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赛课

合集下载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边塞诗鉴赏》中的《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对《燕歌行》的全文解读,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边塞诗的特点及背景知识的介绍,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燕歌行》的全文,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鉴赏能力,学会从韵律、意境等方面分析诗歌。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对《燕歌行》的韵律、意境及情感表达的分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边塞诗的背景知识出发,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燕歌行》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燕歌行》原文及译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边塞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3. 诗歌解读:带领学生逐句解读《燕歌行》,分析韵律、意境,讲解生僻字词。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边塞诗进行鉴赏,指导学生从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另一首边塞诗进行鉴赏,教师巡回指导。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诗歌韵律:五言律诗4. 诗歌意境:边塞风光、豪情壮志5. 情感表达:忧国忧民、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边塞诗鉴赏方法,对《凉州词》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燕歌行》的理解程度,以及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边塞诗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韵律、意境及情感表达的分析。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燕歌行》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二)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第二单元《燕歌行》,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燕王刘备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形象。

诗中通过描绘燕王刘备的事迹,表现了他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领悟诗中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诗中意象的解读,修辞手法的分析,表现手法的领悟。

2. 重点:诗意的理解,诗中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燕王刘备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讲解:(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字词,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实例分析:通过举例诗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体会燕王刘备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诗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点评。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燕歌行》1. 诗歌背景2. 意象分析3. 修辞手法4. 表现手法5. 爱国情怀6. 英雄气概七、作业设计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3.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燕王刘备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等,进一步了解燕王刘备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二必修二第二单元《燕歌行》,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燕王刘备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形象。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边塞诗鉴赏》中的《燕歌行》,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

本诗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表现了诗人对戍卒的同情和敬意。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背景、诗句解析、意境赏析、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诗句含义及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壮美风格。

3.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认识到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背景的了解、诗句的深入解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意境的赏析、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燕歌行》诗句解析资料、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讲解背景:介绍诗人高适及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边塞戍卒的生活。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4.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体会诗人的敬意和同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赏析讨论。

6. 例题讲解:讲解练习册中的典型题目,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诗句解析:“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4. 教学重点:意境赏析、爱国主义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燕歌行》全文,并进行赏析。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燕歌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中的修辞手法。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高适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全文解读,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具体章节为教材第二单元《唐代诗歌》中的第三节《边塞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燕歌行》全文,掌握其文学背景和创作情境。

2. 分析高适在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领会其表达效果。

3.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燕歌行》的整体意境的把握,以及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描绘边塞风光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简要介绍高适及《燕歌行》的历史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3. 诗歌全文朗读(5分钟):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4. 诗意解读(20分钟):逐句解析诗中的难懂词汇,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15分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通过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燕歌行》2. 诗人的时代背景及创作情境3. 诗歌结构分析4. 重点词汇解释5. 主要修辞手法6. 诗歌意境概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感受最深的意象,并解释其象征意义。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之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在于《燕歌行》的意境把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到高适在诗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情感。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大赛教学课件

小组讨论
01
02
03
分组原则
按照学生的兴趣、能力和 学习需求进行合理分组, 确保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 学生。
讨论主题
设置与《燕歌行》相关的 讨论主题,如诗歌的主题 思想、艺术特色、创作背 景等。
教师指导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 需巡视各组,给予必要的 指导和启发,确保讨论的 有效性。
课堂互动游戏
游戏设计
作品结构
作品风格
高适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语言质朴 自然,意境深远。
全诗共分四段,每段八句,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02
文本解析
主题思想
苦寒生活
诗歌中通过描写边塞的荒凉景象 和严寒气候,展现了士兵们艰苦 的生活条件。
英勇无畏
通过描述士兵们不畏艰险、奋勇 杀敌的场面,展现了他们的英勇 无畏精神。
保家卫国
诗歌中强调了士兵们为了保卫家 园、捍卫国家尊严而浴血奋战的 决心。
主题思想概述
本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苦寒生活, 展现了士兵们英勇无畏、保家卫 国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揭示了战 争的残酷和无奈。
战争的残酷和无奈
通过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和牺牲,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 奈。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概述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 特色,包括生动的场景描绘、 丰富的情感表达、独特的视角
诗歌中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具有 细腻婉约的特点,展现了人物丰富的 情感世界和内心矛盾。
03
课堂互动
提问环节
提问设计
针对《燕歌行》的主题、艺术手 法和思想内涵,设计一系列有深
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表达自己 的见解,同时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诗 歌内涵。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燕歌行 高适

