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合集下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朝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他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深刻地影响了北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下是他实施的一些主要改革措施:
1. 地方行政改革:孝文帝实行了分封制,将北方的土地分为多个州郡,以便更有效地
管理和控制。

他还设立了负责监督地方行政的中央官员,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监督和
管理。

2. 军事改革:为了增强北魏的军事力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加强了军
队的组织和训练,增加了军队的规模,并将军队的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以便更好
地对抗南方的敌人。

3. 法律改革:孝文帝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法规,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他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司法审判的官员,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执行。

4. 文化教育改革:孝文帝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发展儒学。

他设立了孔庙,推广儒家经典,鼓励人们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德教育。

此外,他还设立了学校和图书馆,以促进教
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5. 经济改革: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他进行土地改革,取消了一些
封建土地所有权,使土地重新分配更加公平。

他还实行了减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来的北魏统一中国的力量积
累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北魏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北魏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有哪些?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

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①在政治上,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②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③在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④在军事上,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秦始皇制定了哪些制度和采取了哪些措施?①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览一切军政大权;②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④文化上统一文字;⑤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书抗儒”;⑥军事上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①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②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作用?时间: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开始。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重用儒学家
选拔重用儒学家,让他们担任官职,推动儒家思想在政治、社会上 的影响力。
推崇儒家经典
要求各级官员学习儒家经典,推崇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儒家价 值观来引导社会风气。
兴办教育
01
02
03
设立国子学
在洛阳设立国子学,作为 最高学府,培养皇族和高 级官员的子弟。
重视教育普及
鼓励民间设立私学,推广 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 质。
06
影响及意义
对北魏政权的积极影响
促进政治稳定
孝文帝通过改革,加强了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 权,提高了政治稳定性,减少了
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
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展,为北魏政权提供了更多的财 政收入,增强了国力。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不同 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北 魏政权的民族凝聚力。
02
北魏初期,政治体制比较落后, 官场腐败,民生困苦,阶级矛盾 尖锐。
目的
缓和民族矛盾,巩固 北魏的统治地位。
促进民族融合,推动 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提高北魏的实力和稳 定性。
02
措施一:政治改革
中央官制改革
减少官员数量,提高官员素质
通过精简机构和裁撤冗员,提高官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政府更高效地运转 。
要点一
总结词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 会和谐发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北魏孝文帝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完善的社 会福利体系,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他规定每个 家庭必须赡养孤寡老人,提供医疗保障和教育机会。此外 ,他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来管理社会福利事务,确保弱势群 体的权益得到保障。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涉及两个时期的三 个方面: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 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 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 阳和移风易俗。
一 前期改革
• 孝文帝改革前期由冯太后主持,目的是用 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具体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 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 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 魏的统治。 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 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 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 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一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 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 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为 了澄清吏治,巩固统治,484年,北魏实行俸禄制。俸禄 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 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 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 厉惩治措施。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 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 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 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一、背景介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军制改革、法律制度改革以及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改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二、政治体制改革1. 分封制度孝文帝推行了分封制度,将国家领土划分为多个封建区域,封给功臣和王族。

这一措施旨在增强地方豪强的势力,以便平衡中央集权。

通过封爵来奖励功臣和鼓励士人效力于国家。

2. 察举制度察举制度是指选拔官员的方式。

孝文帝废除了世袭官职的做法,改为以考试选拔官员。

察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并且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3. 郡县制度改革孝文帝对郡县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22个郡增加到85个,并将大量的县级行政区划升格为郡。

这一措施有助于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提高地方自治能力。

三、军事体制改革1. 分封制度与兵制改革孝文帝在分封制度基础上进行了兵制改革。

他将北魏境内分为军区,每个军区设有一个都督府,由封建诸侯统领。

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地方豪强的控制,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 职业化军队孝文帝实行职业化军队,将原来的义务兵制度改为职业士兵制度。

他建立了专门的武学院和军校,培训和选拔优秀士兵和将领。

这一措施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能力。

3. 军事装备改革孝文帝注重发展军事装备,加强军事工业。

他建立了兵器制造厂,生产各种武器和装备,提高了北魏军队的战斗力。

四、法律制度改革1. 修订法典孝文帝下令对北魏的法律进行修订,编纂了《魏律》和《魏历》,使法律更加完善和系统化。

这一措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司法公正。

2. 推行重禁令孝文帝推行了重禁令,严厉打击贪污、受贿、走私等违法行为。

他还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惩罚力度,提高了政府的廉政建设。

3. 建立县级司法机构孝文帝在各个县设立了司法机构,以便更好地解决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3.意义:
对洛阳发展: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 融合
3.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4.影响: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 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 定了物质基础。
3.影响: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 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二.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1.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原因:
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根本原因) 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直接原因)
3.内容: 国家按一定标准,把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
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 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3.影响: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关 于少 数 民 族 封 建 化
• 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
国家占有部分土地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 农民占有少量土地
思考:1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 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 二十亩, …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 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 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 不还。
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 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 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
⑵推行均田制: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②基本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④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 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 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低选拔人才;
改汉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3.影响:
①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③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
巩固小结 阶段 特点 主要措施
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冯太后主持, 第一 推行均田制 重点是 阶段 实行三长制 创建新制。 推行租调制 迁都洛阳; 第二 孝文帝主持,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阶段 重点是 移风易俗。 改籍贯
汉人胡食画像砖
北魏人出行图
少数民族的胡床(又称交椅) 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
材料反映了北方各民族出现什么现象?据材料你 怎样认识民族融合的过程? 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 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 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 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 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 学习、接受汉文化。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易服装: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 改汉姓: 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讲汉话:
2.内容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改籍贯:
胡服: (结辫左衽,夹领小袖短袄,长裤长靴。)
——《洛阳伽蓝记》卷二
(注:士族制度是萌生于东汉,形成于汉魏之际的政治制度。)
你觉得是北魏洛阳的什么景象让南梁大臣陈庆之感叹不已?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 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
合作探究: 迁都意义:
使洛阳重新繁荣;
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 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 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 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 大祸„„”乃废为庶人。 材料三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 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 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 ,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于是海内安之。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 ,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3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什么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 的原因。(3分) 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 、改服饰、通婚姻 方面的汉化措施。3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3)措施:均田制。(1分) 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分)
平城民风剽悍,不利于改革; 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平城和洛阳的比较
平城 洛阳
候恶劣,交通不 便,生产不能满足 需求
易受强敌柔然的威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
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落后的少数民族 文化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 的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四、赋税制度
租调制
1、背景: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2、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3、影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二.改革后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迁都洛阳
措施
移风易俗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467-499)
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 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 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 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 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 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 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 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据材料归纳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理由?
一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
二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 封建化进程 三 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 促进民族融合。
1、主要目的: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更好地推进改革;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 由平城迁到洛阳。
态度坚决、讲究策略
南梁大臣陈庆之到了洛阳以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自晋、 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 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 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
复 习:
北魏前期,社会矛盾尖锐,如贪污 、流民 、 宗主割据、民族矛盾尖锐等问题,北魏孝文帝 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俸禄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地方基层制度
三长制
宗主 农民
改革前
北魏政权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改革后 北魏政权
三长
农民
影响:
有利于中央集权;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概念解读
古代的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经济农耕化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
第3 课 改 革 的 影 响
促进民族大融合
奠 定 隋 唐 大 一 统 的 基 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