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2019年精选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2019年精选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2019年精选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

分类号:B849;C93;B841

1、内隐联想测验概述

研究者应用外显测量方法直接询问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态度,然而一些特殊情境下,被试的自陈报告很难提供准确的态度信息。Rosenthal和Rosnow(1991)发现回答者倾向于表现得有礼貌和尊敬调查者,往往会揣测调查者意图,作出“迎合”调查者的回答。即使被试愿意表达他们的真实态度,也可能有心无力,因为他们常常无法意识到潜在的动机、愿望、价值观和态度(Wilson,Hodges,&LaFleur,1995)。

为弥补外显测量的不足,研究者开始关注内隐测量方法,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1998)年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Test,简称IAT)。IAT以反应时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呈现的分类任务测量两概念间自动化关联的容易程度,间接获取个体的态度信息,包括不愿意表达出来的态度、不完全态度(由于信息提取偏差造成的态度改变)以及内隐态度(个体无法意识到的态度信息)(Brunel,Tieriej&Greenwald,2004)。

IAT中有两组概念词(如名牌、山寨品牌,即研究对象)和两组属性词(如喜爱、厌恶),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attributive word),被试快速按键反应,将属性词归于某一

概念词(conceptword)。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存在两种关系:相容的(compatible)(假设为名牌一喜爱,山寨.厌恶)和不相容的(incompatible)(假设为名牌,厌恶,山寨.喜爱)。IAT假设当被试将相容的两组词归类时,更多地基于自动化加工,因此反应时较短;反之则需要意识参与,导致反应时延长。两反应时之差即代表被试对研究对象的态度:相对于山寨品牌,被试更偏爱名牌。IAT的施测全部通过计算机完成,具体的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可参阅Greenwald等人(1998)、蔡华俭(2003)、崔丽娟和张高产(2004)等文章,本文不再详细介绍。

作为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内隐态度测量工具(张珂,张大均,2009),IAT也已经在消费心理学领域得到应用和实证检验(Brunel et al.2004),只是对IAT在后一领域的研究状况,目前尚未得到系统的梳理。本文将综合近几年的研究文献,依次介绍IAT在消费研究领域的应用价值、应用范围、信效度情况、缺陷及发展变式,为研究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总结回顾,以及一些有价值的前瞻思考。

2、IAT在消费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范围

在消费认知研究中,IAT通常应用于3种情境:一是消费者会有意调整外显反应时,即被试的反应会受到印象管理效应等影响;二是当涉及消费者无法意识到的内隐认知时,即由于缺乏内省能力,消费者无法提取存于记忆中的态度等信息;三是在研究内隐态度对消费者行为的预测关系时(Dimoftc,2010):

2.1 应用IAT避免消费者反应偏差

消费者反应偏差来自于两方面:一是被试受社会赞许效应、印象管理影响对反应进行有意调整;二是信息提取偏差造成的态度偏差(Wilson etal.,1995)。

一方面,由于消费环境下存在着诸多的社会准则,一些消费行为和态度并不总是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人们在表达态度、做出行为时,往往会受到印象管理效应的影响。例如,对消费者进行废物循环利用的行为和态度调查,极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由于社会压力,被调查者被迫遵循社会所能接受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对调查做出反应,不愿表达他们实际上的对废物循环利用的一些不满,不愿承认日常生活中没有做到废物循环利用的现实,这样就会误导调查结果。

印象管理效应往往与刻板印象关联。Brunel等人(2004)发现广告代言人的种族会影响被试对广告的态度。研究选取分别由白人运动员和黑人运动员代言的运动品牌广告,对被试进行问卷测量和IAT施测。问卷调查结果并没有发现被试偏爱白人运动员代言的广告,但在IAT结果中,被试表现出对白人代言的广告的明显偏好,外显和内隐测量的结果出现分离,外显测量中被试受到印象管理效应的影响。

另一方面,信息提取过程的不完全性可能会导致态度改变。Wilson等人(1995)认为,在思考持有某种态度的原因时,人们会关注并提取可达的、合情理的、易于用语言表达的信息,忽

略意识不到的、很难用语言描述的信息,最终导致最初态度的改变。在问卷调查中,被试往往要以这种方式“产生”或者“提取”态度,例如要求被试思考从未考虑过的东西(例如对某广告的态度),被试理所当然采取上述有偏差的态度信息提取策略,这是外显测量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IAT测量中,被试做的是对词组快速分类,限制了信息提取过程,进而避免片面信息对态度的影响(Greenwald et al.,1998)。

有研究者认为IAT任务也会对态度本身造成影响。Ebert,Steffens,yon Sttilpnagel和Jelenec(2009)以两种糖果品牌为实验材料,通过IAT任务,使被试将品牌A与积极属性词进行关联学习(同时将品牌B与消极属性词进行关联),最终发现IAT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消费者态度。然而关联性学习对于态度改变是否会对研究结果和实际应用造成显著影响,有待考量。2.2 应用IAT测量消费者内隐认知

消费者内隐认知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隐态度,即应用LAT测量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广告的内隐态度,例如Martin,Lee和Lacey(2011)应用IAT探讨原产国效应对品牌态度的影响,与外显测量作对比研究;二是与消费者心理相关的其他内隐认知过程,例如品牌口号多义性的内隐认知(Dimoue&Yalch,2007)、声音频率与味道的内隐关联(crisinel&Spence,2010)等。

在对内隐态度的测量方面,IAT主要应用于品牌态度和广告

态度的测量。

1)品牌态度。品牌态度与消费者自我概念有紧密联系。Greenwald等人(2002)认为,自我与品牌形成内隐联结后,品牌与属性词就共享了“自我”这个第一层级链接(first-order link),品牌与属性词之间的关联被加强,从而促进个体对品牌形成较为积极的态度。根据该理论,Perkins和Forehand(2012)探讨了内隐自我概念与品牌的联结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者虚构了两组汽车品牌,通过自主分类任务(类似于1AT的组合分类任务),使得被试将两组品牌与“自我”“他人”两组概念词进行联结,最后测量内隐品牌态度以及外显品牌态度和购买意图,结果发现被试偏好与“自我”关联的汽车品牌。

