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物质民俗文化与伊犁旅游事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之一。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下面是一些哈萨克族的主要风俗和传统文化:
1.牧民文化:哈萨克族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
牧民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他们骑马、放牧、饲
养羊、马等动物,把草原作为家园,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迁
徙。

2.骏马文化:哈萨克族以骏马闻名,骑马技艺是他们的传统
技能之一。

哈萨克族人热衷于马术表演和马球比赛,并视
马为自己的朋友、亲人和财富。

3.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

他们善于演奏和制作各种乐器,如马头琴、揉镲、依普孜等。

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独特多样,如独舞、群舞等。

4.狩猎和射箭:作为一个民族传统,狩猎和射箭在哈萨克族
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以射箭技艺闻名,举行射箭
比赛和狩猎活动以展示自己的技艺和勇气。

5.民族服饰:哈萨克族有着自己特色的民族服饰。

男子通常
穿着长袍短袖的夹克、马裤、高筒靴、以及环腰刀。

女子
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维吾尔族袍、长裙和高筒靴,头戴
斗笠和头巾,头饰丰富多样。

6.篝火晚会:哈萨克族喜欢在特定的日子举办篝火晚会,把
篝火点燃,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享受美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这些风俗和传统文化是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独特的民族特色。

通过庆祝和传承这些传统,他们展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身份和传统价值观。

哈萨克民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哈萨克民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哈萨克民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哈萨克民族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萨克民族展现了其独特的族群特点和精神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哈萨克民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

一、哈萨克历史的几个时期哈萨克历史可以分为几个时期来看待。

第一个时期是游牧民族社会的阶段,这时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俄罗斯统治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哈萨克社会是一个由骑马猎捕为主的社会,族群科技和经济文化极为发达,具有独特的社会体制和组织形式。

接着是俄罗斯统治时期,这个时期大概在18世纪末期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期。

在这个时期中,哈萨克民族被彻底同化了。

哈萨克人的财产被没收,大量人口被迫迁往其他地区,文化信仰遭到压制,在长达一个世纪里,哈萨克人深受痛苦,同时也开始了长期的反抗。

第三个阶段是苏联时期,哈萨克人的生活逐渐改善和充实。

哈萨克斯坦成立后,国家政治体制完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

二、哈萨克文化的传承哈萨克民族对于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视。

在游牧民族社会阶段,哈萨克人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比如宴席上的歌舞,日常生活中的装扮等等。

由于受到了很多的打击和压制,哈萨克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代哈萨克文化人士不断地进行文化研究和创新。

现今,在哈萨克斯坦的众多博物馆中展出了大量的古老文物和名家手稿,这些文物和手稿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体会哈萨克的传统文化。

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哈萨克文艺作品也越发丰富多彩。

著名的诗人Mukhtar Auezov就曾写过一部哈萨克经典文学作品《时间河》,这篇作品被誉为是哈萨克文学的辉煌之作。

三、哈萨克传统饮食文化不得不提的是,哈萨克民族还是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

传统哈萨克餐厅一般都是由一组房间构成,整个空间分为餐厅和起居室。

餐厅内一般有一个烤羊架和烤鱼池,供应的食品种类极为丰富,比如烤羊肉串、马肉炖肉、手抓羊肉、特制馕等等。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哈萨克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1.游牧传统:哈萨克族以牧民为主,拥有丰富的游牧传统。

他们繁衍于广袤的草原地区,以养殖牲畜为生,如马、羊和驼鹿等。

游牧生活使他们与自然紧密相连,并形成了独特的牧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哈萨克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表演,代表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

他们常用一种叫做"dombra"的弦乐器演奏音乐,舞蹈则以婚礼、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为常见表现形式。

3.饮食文化:哈萨克族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以肉食为主。

他们擅长制作马肉和羊肉菜肴,如马肉烤串、博尔苏奶茶和手抓饭等。

马奶制品也在他们的日常饮食中扮演重要角色。

4.狩猎和射箭: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活赋予他们出色的狩猎和射箭技巧,这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体现。

