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版第五单元知识提纲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以下是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知识点:
1. 重点课文:《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颐和园》
要求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宫、苏州园林、颐和园的特点,领略中华文明的瑰丽。
2. 写作指导:如何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写作要点:要按游览的顺序写,把浏览路线写清楚;要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表达出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之情。
3.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活动建议:分组进行汉字的起源、演变、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展示研究成果。
4. 课外古诗词诵读
要求背诵并默写《采薇》、《春夜喜雨》、《登飞来峰》、《题西林壁》这几首诗。
以上仅为大致的知识点框架,具体的掌握程度还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计划进行考量。
希望以上信息能对您有帮助。
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变化:1、11世纪以后,欧洲开展垦殖运动,大量荒地被开发,新开发的地区效仿自治城市,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农奴可以越来越容易地摆脱人身束缚,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和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如购买劳役豁免权和缴纳迁徙税等3、庄园制度不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土地集中成为趋势,14世纪中叶以后,租地农场建立起来。
英国的租地农场是出现最早,也最典型的。
4、农产品不再自给自足,更多的农产品和畜产品得以进入市场。
5、手工业迅速发展: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生产;他们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手工工场由分散走向集中。
6、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7、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1、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1)时间:14-17世纪(2)发源地:意大利(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4)代表人物及作品:(先驱)但丁——《神曲》(艺术领域)达芬奇——《蒙娜丽莎》(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5)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6)影响、作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7)“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8)“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2、知识补充(1)文艺复兴的背景:14世纪中叶,意大利等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新生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于是掀起运动(2)什么是人文主义: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
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3)如何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这场运动虽采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兴”,而是继承和创新,创造了新的资产阶级文化。
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主要内容是《阅读初体验》。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进一步培养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要掌握一些阅读和写作的技巧。
1.阅读理解技巧: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一些阅读理解技巧,如猜测词义、找出主题句、插图理解、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
通过这些技巧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提高阅读水平。
2.诗歌的欣赏和鉴赏:学生将学习一些常见的诗歌,并通过朗读和鉴赏的方式来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学生需要学习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拟人等,同时培养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
3.写作技巧: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如注意段落分节、遵循故事情节的逻辑、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等。
通过这些技巧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4.阅读策略:学生将学习一些阅读策略,如有针对性地选取阅读材料、遵循阅读顺序、注意阅读速度和思考等。
通过这些策略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5.文学常识:学生将学习一些与文学相关的常识,如诗歌的基本特点、古代诗人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6.阅读材料的选择:学生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通过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学生能够保持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提高阅读积极性。
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和写作练习。
通过这些实践的机会,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语文能力。
此外,老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阅读和写作机会。
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课文
1.《松鼠的雨伞》
•故事主要内容
•作者用意或寓意
•生词解析
2.《悲惨的雨天》
•故事主要内容
•作者感受或思考
•生字注释
二、诗词赏析
1.古诗《春暮》
•诗意赏析
•诗人是谁、背景简介
2.现代诗《雨巷》
•诗意理解
•诗人风格或特点
三、常识学习
•关于雨的知识
–雨的成因
–不同类型的雨
•雨具的种类与用途
–雨伞、雨靴、雨帽等
–如何正确使用雨具
四、名句背诵
•《松鼠的雨伞》中的名句
–如“大雨纷纷地倾盆而下”等
•《悲惨的雨天》中的名句
–如“雨点像针一样刺在脸上”等
五、生字词汇
•根据课文整理生字词汇表
•附带每个生字词汇的词义和用法示例
六、写作指导
•如何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
•文中应包括哪些内容,如描写、抒情、感悟等
七、课外阅读推荐
•推荐一些与雨有关的优秀课外读物
•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类型
以上是对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内容的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知识点。
愿大家在阅读课文、背诵名句以及学习课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与收获。
人教版(部编版)八上历史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或国民革命时期或大革命时期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15课北伐战争1、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4年国民党一大决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
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3、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4、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