品牌态度还涉及到文化差异和社会因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品牌来源国(country of origin)效应。该效应是指消费者基于产品产地/品牌所属国对产品本身的质量等作出评估,从而影响态度和购买意向的现象,但消费者往往无法察觉品牌来源国效应的存在。Dimofle,Johansson和Ronkainen(2008)的研究关注美国消费者对全球品牌的态度,问卷调查中美国消费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全球性品牌的偏好,但这种偏好却在IAT中表现出来,相对于本地品牌,美国消费者跟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一样,偏好跨国品牌。Schooler(1965)发现,相比较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更加受欢迎。之后的研究发现来源国效应受到来源国属性、产品属性和消费者因素三方面的影响。

同样地,Shi,Wen和Fan(2012)等人通过IAT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中国消费者的来源国效应。研究发现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影响消费者对日本、美国以及本国产品的外显态度,并调节了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之间的关系。相比较面子心理较轻(low face perception)的个体,面子心理较重(high face perception)的被试对日本和美国品牌(相比较国内品牌)表现出明显的外显偏好,且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呈现出较高的不一致性。类似的研究还有黄韫慧和施俊琦(2011)等。

2)广告态度。IAT广泛应用在广告态度的测量中,Forehand 和Perkins(2005)研究广告名人声音效应,IAT结果表明,当不知道广告声音来源是名人时,被试表现出对广告的内隐偏好;一旦告知声音来源,他们会自动调整自身认知,内隐偏好消失。然而外显测量中被试前后态度没有明显变化。广告态度的研究牵涉到品牌态度,袁登华、罗嗣明、付春江和谢应勤(2010)整合了广告和品牌研究,通过IAT探索广告干预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和信任的影响。

除了利用IAT获取品牌、广告态度,研究者也把IAT灵活应用到具体消费心理现象的研究中。Dimofle和Yalch(2007)认为品牌口号多义性会传达给消费者关于品牌的不同信息,对品牌口号可能存在的多义性进行了探索。研究选取具有消极第二层意义的品牌口号,分别测量被试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发现品牌口号多义性不影响外显态度,而IAT结果表明具有较高能力获取

多义性的被试会受到品牌消极意义的影响。品牌口号多义性对态度的影响是自动发生、不受意识控制的,因而外显测量没有测查出来,IAT却可以将这种自动化过程记录下来。Crisinel和Spence(2010)应用IAT探索声音频率与味道之间是否存在概念联结关系。他们选取了高频声音和低频声音作为刺激词组,分别与甜、酸、苦、咸4种味道的食品进行IAT分类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甜味和酸味与高频声音之间确实存在概念联结,而咸昧和苦味并没有表现出跟低频声音的联结。从此例中也可以看出,IAT 实验材料的选择很灵活,既可以是词语、图像,也可以是声音等其他媒介。

2.3 应用IAT预测消费者行为

研究表明,内隐态度在预测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动化行为时更为有效,而外显态度可以较好地预测深思型的受意识控制的行为(Wilson et al.,1995;Perugini,2005)。

时间压力被认为是调节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对行为预测效果的重要因素。Friese。Wanke和Plessner(2006)分别测量了被试对一般食品和品牌食品的内隐态度(IAT)和外显态度(问卷),接着让被试在有时间压力(5秒)和无时间压力(充足时间)两种条件下进行产品选择。当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一致时,无论有无时间压力,80%以上被试的选择行为同其态度一致;对于内隐和外显态度不一致的被试,当有足够时间考虑选择时,他们的选择更多地与外显测量结果一致,达到90%;一旦限制了选

择时间,一致性则只有38%,说明在时间压力下被试更倾向于内隐态度。

该研究表明,IAT和外显测量均能够有效预测行为,但与具体情境有关。如果被试有足够时间去考虑自己的选择,他们的行为会与外显报告的情况一致;当消费者缺少时间提取外显偏好信息时,内隐偏好成为有效预测指标,因为时间压力阻止了信息提取和认知判断过程,时间压力下的行为更倾向于被高度可达的偏好信息所指引。

关于IAT对消费者行为预测能力的研究,多数与Friese等人的研究类似,着重比较IAT与外显测量的预测能力在不同情境设置下的差异,二者预测能力的具体差异将在下一部分详细介绍。

3、消费心理研究中IAT的信度和效度Maison,Greenwald和Bruin(2004)的研究为IAT在消费心理研究的应用提供了实证证据,但局限于特定的研究课题,就整个消费研究领域来讲,IAT的适用和有效性情况如何呢?Brunel等(2004)对内隐测量方法应用于心理测量的要求作了总结,认为内隐测量方法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方面的标准:首先,内隐测量结果需达到较高的信度、效度等心理测量指标;第二,内隐测量方法对个体差异的敏感性在心理学研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三,必须能很好地隐藏测量目的,避免印象管理效应和社会赞许效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最后,不受被试态度信息的可达性限制,可以探查

被试通过内省无法获知的态度信息。根据上述标准,我们对IAT 在消费心理研究中的信效度进行了阐述和评价。

3.1 IAT的信度和情境敏感性

Greenwald等人(2002)的研究中对IAT应用研究文献结果进行了元分析,发现IAT的重测信度平均为0.60,这与Bosson,Swarm和Pennebaker(2000)的研究一致。

Greenwald和Nosek(2001)发现IAT结果不会或较少受到以下实验程序设置的影响:左右手与正性词负性词的配搭;每组分类中所含项目数量多少;每组分类中所含项目的熟悉度;每次反应后到下次刺激呈现的时间间隔;分类任务顺序(需要设置顺序平衡以避免此效应);对错误反应和非正态反应时间分布的处理方式。Nosek(2005)对IAT测量的结构效度讨论中还认为,IAT每个部分的任务数量设置并不会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IAT对实验程序的许多设置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这对信度的保证是有利的,然而IAT测量的确也会受到某些情境设置的影响(侯珂,邹泓,张秋凌,2004)。Dasgupta,McGhee,Greenwald 和Banaji(2000)发现,给被试呈现被歧视组中杰出人物的照片,以及非歧视组中反面人物的照片,被试对被歧视组的消极内隐态度会降低。该研究表明IAT结果会受到某些具体情境的影响,而IAT对情境的敏感特质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释。为了保证足够的信度,对心理测量工具通常要求能够尽量避免外界情境变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常常会根据研究设

计的需要加入一些环境变量作为自变量,他们希望IAT对情境具备一定的敏感性,以达到实验条件的成功操纵。从这个方面讲,IAT的这个特质可以加以应用。

3.2 IAT的效度和预测能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AT的确可以很好地预测消费者行为。Forehand等(2005)发现,自我概念与品牌联结的IAT测量结果能够很好地预测品牌偏好、购买意向以及感知品牌优越性,这些预测关系受到个体对品牌内隐态度的调节。

