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自主梳理
K+ 内负外正
Na+
内正外负
正 正 电信号 兴奋 电位差
负 负
动作电位
(1)若刺激离体神经纤维的一端,产生的兴奋只能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若刺激离 体神经纤维的中部,产生的兴奋可以向两端双向传导; (2)兴奋的传导方向总是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而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3)由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中,跨膜移动的K+和Na+的量是非常有限 的,所以无论是静息状态还是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K+的浓度都比 膜外高、Na+浓度都比膜外低。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比较
联想质疑 ★电位变化原理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何种形式传导的?兴奋的传导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兴奋的传 导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因为K+的外流。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因为Na+的内流。
[应用示例] 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某一神经纤维的中部,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膜 电位、局部电流方向和兴奋传导方向的是( )
解析 受到刺激的兴奋区域,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相邻的未兴奋区域, 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在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之间,就形成电位差,进 而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由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膜外 由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 答案 B
1.静息电位 (1)静息电位的本质是一种K+平衡电位,其绝对值的大小与膜内外K+浓度差呈 正相关; (2)当膜外K+浓度适当升高(仍低于膜内K+浓度)时,膜内外K+浓度差变小,静 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反之,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 (3)静息电位绝对值的大小,与膜外K+浓度呈负相关,与膜外Na+浓质是一种Na+平衡电位,其绝对值的大小与膜内外Na+浓度差呈正 相关; (2)当膜外Na+浓度适当降低(仍高于膜内Na+浓度)时,膜内外Na+浓度差变小,动 作电位的峰值变小;反之,动作电位峰值变大; (3)动作电位峰值的大小,与膜外Na+浓度呈正相关,与膜外K+浓度无关。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知识拓展 神经递质异常情况分析
(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 则突触后神经元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或神经递质 被某种药物代替,则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 不兴奋或不抑制。
学以致用 止痛药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 冲动的传导。用药后,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的量不变。试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B.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答案:A
↓ 恢复静息状态: 局部电流 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 同样的电位变化,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 静息电位 。
3.传导特点: 双向 传导(离体状态下)。 微思考1.为什么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双向性? 提示:受刺激部位与两侧部位均有电位差,均能形成局部电 流。 2.神经细胞受到适宜刺激时,膜外的Na+以哪种跨膜运输方 式进入细胞内? 提示:协助扩散。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实验设计:先刺激图中a处,测量c处的电位变化;再刺激图 中c处,测量a处的电位变化。 ②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a处电位改变, 则说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判断电表是否偏转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电表的指针是否偏转,判断的依据是测量过程中两电 极指针之间是否存在电位差。存在电位差,电表指针就会偏 转;没有电位差,电表指针就不会偏转。
典例剖析 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 经纤维上的电表。在A点给予一定的电流刺激,则甲、乙电表 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答案:D
新教材高中生物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变式训练
2.人体产生的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 递质。侵入人体的狂犬病毒,可以与乙酰胆碱受 体结合(如下图)。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C )
A.狂犬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促进乙酰胆碱释 放,导致感染者变得狂躁
B.狂犬病毒RNA侵入细胞后能沿着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发生迁移 C.狂犬病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会影响相应神经元的Na+内流速度 D.狂犬病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才能以胞吞的形式侵染神经细 胞
①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局部为___突__触__小__体___。 ②图中f、g、h分别是指___突__触__小__泡___、___神__经_递__质____、 受体 ________。
2.传递过程: 轴 突 → 突 触 小 体 → 突 触 小 泡 —释—放→ ___神__经__递__质___→ 突 触 前 膜 → __突__触__间__隙____→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形成_递__质__—__受__体__复__合__物_____。 3.神经递质去向:___被__降__解___或___回__收__进__细__胞___。
知识贴士 ①兴奋的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 (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 膜或树突膜)。 ②传递过程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能量变化: 电能→化学能→电能。 ③传递特点:单向传递。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 的细胞体或树突。
6.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 ×)
思考: 1.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是不是自由扩散? 提示:不是,自由扩散是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而神经递质的扩散 并没有跨膜。 2.神经递质虽然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 隙,其意义如何? 提示: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神经递质,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冲动的快速 传递。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 递的比较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递质
方向
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速度
快
慢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产生兴奋:受刺激时,细胞膜对 Na+ 通透性增加,Na+内流。 5.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6.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 只能是单向的。
课标要求
• 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 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 维传导
3.分泌方式:胞吐 4.受体:糖蛋白 5.作用机理: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 复合物,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电位变化。
6.去向:起作用后被迅速降解或回收进细胞
拓展引申:
1、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属于哪 种方式?体现了膜的什么特性? 胞吐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为何突触小体中有很多线粒体? 胞吐消耗能量
神经元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 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
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相连,每一神经元 的突触小体只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
接触,此接触部位被称为突触。
主要突触类型:
轴突—细胞体相接触
轴突—树突相接触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兴奋在两个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来传递。
/mV
膜 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电 位
时间/ms
a点之前——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K+大量外流,外正内负; ac段——动作电位形成,Na+通道开放,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
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cd段——静息电位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 新课课件(共4课时)

知识点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兴奋剂定义: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 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兴奋剂具有增强 人的兴奋程度 、提高 运动速度 等 作用,为了维护比赛的公平,保护参赛者的身心健康,运动比赛 禁止 使用 兴奋剂。
