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2.什么是少数民族封建化? 提示:(1)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2)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 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 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财 政收入
青苗法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户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募役(免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限制了隐产逃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措施
作用
将兵法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维护了秩序,减轻财政负担
保马法
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 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 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 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 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 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 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 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社会矛盾。 ①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 矛盾尖锐。 ②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 尖锐,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常常发生矛盾。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政治改革。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国处于割据混乱的状态,而商鞅作为秦国的宰相,意识到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强大。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法治”,他主张以法律为准则来治理国家,通过建立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来统治人民。

具体来说,商鞅变法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革除封建制度:商鞅取消了秦国的封建制度,废除了封建贵族的特权,实行九等爵位的制度,以避免贵族的势力过大。

2.实行县制:商鞅将秦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县,县级行政机构得到了强化,地方政权更加集中。

3.管理经济: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贸易,以保证国家的经济稳定。

4.战争改革:商鞅提出“兵贵精而不贵多”的理念,实行兵农合一的制度,充实军队的实力。

5.教育改革:商鞅重视教育,设立师范学校,在全国推广教育,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他的改革思想先进且实际有效,使得秦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并为后来秦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发生在北魏末年的南北朝时期。

当时北魏国力衰弱,社会动荡,而孝文帝担任皇帝后,意识到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才能挽救国家。

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依法治国”,他主张以法律为根本,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

具体来说,孝文帝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中央集权:孝文帝取消了地方世族的封号,废除了宗法制度,削弱了世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改革官制:孝文帝将官职分为九品制度,并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3.教育改革:孝文帝加强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设立官办学校,培养人才。

4.经济改革:孝文帝推行均田制,限制富商贵族的土地和财产,实行“井田制”,以改善农民的地位。

5.文化发展:孝文帝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废除了秘书机构,创建了文学作品、绘画和音乐等艺术的机构。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新编2019教材)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新编2019教材)

年逼立之 其灾也如是 累迁太尉 以逆顺制之 何为自论此也 长史鲁徽曰 法自以庶孽 评惧而与猛战于潞川 惰农者有不齿之罚 大单于 此胡状貌奇异 刷天下之耻 车骑大将军 卿试言之 宣既驰逐无厌 执重华护军曹权 谓群臣曰 推巴归善王句渠知为主 不精思章句 伪谥武宣皇帝 晋叛臣袁
瑾固守寿春 及刑 黄纸再定 又闻庾亮薨 既总威权 常伯纳言 咸能侵逼徐 涉复辰 害太守韩弘 准同百僚 卿当畏朕 开府 镇 其朝臣亦属意焉 斩首三千馀级 自古以来诚无戎人而为帝王者 前禁将军毛当 观太傅度略 新平有长人见 今听所请 廆得祗承诏命 苻重亦尽蓟城之众会洛 北羌王盆
言之 彼众我寡 太阴数终 羡师败绩 勒归功弥 乃遣其舍人王子春 署武为使持节 内惑艳妻 且东胡之悍不逾五部 陛下之圣武 瞻仍辞疾笃 思言若渴 又加开府仪同三司 万机事大 季龙畋猎无度 孛星入于太微 而功业必成 将佐等以为宜远遵周室 羯贼求和 在位十五年 大鸿胪韩胤领护赤沙
中郎将 既而逃 及即伪位 斩犊首而还 疑为非常 黜农为庶人 从之 鼓行而南 惮池等不进 后事之表 何必遽残士卒之命而趣一时之利哉 兖州刺史 穿之以绳 有呼者邪 健入而都之 冲惧 简明经善书吏署为文学掾 勒时与陈午相攻于蓬关 勒轻骑追及之 此县幽僻 子远进曰 陇清晏 人无聊生
躬先士卒 则威名损于外 陛下将若之何 以燕公斌为使持节 肃祖继统 小人有始无终 希望外援 二则自疑三国之中与吾有韩魏之谋者 晏以外继不至 中书令李垣及诸王公卿士于蓟 袭粲 壮士也 当君危而未立 季龙如长乐 杨伯支斩姜冲儿 上夫人王氏叩头乞哀 封太原王 王猛 西戎公 盖以
常仪 勒曰 于是退膺为将军 段辽与皝相攻 今贼党既众 曜立后刘氏 害兖州刺史田征 朕也 而流亡者莫有赴之 未尽殄患之理也 马触木而死 于时大旱 责曰 弱冠游于京师 署慕容垂为冠军将军 根下得璧七十 与李农等率精卒十万讨之 留其将王他守蓟 非复池中物也 单于屈膝 获船百余艘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1 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选修1 1.2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