很多研究关注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对行为意图和实际行为

的预测能力上的差异。Greenwald,Poehlman,Uhlmann和Banaji (2009)就以往应用IAT的研究(其中包括12篇消费心理研究)的预测效度进行了多元分析,发现IAT和外显测量结果之间存在良好相关性,特别是在品牌偏好和选择研究中。

一些实证研究甚至提出内隐测量比外显测量具有更好的消

费者行为预测效度,例如Brunel等人(2004)发现内隐测量方法比外显测量更能有效预测品牌识别和偏好,产品使用等;Friese,Hoffman和Wanke(2008)对消费者食物购买选择情境下的研究表明,内隐测量(IAT)结果比外显测量更能准确地预测其冲动消费行为。此外,Maison等(2004)在对IAT预测效度的讨论中认为,即使在不存在印象管理效应和态度可达性(accessibility)问题的情况下,IAT测得的内隐态度也比外显态度更能有效地解释消费者行为。

实际上,当研究不涉及刻板印象、种族态度等易受社会赞许性影响的课题时,IAT与外显测量结果之间往往存在很高的相关性(Nosek,Banaji,&Greenwald,2002)。虽然IAT和自我报告式的外显测量方法所测量的心理建构有区别,但同时又存在关联(Greenwald&Famham,2000)。这种分离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反应偏向因素,即由于问题比较敏感导致个体进行印象管理,从而提供了不准确的回答;第二是内省因素,比如个体由于缺乏内省态度的能力或者没有进行充分的态度认知加工,造成外显测量结果不够准确和真实。

由于采用反应时方法,计时精确到毫秒,IAT易受某些情境设置的影响,而且有研究者发现这种情境敏感性还会影响到IAT 对行为(意向)的预测力。在Wanke,Plessner和Friese(2002)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了时间限制对预测力的影响。在时间限制下,个体的品牌偏好主要与内隐测量结果相关;而当个体有较充足的时间时,外显测量结果表现出较好的预测。Friese等(2006)进一步对时间压力与用户产品选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要求被试在可循环和不可循环的书写板之间做出选择,当被试被要求在5秒钟内做出选择时,用户对不同书写板的内隐态度可以较好预测其选择。以上研究表明,当消费者的认知资源被限定时,他们的选择和行为会更多地依赖于记忆中的内隐联结。

类似的发现还有Friese等人(2006)对情境和品牌选择关系的研究。当给予被试充足的时间考虑选择时,被试的选择完全

由外显测量结果预测出来,不论外显测量结果与内隐测量是否一致;但是当限定被试选择时间时,且内外态度不一致时,被试的选择极少与其外显态度一致。

总体而言,作为内隐的心理测量工具,IAT具备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其结果不易受到IAT任务设置细节(如刺激呈现的时间间隔)的影响,但实验环境有可能会对IAT结果造成影响,这种情境敏感性是研究者应用IAT时需要注意的。效度方面,比较一致的结果是,在不涉及印象管理和刻板印象时,IAT和外显测量结果之间具有较高相关,并都能较好地预测行为;同时,IAT 对较少受意识控制的行为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和解释度。IAT和外显测量结果也会因信息提取偏差或反应偏向而出现分离,这也证明IAT应用的必要性。IAT的预测效度容易受到某些实验条件的影响,比如时间压力,说明IAT的应用是有条件限制的。最后,IAT与外显测量结合被证明能够更好地预测行为。4、内隐联想测验的缺陷及其发展变式

4.1 IAT结果的相对性与SC-IAT

IAT作为有效的间接测量工具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受到一些质疑。IAT存在两个主要缺陷,其一是IAT 结果的相对性。经典IAT所测量的是相对关联强度,其结果只能做相对性的解释。以可口可乐和普通可乐为例,只能说较之于普通可乐,被试对可口可乐的态度较积极,而不能定论被试对可口可乐持有积极的态度,因为实验数据并没有表明被试对普通可乐

的态度是积极的,中立的,还是消极的。

针对结果相对性缺陷,Karpinski和Steinman(2006)提出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Category IAT,简称SC-IAT),并将其应用于品牌态度研究。相比较经典IAT,SC-IAT更加简单,IAT中的两组概念词在SC-IAT中变为一组,其他的实验设置和流程与IAT类似。以品牌态度研究为例,SC-IAT的组合分类任务也包括两个,在第一阶段的组合分类任务中,被试需要对服装品牌“Gap”和“Good”属性词进行同一按键反应,而对“Bad”属性词进行另一按键反应:在第二阶段进行反转的组合分类任务。

将SC-IAT的反应时数据作对数转换后进行IAT效应的计算。由于SC-IAT中将唯一的概念词(品牌“Gap”)分别与两极的属性词组进行组合分类任务,并计算反应时之差,而免除了经典IAT中两类概念词组的比较所造成的结果相对性。也就是说,SC-IAT的结果是明确的,非好即坏,而不是去判断相对性的积极和消极态度。在此研究中,SC-IAT表现出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t=0.65),SC-IAT结果与外显测量结果之间没有发现显著相关,但二者在预测未来行为时出现交互作用。

4.2 IAT结果的单一性与MD-IAT

内隐联想测验的第二个主要缺陷是结果解释的单一性。虽然IAT中可以设置若干属性词刺激,但在数据分析时不能将这些刺激物划为独立维度进行解释,因此每个IAT结果其实只有一个维

度、两个水平。对于某些复杂的研究对象,研究者可能想探查很多方面的态度信息,一个解决方法是进行多次实验,Gattol,SaaiksiarVi和Carbon(2011)称之为多维度内隐联想测验。它实际上就是多个IAT的组合,每个IAT测量态度的一个维度,最后就可以得到对某对象的更综合全面的态度。

多维度内隐联想测验要求被试进行多组IAT任务,这就需要考虑练习效应的问题。以往的IAT研究表明,先前IAT经验会使后来IAT任务的效应减弱,但仅在被试做过不多于两次IAT实验任务的情况下是这样(Greenwald&Nosek,2001):当被试有超过两次IAT任务操作经验时,并没有发现更进一步的效应减弱情况(Greenwald,Nosek,&Banaji,2003)。因此,在多维度内隐联想测验中,练习效应问题并不显著,适当的平衡设计也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