2、兴奋剂与毒品作用原理:其作用位点往往是 突触 。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 神经调节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需4课时)
2024-9-26日修改
学习目标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 方向、静息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2,理解神经表面电位差测定和神经内 外电位差测定的原理。
3,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之间的传递方 式、方向及原因。
① 促进 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 ②干扰神经递质与 受体 的结合。
●还可以减少突触前 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
③影响 分解神经递质的酶 的活性。
3、可卡因成瘾机理:知识点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正常情况下, 多巴胺 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 转运蛋白 从突触 间隙回收。
(2)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 失去 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 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 持续 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 减少
4,传导模式图
②兴奋状态
●信号传导具有 不衰减 性。
兴奋传导方向
③局部电流
④恢复静息
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 位之间由于 电位差 的存 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 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方向与兴 奋传导方向关系:膜 外相 反,膜内相 同 。
知识点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5、传导方向:可以 双 向传导。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优质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第三节《神
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的第2章第三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动物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之所以能够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对环境的变化和体内外的刺激作出反应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主要是因为它们受神经和内分泌等系统的调节。
在大多数情况下,神经系统的调节更快速,并往往处于主导地位。
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有着自身调节的特点,但也有着与体液调节等共同的调节特点,如反馈调节、分级调节等,因此,本章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起到弓|领的作用。
本节课介绍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及如何在神经元间传递。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的深化,也为后续内容教学打基础。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本章内容重点落实课标中“1.3 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调控各器官、系统活动,实现机体稳态。
1.3.2 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1.3.3 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的要求。
为达成上述目标,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提出需要开展的活动包括:讨论滥用兴奋剂以及吸食毒品的危害。
新高考生物-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3)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1)科学思维——基于具体反射过程,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以及突触处的传递方式和特点。
(2)社会责任——拒绝毒品,宣传滥用兴奋剂等药品的危害。
知识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知识点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2.传递特点及原因知识点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
(×)(2)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传导方向相同。
(√)(5)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6)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7)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 1.阅读下图,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教材P27“图2-6”拓展(1)在图①状态下刺激b处,按照兴奋传导的时间先后重新排序:①④②③。
(2)图①中指针不偏转说明什么?维持这种电位的离子基础是什么?提示: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K+外流维持静息电位。
(3)图②中a处兴奋的离子传导基础是什么?提示:Na+内流。
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
教材P29“图2-8”(1)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吗?提示:是。
(2)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它由突触前膜释放后怎样到达突触后膜?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二者结合后发生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什么?提示: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下一页
第2章 神经调节
22
解析:刺激①处,电表的左侧接点先兴奋,与右侧接点产生电位差,从 而形成局部电流,电表的指针向左偏转。兴奋继续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之后电表的右侧接点产生兴奋,电位发生改变,与左侧接点产生电位差, 从而形成局部电流,电表的指针向右偏转,电流两次经过灵敏电表,电 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如图乙所示。若在②处给予同等强 度的刺激,电表的右侧接点先兴奋,之后电表的左侧接点产生兴奋,因 此在②处给予同等强度的刺激,测得的电位应与图乙相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2章 神经调节
36
解析: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当刺激A点时,兴奋无法 从左神经元传向右神经元,所以甲电流表的指针偏转一次,而乙电流表 的指针不偏转。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2章 神经调节
37
发展素养 长句特训
与高考接轨
1.(生命观念)题1图中的③除了是树突膜以外,还可能是
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和动作电位。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3.社会责任:不能滥用兴奋剂和吸
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食毒品,自觉远离毒品,参与毒品危
害的宣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2章 神经调节
3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2章 神经调节
4
电信号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2章 神经调节
24
解析:K+的大量外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错误; bc段为动作电位的形成,此时Na+大量内流,其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需要转运蛋白,不消耗能量,B错误; ce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时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 开放状态,表现为K+外流,C正确; 动作电位是膜外Na+大量内流形成的,其峰值大小与膜两侧Na+浓度差 有关,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点二
1.图甲表示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膜内外侧静息 电位的形成机理是什么? 答案:神经细胞外的Na+浓度比膜内要高,K+浓度比膜内低,静息时, 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 于膜内,因此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图乙表示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 神经细胞膜受刺激部位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大量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因此表现 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1.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分别由哪些结构形成? 答案: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是下一 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的膜或树突的膜,也可能是效应器中的肌肉细胞 膜或腺细胞的膜。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请结合图示分析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 答案: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 的。 3.为什么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要慢? 答案: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要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归纳总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电表指针偏转情况的分析
