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

合集下载

大二下古代文学复习范围整理

大二下古代文学复习范围整理

《长生殿》《桃花扇》元代:王实甫、关汉卿作品,荆刘拜杀,南戏、琵琶记、明代:牡丹亭、临川四梦;《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作者、剧名,写的谁,什么故事)四声猿(击鼓骂曹、黄鼓史、鼓粒)元代散曲:主要作品-高祖还乡秋思马致远的清代戏曲:长生殿、桃花扇(书上的从标题上了解,南洪北孔);【填空】1、章回小说直接从宋元说话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

2、王国维《唐三藏取经诗话跋》认为《取经诗话》“三卷之书共分十七节,为后世小说章回之祖”。

3、嘉靖年间郭勋刻印百回本《水浒传》是现在所见最早分回立目的长篇小说。

4、章回小说的题材大体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怪幻想、世态人情、才子佳人与艳情、公案义侠、社会讽刺、谴责时弊等8种类型。

5、章回小说的三个高潮:(1)元末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2)明代中叶《西游记》《金瓶梅》;(3)明末清初《儒林外史》《红楼梦》6、章回小说属于市民文艺,带有强烈的市民色彩。

《三国演义》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2、《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3、《新列国志》的作者是冯梦龙,它是根据余邵鱼的《列国志》改写而成。

18、水浒传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言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

4、《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

5、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宋末元初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

明代中期文学1、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2、明代前七子主要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的文学团体。

3、嘉靖年间,文坛出现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成就较高的是归有光。

4、《项脊轩志》的作者是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

5、明代后七子主要是以李攀龙、王世贞为核心的文学团体。

明代杂剧的演变1、徐渭的《四声猿》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本短戏。

中国古代文学大二下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大二下复习资料

台阁体:明代初期上层官僚所形成的一种诗风,代表作家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台阁体诗歌内容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或“应制”,题赠之作,形式典雅工丽,台阁体是明官场腐朽的产物,对后代文人也有影响,如清代主张“温柔敦厚”的沈德潜,便是清代典型的台阁体诗人。

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一个流派,明宗英之后,文坛上雍容典贵的台阁体日益引起人们不满,到前后七子,形成一个声势颇大的反对台阁体运动,然而,早在前后七子之前,这种变化就已经开始酝酿,茶陵诗派就是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产物,领袖李东阳是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因为他“历官馆阁,四十年不出国门”的生活,思想贫乏,表现在他诗文中,力求形式上的典雅,内容空虚,言之无物,因他是湖南茶陵人,天下便称之为“茶陵诗派”。

临川四梦: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即《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而且四部作品都是以神灵梦感来展开情节的,所以得此名。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三人都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他们大张“反复古的旗帜”,提出了和复古派针锋相对的主张,他们在创作上反对摩拟,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一切对古人的盲目摩拟都是违背文学发展趋势的,公安派在创作上提出的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要求文学充分表现作者的个性,反对复古派在文学表达方法上所设下的种种清规戒律,他们这种文学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反复古”、“反道学”的积极作用。

秦重、莘瑶琴人物形象秦重:人称“秦小官”“卖油郎”,是《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男主人公。

性格忠厚老实、待人真诚、至诚至信、始终如一,是脍炙人口的市井小民的艺术形象之一,平凡而又普通,晚明时代市民杰出的典型。

莘瑶琴:聪明绝顶、娇艳美丽、才气过人,突破传统门第等级观念,追求爱情。

试述“三言”在文学价值方面所表现出的三大贡献、二大特征三大贡献:①塑造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体现娴熟的刻画人物技巧②通俗化、大众化、民间口语化,开创我国白话文学运动先河③面向现实生活作品,对城市生活、市民生活进行深远描绘,有时代感、生活气息,是小说与现实生活距离缩短,开创文人白话短篇小说的优良现实主义传统。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明清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明清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明代部分1、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2、“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罗贯中)、《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

3、《三国演义》虚与实的结合:“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4、《水浒传》从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有繁本和简本。

繁本有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三种;简本有103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等;简本中也有120回本和不分卷本。

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简本《水浒志传评林》。

《水浒传》是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

5、“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均为吴人。

6、茶陵派代表:李东阳。

7、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8、【9、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10、唐宋派代表: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11、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采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之文,将上述唐宋古文名家标榜为效法的“正统”。

1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1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14、四大声腔:昆山、弋阳、海盐、余姚。

15、梁辰鱼《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16、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17、《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

戏曲风格悲喜交融。

18、《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19、]20、《西游记》的来源:玄奘口述,门徒辨机辑录《大唐西域记》。

21、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22、凌濛初“两拍”: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23、至明末,有署“姑苏抱瓮老人”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