MD-IAT相对于传统的IAT测量,其优势在于可以对消费者态度进行更细节化的测量和探查。以品牌态度为例,通过MD-IAT,研究者能够很容易获取多层面的态度信息,从而勾勒出被试内心较丰富的品牌形象。在Gattol等人(2011)的实验中,研究者测量了被试对3个汽车品牌(奥迪、福特和宝马)的6个维度的态度,每个被试需要在3天时间里进行3组共18个IAT任务,每组的6个IAT任务分别针对想要测量的6个态度维度(例如,安全性、可信赖性)进行测量。

从实验结果看,MD-IAT表现出较好的信度(分半信度为

0.79)。该实验为了测查MD-IAT的外部效度,加入了“品牌线索”自变量,实验结果未发现其主效应,表明多维度内隐联想测验较少受到刺激样例特性的影响。这为MD-IAT结果的可依赖性提供了部分证据,但同时也告诉研究者,MD-IAT并不适合测查外部刺激效应(比如具体的产品设计等1。

以上仅列举两例,试图对IAT的缺点和近来实验设计的发展进行初步介绍,内隐联想测验的缺陷不止于此。研究者也一直致力于将IAT更好地应用于消费心理学研究(李西营,王晓丽,赵玉焕,徐青林,2011)。比如,Nosek和Banaji(2001)提出的GNAT(Go/No-go IAT),吸取了信号检测论的思想,是对IAT方法很好的改进,类似于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适用于对单一对象进行态度测量,其在消费心理学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5、小结与展望

本文对IAT在消费心理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范围、信效度、局限和缺陷等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研究者解答文章引言部分提出的几个疑问,更好地应用IAT探索消费者心理。IAT的应用范围一直在扩大延伸,就IAT在本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1)将IAT应用于消费心理相关的刻板印象研究(王沛,孙连荣,2007;邹庆宇,姜月,2006)。IAT较少受到被试印象管理的影响,一直被应用于与刻板印象相关的研究,今后研究中可

以应用IAT深入探析与消费心理有关的刻板印象。例如,Brunel 等(20041应用IAT对广告代言人种族效应进行的研究,获得广告和品牌态度中也存在种族刻板印象的证据,并印证了以往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自我贬低和系统公正化等理论。朱虹、张科和黄韫慧(2011应用IAT探索性别、积极情景线索与消费者对“直销”刻板印象的关系,研究探讨了中国消费者对整个直销行业不信任的刻板印象,并证实了积极情景线索可以起到降低刻板印象的作用。

2)利用IAT重新探索诸如广告态度形成、简单暴露效应、经典条件作用等消费心理过程和现象。IAT对概念间内隐联结的直接探测能够给研究者提供最直接的数据证据。正如Horcaio,Brifio和Petty(2010)利用IAT对说服和态度改变所做的探索,从态度自动化加工的角度证明了说服信息对内隐态度的影响,以及这种效应对自我概念、自我与产品联结的扩散影响。3)将经典心理学理论与IAT进行结合,发展完善消费者心理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例如,Greenwald等人(2002)基于认知协调理论并结合IAT的设计思想,提出了“内隐态度、刻板印象、自尊和自我概念统合理论”,验证了消费者态度和自我概念之间存在联结关系。该理论框架把自我概念与消费者态度结合起来,较之于单纯的态度测量更加深入和整合,之后该框架被应用于品牌态度测量中(Perkins&Forehand,2012)。

4)将IAT应用于消费者健康心理研究。在食品消费行为中,

消费者始终面临着双重抉择:健康,还是美味。在具体情境里的消费行为背后,究竟是那一方起主导作用?为何人们在食品选择时往往言行不一?其决定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消费者进行健

康地食品消费行为?要回答这些问题,研究者仍然要解决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一致(或者说不一致)问题,这时必然需要应用有效的内隐态度测量工具。Mai等(2011)在进行内隐态度度量时采用IAT方法,探索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非健康食品的态度。他认为需要对被试进行态度层面的分类,即从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两方面将样本分成4类。消费行为很多时候受到无意识的内隐态度的影响,因此当消费者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出现较明显分离时,就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探讨这种分离的来源。类似地,Prestwich,Hurling和Baker(2011)通过IAT检验内隐态度是否能预测消费者对健康/非健康食品的“购买”行为,de Bruijn,Keel Conner和Rhodes(2012)应用IAT探查消费者的“习惯强度”、内隐态度与对水果的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近6年(2006~2012)健康心理学杂志(Joumal of 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文章看,约有36篇文献涉及IAT。实际上,由于消费者健康心理研究中较多地涉及健康/非健康食品的内隐态度测量(喜爱/厌恶),这种单维度测量十分适合采用IAT。

5)将IAT应用于内隐动机研究。内隐动机与外显动机在形成过程方面有明显区别,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外显动机来自语言传输的价值观、目标,个体需要学习言语交流以理解这些东西,

并逐渐整合纳入自我概念和社会准则。外显动机是可察觉的意识层面的动机取向(McClelland,Koestner,&Weinberger,1989)。内隐和外显动机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内隐动机与那些自发性的行为有关,并能预测个体长期的行为趋势,外显动机与经过意识参与思考和决断的行为更加有关(schultheiss,2008)。内隐动机与消费者心理研究有何关联呢?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

研究表明。动机(Bargh,2002)、内隐认知过程(Bargh,2002;Messner&Vosgerau,2010)是消费者行为背后的重要心理因素。消费者始终暴露于外界刺激之中,具备激活内隐动机的外界条件,将内隐动机理论引入消费行为研究将会产生很多有益的研究结果(Sheldon,King,Houser-Marko,Osbaldiston,&Gunz,2007)。Brunstein和Schmitt(2004)将IAT应用于内隐动机的测量,研究发现IAT测量内隐动机的结果能够与PSE的测量结果良好聚合。

6)将IAT应用于消费价值观研究。由于消费价值观的多维度特性,IAT在这方面的应用有限。直接的消费观测量往往采取量表形式,然而当结合内隐自尊、自我概念等进行消费价值观研究时,IAT仍然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协助研究。例如,Park和John (2011)探讨了内隐自尊及其与外显自尊的差异(discrepancy)与物质主义倾向之间的关系。关于自尊的研究表明,低自尊和低安全感的个体更有可能是物质主义者(Braun&Wicklund,1989)。但是之后的研究发现存在两种类型的自尊:外显自尊和内隐自

尊。前者是对自身有意识地、经过思考地评价,而内隐自尊是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发的自我评价(Greenwald&Banaji,1995),二者是自尊的两个维度。测量内隐自尊的方法有IAT、姓氏字母偏好(name letter preferences),以及内隐自我评价调查,研究者采取了具有较高重测信度和预测效度的IAT方法(Bosson et al.,2000)。

