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3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 第8单元 第3课时 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 第8单元 第3课时 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第3课时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目标要求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的产生(1)AB段——静息电位:主要是因K+顺浓度梯度外流所致,达到平衡时,膜内K+浓度仍高于膜外,此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2)B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因足够强度的刺激导致Na+通道打开,引起Na+顺浓度梯度内流,达到平衡时,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最终导致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3)CD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顺浓度梯度大量外流,膜电位逐渐恢复为外正内负,此时因K+外流过多导致此时膜内外电位差值大于初始静息电位差值。

(4)DE段——恢复为初始静息电位,从而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延伸应用若某神经纤维上电位变化及局部电流如下图所示,请判断其兴奋的传导方向分别为图1向右传导,图2向左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的结构和类型特别提醒突触小体≠突触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换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传递过程(3)传递特点易错提醒有关神经递质的6点提醒(1)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2)传递途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4)受体: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

(5)类型及机理①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引起兴奋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使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即引起下一神经元发生兴奋。

②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抑制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使Cl-进入细胞内,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从而使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

《兴奋传导》重点知识“精讲与例析”文档

《兴奋传导》重点知识“精讲与例析”文档

“图讲与例析”《兴奋传导》特点郑小勤(江西泰和县第二中学343700)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指当活组织在有效刺激作用下,发生一种能够传播的、并伴有特殊生物电现象的反应过程。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为双向传导,其实质为局部电流的传导。

神经纤维在刺激前,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而刺激后,受刺激部分细胞膜的电位变成了外负内正,引起兴奋,且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此局部电流又导致新的膜电位变化,如此循环向前传递,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为双向传导,兴奋传导的基本形式是神经冲动,而神经冲动的传递是通过膜电位变化实现的。

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S点是受到刺激处,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

二、细胞间的传导—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通过突触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突触结构及兴奋传导图解如下:理解突触的有关知识要注意3点:①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种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突触前膜和后膜比一般神经元膜略增厚,是特化的神经元膜。

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

突触小泡内含有化学物质一递质。

突触间隙是两个神经元之间很狭小的空隙。

②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类。

兴奋性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另一个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的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如r—氨基丁酸)引起另一个神经元抑制。

③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是单方向的,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递质只在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

这里,递质起携带信息的作用四、突触传递的特点突触传递由于要通过化学递质的中介作用,因此具有不同于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1.单向传递。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2 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教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2 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教案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3.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2)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三、教学过程【本节聚焦】1、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2、兴奋在突触处是如何传递的?3、为什么不能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导入】:问题探讨: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

现在世界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被视为抢跑。

讨论:1.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经过了耳(感受器)、传入神经(听觉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等结构。

2.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人类从听到声音到作出反应起跑需要经过反射弧的各个结构,完成这一反射活动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0.1s。

【过渡】:运动员听到信号后神经产生兴奋,兴奋的传导经过了一系列的结构。

那么,兴奋在反射弧中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它又是怎样传导的呢?【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微电极,并将它们连接到一个电表上。

①静息时,电表_____测出电位变化,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______①在图示神经的左侧一端给予刺激时,______刺激端的电极处(a处)先变为___电位,接着____________①然后,另一电极(b处)变为____电位①接着又_____________(同学们自己看完课本后填空)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这种电信号也叫做___________。

【过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课本28页图2-7边看边讲①静息电位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____状态。

兴奋的产生_传导及传递_李长荣

兴奋的产生_传导及传递_李长荣

等诸多环节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

能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探索呢?由国家卫生部出台统一规定,将每一种药品的价格、每种检查费用价格在网上向社会公示(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只是在医院的内部网上公式,且公示渠道不畅),使广大群众在就诊前做到“货比三家”,根据自身病情合理选择不同的就医渠道:小毛病进社区医院,进诊疗环节。

近期,在人们对药价虚高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的时候,一家专门曝光药品价格的网站进入到人们的眼球之中:“降药价网”。

从该网站公布的药品出厂价看,大多数药品的出厂价都在10元以下,但是零售价格却差别很大,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据悉,有网友查询后称,上面一款辽宁产的“咳喘宁”标的出厂价是3.3元,他前不久买时却花了46元。