他们参与射箭和马背上的游牧狩猎活动,并以此展示和传承他们的生活技能和传统价值观。

5.波斯风格的传统服饰: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通常采用波斯风格的设计,以鲜艳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为特点。

男性常穿长袍、乌纱帽和皮靴,女性则常穿马褂、头巾和长裙等。

6.高度尊重和待客之道:哈萨克族文化强调对长辈、客人和尊贵客人的尊重和礼遇。

他们有独特的待客之道,如丰盛的款待、热情好客和分享。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并且与他们的牧民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这只是对哈萨克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一些简要介绍,实际上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如诗歌、民间故事、马球运动等。

文化传承体系下的赛汗塔拉生态园旅游发展构想

文化传承体系下的赛汗塔拉生态园旅游发展构想

文化传承体系下的赛汗塔拉生态园旅游发展构想赛汗塔拉生态园是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的一处自然风景区。

这个生态园处于祁连山脉北麓,是以原生态生态保存和生态农业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一处景区。

生态园中的天然湖泊和山峦等具有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观光旅游。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赛汗塔拉生态园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应成为赛汗塔拉生态园旅游发展的关键。

同时,也要加强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促进赛汗塔拉生态园旅游业的繁荣。

在构想赛汗塔拉生态园的未来发展方向时,有以下几点:一、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赛汗塔拉生态园最重要的开发方向。

通过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可以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业的双赢,同时还能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建设文化旅游景点赛汗塔拉生态园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多种方式,设计建设文化旅游景点,如藏传佛教寺庙、哈萨克族传统民俗村、阿勒泰民族文化村等。

三、开发农业旅游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型旅游形式。

依托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可以开发农家乐、农村户外体验等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田园风光、采摘果蔬、制作传统美食等活动,使游客与自然、与乡村建立更加亲密的联系。

四、推广生态文明理念为了加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推广生态文明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在赛汗塔拉生态园设立生态科普展馆,开展生态主题教育活动,向游客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赛汗塔拉生态园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伊犁河谷旅游业中哈萨克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思路和对策

伊犁河谷旅游业中哈萨克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思路和对策

步 骤 地 科 学 开 发 旅 游 资 源 .制 定 民俗 文 化 环 境 保 护 规 划 把 民 俗 文 化 环 境 保 护 与社 会 经 济 、文 化 的发 展 协 调 起 来 。
( ) 尊重 客观 规 律 遵 循 科学 原 则 。在 民俗 旅 游开 发 中 .既 4应 要 注 重 观 赏 性 又 要 注 重 参 与性 ,将 传 统 的静 态参 观 式 变 为动 态 参 与 式 。 充分 利 用 游 客 的 求似 、 求异 与 求 古心 理 .开 发具 有艺 术 价 值的 拟 古 资源 以增 加 民俗 旅 游 资源 的魅 力。 应保 持 ” 生 生 活 () 5 民俗旅 游 与其 他 旅游 相结 合 的 原则 。 应将 民俗旅 游 与其 他
在开发中应当做到遵循规律尊重习惯重视效益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旅游产品项目单一的问题综合运用静态动态产品主题附会和原生自然式开发模式从民俗旅游规划旅游经营和旅游开发大环境建设等方面积极推进伊犁河谷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键字
维普资讯
民俗 文 化 旅 游是 我 国 民族 地 区旅 游 资 源 开 发 的重 要 内容 . 有 有 效保 护 资源 .实 现 旅 游业 的可 持 续 发展 。 为 了避 免 “ 展 性破 发 着广 阔 的 市 场潜 力和 发 展 空 间 。 伊 犁河 谷 做 为我 国 哈萨 克 族 的 主 坏 ” . .政 府 应 及 时 组 织 专 家 进 行 民 俗 旅 游 资 源 调 查 有重 点 、 有
成 为开 发 民俗 文 化 资 源 的 重 要 宝 库 。 是树 立 品牌 意识 。 防 止项 目开 发 上 的 低层 次 、 无序 的重 复 伊 犁 的哈 萨克 族 民俗 文化 不 但 是 哈 萨 克族 文 化 的体 现 , 在今 建设 和标 准 模 仿 导致 行 业 内恶 性竞 争 。要 坚 持 高 品位 开 发 ,防止 天 更具 有 了旅 游 开 发 的价 值 .成 为 吸 引 中外 游 客 的重 要 民俗 风情 开 发 中 的低 品位 和 庸俗 化 。 哈 萨 克 民俗 文 化 底 蕴 丰厚 .要 提 倡 和 旅游资源 。 尽量 做 到 民俗 不俗 ,俗 中有 雅 ,注意 挖 掘 其 深厚 的文 化 内 涵 .要

