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第八册《太平洋的来客》说课稿
太平洋的来客教案

太平洋的来客教案教案标题:太平洋的来客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太平洋地区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特点。
2. 发展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研究技能。
教学重点:1. 了解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和文化。
2. 探索太平洋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环境问题。
3. 学习太平洋地区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太平洋地区地图2. 图书、互联网资源、视频素材3. 学生笔记本和学习材料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出太平洋地区。
2. 引发学生对太平洋地区的兴趣,提问如:“你知道太平洋地区有哪些国家?”、“你对太平洋地区有什么了解?”等。
探索太平洋地区: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太平洋地区的国家。
要求学生查找并分享关于该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特点等信息。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所研究的国家,并分享有趣的事实和图片。
3. 教师补充:教师通过讲解补充太平洋地区的其他国家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太平洋地区的多样性。
探索太平洋的环境问题:1. 分组讨论: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太平洋地区的环境问题,如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
要求学生了解问题的原因、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2.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所研究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个人在保护环境方面可以做出的贡献,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学习太平洋地区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1. 教师讲解:教师介绍太平洋地区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太平洋战争、库克船长等。
2. 学生研究: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
3. 学生分享:学生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方式。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太平洋地区的特点和重要知识点。
2. 学生反思:学生思考他们在本课程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
湘教版语文四下《太平洋的来客》()PPT课件

谢谢大家
再见
钱塘江大潮
图文感悟
自由读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想一想“太平洋的 来客”指的是什么?
再读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你从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自由读第3-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画出课文中描写大潮景象的词句,美美地读一读。 (2)说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课外延伸
课后进一步收集一些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 资料,办一期“请你观潮”的黑板报。
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大潮
钱钱塘塘江江大大潮潮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湘教版 四年级 下册
PPT教学课件
掌握字词 cháo bà hó xiōng lǎ bā yuè
哮涛汹喇叭岳
重点字词
cháo dī bà
hóng gǔn
大潮 堤坝 白虹 滚玉
páo xiào xiōng yǒng lǎ bā
yuè
咆 哮 汹 涌 喇叭 山岳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i/ 生物课件:./kejian/she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i/
四年级语文教案 太平洋的来客-优秀奖

《太平洋的来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
领路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了解大潮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图文对照,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壮观,并结合有关资料,了解大潮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文中感受作者善于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突出方法:利用课件,查阅资料,反复朗读,深入领悟词句意思,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突破方法:引读法,读读议议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想认识它吗?看,它来了!(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谁来说一说这位客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师:你们能告诉我这位客人的名字吗?生:太平洋的来客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5课,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呼唤它的名字。
(师板书课题)师:那课文中把谁称为“太平洋的来客”呢?生:钱塘江大潮(师板书)师:钱塘江大潮是我国著名的一大自然景观,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一同走进它。
二、品味大潮的壮观1、生快速默读课文的第2至7自然段,找出重点描写钱塘江潮的段落。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生自由朗读课文第3、5、6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在书上留下了许多智慧的痕迹,这种习惯很好。
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还带了一位客人,请看屏幕。
(师播放第一至七自然段课文朗读视频)3、展示课件,品析第三自然段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个大变身,老师变身成这潮水,你们就是那观潮台上的观众。
此时,你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齐刷刷地转向钱塘江口。
师:我来啦,我出现在什么地方?生:东南角江口天和海连接的地方师:我闪出?生:一溜黑气师:(课件出示图片)“一溜”是什么意思?生:一道、一排、一行师:跟我读“一溜黑气”,这一溜黑气来的速度怎么样?你从哪个词读出来的?生:闪出师:你能读出这种快吗?师:“我”的一端又慢慢变成白花花的,像一根玻璃棒(课件出示图片)师:玻璃棒渐渐变粗,拉长,不一会儿,化作一条黄白相间的带儿,逐渐变大,堤坝般溯江推来。
太平洋的来客教案