随着消费者内隐认知研究的发展,内隐联想测验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不再局限于态度测量,而是融合消费者心理的各个层面,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应用到实证研究中。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 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

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5, 749–75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1.00749 749 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 李西营1,2 王晓丽2 赵玉焕2 徐青林2 (1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河南新乡 453007) (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 摘 要 规范性分析详细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内隐测验所应当具有的一系列标准和特征。通过对内隐联想测验的三个新变式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些规范性特征和标准的检验, 发现相对于简式内隐联想测验而言, 无再编码和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更符合What 标准和How 标准, 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内隐标准。 关键词 规范性分析; 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无再编码内隐联想测验; 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 分类号 B841 1 De Houwer 内隐测验规范性分析框架 内隐测验的规范性分析详细说明了一个理想的内隐测验所应当具有的一系列标准和特征, 为评估和检验内隐测验提供了一个启发式框架。规范性分析标准不是一个内隐测验的最低标准, 而是最终目标。因此, 可以通过检验一个内隐测验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些规范性特征和标准来分析其优势和劣势, 从而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内隐测验的规范性分析标准包括三个:第一, 内容标准(what criterion)。即有哪些心理属性导致了内隐测验的结果(因果内容); 第二, 机制标准(how criterion)。即被测量的心理属性怎样导致了内隐测验的结果(因果机制); 第三, 内隐标准(implicitness criterion)。即被测量的心理属性是否自动导致了该内隐测验的结果(因果自动)。因为同一个心理属性可能通过不同的加工过程对测验结果产生影响, 而不同的心理属性也可能通过同一个加工过程对测验结果产生影响, 所以What 标准和How 标准并不是完全分离的(De Houwer et al., 2009)。同时, 本文涉及的都是内隐联想测验, 并不会在内隐标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本文只基于规范性分析的What 标准和How 标准来述评内隐联想测验的三个新变式。 收稿日期:2010-11-25 通讯作者:李西营, E-mail: flylee@https://www.360docs.net/doc/0a11765225.html, 2 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 内隐测验是指在没有明确目标、意识、充足的认知资源或者充足的时间的前提下, 由被测量的心理属性导致相应测验结果的一种测验程序(De Houwer, 2006; De Houwer, Teige-Mocigemba, Spruyt, & Moors, 2009)。Greenwald, McGhee 和Schwartz (1998)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是内隐测验的一种, 通过测量概念之间的自动评价(联结强度)来测量内隐态度。虽然内隐联想测验的提出只有十几年的时间, 但是由于其操作简单、易于解释、信效度较好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因此也出现了很多变式。主要有:无再编码内隐联想测验、单靶内隐联想测验、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类聚焦内隐联想测验、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等。由于已有一些研究评述内隐联想测验的有关新变式(例如, 温芳芳, 佐斌, 2007; 张珂, 张大均, 2009), 而且单靶内隐联想测验、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等均是为了解决传统IAT 只能测量内隐联想的相对强度问题, 因此, 本文只对无再编码、单区组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这三种新变式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进行对比分析。 2.1 无再编码内隐联想测验(The Recoding-Fre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简称IAT-RF ) Rothermund, Teige-Mocigemba, Gast 和 Wentura (2009)提出无再编码内隐联想测验, 以花

内隐联想测验及其变式在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a11765225.html, 内隐联想测验及其变式在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苏曼 来源:《卷宗》2018年第06期 摘要: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因其本身具有的一定局限性,近10年来研究者们对这一方法进行不断地修正和改进。国内研究者们也将IAT、GO/NO-GO联想任务、单内隐联想测验等变式广泛运用于内隐刻板印象领域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内隐联想测验;GO/NO-GO 联想任务;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一、内隐联想测验的不足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作为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自1998年由Greenwald提出以来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诸多社会认知现象涉及到评价性联想,故内隐联想测验在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等领域迅速得到运用。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纵深发展,其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出来。 由于IAT是一种相对测量,使用概念和属性的互补对,考察一目标对象相对于另一目标对象而言与某一属性的联结程度。因此这一工具难以得出某一对象与属性的绝对联结水平,只能得出相对于另一目标对象来说某一目标对象与属性的联结程度。 此外,为目标对象寻找合适的比较对象是困难的,尤其当只有一个目标对象可以运用到研究中时。例如研究对民族间内隐信任态度的测量,或是对不同能力残疾人的刻板印象的测量等。当研究难以配对时就难以运用IAT相对测量。同时比较对象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可能会影响到内隐评价。 当意识到外显测验存在社会赞许效应等影响测验结果的局限后,内隐联想测验在刻板印象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大量内隐测量发现内隐刻板现象等内隐测量结果与外显测量结果分别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事物在两个层面上的态度。如在民族偏见的研究中,大量研究表明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相关性很低,甚至不相关。但相对于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具有更强的预测力,因为内隐联想测验过程中,被试难以察觉测量的真实目的,测量结果更多真实反映个体的态度(贺雯,梁宁建,2010)。 因此为了弥补内隐联想测验的局限性,促进内隐联想测验的进一步运用,研究者们在其基础上先后发展出了GO/NO-GO联想任务、外部情感西蒙作业等。近几年又提出进一步的修正