介绍伊犁的人文

介绍伊犁的人文

介绍伊犁的人文伊犁,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历史的地区。

伊犁自古以来就是中亚交通和文化的枢纽,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同生活、交流和繁衍。

本文将介绍伊犁的人文特色,包括宗教文化、民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

一、宗教文化伊犁是一个宗教信仰多元的地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和传统民间信仰。

伊斯兰教在伊犁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清真寺是伊犁城市和乡村的标志性建筑。

每年的齐瑞节和开斋节等重要宗教节日,都会吸引大量信徒前往清真寺祈祷和参与宗教仪式。

佛教在伊犁也有一定的传承,尤其是在伊犁河谷地带。

贝林寺、浩罕寺等寺庙是当地佛教信徒常去的地方,也吸引着一些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寺庙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和历史,是了解伊犁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此外,伊犁地区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民间信仰和习俗。

祭祀和拜神活动在某些节日期间仍然保留着,这也展示了伊犁丰富的宗教文化。

二、民俗习惯伊犁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维”民俗活动。

每年的春节、新年等重大节日,伊犁各族群众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表演民间舞蹈、歌曲和传统音乐,品尝传统美食,共同庆祝节日。

伊犁的民间工艺也是该地区人文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犁地区的绣花、银器、皮革制品等传统手工艺技艺源远流长。

这些手工艺品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闻名,成为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也受到了游客的青睐。

三、文学艺术伊犁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园地之一,诗歌、散文、小说等文艺创作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伊犁诗人岑达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感情和纯净的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伊犁作家穆拉依的小说作品生动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赢得了广泛的读者认可。

伊犁还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和舞蹈艺术。

准噶尔舞、哈萨克舞等民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优美的舞姿吸引着众多观众。

当地音乐也多种多样,包括马头琴、杜德等传统乐器在内,演奏者手法熟练,音乐节奏独特。

总结伊犁地区的人文特色丰富多样,宗教文化、民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是中亚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了千余年的历史。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深入民心,由于长期融入东西方文化,使其习俗在不同的地域也能得到相应的变化。

一、宗教哈萨克族讲求平等、信仰自由,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

哈萨克族的伊斯兰教有伊斯兰教和清真教两大支派,清真教流传于新疆、库尔勒地区,伊斯兰教流传于新疆、河南地区。

而基督教则流传于新疆、河北、甘肃、陕西、西藏等地。

哈萨克族人民拥护和平,秉承宗教上的要求,生活中他们都注重道德教育和礼节。

二、服饰哈萨克族民族服饰朴素大方,其中以上衣、头巾、耳环等为主要部分,他们一般会根据节日或重要场合来使用。

而且,他们的服饰还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族群服饰政策,规定每个族群都要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进行节日庆祝或其他重要的场合。

三、节日哈萨克族有着众多的节日,而节日最重要的就是清明节、新年节、昭余节和马来日等。

清明节是哈萨克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他们会带上家人一起回到部落里,静静地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深深敬意;新年节则是哈萨克族表达祝福和互相祝福的日子,哈萨克族家家户户会准备新年节的特色料理,并大家团聚在一起,共同迎接新的一年;昭余节是哈萨克族信仰西伯利亚神灵的重要节日,人们会让孩子们把面包投进湖中,以示向神灵求福;马来日是哈萨克族清明节前一天,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家庭祭拜,以示尊重和珍爱亲人。