(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 转。 (2)刺激b点(d点),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4)刺激bc或cd之间的任一部位,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 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解析: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两侧表现为内负外正,由此可知图中 A部位电位发生变化,此处为兴奋部位,与相邻两侧形成电位差,则 图中弧线可以表示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电流向A两侧传导,从而导 致兴奋向A两侧传导,两者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答案: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3.根据图丙分析局部电流的形成机理。 答案: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的兴奋状态,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在兴奋部位和 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局部电流。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归纳提升 1.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特点(方向):双向传导。 (2)传导形式:局部电流(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3)电流方向: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在膜内, 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的。
(4)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
激(如上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
(填“相同”
或“相反”)的偏转。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 “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兴奋部位的电位是“外负内正”。若在c处 给予一个强刺激,当b点兴奋时,a点并未兴奋,即b点膜外是负电位, 而a点膜外是正电位,根据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可知此时电流计的 指针向右偏转;同理,当a点兴奋时,b点并未兴奋,此时电流计的指针 向左偏转。 答案:(1)正 负 (2)未兴奋 兴奋 (3)双向 (4)相反
பைடு நூலகம்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与受体结 合发生在突触后膜上,位于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无法为其提供能 量,A项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 内正外负,B项错误;递质经②突触小泡的转运和③突触前膜的胞吐 释放至突触间隙,C项错误;结构④突触后膜膜电位的变化与离子通 道的打开和关闭有关,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出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 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项正确。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拓展提升药物对兴奋传递的影响 (1)某些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兴奋无法在细胞间传递,导 致肌肉松弛(肌无力)。 (2)药物抑制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使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于突触 后膜上的受体,导致肌肉僵直、震颤。 (3)药物止痛机理:药物与神经递质争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阻碍兴奋的传递;药物阻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一
二
三
3.兴奋传导的机制和过程 (1)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 (2)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了局部电流。 (4)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兴奋向前 传导,原兴奋部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一
一
二
三
[思考] 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 答案: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失去回收 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 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 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服用可卡 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情境导引
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现在世 界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 s内起跑被视为抢跑。刺激使感 受器产生了兴奋,经神经传入、大脑加工、传出以及效应器反应都 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人的反应时间应该在0.2 s以上,经过训练的 运动员应该也不会低于0.1 s。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速度比在 神经纤维上要慢。结合下图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一
二
三
3.传递特点 (1)特点:单向传递。
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2)原因 ②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一
二
三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 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兴奋剂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 速度等作用。 2.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 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 药品。 3.兴奋剂和毒品等大多是通过突触来起作用的。
二
三
预习反馈 1.判断 (1)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受刺激后变为外正内负。( × ) (2)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 )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
一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
Na+浓度比膜外低。离体神经纤维某
一部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
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
产生神经冲动。如图为该部位受刺激
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1)AB段:静息电位,K+外流,膜电位为内负外正。 (2)BC段:受刺激时,动作电位,Na+大量内流,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3)CD段: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内负外正。 (4)兴奋完成后,钠—钾泵活动增强,将Na+泵出,将K+泵入,以恢复细 胞内K+浓度高和细胞外Na+浓度高的状态。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活学活练1.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活学活练
1.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使其兴奋, 则( ) A.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仅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 B.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仅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 C.未兴奋部位的膜内表现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D.兴奋部位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解析:在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一定强度的电刺激,产生的兴奋 能向神经纤维两端传导;未兴奋区域膜外表现为正电位,膜内为负 电位;兴奋区域膜外表现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答案: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归纳提升 1.突触与突触小体的比较 (1)组成不同: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多次分枝,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 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构成。 (2)信号转换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转换是由电信号→化学信 号;突触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探究点一
一
二
三
预习反馈 1.判断 (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 ) (2)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 ) (3)神经递质是一种信号分子。( √ ) (4)神经元与肌肉或某些腺体细胞之间也能形成突触。( √ ) (5)可卡因既是一种兴奋剂,也是一种毒品。( √ ) (6)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定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 兴奋。( × ) (7)在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双向的。( × )
一
二
三
2.据图填空
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D.轴突,E.线粒体, F.突触小泡,G.突触小体。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情境导引 图甲表示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内外侧的电位情况;图乙、图丙分 别表示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及兴奋传导的情况。请讨论解决下列 问题。
探究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