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合集下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极性。
统一税制
02
整顿税收制度,统一税种和税率,减少地域性税收歧视,促进
经济稳定发展。
税收优惠
03
对困难群体和行业实施税收减免和优惠,如对老年人、残疾人
、贫困户等提供税收优惠。
商业政策
鼓励商业发展
孝文帝提倡商业发展,鼓励国内外贸易,吸引商贾投资,推动城 市繁荣。
建设市场
在城市和乡村建设市场,提供良好的经商环境,方便商品交换和 流通。
提供历史借鉴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为后来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提供 了历史借鉴,成为了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THANKS
感谢观看
提升文化水平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包括使用汉语、穿汉 服、采用汉族官制等,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 平,促进了民族融合。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 2 3
推动中国历史发展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为后来的隋唐统一打下了基础。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和民族融合政策,使各民族之 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深入,为中国多元文化的形 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提升军备
强化武器装备
孝文帝时期的军队注重武器装备的更新和升级,提高了军队的作 战效能。
加强军事训练
孝文帝重视军队的训练,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士兵的体能和战斗技能 。
推行战时策略
孝文帝还推行了一系列战时策略,如诱敌深入、围城打援等,提高 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战争策略
灵活运用战术
孝文帝时期的军队在战术上灵活多变,能够根据不同的敌情采取不 同的战术。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首先下令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如将拓跋改为元,慕容改为慕等。
禁用鲜卑语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朝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他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深刻地影响了北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下是他实施的一些主要改革措施:
1. 地方行政改革:孝文帝实行了分封制,将北方的土地分为多个州郡,以便更有效地
管理和控制。

他还设立了负责监督地方行政的中央官员,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监督和
管理。

2. 军事改革:为了增强北魏的军事力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加强了军
队的组织和训练,增加了军队的规模,并将军队的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以便更好
地对抗南方的敌人。

3. 法律改革:孝文帝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法规,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他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司法审判的官员,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执行。

4. 文化教育改革:孝文帝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发展儒学。

他设立了孔庙,推广儒家经典,鼓励人们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德教育。

此外,他还设立了学校和图书馆,以促进教
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5. 经济改革: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他进行土地改革,取消了一些
封建土地所有权,使土地重新分配更加公平。

他还实行了减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来的北魏统一中国的力量积
累了基础。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前提: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 荒地。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牛一头, 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 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地主对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和征发徭役。均 田制的实行,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救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改革 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3.洛阳的优势
(1)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的粮食。 (2)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以来就 是黄河流域政治文化中心。
1. 孝文帝迁都的目的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迁都洛阳过程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 15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 围内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 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
4.平城是祖宗定下来的都城,已近百年了,我们世世 代代都住在这里,不能迁。
5.洛阳是汉人居住区,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会威 胁我们的统治。
文帝迁都的理由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 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2.平城不宜为都
(1)位置偏北,不能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不利 于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2)周围多为游牧区,耕地少,粮食产量有限。 (3)长期为北魏都城,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4)北方出现强大少数民族柔然族,威胁其安全。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珪)被人称为一位杰出的改革者和善政者。

在位时期,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旨在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和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概述。

二、政治改革1.选贤任能孝文帝通过颁布新的选拔制度,弱化了世族的权势,将重要职位的选拔与能力和品德挂钩。

他聘请大量的贤能人士为官,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局面,推动了社会上层的人才流动,同时增加了统治者的施政智囊团。

2.分封制度孝文帝废止了十分制的封建制度,建立起分封制度。

他对守则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进行合并,削减封建豪强的势力,通过减少地主权力,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3.地方制度改革孝文帝建立了府兵制度,将军队的编制调整为府兵制,使军队更加规范和有效。

他还取消了地方行省的设立,改为设置刺史一级的郡县,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提高政府对各地的控制力。

三、经济改革1.均田制度孝文帝取消了富豪地主所拥有的庄园,实行了均田制度。

他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平均分配土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布币制度孝文帝废止了以往的货币制度,推行了布币制度。

他减少了铜制货币的使用,改用布制货币,降低了财政支出,促进了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3.兴修水利孝文帝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大力投资兴修灌溉渠道和水库。

这项举措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国家的财富。

四、教育改革1.建立国学教育制度孝文帝重视教育事业,建立了国学教育制度,规定了学制和考试制度,兴办国子学和孔子祭祀等学术机构,为培养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推动佛教传播孝文帝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他修建了许多寺庙,并且每年举行庙会,以扩大佛教的影响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五、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弱化了世族权势,打破了封建贵族的世袭制度,促进了社会上层人才的流动。

北孝魏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孝魏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孝魏文帝改革的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孝文帝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变革税制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颁俸禄制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

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

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改革官制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

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

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迁都洛阳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

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

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

行均田制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

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

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

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帝的改⾰措施 北魏孝⽂帝改⾰,俗称孝⽂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帝在位时所推⾏政治改⾰。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均⽥制和户调制,变⾰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编给⼤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家阅读参考! 北魏孝⽂帝的改⾰措施 第⼀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政治⽅⾯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长和党长),经济⽅⾯实⾏均⽥制和租调制。

地⽅上设⽴三长制。

为配合均⽥制的推⾏,强化中央对地⽅的控制,朝廷采⽤了⼤⾂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邻长,五邻⽴⼀⾥长,五⾥设⼀党长。

推⾏新的租调制,规定:⼀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减轻,国家收⼊增加。

第⼆阶段:汉化 1.迁都洛阳(494年) 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 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贪污成风。