儿童版内隐联想测验

主题: 使用儿童版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儿童内隐社会认知(例如内隐自尊、内隐性别态度、内隐肥胖歧视等)的发展。 理论意义: 研究证实,成年人的态度中包含许多偏见和刻板印象,涉及的方面包括种族歧视、性别偏见、内群体偏好等等。对各种社会群体的态度在何时发展起来、发展上的变化模式是怎样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发展过程是否有所不同?近年来,不少国外学者着重探讨内隐层面对社会群体的态度的发展。其中研究最多是关于种族的内隐态度,研究者发现6岁的儿童已经开始表现出与成人类似的内隐的种族内群体偏好,并且外显和内隐种族态度的发展存在分离现象(例如Baron & Banaji, 2006; Dunham, Baron, & Banaji, 2007; Dunham, Baron, & Banaji, 2008)。关于性别,5-12岁的儿童表现出强烈的内群体偏好,即对自己所属性别的积极态度,在外显和内隐测量上均如此(Banaji, Baron, Dunham, & Olson, 2007)。但是,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性别态度与儿童有所不同,其中的发展过程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拟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儿童内隐态度(包括指向自己、性别等)的发展进行研究。 儿童版IAT需要进行的修改: IAT使用计算机呈现刺激和记录被试反应,测量目标概念或类别(例如白人和黑人、男和女、胖人和瘦人、自己和他人)与属性(例如好与坏)之间的关联强度。成人版IAT通常采用视觉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并要求被试使用键盘上的按键做出反应。儿童版IAT可用于5岁以上的儿童,但是需要进行许多修改(Baron & Banaji, 2006): [1]使用图片来代表目标概念,例如白人和黑人的图片来代表种族、男孩和女孩的图片 来代表性别; [2]采用听觉呈现的方法来代表属性,通过耳机播放“好”词和“坏”词(例如善良、 讨厌、快乐、难过等); [3]提供大的反应键,而不是用键盘反应,以适应儿童未完善的精细运动机能; [4]实验者坐在儿童旁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在需要的时候给儿童解释任务要求。 训练学生: [1]IAT测验在儿童中使用要进行修改,必须考虑到儿童的计算机技能、阅读能力以及 注意力有限,需要学习将成人版实验范式修改为适合儿童的模式,刺激中所用的目标刺激和属性刺激均要考虑到儿童的能力。 [2]收集并评估IAT测试中所需图片和听觉呈现的属性词,这些材料都要适用于儿童。 [3]使用E-Prime软件编写程序,实现刺激呈现(图片呈现和声音呈现)、接收按键反应 以及记录正确率和反应时。 [4]用适合各年龄段儿童的语言,口头给各年龄儿童提供指导语,并在实验进行过程中 在旁边提供帮助。 [5]使用SPSS软件对儿童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数据进行分析。 [6]对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的发展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1]Banaji, M.R., Baron, A., Dunham, Y., & Olson, K. (2007).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group social cognition: Early emergence, implicit nature, and sensitivity to group status. In M. Killen and S. Levy (Eds.) Intergroup. Relationships: An integrative developmental and

中国人的内隐辩证自我_基于内隐联想测验_IAT_的测量_柏阳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Vol. 22, No. 3, 418–42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4.00418 418 ·研究简报(Research Reports)· 中国人的内隐辩证自我:基于内隐联想 测验(IAT )的测量 柏 阳1,2 彭凯平1,2 喻 丰1 (1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084) (2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 94720, USA) 摘 要 作为一种文化构念, 朴素辩证从文化与认知的角度诠释了中国人基于民众理论的思维方式。本研究首次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 )的方法测量内隐层面朴素辩证概念与自我以及自我相近概念在东方被试认知中的联结, 探讨东方人内隐层面的辩证自我。文章通过2个IAT 实验发现, 中国人将“我”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非我”和线性思维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 且他们将“朋友”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敌人”和线性思维词汇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这表明在内隐层面上, 东方人确实将辩证概念与自我以及自我相近概念联系得更为紧密。 关键词 朴素辩证; 内隐联想测验; 自我; 文化; 思维方式 分类号 B848; B849:C91 1 引言 文化认知视角下的朴素辩证(naive dialecticism)概念基于民众理论(lay theory), 认为思维方式是人们用来处理信息和感知世界的基础。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 因此文化的不同即表现为这个文化中的个体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Peng 和Nisbett (1999)发现, 西方文化(如,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鼓励关注个体, 倾向个体独立性的认识论, 而东亚文化(如, 中国、日本、韩国等)的认识论强调变化、矛盾与普遍联系。这是因为不同生产生活方式中的人们经过不断进化过程, 产生了认识世界的不同认知模式:从农耕社会走来的东方人相信世间万物皆有联系, 且世界作一个整体是流变不居的, 因此东方人更能够容忍矛盾、期望变化; 而从渔猎或游牧社会走来的西方人则不同, 他们相信世界的不变性, 相信非黑即白的形 收稿日期:2013-07-01 通讯作者:彭凯平, E-mail: pengkp@https://www.360docs.net/doc/0a11765225.html, 式逻辑观。因此, 基于东方人民众理论的朴素辩证思维包含三个个基本原理:变异律、矛盾律及整合律(Peng & Nisbett, 1999)。变异律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没有永恒的对与错; 矛盾律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 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 整合律强调事物整体性, 认为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 相互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与之相对的西方人, 其思维方式更倾向于线性思维, 强调同一律、非矛盾律和排中律(Nisbett, Peng, Choi, & Noreanzanan, 2001; Peng & Nisbett, 1999)。 自从Peng 和Nisbett (1999)提出朴素辩证思维以来, 一系列的研究证实并拓展了他们的核心观点。借助Spencer-Rodgers, Peng, Wang 和Hou (2004)编制的外显朴素辩证自我量表(Dialectical Self Scale DSS, Spencer-Rodgers, Srivastava, Boucher, English, Paletz, & Peng, 2007), 研究者在自我、情绪体验、心理幸福感、态度评价、社会分类、社会知觉和判断与决策领域中证明了这种文化思维差异的作用(Nisbett et al., 2001; Peng & Nisbett, 1999; Spencer-Rodgers, Boucher, Mori,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 1.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提出 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进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一般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刺激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所以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掩饰,从而会出现掩饰效应;第二,由于被试的内省能力有限,从而造成被试不能够对自己真实的态度进行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反应时法等。但是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难以开展科学的研究。反应时方法则可以进行量化,从而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引发了许多的研究。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中应用的结果[1]。 我们认为如果刺激所暗示的社会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

态度或需要相一致,则被试的反应则会易化,从而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会比较短;如果刺激的暗示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与需要不相一致,则被试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时间来处理这种不一致,从而做出所要求的反应。由于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Greenwald等在既有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认为在人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如果特定的对象和一定的评价相联系,那么激活该对象就会导致活动水平在概念网络上进行扩散,使得有关的评价信息容易被激活,因此就比较容易产生相应的评价倾向,这种现象称作态度的自动激活[2]。内隐联想测验其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让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并按键反应,反应时则被自动地记录下来。目标词(如白人、黑人)和属性词(如聪明、愚蠢)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如白人―聪明,黑人―愚蠢)和不相容(如白人―愚蠢,黑人―聪明)。所谓相容,指两者之间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或曰对被试而言两者有紧密的联系,否则为不相容。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此时的辨别