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5、北伐胜利进军开始:1926年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战况:①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湖北战场上,叶挺率领第四军独立团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②之后北伐军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结果: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影响: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三次发动武装起义,并最终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6、国民革命失败: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7、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8、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意义: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九年级上册部编新版政治知识点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部编新版政治知识点复习提纲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的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政治与生活
1.政治的定义和特征
2.政治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3.政治行为的特点和分类
4.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单元国家的定义和特征
1.国家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2.国家的主权和领土
3.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4.国家政权的形式和政体
5.国家治理的理念和要素
第三单元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2.代议制和直接民主制的比较
3.选举制度和选举的意义
4.民主决策和民主决策程序
5.言论自由和新闻媒体的作用
第四单元经济与政治
1.国家的经济作用和经济发展
2.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
3.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
4.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第五单元法治与政治
1.法治的含义和特征
2.宪法的作用和地位
3.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4.行政法规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5.法治社会的建设和改革
第六单元政治生活与廉政
1.政治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2.政治参与和政治权利的行使
3.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4.政府廉政风险防控措施
5.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1-8单元知识点详细解析(王一一)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1-8单元知识点详细解析第一单元知识点一、会正确读写的字(要求:会笔顺,会组词,会数笔画数和第几笔,会读拼音写词语,会加一笔变新字;会看图写象形字)1.一二三上口耳目手日田禾火虫云山八十2.口(用口)(口水)(一口)耳(木耳)(耳目)(一只耳)目(目中)(目的)(耳目)手(大手)(手中)(手足)(手上)(双手)(手机)(水手)日(明日)(日月)(日本)(来日)田(水田)(田中)(田地)禾(禾苗)(禾虫)(木禾)火(水火)(山火)(大火)(火山)(火中)(灭火)虫(虫子)(虫儿)(飞虫)云(白云)(云雨)(乌云)(云山)(云中)山(山上)(上山)(山林)(大山)(小山)形近字比一比组词:日-目水-火木-禾云-去目-自自-白3.加一笔变新字口(中、日)日(目、申、白)田(由、甲)云(去)目(自)十(土、干、千)4.找笔画口的第二笔是()耳的第三笔是()手的第四笔是()田的第三笔是()虫的第五笔是()火的第二笔是()山的第二笔是()二、会认读的字。
天地人你我他四五下足站坐月水石对雨风花鸟六七九要求:能识读,会标拼音或者和拼音连线,会字和字连成词。
三、日积月累《咏鹅》要求:会正确背诵,能把学过的字“白毛、水”填进诗句中。
四、对韵歌特点:字数相同、意思相对。
文中相对的词:云-雨雪-风花-树鸟-虫山清-水秀柳绿-桃红拓展:让学生自己对出一些词语五:本单元考试要点分析生字的笔顺规则即写法;笔顺;笔画;组词;形近字比一比组词;看图写象形字;对对子。
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单韵母: a o e i u ü【掌握要求】1.知道单韵母是哪几个,能正确地在四线格内书写2.书写要求:中格顶两遍,写在上格不顶边,写在下格不顶线。
所有字母书写要求都是这样的,语文书每一课有范字。
二、声母:23个(见语文书52页)【掌握要求】1、声母表烂熟于心,倒背如流;2、能正确地在四线格内默写;3、能默写出声母表中的某一部分(比如,可以让孩子从第三个默到第14个或者从f 默到r)4、能分辨特殊声母(鼻音—n,边音—l,平舌音—zcs,翘舌音—zh ch sh r)5、易写错的字母:(1)声母:b-d, p-q, t-f 三组字母易混淆写错。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提纲

13 《人物描写一组》 提纲1. 词语注释:嘎:g ǎ,(方言)①乖僻;脾气不好:这人嘎得很,不好说话。
②调皮:嘎小子。
嘎子:调皮的人。
(有时用来称小孩儿,含喜爱意)。
挺脱: 强劲,结实 。
“虎势儿”是指俩人都很威风,不甘示弱。
登时:立刻。
身量:人的身材;个子。
2.出处作者介绍:《摔跤》选自《小兵张嘎》 徐光耀:生于1925年,河北雄县人。
历任河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等。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骆驼祥子》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文学成就: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
文学成就: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
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3. 朗读课文,扫清障碍。
小gǎbàn b ān wàn 朗读课文扫清障碍嘎子揪耳朵扳腕手zhù铸造quán 颧骨住b ā疤痕zhí严监生k āi 侄子我会认倒绊痰吐眼泪揩ji ūjiàn tán 我会写腕剃腮疤监侄喉咙ji āo l ǒu zhàng bi ān q īnáo b ānwàn tìs āi b ājiàn zhíhóu lóng跤搂仗鞭欺挠扳4.多音字监 挑 叉 模4.解释词语,并用下面的词语各写一句话。
精神抖擞:表现出旺盛的活力。
文中指小嘎子活力旺盛地与小胖墩儿摔跤。
造句:体育健儿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破绽:指衣物的裂口,比喻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本文指小胖墩儿跟小嘎子摔跤时没有露出一点儿漏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第十三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随着习惯法和庄园法的规范,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劳役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
而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又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也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2.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之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
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农产品的富余,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农产品和畜产品得以进入市场,并且成为远程贸易的主要商品。
3.这一时期,手工业也不断发展,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
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
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商人不仅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13、14世纪,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新型地产,以新的经营方式控制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法的保护。