太平洋的来客教案《太平洋的来客》课堂教学设计备注:公开课教案,一课时授课时间:2021年4月19日(星期二)上午第三节配套教材:四(下),湘教版授课地点:四(4)班教室授课对象:文明瑶族乡中心小学四(4)班授课教师:文明瑶族乡中心小学罗丽娜课型:多媒体鉴赏课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的壮观,了解大潮的成因。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的壮观教学难点了解大潮的成因教学用具钱塘江大潮观潮视频教学方法读、思、说滚动推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播放大潮来时的壮观场面。
2、导语:在同学们的日记中,大家向我介绍了自己家乡的美景。
其实,家乡的美景仅仅是我们祖国壮美山河的一部分,在我们复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名山大川,如宁静般的天池,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号称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充满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然而,在这众多的美景中就有这样一处奇观让我们叹为观止!它就是浙江省的钱塘江大潮。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太平洋的来客》这篇课文。
3、板书课题:太平洋的来客4、学生齐读课题:太平洋的来客二、走进钱塘江,感受大潮的壮观导语:现在就让我们跟作者共同走进课文,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运用丰富的想象,一定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大约5分钟)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回答: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中秋节这天“我”和伯伯去看钱塘江大潮。
第二部分(2~7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大潮的壮观景象。
第三部分(8~1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学生自由朗读1~7自然段。
回答:观潮人的心情怎样?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大潮的?(从形、声、色三个方面来描写大潮)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回答:课文是怎么描写潮水的颜色变化的?潮水颜色变化:一溜黑气―白花花的―黄白相间的带儿―堤坝般 2)指名读第5自然段。
回答:课文怎样写潮头的形态变化?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体会到了什么?潮头形态变化:白虹银龙(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3)指名读第6自然段。
湘教版语文四下《太平洋的来客》优质公开课课件

潮来了!
你能用一句话 来说说你看到此时 的潮水吗?如:此 时江面……
这时,东南角江口天和海链接的地方, 闪出一溜黑气,一端慢慢变成白花花的, 像一根玻璃棒。玻璃棒渐渐变粗,拉长, 不一会儿,化作一条黄白相间的带儿,逐 渐变大,堤坝般溯江推来。
潮头像一道白虹,白花簇簇,喷雪滚玉;又如咆哮的银 龙,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
。 苏 轼
的树木。
要求:用比喻句写出树木的形状,颜色等,并注意描写的 顺序。字数150字左右。
我伸了伸舌头:“多了不起的 潮头呀,真是天下奇观!”
我来 写一写。
同学们观看了如此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你又会有怎样的表情和感叹? :“ !”
如: 我
海 阔 天 空 浪 若 雷 , 钱 塘 潮 涌 自 天 来
。 王 在 晋
千 里 波 涛 滚 过 来 , 雪 花 飞 向 钓 鱼 台
。 毛 泽 东
八 月 十 八 潮 , 壮 观 天 下 无
思考:这句话用了两个比喻,作者为什么把潮头
比作白虹和银龙,这样写出了潮头的什么?你能 用一个比喻句来说说你眼中的潮头吗?
你能说出形容声音大的词语吗?
林涛滚滚
大 ——
虎啸狮吼 天坍地陷
更 大
随着潮水的推进,浪涛的哄响越来越大,开初如林涛 滚滚,接着便似虎啸狮吼,到近处就像天塌地陷一般。
我能背
湘教版语文小学四年级下册《太平洋的来客》PPT课件4

你能用一句话 来说说你看到此时 的潮水吗?如:此 时江面……
潮来了!
这时,东南角江口天和海链接的地方,
闪出一溜黑气,一端慢慢变成白花花的, 像一根玻璃棒。玻璃棒渐渐变粗,拉长, 不一会儿,化作一条黄白相间的带儿,逐 渐变大,堤坝般溯江推来。
潮头像一道白虹,白花簇簇,喷雪滚玉;
要求:用比喻句写出树木的形状,颜色等,并注意描写的 顺序。字数150字左右。
我能背
我伸了伸舌头:“多了不起的
潮头呀,真是天下奇观!”
我来 写一写。
• 同学们观看了如此壮观的 钱塘江大潮,你又会有怎样的 表情和感叹?
如:
我
:“
!”
海
千
八
阔
里
月
天
波
十
空
涛
八
浪
滚
潮
若
过
,
雷
来
壮
,
,
观
钱
雪
天
塘
花
下
潮
飞
无
涌
向
。
自
钓
天
鱼
苏
来
台
轼
。
。王在毛晋 Nhomakorabea泽
东
课外作业
请以《学校的哨兵》为题写一写学校的树木。
又如咆哮的银龙,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 来。
• 思考:这句话用了两个比喻,作者为什么把潮头 比作白虹和银龙,这样写出了潮头的什么?你能 用一个比喻句来说说你眼中的潮头吗?
你能说出形容声音大的词语吗?
林涛滚滚
大
——
虎啸狮吼
更
天坍地陷
大
随着潮水的推进,浪涛的哄响越来越大,
开初如林涛滚滚,接着便似虎啸狮吼,到 近处就像天塌地陷一般。
太平洋的来客