内隐联想测验1

1.2.2内隐态度概述 1.2.2.1态度 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等对象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态度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在结构,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的看法是: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比较稳定且相对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7]。其中:认知成分是态度所指向的对象,该对象可以是具体事物或事件,也可以是抽象概念;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好恶的心理倾向,同时也是对该对象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意向成分则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这种观点被称作态度的三元论[8]。 Allport(1935)在其《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一书中提出态度的“很明显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个体对环境的总结,从而作为反应的倾向和准备状态。 1.2.2.2内隐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 A.G.和Banaji M.R.(1995)首次提出内隐态度的概念,认为内隐态度指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这种痕迹或其影响是个体在意识水平上无从知觉的,但它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对象的情感取向、认识水平和行为[9]。 杨治良等(1996,1997)运用内隐记忆中的任务分离逻辑,对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关系进行先驱性的探讨。结果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并不一致,实验开创性地证明内隐态度可以测量,而且证明态度的无意识或内隐成份[8]。 1.2.2.3内隐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Wilson等人(2000)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认为:当新的态度形成时,旧的态度并未消失,而是被压抑到内隐层次里,二者以意识为分界线。内隐态度是自动激活的稳定评价,占用极少的认知资源和注意力;外显态度是经常变化的、对情景敏感的构思,两者共存于记忆中[10]。如果资源和动机充足,外显态度会影响个体的精细的、周密思虑过的行为反应,但如果条件不允许(时间压力)或动机不足,内隐态度则更具影响性,它会无意识地系统地影响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即个体难以主动控制的行为或个体以为不反映态度的行为,而且这种

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有效方法

科技信息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3年第7期●科作者简介:邱晓婷(1983—),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助理实验员,主要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内隐社会认知概述 从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角度,社会认知分为外显社会认知和 内隐社会认知。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 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 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杨治良等,1998)。它是在个体不能控制 的情况下的一种自动化加工的过程。有关研究指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学派的无意识理论是内隐社会认知诞生的历史依据。内隐的社会认知 研究是个体认知结构中历史事件和个体生活经验的一种积淀,可能对 个体在认知事物、判断事物中有影响,所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 意义。 现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理论研究。主要着重于内隐社会 的建构模式。内隐社会认知分为三个阶段:内隐社会知觉,内隐社会印 象,内隐社会思维。内隐社会认知过程的加工特性可以归结为:间接 性、直觉性、不自觉性和自动化。 第二部分,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变化。 内隐自尊方面:从对大学生的研究到对青少年的研究,从身心健 康的人到轻度抑郁、抑郁、聋生的研究。此外研究在深入:从内隐自尊 与外显自尊的关系研究到内隐自尊结构的重要性,内隐自尊的作用机 制等。目前的研究发现,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关系可以是低相关,也 可以无关,还可能是高相关。这是受被试态度的强度,测量事务敏感程 度,被试个性特征,被试知觉的自己与他人对事物的评价差异的影响。 内隐刻板印象:包括了内隐性别职业的刻板,内隐性别-领导的刻 板,职业的内隐年龄偏见等。伴随社会发展和人口迁移,这一内容将继 续为研究者关注。 内隐态度方面:主要是与现实的现象相联结来的。比如互联网在 全球的蔓延使得对互联网的态度以及网瘾问题成了焦点。 第三部分,是着力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探索。投射测验法, 词干补全法,词汇决定测验,认知干涉测验,形容词分类任务,内隐联 想测验等。而相比较而言,内隐联想测验的应用更为广泛,也更加容易 实施。 2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简介 由于内隐社会认知具有间接性,无法直接测量,目前主要的间接 测量的方法有: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启动测验等,由于 这些方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不好量化,所以难以广泛利用。随着 反应时技术的发展,内隐联想测验成为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主要方 法。内隐联想测验既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需要,也是反应时范式发 展的结果。它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 一种间接的方法。 IAT 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 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节点上,因而可 以通过测量两个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吴文彬,2005)。IAT 测量的是两个概念之间联系的强度。如果两个概 念联系紧密,那么人们做出反应的速度就会快;如果两个概念联系不 紧密,那么人们做出反应的速度就会慢些。 2.1IAT 的程序 IAT 采用两个维度来设计刺激材料。一类,是类别维度,是概念 词,一般是群体的集合;另一类,是属性维度,是属性词,一般可以分为 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概念词与属性词有两种关系:一种,是相容,指 的是概念词与属性词的匹配与被试内隐认知一致,或被试内隐认知中两者的关系紧密,那么被试做出判断是在自动化的情况下进行,反应时间就会相对短;另一种,是不相容,指的是概念词与属性词的匹配与被试内隐认知不一致,或被试认为两者没有密切关系,那么被试做出判断是就需要复杂意识的加工,反应时间就会长。相容条件下和不相容条件下反应时之差就是内隐态度的测量指标。IAT 一般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分为5个部分,每部分中都有一个辨别任务:第一部分,要求对属性词分类并做出反应(如将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分类,积极词汇按F 键,消极词汇按J 键);第二部分,要求对概念词分类并做出反应(如将花的名称与昆虫的名称分类,如果是花就按F 键,如果是昆虫就按J 键);第三部分,是联合任务,如果是花—积极词汇,就按F 键,如果是昆虫—消极词汇,就按J 键;第四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逆转,即如果是花就按J 键,如果是昆虫就按F 键;第五部分,是第三部分的逆转,如果是昆虫—积极词汇就按F 键,如果是花—消极词汇就按J 键。反应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低于300ms 的记300,大于3000ms 的记3000,错误率超过20%的删除;然后对所有的原始反应时数据对数转换,再分别计算相容组和不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最后用不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就是内隐的认知。如果要更精确些,可以算IAT 效应,即用其各自的平均数除以各自的标准差。2.2IAT 的发展2.2.1GNAT(Go/No-Go Association Test):GNAT 是Greenwald 新提出的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它是对IAT 的一种补充。在它的实验中,不需要提供类别维度,所以可以对某一对象(如,花或昆虫)进行属性判断(积极或消极)。它的理论基础是信号检测论。目标刺激和积极评价作为信号,目标刺激和消极评价作为噪音。例如,测试被试对花的态度,呈现给被试花朵、正性、负性三类刺激。在任务1中被试对花朵和正性的刺激作同一反应,忽视负性刺激,可以称为GO 反应;任务2中被试对花朵和负性刺激作同一反应,忽视正性刺激,可以称为NO-GO 反应。对比击中率,如果任务1成绩高于任务2,则反应被试对花朵的内隐偏好。正确的GO 反应称为击中率,不正确的GO 反应称为虚报率,将击中率和虚报率转化为Z 分数后,其差值即为d ’,表明从噪音中区分信号的能力。如果信号与目标类别和属性类别概念联系紧密,相比较于联系不紧的或无联系的,被试能更容易的从噪音中区分辨别信号。2.2.2EAST(Extrinsic Affect Simon Task):在EAST 中,积极的词和消极的词都用白色,蓝色和绿色呈现。被试依照所呈现的白色词汇的归因属性(积极或消极)做出判断,并分别做出反应(比如按左键或右键),使得原先中性的按键反应获得了积极(左键)或者消极(右键)的意义;对于彩色目标词汇(蓝色或绿色),被试则依据其颜色反应,看到蓝色(无论是积极词还是消极词)按左键,看到绿色(无论是积极词还是消极词)按右键。这样被试对积极的蓝色词和消极的绿色词的反应就会又快又准。2.3IAT 的评价从现有研究来看,IAT 是测量个体内隐社会认知的有效方法,可以测量的是信念联结的强度,是概念与属性词之间的联结。但也有质疑。其一是IAT 可能反映的是社会的观点而非个人的观点,其二是IAT 可能反映了突出性,被试总倾向于选择特点突出的类别做出优先反应。所以选择样例时要考虑其代表性,但又不是突出性的问题。此外目标词汇的感情色彩、练习效应、环境因素等对IAT 也有影响。【参考文献】 [1]Anthony G.Greenwald,Debbie E.McGhee,and Jordan (下转第201页) 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有效方法 邱晓婷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内隐社会认知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的前提下,着重对内隐联想测验进行介绍与评价。 【关键词】内隐联想测验(IAT );内隐社会认知;介绍与评价 ○高校讲坛○174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摘要】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该文先对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原理进行了介绍,再从性能及应用两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论述。最后,通过分析指出该方法符合现代心理测量学的最新发展方向,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内隐联想测验(IAT)内隐态度概念词属性词 1 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1],其诞生既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需要,又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研究中应用发展的结果。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发端于内隐记忆研究,是新近兴起的社会认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2]。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除了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外,还有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等[2]。但其中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由于通常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则由于难以量化、主观性强而难以得到广泛应用,而反应时法近年来正日益得到特别的关注。反应时法是认知心理学中最常用的范式之一,其基本程序是给被试事先规定好一定的刺激,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后既快又准确地作出反应,同时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作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其间的时间延迟(latency)即为反应时。一般说来,反应时的长短标志着机体内部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直接的反应时测量、阈上语义启动、阈下语义启动、反应窗技术等都是以反应时作为测量指标,但这些方法在内隐社会认知的个别差异的测量上都缺乏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因而多适用于实验研究,而很难用于个别差异的测量[2]。正是因此,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的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3]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资料讲解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Greenwald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 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有关内隐态度的研究表明,对评价性的语义内容的加工是一种在视觉基础之上的自动化过程。内隐联想测验就是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量。它也是以反应时为指标,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让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即归于某一概念词)并按键反应,反应时被自动地记录下来。概念词 (如国产、进口)和属性词 (如喜欢、不喜欢)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 (国产—喜欢,进口—不喜欢)和不相容的 (或相反的)(如国产—不喜欢,进口—喜欢)。所谓相容,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或日对被试而言二者有着紧密且合理的联系,否则为不相容或相反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时,此时的辨别归类在快速条件下更多的为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当概念词和属性词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时,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的辨别归类需进行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不相容条件下的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之差即为内

