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体表是阶梯状的3 个立方体,采用黑、红两色大理石和花岗石建成。

陵墓体积为5800 立方米,内部容积为2400 立方米。

墓前刻有“列宁”字样的碑石净重 60 吨。

墓顶是平台,平台两翼是可容纳万人的观礼台。

沿黑色大理石台阶而下,可进入陵墓中心的悼念大厅。

列宁安详地躺在铺有红色党旗和国旗的水晶棺内,身穿黄色上衣,胸前佩戴一枚红旗勋章。

距列宁墓不远,有列宁博物馆,里面珍藏有列宁的遗物和列宁的传记等。

在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墙之间,是前苏联其他领导人的墓地。

红场是莫斯科历史的见证,也是莫斯科人的骄傲。

5、斯大林(全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语),俄语:Иосиф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Сталин,1879年12月21日 --- 1953年3月5日),俄罗斯(前苏联)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斯大林、斯大林主义对 20 世纪的俄罗斯(前苏联)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

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

自习阅读教材第6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P35~39,完成下列内容的学习: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________年____月,俄共(布)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2)新经济政策内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___________________,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___________支配;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商品通过_________________交换等。

(3)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____________出发,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______________。

这是对具有_____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有益探索。

(4)________年_____月,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_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1924年1月,伟大的革命导师不幸逝世,在___________的领导下,苏联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到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洪流之中。

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到1932年,苏联已由_________国变成__________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3.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1)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是一个___________为核心的、_______________体制。

A.经济上,它忽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否定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常常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片面发展__________,致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B.政治上,主要表现为严重违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展全国性的______________运动;党政不分,管理权力过于集中,最终形成_____________以及斯大林的__________________。

(2)经济政治体制上的这些弊端,严重地阻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发展。

自疑自学完本课后,请在下面空白处写上你还不明白的地方?自探一、创设情景导入:二、阅读体验,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知识链接,回答:1、为什么说“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2、区别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

自测1.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导致下表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2.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用一种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指的是()A.农民向国家交纳固定的粮食税B.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C.实行余粮收集制D.建立集体农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3.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票,但此套邮票却是错体票,其错误在()A.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B.邮票发行的时间C.邮票的发行者D.周年纪念的时间4.“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的改变”,符合这些特点的事件给我们的启示中不正确的是()A.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B.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5.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B.它对苏联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了积极的作用C.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D.它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发展自结通过本课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体会?学习等级:组长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