湘教版第八册《太平洋的来客》教学反思《太平洋的来客》是湘教版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文。
文章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以及海潮形成的原因。
作者从海潮涌来时的形、声、色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
语言形象、逼真,气势恢宏。
是一篇极好的练习朗读、培养语感的佳作,同时也是一篇适宜渗透写作方法,读写结合的典型范例。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会写12个生字,理解“咆哮、汹涌、天坍地陷”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3、感受大潮的壮观,了解大潮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激发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在学文中感受作者善于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难点是: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于文字描述的画面,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稚浅,很难正确感受文字所传递出来的内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大潮的壮观和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生动传神。
教学后,我总结如下几点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的优势:一、视、听结合,激发兴趣在教学伊始,首先用课件出示一张众人为大潮拍照的照片来让学生都关注今天这堂课要介绍的“主人公”——“太平洋的来客”,让学生通过视觉初步感受大潮的气势以及人民对这位“客人”的热情。
接下来再用一段概述这江潮的奇特与壮观的诗句的视频:“八月十八潮,天下壮观无”这一古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名句引出今天所学的内容,对钱塘江大潮的样子,及形成原因设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人机互动,复习巩固当然想要去看一看这美丽、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必须要过生字词这一关,在接下来的生字词闯关中,我就来检查学生在上一堂课中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让学生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通过课件集中展示生字词,让学生在闯关的同时再次加深记忆。
15太平洋的来客(八稿) (1)