2024年高适《燕歌行》优质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诗歌主旨。

2.掌握《燕歌行》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燕歌行》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2.诗歌情感的深层理解。

四、教学准备1.《燕歌行》诗歌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边塞诗吗?它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边塞诗,如《凉州词》等。

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燕歌行》。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

3.分析诗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诗歌欣赏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精彩句子。

2.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诗歌创作背景介绍1.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了解高适的生平事迹。

四、诗歌情感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燕歌行》。

2.写一篇关于《燕歌行》的鉴赏文章。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诗歌拓展1.讲解《燕歌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历程。

三、诗歌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边塞诗。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五、课后作业1.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燕歌行》的理解。

《燕歌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燕歌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

(2)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燕歌行》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燕歌行》。

(2)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鉴赏。

(3)提高朗读、背诵和默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燕歌行》的意境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作者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燕歌行》的诗歌内容和作者背景。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朗读、背诵和默写《燕歌行》。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2. 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3. 深入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考。

4. 案例分析法:以《燕歌行》为例,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燕歌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古文知识点,解读诗歌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6. 朗读、背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提高语文素养。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默写《燕歌行》,深入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配套课件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配套课件

高适《燕歌行》(优质课)配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燕歌行》,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所作,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的敬意和同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3.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诗文意境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诗文翻译资料;3. 朗读录音;4. 诗词欣赏相关作品。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播放边塞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艰苦环境,激发学生对边塞将士的敬意。

2. 初读诗文:学生自读《燕歌行》,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理解诗文大意。

3. 理解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5. 朗读与背诵:学生跟读录音,模仿正确的朗读节奏和情感,然后进行背诵。

6. 诗词欣赏:教师展示相关诗词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边塞风光3. 将士艰苦生活4. 诗人敬意、同情七、作业设计1. 抄写《燕歌行》两遍;2. 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文中的生僻字词;3. 写一篇关于边塞将士的生活和战斗的短文;4. 背诵《燕歌行》并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边塞的诗文,了解边塞文化,感受诗人的情感。

可以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燕歌行》是一首描绘边塞将士生活与战斗的长篇叙事诗,诗人高适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将士们在大漠边疆的艰苦情景,同时也表达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诗中的意境宏大,情感深沉,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作品。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燕歌行》;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 学生能够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適
《燕 歌 行》 思考: “征战之苦” 的“苦”表现在诗
中的哪些方
战况惨烈
两地相思
高適同情、赞扬
合作探究二: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呢?他借李将 军的典故想表达什么? 李将军 同甘共苦、身先士卒
《燕 歌 行》
高適
批判
张将军 贪图享乐、恃宠轻敌
谴责
《燕 歌 行》
出师
激昂
战败
悲凄
高適
思亲
伤感
死斗
激亢
主旨句
《燕 歌 行》
苦 犹忆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 将军。
高適
思中品
合作探究 ,把握主旨
《燕 歌 行》
1、“征战之苦” 的“苦”表现在诗中 的哪些方面?表达了什么感情?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呢?他借 李将军的典故想表达什么感情? 3、本诗写战斗场面,为什么后面又提到 思妇?这是不是偏离了诗歌主题?
授课人: 曾琦 2014年11月5日
《燕 歌 行》 燕
高高 適

歌 行
读中思
朗诵诗歌,整体把握
要求:
《燕 歌 行》
1、读准、读顺、读出韵律感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诗歌情感
高適
此诗战事发展的过程及情感体现
《燕 歌 行》
出师
激昂
战败
悲凄
高適
思亲
伤感
死斗
激亢
此诗战事发展的过程及情感体现
合作探究三:
写战斗,为什么要写征人思妇?是不是 偏离了主题? 谴责将军,深化主题。
《燕 歌 行》
高適
主题总结
这首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 了一场战争的全过程。热情的歌颂了 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 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的阶级压 迫。对将军的纵情声色、恃宠而骄导 致战争的失败予以有力地鞭挞,对广 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深刻的同情。
融情再读 《燕 歌 行》
比一比
融情再读
高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