1、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2、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3、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6、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沈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古代文学明清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明清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明清复习资料古代文学明清复习资料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诗词、戏曲和小说三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明清时期的诗词明清时期的诗词以清新、豪放、含蓄为主要特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辛弃疾和清代的杨慎、袁枚等。

辛弃疾是明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诗作大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抒发国家忧患为主题,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例如他的《青玉案·元夕》一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杨慎是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以清新、含蓄的语言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诗,以长江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袁枚是清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豪放的风格为主,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意味。

他的《七夕》一诗,通过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的描述,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明清时期的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西游记》和清代的《红楼梦》。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它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与师徒四人一同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和奇幻的场景,还融入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红楼梦》是清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还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批判。

三、明清时期的小说明清时期的小说以长篇小说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的《水浒传》和清代的《聊斋志异》。

《水浒传》是明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宋江等梁山英雄为主线,描绘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悲壮命运。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大二第二学期名词解释:吴中四杰指明代初年活跃于苏州城北地区的四位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b ēn 。

他们主要在元代末年儒教衰弱、思想自由的环境下,过着过着悠游自在的生活,从事无拘无束的创作,以大量的诗篇表现元末生活的实际,和元明交替的时代乱象,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他们在元末即元明交际的作品,成为明初诗坛文治的象征。

入明以后,创作上少有佳品。

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的一种诗文潮流,因其代表作家多为馆阁重臣,其中杨荣、杨浦、杨寓分别官至文渊阁、武英殿、华盖殿大学士,位高权重、影响深远,在明前期盛行了五十多年,直到茶陵派出现。

其影响后逐渐减小。

台阁作家生活平淡、修养全面、技巧高超,故作品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是明前期一般形式主义潮流。

明代中叶茶陵派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代表的创作诗派,包括谢铎、张泰、陆釴y ì、邵宝等人。

他们主要来自中下层地主家庭,生活接触面略广于台阁体的主要作家,强调诗文创作需有真实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气象。

主张以山林之气纠正台阁之偏,以写出心领神会的意蕴。

尽管李梦阳也是台阁重臣,但其主张和实践在台阁体走向衰弱之际,具有重要的振兴价值,引导了明中叶复古思潮的到来。

前七子指明代中叶后期登上文坛仕途的一批青年才俊,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包括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他们收到茶陵派的启迪,强调学习盛唐诗歌和两汉散文,吸取民间创作营养,注重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的表达,形成了一般复古创作潮流,彻底结束台阁体的影响,并在创作上将明代诗歌推向高潮。

但由于取经过窄,而为后人诟病。

后七子继前七子之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包括徐中行h án ɡ、宗臣、吴国伦、谢榛zh ēn 继续高举复古大旗,不仅坚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念,更明确对宋以后的诗歌和魏晋以后的文章持否定态度。

尽管个人主张不完全相同,但泥古的缺陷普遍存在,为时人诟病。

但后七子的创作实际与理论主张有着明确的差异。

自考汉语言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点汇总超详细)第二篇

自考汉语言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点汇总超详细)第二篇

自考汉语言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点汇总超详细)第二篇第二十七章清代戏剧第一节清初戏剧☆☆☆☆☆一、选择(单选、多选)1、入清后,李玉与叶时章、毕魏、朱素臣共同创作了《清忠谱》。

该剧25折,以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黑暗统治的斗争为题材,以周顺昌为主线,将杨涟、魏大中、左光斗等人的遇难事件穿插其中,歌颂了周顺昌等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和颜佩韦等五人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反映了晚明社会市民阶层的壮大,抨击了魏忠贤党羽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性。

其中的周顺昌具有“既清且忠”的理想人格,“清”表现在居官清廉,“忠”表现为一心向社稷。

2、清初戏剧有三个流派:一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其戏作有较强的市民色彩;二是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有案头化倾向;三是以李渔代表的娱乐派,讲求游戏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

3、《清忠谱》成功塑造了新兴的市民群体,他们是新的历史力量。

4、就艺术成就而言,清代传奇高于杂剧,清初传奇高于清中后期传奇。

5、吴伟业、尤侗的作品借历史故事抒发身世之苦或故国之思,意境上接近诗歌,曲词雅致,抒情性增强,但不利于演出,是“案头之曲”。

二、主观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苏州派的特点:苏州派是明清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地的重要戏剧流派,以李玉为代表,戏作有较强的市民色彩。

该派戏剧特点:(1)创作题材上,较为关注社会现实,多为政治剧和时事剧。

(2)思想倾向上,突出表现道德情操与个人欲望的冲突,纲纪陵夷的社会与洁身守义的个人的冲突,不遗余力地抨击世风的浇薄、世态炎凉和小人的卑劣行径,歌颂清明的政治和社会安定,讴歌高尚的道德和操守,有强烈的伦理教化色彩,与明代中后期传奇相比,具有文化反思的特点。