15.太平洋的来客一、激趣导入1、老师带同学们去看看“天下奇观”:出示两张图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壮观的钱塘江大潮还被人们称作“太平洋的来客”(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神秘的“客人”。
二、直奔重点,品味大潮的壮观过渡:咱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的吧!一)自学提示:①默读1—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直接描写大潮景象的词句;②结合画记的词句读读你喜欢的内容,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在旁边作上简单的批注;③小组交流:将你喜欢的句段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二)汇报交流1、指名答问题①(主要集中在3、5、6段)过渡:那咱们就一块来看看这几个自然段:2、“东南角江口天和海连接的地方,闪出一溜黑气,一端又慢慢变成白花花的,像一根玻璃棒。
玻璃棒渐渐变粗,拉长,不一会儿,化作一条黄白相间的带儿,逐渐变大,堤坝般溯江推来。
”a、指名读。
b、喜欢这一段的同学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相机板书:颜色、形态)你从哪儿读到的?c、我有点好奇:它的颜色、形态为什么会不断发生变化呢?(引出“从远到近的顺序”)相机引导小结:是啊,作者抓住潮水(颜色、形态)的变化通过(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大潮由远及近的景象。
d、指导朗读。
来,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这时的景象。
咱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这种变化。
e、想亲眼看一看这种神奇的变化吗?课件播放视频。
3、“潮头像一道白虹,白花簇簇,喷雪滚玉;又如咆哮的银龙,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
”a、引读:潮水溯江推来,看,“潮头像……又如……”b、喜欢这一段的同学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先把它比作一道白虹;接着又把它比作咆哮的银龙。
写出了它的形态和颜色。
)相机理解“咆哮”(补充板书:声音)c、好一个有“声”有“色”的描写!它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潮水气势磅礴)你还能从哪些词读出它的气势磅礴?(图片链接:“白花簇簇、喷雪滚玉、压”)d、指导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第八册《太平洋的来客》说课稿湘教版第八册《太平洋的来客》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太平洋的来客》是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文章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以及海潮形成的原因。
作者从海潮涌来时的形、声、色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
语言形象、逼真,气势恢宏。
是一篇极好的练习朗读、培养语感的佳作,同时也是一篇适宜渗透写作方法,读写结合的典型范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会写“潮、坝、虹、喷、滚、咆、哮、涛、汹、喇、叭、岳”12个生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
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了解大潮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图文对照,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壮观,并结合有关资料,了解大潮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文中感受作者善于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突出方法:利用课件,查阅资料,反复朗读,深入领悟词句意思,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突破方法:引读法,读读议议相结合。
四、设计理念:
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新课程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学习语文时,陶冶情操,让语文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和生活携手共进,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创新点
(一)创设情境——发现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
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外
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
而“视频展台”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太平洋的来客》时,想到对于我们湘西这些没有见过海,没有见过大潮的孩子来说,是很难体会到大潮的壮观。
所以,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生的感官受到了冲击,聚精会神地看着。
自然而然,学生就很快地进入课堂学习中来,发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美。
这样,不但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而且还调节教学活动气氛,让学生再去感受美。
(二)品读课文,自主探究
语文教育绝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和技能,而更应该重视涵养学生的情趣和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第一部分,即海潮涌来时的情景。
这一部分既是朗读训练的重点段落,也是渗透写法、读写结合的契机。
在教学后,我觉得以下几点把握较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发展。
湘教版第八册《太平洋的来客》说课稿
1、以读为主——感受美
在学生整体感知了全文后,我让学生大声的自由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边读边想
象。
然后让学生交流,此时,你也是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中的一名游客,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或引用课文语句,或用自己的话,发言积极热烈。
然后我引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孩子们先在小组内练习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名能代表本组水平的同学做代表全班交流,最后指定一名在这一堂课表现最出色的同学配乐朗读,其余同学可以跟着默默背诵,也可以静听想象。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朗读既有自己的个人特点,又读出了钱塘江大潮磅礴的气势。
2、小组合作——体验美
在自由朗读,熟知课文后,学生自由组合交流:钱塘江大潮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壮观,有的说声势大,有的说气势磅礴……我接着让他们谈论: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一边汇报,我一边出示图片帮助理解,如A、“这时,东南角江口天和海连接的地方,闪出一溜黑气……堤坝般溯江推来。
”(这个句子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潮的变化之快、形态之美)B、“潮头像一道白虹,白花簇簇,喷雪滚玉;又如咆哮的银龙,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
”描写潮头的气势宏大,先把它比作一道白虹,重在体现它的颜色;接着又把它比作咆哮的银龙,重在体现它的声音。
C、“浪涛的轰响越来越大,开初如林涛滚滚,接着便似虎啸狮吼,到近处说像天坍地陷一般。
”(这里连用了三个比喻,表现了潮水推进过程中的变化: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气势越来越磅礴。
)让学生发现美后,更深刻的体验美。
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探究成因——惊叹美
学习大潮的成因时,学习内容由学生自主探究,加以课件辅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
知道了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原因,而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读写迁移——传递美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分感性的了解,对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有了一种感情上的认同后,我因势利导的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
我对孩子们说道: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为什么会有魔力般的作用,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那就是因为作者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术。
接着,我引导学生赏析作者声、形、色的多角度的描写方法,生动传神的比喻修辞手法,以及用词遣句的准确精妙。
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我让学生在本周的日记中模仿这一部分的写法描写一场雨。
从收上来的学生日记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能从声、色、形三个角度来描写雨,少数同学还能运用生动的比喻将雨景描写得生动有趣。
如一个同学写道:豆
大的雨点门形成一串串密密挤挤的清清亮亮的珠帘挂在迷濛的空中。
一个同学写到:调皮的雨点象一群快乐的孩子在我的雨伞上跳踢踏舞,整齐而欢快的节奏让我也想跟着他们一起跳。
六、教学有感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材只是一种媒介,一个范例。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不应该是这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归宿,运用好教材,挖掘其知识、能力、情感的训练点,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最要紧的。
这也正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
同时,我也懂得了一篇教材中所蕴涵的有价值的东西见仁见智,多得很,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要能选取一两个点引领学生扎实、灵动、有效的深入,天长日久,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