有人在某专业药品价格查询网站搜集了十余种常用药品的价格,与该网站上标的零售价基本相同。

“降药价网”打药价透明牌,揭高药价实质问题,抓住了患者、药品消费者这一庞大群体的眼球与心理,而抓住患者的手段就是“药品价格透明”。

“降药价网”的出现虽然是个人行为,其办理网站的目的、动机如何暂不考虑,但其打破医疗价格费用虚高的举动却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称赞,也说明了加大医院的医疗费用透明度将对降低药价、节省医疗费用一定有积极的影响。

(三)开具双处方,引导患者透明消费由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根据各类医院的医疗水平、硬件设施、社会美誉度等,分门别类制定不同的医疗服务规范,特别是在开处方环节,制定一个新的服务规范,要求医生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开出2 ̄3种不同的治疗处方,每种处方标明具体费用,引导患者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经济水平自主选择用药。

(四)探索、完善“神木医改”模式“神木模式”的核心是解决资源的问题。

它被人们誉为“全民免费医疗”。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是医改的目的,当然会受到欢迎。

“神木医改”不仅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还拉平了公务员与普通老百姓的报销待遇,其中涉及诸多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三、结论医疗卫生事业是公共事业,保证广大群众看得起病也是我们政府的责任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疗改革的关键取决于政府决策层是不是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的管理者能不能拿出超长的勇气和大智慧来解决问题。

2016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专题7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 考点23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

2016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专题7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 考点23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

考点23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相关实验分析依纲联想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3点提醒(1)准确识记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下膜内外的电荷分布。

静息状态下,由于K+外流,导致外正内负。

兴奋状态下,由于Na+内流,导致外负内正。

(2)理顺兴奋传导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3)运用细胞的整体性原理解释:一个神经元上,若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会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生物电变化。

2.有关突触的6点归纳提醒(1)常见的突触类型有两种,即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也有不常见的轴突—轴突型;还有类似突触的结构,如神经—肌肉接点等。

(2)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的是生物膜的流动性;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

(3)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去向有三种:迅速地被酶分解、重吸收到突触小泡、扩散离开突触间隙。

有一些药物(如一些止痛药、有机磷农药等)作用的部位就在突触间隙。

(4)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变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5)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的本质为糖蛋白。

(6)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如多巴胺),后者可以使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外正内负”的局面。

3.神经调节中常考的3种物质运输方式(1)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K+外流、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Na+内流,它们都是从高浓度→低浓度,需要通道蛋白,属于协助扩散。

(2)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需要借助钠钾泵逆浓度梯度将Na+从膜内泵到膜外,将K+从膜外泵入膜内,且需要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3)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属于非跨膜运输中的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4.理解电位变化机理并分析下列相关曲线(1)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曲线图a点——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放;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cd段——静息电位恢复;de段——静息电位。

2.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针对实验方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包括实验目的的明确性、实验步骤的合理性、预期结果的可操作性等,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总结:
板书设计
2. 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
3.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4. 髓鞘在神经纤维兴奋传导中的作用。
5.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1.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 钠离子和钾离子的作用
2. 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
- 神经纤维的组成和分类
- 《神经科学导论》中关于神经纤维结构和功能的部分。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在疾病发生中的角色,如神经退行性疾病;
- 探索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的关系;
- 了解神经纤维兴奋传导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 调查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在不同生物体(如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中的异同;
3. 教学管理方面,本节课的课堂秩序较好,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在课堂展示环节,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时间控制能力仍有待提高。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总结:
1. 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2、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Ca2+ 兴奋
Na+
突触后膜电位逆转
突触前膜
① ② ③为“胞吐”,耗能。 突触后膜形成局部电流 一次兴奋只诱发一次递质的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本身并未进入后膜以内。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以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 这决定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静息电位 K+外流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 形式:局部电流(电信号) ② 特点:双向传导、等速不递减
刺激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传出 神经 → 效应器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性递质) Ca2+通道 Ca2+ 突触前膜电位逆转 前膜Ca2+ 通道打开,Ca2+内流 Na+通道 Na+ 递质受体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后膜Na+ 通道打开,Na+ 内流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不活跃 → 显著活跃 1、兴奋:
(电位逆转)
2、静息电位: ① 状态:外正内负
K+通道 外
② 产生原因:K+ 外流 ( 不耗能)
刺激
K+低
Na+通道
Na+高
mv
动作电位 Na+内流 K+外流
内 外
K+高
K+高
Na+低
0 膜外
A 电流表
K+低
-60
Na+内流
3、动作电位: ① 状态:外负内正 ② 产生原因:Na+ 内流 (不耗能) ③ 恢复的原因:K+ 外流 (不耗能) 出去的K+ 吸收进细胞 耗能 (逆浓度梯度) 进入的Na+ 运出细胞