(3)作品形式上,他们精通音律,又是演艺中人,注重舞台演出效果,少有案头剧不能演出的弊端,将平民文化与士大夫文化熔铸一体,又扎根于平民文化土壤之中。

2、李玉戏剧创作的成就:(1)有传奇33种,今存18种;(2)最著名有“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和《清忠谱》;(3)入清后,李玉的创作兴趣由关注世态人情转向朝政纲要,并反思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明代诗文-清代戏剧】)1、填空明初1、浙东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作品《送东阳马生序》《王冕传》刘基:字伯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杂文《卖柑者言》2、吴中高启:字季迪,号槎轩,自号青丘子七言歌行《青丘子歌》吴中四子:高启、杨基、徐贲、张羽3、闽高棅:编选《唐诗品汇》4、袁凯: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明中叶1、台阁体主要代表诗人:杨士奇、杨荣、杨溥2、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经历“土木堡”惨败,《石灰吟》3、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怀麓堂诗话》怀麓堂茶陵诗派领袖4、前七子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5、后七子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6、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升庵诗话》7、唐宋派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著有《震川集》茅坤:字顺甫,号鹿门,编选出《唐宋八大家文钞》8、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杂剧《四声猿》9、李贽:号卓吾,温陵居士10、三袁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袁中道:字小修,号凫隐居士1、明后期诗人:陈子龙(明末诗坛盟主),夏完淳2、张岱:号陶庵,明末小品文最后一位大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清初1、明入清:殉节诗人:陈子龙,夏完淳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字牧斋,号绛云老人绛云楼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梅村体《圆圆曲》龚鼎孳遗民诗人: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总结明代学术思想概貌)顾炎武:字忠清、宁人,称亭林先生,《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船山先生,《楚辞通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吴嘉纪:反映苏北地区盐民生活《海潮叹》屈大均:以屈原后裔自居2、清朝:国朝六大家:南施北宋:施润章,宋琬南朱北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王士禛,号阮亭,渔洋山人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清中叶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2、赵翼:字云崧,号瓯北,《瓯北诗话》1、前:龚自珍:号定庵,《己亥杂诗》,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标志着古典文学时代的终结和近代文学纪元开端的人物,热烈呼唤“风雷”,开一代诗风2、后:黄遵宪:字公度,《人境庐诗草》清散文1、侯方域:字朝宗,《桃花扇》主人公2、姚鼐:字姬传,号惜抱,《惜抱轩文集》,选编《古文辞类纂》近代1、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2、苏曼殊:身着袈裟而情缘不断拟话本:“三言”: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二拍”: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刘鹗:《老残游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戏剧1、《玉茗堂四梦》:又《临川四梦》,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2、李玉:“一人永占”,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2、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郁离子刘基寓言体散文的代表,内容深奥复杂,风格以讥刺讽喻为主。

《郁离子》吸收先秦诸子寓言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风格,吸收柳宗元寓言锋利简洁的特点,既短小精悍、活泼犀利,又古朴深刻,余味曲包,在虚实相间里,寓丰富的哲理于形象的描绘之中。

2、前七子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他们贬斥溺于理学、丧失真趣的诗学风气,力图扭转当时台阁体、茶陵派的萎弱文学。

提出文学应当重视真情表现,提高民间创作地位。

“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形式强调文学自身价值,恢复意象神韵兼具的古典审美理想。

但由于过分重视法度格调,有时也陷入刻意仿古、缺少美感的泥沼中。

3、后七子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后七子继起,在复古主张上承接前七子,强化对法度格调的讲究。

其诗歌理论有谢榛首发,李攀龙、王世贞将复古理论推向极端,使之具体化、系统化。

与前七子相较,虽多有自省,但仍有模仿重复之弊。

4、唐宋派嘉靖间,出现的以反拨前七子为主要目标的散文流派。

成员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

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及其模拟之弊。

5、童心说明李贽的文学主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工具,把代表人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这种进步文学观打破了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禁锢,是制约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6、公安派晚明反拟古主义思潮中声势最浩大的公安派,领袖及最主要成员为“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因三人为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他们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反对理学在文学领域的束缚,提倡表达真情实感,但同时也使文字过于直率浅俗。

7、竟陵派晚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诗派,因二人为湖北竟陵派人得名。

他们在理论上接受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主张“有真情,方有真诗”。

在复古问题上,提倡要学古人之精神,积蓄文学底蕴。

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的诗境。

但他们诗中用怪子、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破坏语言自然之美,将创作引向奇僻险怪之路,作品显得佶屈聱牙,显示了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越精神的衰落。