四、住宅哈萨克族的住宅,大多是用竹木作成的柱子,木板和稻草进行绑缚成的住所,将被叫做“黑屋”。

哈萨克族的住宅因地制宜,而呈现出多种形式。

它们的特点是把木头和泥土结合在一起,内部空间划分较为简单,主要有烟囱、架子、篝火炉和桌椅等。

总的来说,哈萨克族正是一个神奇的民族,他们历史悠久,闪耀出百花齐放的文化芳香,他们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们可以学习他们那种敬畏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在今天这个充斥着繁忙及动荡的世界里,按照他们的方式去生活,也许可以让我们收获更多健康而又快乐的生活。

哈萨克斯坦的文化节日:文化传统的庆典

哈萨克斯坦的文化节日:文化传统的庆典

哈萨克斯坦的文化节日:文化传统的庆典哈萨克斯坦这个位于中亚的国家,拥有着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国度,每年都会举行许多令人难忘的文化节日,这些庆典既是人们传承文化的载体,也是展示国家风采的窗口。

在哈萨克斯坦,人们尊敬和传承文化传统的意识非常强烈。

他们热爱自己的传统音乐和舞蹈,认为这些是自己民族特色的体现。

每年的“西白秧节”,就是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是哈萨克族农耕文化的庆典,人们会在这一天纪念他们先祖耕作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

在节日里,人们尽情跳起哈萨克斯坦特色的舞蹈,欢呼雀跃,载歌载舞,享受着农耕文化的乐趣。

除了“西白秧节”,哈萨克斯坦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节日,比如“恩贾伊尔节”。

这个传统节日是哈萨克族的新年,人们会联欢庆祝,放烟花、燃烛,也会举行传统礼拜。

在节日里,人们相互祝福,表达对彼此的善意和祝愿。

此外,还会有丰盛的传统美食,如马肉和奶制品,供人们品尝。

这样的庆典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胃口,更是哈萨克斯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还有许多其他令人难以忘怀的文化节日,如“低空别尔基意节”、“科克塔什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人们身穿华丽的传统服饰,参加各种活动和竞技,如驼鹿拉力赛、射箭比赛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展示传统文化的机会,也是国家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涌入哈萨克斯坦,目睹这些精彩的庆典活动,感受着哈萨克斯坦特有的文化氛围。

文化节日不仅仅是庆典,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在哈萨克斯坦,人们通过这些庆典来弘扬传统文化,鼓励年轻一代继承和传承这样的宝贵财富。

在参加庆典的过程中,人们会了解到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哈萨克斯坦的文化节日不仅仅是国家的瑰宝,更是与世界分享的珍贵财富。

总的来说,哈萨克斯坦的文化节日是一次次盛大而意义非凡的庆典。

这些节日展示了国家的多元文化,传承了民族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4期哈萨克物质民俗文化与伊犁旅游事业的发展□/张应平1别刊·哈那艾提2一、哈萨克族物质民俗文化的人文依托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哈萨克族人口数为1250458人。

哈萨克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游牧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上,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特别是中亚和新疆南部地区的绿洲农业文化、来自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和中国满———通古斯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

传统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在这种游牧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哈萨克物质民俗文化,主要包括哈萨克族建筑、哈萨克族服饰、哈萨克族民俗手工艺和器具、哈萨克族饮食等。

二、哈萨克族民俗建筑及其旅游开发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他们的先祖创造了一种造型别致,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毡房。