Inquisit心理实验系统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的应用_耿柳娜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年第6期 总第126期 基金项目 2008年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经费项目(08- -15)。 作者简介 耿柳娜,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论坛 Inqu isit 心理实验系统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的应用 耿柳娜 (南京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将计算机应用于心理实验有诸多优点,于是专门的心理学实验生成系统软件应运而生。随着内隐社会认知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Inqu isit 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文章介绍了Inqu i s it 的历史、特点;Inquisit 应用于内隐联想测验(简称I AT )的原理、范式及程序调试和运行;Inqu i s it 有关I A T 数据的导出和处理;展望了Inqu ist 在程序编写的易学性和汉化方面有待提高。 关键词 心理实验;inqu isit ;内隐联想测验 中图分类号 T P39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1-8700(2009)06-0028-03 1引言 自从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实验经历了从机械、光电到计算机化阶段的演化发展过程[1]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心理实验有诸多优点,如计算机可以模拟物理刺激,以此省却专用的机电或光学设备;计算机可用于控制实验过程,大大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和可靠性;计算机还可以自动记录、处 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减轻无关任务负担等[2] 。当心理学研究者要用计算机来实现心理学实验时有两种途径。其一,学习专业的计算机语言(如VB 、C 、De l phi 等),但心理学研究人员如缺乏计算机编程专业知识,又想按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做实验就会受到诸多限制;其二,应用专门的心理学实验生成系统软件。目前流行的心理实验生成系统主要有E -pr i m e 、DMDX 、I nquisit 、D irect R T 、Presentati o n 、Super Lab 等,这些工具各有所长与所短,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的主题、实验室条件及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加以选择。本文重点介绍的I nquisit 是用于创建丰富调查,反应时间任务,信号察觉测量,态度测试,以及认识力、领悟力和记忆力方面心理实验系统,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有5大洲超过400个研究所正在使用I nqu isit 。 Inqu isit 得到推广和应用与内隐社会认知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密切相关。1995年Greenw ald 和Banaji 提出,从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 会认知两个方面,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 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3] 。由于内隐认知具有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方法进行直接测量,因而研究多采用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等间接方法进行测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G reen w a l d 等于1998提出将内隐联想测验(I m plic it Association Tes,t 简称I A T)技术运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极大地推动该领域理论的发展。I A T 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2I nqu isit 简介 2.1I nquisit 的获得和安装I nquisit 软件可从网站http ://www.m illisecond .co m 下载程序包,解压缩后安装。可免费使用30天,之后便不能记录数据。跟其它心理学专业软件一样,需要购买正版才可再正常使用。Inqu i s it 正确安装后,在帮助菜单里有使用说明,也有从网上下载样例的链接。除此以外,以G reenw a l d 、B ana ji 和Nosek 为首席专家带领的内隐认知研究团队,时常将内隐联想测验的最新研究成果公布在网站上,以与同行分享。如哈佛大学内隐认知网站www.i m plic i.t harvar d .edu 、Greenw a l d 的个人主页h ttp ://faculty .w ash i n gton .edu /agg 以及N osek 的内隐项目 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