故此孝⽂帝仿效汉⼈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多因为⽣计依附世家⼤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邻,五邻⼀⾥,五⾥⼀党,各设⼀长,即「邻长」、「⾥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便收税。

均⽥制均⽥制」配合「三长制」⽽⾏,计⼝授⽥,平均⼟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均⽥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化 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习惯以作的: 改服装⾸先改变⾐著,命令⼈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祖纪下》云:「太和⼗⼋年……⾰⾐服之制。

」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籍贯不得再称「代⼈」,须改称「河南洛阳⼈」,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落地归根,⼜「太和⼗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AD406年-AD452年),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皇帝,他是北魏文化和政治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北魏之祖”。

在他的统治下,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改革政治制度1. 采用汉族的官制北魏孝文帝采用汉族的官制,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实行九品中正制,废除了原有的鲜卑族官制,这一措施使得北魏政治制度更加稳定,并且与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相一致,有助于减少民族矛盾。

2. 加强中央集权北魏孝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了中书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等机构,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他还规定了官员的考核制度和晋升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效率。

3. 实行科举制度北魏孝文帝实行科举制度,设立了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制度,选拔人才,使得士人有了更多的晋升机会,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二、改革经济制度1. 推行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取消了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使得农民的土地得到了保障,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2. 开垦新田北魏孝文帝积极开垦新田,修筑水利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量。

3. 实行均输法北魏孝文帝实行均输法,规定各地的粮食需求量和供应量,按照需求和供应的比例分配粮食,使得各地的粮食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三、改革文化制度1. 推崇儒学北魏孝文帝推崇儒学,设立了国子监、太学等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儒学人才,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2. 编修《魏书》北魏孝文帝编修了《魏书》,这是一部记载北魏历史的重要著作,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推广汉族文化北魏孝文帝推广汉族文化,广泛采纳汉族的文化传统和制度,有助于减少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

总结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使得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一、背景介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军制改革、法律制度改革以及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改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二、政治体制改革1. 分封制度孝文帝推行了分封制度,将国家领土划分为多个封建区域,封给功臣和王族。

这一措施旨在增强地方豪强的势力,以便平衡中央集权。

通过封爵来奖励功臣和鼓励士人效力于国家。

2. 察举制度察举制度是指选拔官员的方式。

孝文帝废除了世袭官职的做法,改为以考试选拔官员。

察举制度的实施,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并且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3. 郡县制度改革孝文帝对郡县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22个郡增加到85个,并将大量的县级行政区划升格为郡。

这一措施有助于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提高地方自治能力。

三、军事体制改革1. 分封制度与兵制改革孝文帝在分封制度基础上进行了兵制改革。

他将北魏境内分为军区,每个军区设有一个都督府,由封建诸侯统领。

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地方豪强的控制,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 职业化军队孝文帝实行职业化军队,将原来的义务兵制度改为职业士兵制度。

他建立了专门的武学院和军校,培训和选拔优秀士兵和将领。

这一措施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能力。

3. 军事装备改革孝文帝注重发展军事装备,加强军事工业。

他建立了兵器制造厂,生产各种武器和装备,提高了北魏军队的战斗力。

四、法律制度改革1. 修订法典孝文帝下令对北魏的法律进行修订,编纂了《魏律》和《魏历》,使法律更加完善和系统化。

这一措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司法公正。

2. 推行重禁令孝文帝推行了重禁令,严厉打击贪污、受贿、走私等违法行为。

他还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惩罚力度,提高了政府的廉政建设。

3. 建立县级司法机构孝文帝在各个县设立了司法机构,以便更好地解决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目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比较分析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3、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作用
【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必然性)
1、北魏统一北方,并开始向汉族先进文化学习
公元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并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这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的落后和汉族制度、文化的先进,从而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2、北魏阶级、民族矛盾尖锐
在北魏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赋税徭役极为繁重,导致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北魏统治者还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也很尖锐。

3、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掌握政权的拓拔贵族和汉族地主间常常发生矛盾。

总之,在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改革势在必行。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改革的内容)
1、推行均田制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桑田、露天)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内容:给百官颁行俸禄;严厉惩罚贪赃枉法。

作用: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3、迁都洛阳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作用: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4、移风易俗
内容: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作用: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使北方经济得以复苏和繁荣
表现: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提高。

手工业:手工艺品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商品贸易活跃,对外贸易兴盛(四通市)
2、加速了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表现:统治者尊儒崇经,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
表现:鲜卑族逐渐和汉族相互融合,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这为后来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课堂反馈】
1、材料一、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
材料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恆从见口。

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

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三、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十食货志材料四、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

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朕尝与李冲论此,冲言:‘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何必改旧从新。

’冲之此言,应合死罪。

”乃谓冲曰:“卿实负社稷。

”冲免冠陈谢。

又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何为而违前诏?”禧对曰:“陛下圣过尧、舜,光化中原。

舛违之罪,实合处刑。

”孝文曰:“若朕言非,卿等当奋臂廷论,如何入则顺旨,退有不从?昔舜语禹:‘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卿等之谓乎!”
——《北史》材料五、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材料二孝文帝的改革涉及了什么内容?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四中孝文帝的改革涉及到什么内容?
(3)结合材料五,说明孝文帝改革与孝文帝个人素质的关系。

图一、胡图二、孝文帝出
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1、(1)北魏建立之初,农业生产凋敝,人民生活困苦。

实行均田制,农民
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实行移风易俗。

(3)孝文帝从小受到汉家文化的熏陶,这对他的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

2、答案要点:
(1)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2)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
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