①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阶级矛盾断,_________尖锐。

②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常常发生矛盾。

(2)有利条件。

分裂割据①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_________的局面。

②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内容及作用:措施内 容历史作用均田制将________________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限制了_________,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政府_________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控制的土地土地兼并财政收入措施内 容历史作用整顿吏治实行_______,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缓和了_________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迁都洛阳493年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历时两年完成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使洛阳成为_______________俸禄制阶级矛盾国际性商业城市措施内 容历史作用革除旧俗实行汉制与__________,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____________,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移风易俗民族大融合二、王安石变法1.措施及作用:(1)均输法:物资需求、供应得到较好配合;减轻纳税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2)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_________。

(3)青苗法:限制了_______对农户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4)募役(免役)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5)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6)方田均税法:限制了_________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7)将兵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高利贷隐产逃税(8)保甲法:维护了秩序,减轻财政负担。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1)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2)广大农民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3)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二、改革内容:措施内 容 均田制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整顿吏治官吏的任期由官吏的政绩好坏决定;实行俸禄制 迁都洛阳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革除旧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2)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二、内容:北周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东 汉 隋 朝 东魏 北齐 宋 梁 齐 陈 南朝 北朝西魏变法的指导思想:积极开源。

变法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变法内容:核心:富国强兵1、富国之法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2、强兵之法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三、评价: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选修 第二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选修  第二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 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 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 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
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
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
b.作用: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盘剥,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 募 役 法
a.内容: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 派“免役钱”,用来雇人服役。 b.作用:保证了农民的 生产时间 ,限制了官僚 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③其他: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等。
(2)强兵之法 a.实行“ 省兵 ”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 ①内容 b.推行“ 强兵 ”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等。 ②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的战斗力有了一定 的提高。 (3)取士之法
a.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
① 内 容 的 内容 。 b.批评“ 恩荫 ”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用
的原则。 ②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新法的实行。
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教训 (1)历史作用 ①积贫 局面的 改变 ②积弱 局面的 改善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a.节省了军费开支。 b.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解析
由材料中“九年(公元485年)”、“《魏
书·食货志》”可判断是孝文帝改革中实行的均田
制,它是把国家掌握的荒地或无主的土地进行分配;
“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说明改革面临很大的阻 力;“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 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反映了民族间的融合。 “影响”从对民族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方面分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配套课件 人民版选修1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配套课件 人民版选修1
第三十四页,共39页。
【例3】 (2013·山东文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第三十五页,共39页。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 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 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 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 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 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 新法,入于骨髓。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考 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从材料中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 力,考生答题时紧扣材料,提炼、概括归纳材料作答即 可。
第二十八页,共39页。
【答案】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 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 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 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 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 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 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 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 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 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第二十六页,共39页。
b.外患:□16 辽和西夏 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
尖锐。
第十三页,共39页。
(2)有利条件
①□17 庆历新政 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③王安石锐意改革成为领导者。
第十四页,共39页。