第2章 微专题(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相关要点分析

第2章 微专题(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相关要点分析

微专题(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相关要点分析一、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1.根据是否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的结构判断:与前角(粗大端)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长端)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4.切断实验法判断: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例1 如下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①S 是感受器,M 是效应器 ②S 是效应器,M 是感受器③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 ④Ⅰ是传出神经,Ⅲ是传入神经 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 ――→ⅠⅡ――→ⅢM 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 ――→ⅢⅡ――→ⅠS ⑦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 ――→ⅠⅡ――→ⅢM 或M ――→ⅢⅡ――→ⅠS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③D .②④⑦答案 A解析 S 是感受器,M 是效应器,①正确,②错误;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③正确,④错误;在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S ――→ⅠⅡ――→ⅢM ,⑤正确,⑥、⑦错误。

故选A 。

例2 下图是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乙表示神经中枢,甲、丙未知。

神经元A 、B 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

现欲探究A 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某研究小组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B.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C.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D.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则A为传出神经答案 A解析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B传向A,则A为传出神经,A错误,B正确;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A传向B,因此A为传入神经,C正确;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A传向B,因此A为传出神经,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②若在2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在1处无膜电位变化,其原因是兴奋
1
2
3
4
5
6
③如图 2 为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其中
a~c段一直在发生Na+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2011· 浙江,3AB改编) ( √ )
答案
1
2
3
4
5
6
④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 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其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 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2015· 江苏,18CD) ( × )
答案
1
2
3
4
5
6
题组二
兴奋的产生、传导相关实验分析
5.(经典高考题)如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①、②、
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
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
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
解析答案
4.(地方卷重组)判断与填充:
1
2
3
4
5
6
(1)如图1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1、2是反射弧中的两个位点),判断下列
相关叙述:
①若在1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2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 →内正 外负→内负外正 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010· 江苏,13C) ( √ ) (2012· 山东,25(2)改编) ( √ )
答案
1
2
3
4
5
6
⑤在下图中,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若在d处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则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2014· 海南,15D) ( √ )
答案
1
2
3
4
5
6
(2)(2014· 四川,8节选)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
脚。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①图示反射弧中,a是传入神经 ________。当兴奋到达b点时,
不能 (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 (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A处_____ 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 。 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 (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 (3)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C处___ 兴奋从A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 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处能测得膜电位的变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达到突触
解析
5
6
兴奋 。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
解析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
走而迅速停止作用。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A-C会持续发挥 作用,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
1
2
3
4
5
6
(1) 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在 A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 为 刺 激 使 神 经 元 ① 兴 奋 , 引 起 其 神 经 末 梢 释 放 的 神经递质 ________ 进 入 突触间隙 ,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 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 _________ 兴奋。
解析
1
2
3
4
5
6
2.(2013· 大纲全国,1)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解析 答案
1
2
3
4
5
6
6.(2013· 安徽, 30 节选 ) 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
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分别连接电位计ⓐ 和ⓑ。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 0.5%硫酸溶液后,电位
计ⓐ和ⓑ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 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 能单向传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到电位计ⓑ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未出现电位波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正外负 。当兴 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_ 电信号→ 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 化学信号→电信号 。 __________________ 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 ②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________ 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 —体液调节 。 调节方式是神经 ______________
“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生 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胞吐 这一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 A-C通过_____
突触间隙,再到达突触后膜。 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
解析 后膜。
专题7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机制
考点23 兴奋的产生、传导及 相关实验分析
栏目 索引
体验真题
诊断疑漏
回归核心
考向特训
体验真题
诊断疑漏
1
2
3
4
5
6
题组一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过程及原理
)
1.(2016· 全国乙,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
1
2
3
4
5
6
3.(2016· 全国甲,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
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 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 C 填 “A”“C” 或 “E”) 。除乙酰胆 用的物质是 ___(
能 填“ 能 ”或 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 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