8、梅村体吴伟业的歌行体叙事诗采用长篇叙事的体例,注重使典用事的技巧和平仄协调的声律,语言华美佚丽,结构布局波澜起伏。

这是他在继承中唐元白长庆体体式的基础上吸收初唐四杰的用典之法和晚唐温、李诗的词藻风韵,并且融入明代传奇的戏剧性而自创的一格,后人取吴伟业之号称之为“梅村体”。

梅村体叙事诗约百余首,《圆圆曲》为其代表。

9、格调说乾隆时期,沈德潜继承了明代七子“格高调逸”的理论,轮诗主格调。

所谓“格调”指诗歌的格律、声调,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他力主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提出“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的口号,使诗歌为封建统治服务。

10、肌理说清诗人翁方纲既不满王士祯“神韵说”之空泛,又不满沈德潜“格调说”的食古不化,提出肌理说加以匡正。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实际上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来充实诗歌内容,达到义理与文理的统一。

11、性灵说乾隆时期,袁枚提出“性灵说”与沈德潜“格调说”相抗衡。

他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认为写实要抒写人的真性情;诗艺上要有创造,并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在审美上主张风趣。

袁枚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独抒性灵”又加以发展,表现力反传统、反理学、求创新的特点,在当时诗坛反响很大。

赵翼、蒋士铨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前者成为性灵派副将,后者成为性灵派同盟军。

12、阳羡词派以陈维崧为领袖的词派。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这一词派称为阳羡派。

主要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苍凉的词风,兼“跋扈”、“清扬”两种特色,而以前者为主。

成员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13、常州词派清代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以及周济等人而形成的词派。

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比兴寄托,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

在当时风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

14、桐城文派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

因该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思想上尊崇程朱理学,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为楷模,强调以严整之文,明封建纲常之道,在文章体制和做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方苞文论核心是“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刘大櫆承上启下。

姚鼐对前人学说融合总结使之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兼备,提出“八要”将三者落实,又将文风归结为“阳刚”“阴柔”两种。

他不仅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庞大桐城派体系,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

3、分析论述1、归有光的散文特点生死离别的情感经历使他将描写生活琐事的题材引入载道的古文体制,在平淡琐细中寄寓沧桑之感,开拓出言情记感散文的新天地。

归有光善于以抒情笔调叙事,以疏放的结构、质朴的语言,表现对日常生活趣味的深细体味。

如《项脊轩志》一文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追忆亲切的家庭琐事、琐谈,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骨肉之亲的深厚感情,笔墨疏淡而情韵绵远。

2、《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叙事特色)①虚实结合,据史演义。

《三国志演义》虽叙述历史,但更是小说。

它的成功之处是据于史而不拘泥于史。

正如章学诚说的“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如,“怒鞭督邮”史实为刘备,小说为张飞,这对于塑造两人性格各得其宜,即所谓“虚实结合”,又如斩华雄历史上是孙坚,改为关羽。

这是小说创作的手法,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

②辫状编结,突出主干。

三个国家,三条线索,如发辫之三股,在编结过程中,或二联斗一,或二斗一观,总有主线存在。

作者并没有平均用力,从对仁政明君的渴望和对忠智义勇的颂扬的主题来看,以蜀汉为主线,以代表忠智的诸葛亮为中心人物,以代表义勇的关羽为重要人物。

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

③战争谋略,各尽其宜。

四十多场战役,百余场战争。

小说描写战争的时间之久、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在古今文学中极为罕见。

仅赤壁一役,就用了反激计、离间计、苦肉计、诈降计、骄兵计、连环计、火攻计、埋伏计等等。

所以三国间的争斗,既是人的争斗,又是智的争斗。

④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出场定格”的性格恒定是《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特色,这虽然有益于性格的鲜明,但却缺少发展,过分强调和夸张使人物失真。

如刘备长厚似伪,诸葛亮智多近妖等等。

⑤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颇有特色,为浅近文言文体,雅致、洗练,与历史氛围极为合拍,与后来的长篇小说相比,可谓独树一帜。

3、《三国志演义》对于“忠、义、智、勇”的体现①智慧和忠诚主要通过诸葛亮的主导性格来演绎。

他尚未出山就能“隆中对策”,预知三分天下;出山后,“博望烧屯,白河用水”,智谋先声夺人。

在赤壁之战中正确确定联孙拒曹的方针,接着舌战群儒,说服孙权,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道,趁机借荆州,其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的忠诚一方面体现在了对刘备乃至刘禅的忠诚,从未有不二之心,另一方面体现在它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她对刘禅的庸愚敢于直谏而上《出师表》,对自己的失误敢于自责而去丞相之位,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义勇则是通过惯于来展现的。

土山被围,他因受命保护刘备家眷,与曹操“约法三章”,是信诺之义。

不肯与刘备的二位夫人共处一室,秉烛达旦于户外,是君臣兄弟之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