发家的商人巨贾又将大量的商业利润投入乡村,置办田产,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
他们也模仿大贵族的生活方式,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其政治权利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法王腓力二世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获得英国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并将佛兰德尔地区置于法国控制之下,奠定了强大王权的基础。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第十四课文艺复兴运动
一、文艺复兴
1.14世纪中叶(时间),意大利(地点)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
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核心思想)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300年之久。
这场运动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
3.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4.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巨人辈出的光辉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大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
二、但丁
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他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他的长篇诗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作者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感情与理想。
三、达·芬奇
达·芬奇因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于一身,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极负盛名。
四、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出身于英格兰。
他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从真实生活出发,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第十五课探寻新航路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直接原因: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渴望
3.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要求商人缴纳高额关税。
2.条件:(1)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圆的。
(2)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罗盘”导航技术,经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
(3)欧洲的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4)航海家的探险精神。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1.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由3艘轻便帆船组成的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成就)。
2.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来到西班牙。
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开始横渡大西洋。
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
此后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
在接下来的10年间,哥伦布先后三次西航。
哥伦布始终认为他到达的就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大陆)。
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1. 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继续寻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
经过3年的航程,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
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影响: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客观上加速了亚非拉地区社会制度的瓦解,同时使亚非拉成为殖民掠夺的对象,使其逐渐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第十六课早期殖民掠夺
一、早期殖民国家:葡萄牙与西班牙
1.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
2.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人在亚、非、拉美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
他们用葡萄牙的手工业品,交换黑人手中的象牙、珍珠、宝石和香料,甚至抢劫黑人的黄金。
3.16世纪,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自称“无敌舰队”。
西班牙凭借这支舰队,在美洲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
西班牙殖民者使用武力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还在当地开发种植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 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与“无敌舰队”进行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海战,“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
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生产英国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烟草、蓝靛、糖等原材料。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英国(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殖民者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
2.18世纪,英国商船从英国各地的港口出发,满载枪支、机械制品和酒等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工业原料等产品和金银返回英国。
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被称为“三角贸易”。
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3.最早从事三角贸易的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三、荷、法、英殖民争霸
1.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因而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强占了中国的台湾;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
17世纪下半叶,后崛起的法国也加入了殖民争霸的行列,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2.为争夺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从17世纪下半叶起,荷兰、法国与英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战争。
英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最终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日不落帝国”。
3.影响:欧洲殖民国家把欧洲文化带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的社会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进程客观上有助于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