毡房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适宜于春、夏、秋季转场搬迁的一种简易住房。

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

下部圆柱形四周是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红柳木栅栏构成的围墙。

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

进入毡房中间对着天窗处是做饭的地方。

毡房上半部铺有一块大地毯,地毯上面的撑杆上挂有帷帘,地毯上白天是吃饭和接人待客的地方,晚上用帷幕分开,作为卧室。

冬牧场的房屋一般建在避风雪的河谷或山谷中。

这种房屋结构结实耐用,形状是圆顶式样,多用木料或石料制成。

房屋外形是四方平顶,屋内有铁皮炉子或土砌炉灶。

围墙用石块或土坯砌成,上面有许多撑杆式的细木椽,椽子下端固定在围墙顶上,上端则连接在房子的顶圈,然后放上编织好的苇席或树枝条,上面再抹上一层草泥。

目前,哈萨克族建筑在伊犁旅游业中的开发主要集中于在旅游景点集中修建的各式毡房。

冬窝子因主要在冬天修建,受伊犁地区季节性旅游的影响,在旅游业中基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主要的问题是,哈萨克族建筑的毡房,在旅游景点之内乱搭乱建较多,毡房的样式、建筑工艺、材料、水平等参差不齐,有些是外面的样式是毡房,里面的家具、用具等完全不具有哈萨克族风格,这些都影响哈萨克族建筑在伊犁旅游业中的开发。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制定相关的建筑标准,避免出现乱搭乱建,影响景区整体形象,也会带来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

毡房内的陈设要能够显现哈萨克族居室特色,也要适当给游客讲解在毡房中居住和生活的礼仪,如座位的次序、相关的禁忌、起居常识等,让游客能够体验到民族文化的感染力,不至于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此外,还应当注意毡房内的卫生问题。

因为游客的吃喝睡娱乐等活动均在毡房内进行,所以大多毡房都存在有异味和杂物的现象,应注意经常打扫和清洁,力求符合客人的卫生要求和习惯。

三、哈萨克族服饰及其旅游开发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男女各异。

男子的服饰宽大结实,便于骑马和放牧;妇女服饰色彩艳丽,样式繁多。

哈萨克族主要游牧于气候寒冷的新疆北部,牧民的服饰、特别是男子服装的面料以毛皮为主,也有布和丝绸。

冬季,哈萨克族男子放牧时下穿大裆皮裤,腰系宽皮带,带尖顶白毡帽,脚穿筒长至膝盖的皮靴。

夏季,男子喜穿布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库普”。

妇女穿花色连衣裙和坎肩,衣服多用花色的绸缎、绒、棉布缝制。

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子上绣花,下摆带有多褶的连基金项目:本文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哈萨克民俗文化与伊犁旅游事业发展研究》(06BJJ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NORTHERN ECONOMY区域经济592009年第4期衣裙,颜色多为红、绿、和淡蓝大花。

冬季,穿条绒棉大衣,或者穿带布面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夏季,裙子外套坎肩或外套。

哈萨克儿童的衣服多缀满银或纽扣,有的缀以银元装饰,极为美观。

哈萨克传统民族服饰极具游牧生活特色,又美观大方。

当前对哈萨克族服饰的开发,主要集中于在旅游景点让游客穿上民族服饰照相等一些简单的项目,缺乏深层次开发,应有的经济效应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在今后的旅游工作中应当着重于民族传统服饰的展示和民族传统与现代人日常服饰的结合开发。

如举办民族传统服饰的服装展览和模特展示,让游客深刻感受哈萨克族服饰的美感和特殊游牧文化。

对传统服饰进行与现代服饰相结合的改造,使其能够成为现代人日常穿着的服饰,便于游客购买和使用。

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民族传统服饰风格、质地、装饰、图案风格的保护,在民族服饰的展示上要保持原汁原味,但用于产品开发和游客购买的服饰要力求既体现民族特征又要能够符合时代要求。

这样,一方面保护了传统服饰文化,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游客的要求。

四、哈萨克族民族手工艺品与器具及其旅游开发哈萨克族民族手工艺品与器具丰富多彩。

在工艺品方面最突出的有雕刻、刺绣和图案艺术。

哈萨克族的手工业工匠中不少人擅长雕刻,在木制器皿、家具、乐器、猎枪、马具、兽骨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并用金、银、铜、宝石在首饰、马具上镶嵌,构制出各种镶嵌艺术品。