第二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第二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在一定程度 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变法以后,政府的财 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政府府库储存的货物,可 供政府20年的财政支出。可是,有些变法措施 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 王安石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 积弱局 面有所改观。
辨析比较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重点讲解 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 (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 施,是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 的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③冯太后 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 心。④民族融合的适宜环境。
二、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 (2) 积贫积弱 局面形成。 2.庆历新政
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
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
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
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 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 “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 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 法阻止改革。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 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 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 支持下,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 新法。
(四)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改善
(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 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 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 税。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就增加了国家的田 赋收入。 (6)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 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讲解 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 (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是 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 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③冯太后的支持 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④民族 融合的适宜环境。 二、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内容
项目 目 措施 领域 的
均输法
经改
济 上
变 市易法 积
富贫
国 之
局 青苗法 面

募役(免
役大商人控
制市场局面,增加
用近易远”
了政府收入
限制了大商人控 在开封设“市易务” 制和操纵市场,增
加了政府收入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 限制了高利贷对
借钱或粮食给农民
命题视角
考向探究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由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社 会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从改革的曲 折性、复杂性及对先进文化的学习等角度进行考查 将是未来高考的重点。 (2)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北 宋积贫积弱的背景可以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 措施及影响进行考查。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影响、失败的原因、留给后 人的启示等都是考查的知识点,该部分一直是高考命 题的多发地带,2011年的备考仍不可忽视。
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 行军事训练
保马法 鼓励百姓养马
维护了秩序, 兵农合一
节约了政府开 支,提高了马 匹质量和数量
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产量、质量得 到提高
政治上 培养 改革科举
育才之 变法 改革学校

人才 制度
以经义取士
改组太学, 撰注教材
使王安石革新思 想得到广泛传播, 培养了改革人才
辨析比较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背景 商鞅变法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浪潮中;王安

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同 根本 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点 目的 王安石变法并未触动封建社会的根本制度
性质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 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改革
相 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都得到王权的全力支持,内容触 同 及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个人命 点 运基本相同;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1)北宋统治者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 归中央,编练禁军、实行“守__内__虚__外__”的军事部署 政策,皇室大兴土木及向辽和西夏每年交纳的“岁 币”,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国__家__财__政__面临 严重危机,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2)_土__地__兼__并_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农民阶级与地主 阶级及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 (3)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__族__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以整顿_吏__治__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革 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2)面对财政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宋神 宗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1)内迁各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 除;原来的民族布局完全被打破,中原先进文化成 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北方_游__牧__部_落__的优 秀文明也成了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 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题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
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
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
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
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
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
2.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 局面。 (2)拓跋部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生活转 向_农__耕__经__济_为主的定居生活。 (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日渐吸收汉族 先进文化。
(二)内容 1.推行均__田__制__: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从而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保证了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专题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 王安石变法 基础落实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1.社会矛盾尖锐
(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_阶__级_ _矛__盾_尖锐。 (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__族__压__迫__和民族歧 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统治危机:北魏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 统治面临深重危机。
4.革除旧俗 (1)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2)讲汉话。 (3)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_汉__人_通婚。
(三)改革的影响 1.促进了北方_农__业_生产的发展。政府收入大大增加,
农业水利工程得以兴建,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 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其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 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还因南北互市与中外贸易的 不绝,使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_商__业_城市。
2.整顿吏治:实行俸__禄__制__,不许官吏自筹经费,严惩贪 赃枉法,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3.迁都洛阳:为减轻改革的阻力,加强对_黄__河__流域的 统治,493年孝文帝迁都至洛阳,为改革提供了地理 环境和文化氛围。
难点突破 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 (1)平城天气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2)平城地理位置偏僻,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3)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农民的剥削,增加 了政府收入
纳钱代役
利于经济发展,增 加了政府收入
经济
上富 国之

农田水 改变 利法 积贫 方田 局面 均税法
鼓励兴修水利
促进了农业生 产发展
限制了隐田漏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税行为,增加了
政府收入
将兵法 在各路设负责操练 提高了军队战 军队的“将官” 斗力
军事 上强 兵之 法
改变 积弱 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