哈萨克族妇女一般都会刺绣和编织,主要有挑花、刺花、落花、补花、嵌花、锻花、贴边花等多种方法。

日常生活用品,如挂毯、箱套、衣服袖口、前襟和下摆、手巾、挂帘、帷帐、窗帘、门帘、被褥的罩单、枕套、帽子等都绣有美丽的图案。

哈萨克族的图案艺术十分精巧,题材多样,有日月星辰、动植物树木花卉图案及各色几何图案,反映着草原生活的内容,富于象征性,给人一种浓郁的草原民族气息。

哈萨克族民族手工艺品与器具的开发,现在是较为薄弱的环节。

已开发的产品主要集中于各式的挂毯、地毯、毡,以及马鞍、小刀等少数几个品种。

但缺陷是物品太大,不宜游客长途携带,且价格较高,质量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且还有很多手工艺品没有得到开发。

所以,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下列类型的手工艺品:小型的、益于携带的手工艺品;富于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如木制、皮质、毛质的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艺品要做到特色鲜明、货真价实,使游客称心满意。

五、哈萨克族饮食及其旅游开发哈萨克族的饮食与其畜牧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善于用马、牛、羊、驼的肉和奶制作各种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

哈萨克族的饮食主要有奶类、肉类、面类食品等。

奶类食品主要有奶茶、奶油、酥油、奶皮子、奶酪、奶疙瘩、奶豆腐、奶糕、马奶酒、酸奶子等,做法各不相同。

肉食主要是羊肉、牛肉和马肉,平时一般多吃羊肉。

肉分鲜肉和熏肉。

鲜肉是指牲畜刚宰时,血水未干的肉。

鲜肉常见的吃法有炒、煮、烤三种,有特色的是手抓羊肉。

熏肉是为了长时期保存而制作的,用来贮备过冬的食物,其中又以熏马肠和熏马肉最具特色。

烤制类的以烤肉和烤全羊最为吸引人。

哈萨克族面类食品主要有:馕、油果子、油饼子、奶子面条、小麦饭、抓饭、炒小麦等。

哈萨克族饮食文化非常有民族和地域特色,也是当前伊犁旅游中占主要方面的项目,大多数旅游收入来自民族餐饮。

目前对哈萨克族饮食开发主要集中于民族餐饮部门提供的民族特色餐饮服务。

存在的问题是菜品比较单一、卫生条件大多不能保证、服务水品较低,口味不适合内地人的饮食习惯。

因此,在保持传统饮食的同时,应当多开发新菜品。

培训专门的饮食服务人员,提高卫生条件和服务水平。

在旅游接待的餐饮部门也应当提供一定的内地各大菜系菜品,游客在品尝到哈萨克族特色饮食的同时,也能够品尝到自己习惯的饮食。

这样特色与习惯相结合,游客既有新鲜感又有归属感。

在开发哈萨克族饮食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哈萨克族独特的饮食礼仪文化,增强饮食的文化内涵。

要进一步加强哈萨克族饮食的深加工和便携式饮食产品开发。

目前开发的伊犁熏马肠、熏马肉等产品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品牌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

要加大品牌宣传,多开发新品种,如各式干果、肉品制品、特色饮品、地方土特产等等。

哈萨克族物质民俗文化在伊犁旅游业中已经有所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经济效益也开始展现出来。

但是,哈萨克族物质民俗文化在伊犁旅游业发展中所起的推动作用存在着进一步增大的困难,对哈萨克族物质民俗文化的开发中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

所以,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以上讨论的一些问题。

此外、哈萨克族物质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中还应该注意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

目前,许多地方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参与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旅游业获得发展的同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和变异。

在伊犁哈萨克族物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文化的变迁是绝对的,传统的保持是相对的。

文化的保护不等于要保持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一成不变。

问题的关键是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改变的,哪些是应该保持的。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中能够体现民族发展、进步的,符合时代的要求的因素是应该保护的。

对旅游业来讲就是要体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效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哈萨克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就是应该保护的。

不利于民族进步和发展,对民族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就应该改进。

这样既保护了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发展了社会经济,提高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伊犁师范学院法经系)NORTHERN ECONOMY区域经济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