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交通需求较小。
城市化水平
02
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通常交通拥堵问题严重,需要更加完善的
城市交通系统。
政策导向
03
政府政策对交通运输布局有重要导向作用,如政府推动新能源
汽车发展,将促进相关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布局。
技术因素
1 2 3
科技水平
先进的科技水平能够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 性,如智能交通系统、无人驾驶技术等。
产业布局
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对交通运输布局有不同需求,如工业城市需要 大运量的交通线路,而旅游城市则需要便捷的交通网络。
贸易往来
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的频繁程度对交通运输布局有重要影响,贸易 量大的地区需要更加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
社会因素
人口分布
01
人口密集地区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大,而人口稀疏地区则可能
便捷的交通网络有助于产业集聚的形成,提高产 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
促进产业多元化
交通运输布局的发展为区域产业多元化提供了可 能,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
01
改变城市空间形态
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能够改变城 市的空间形态,如城市中心的转 移、城市副中心的形成等。
02
促进区域空间整合
03
提高运输效率
加强物流体系建设,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方 式,降低物流成本。
发展多式联运,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 无缝衔接,提高运输效率。
推广智能交通技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 安全水平。
加强区域合作
01
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跨区域交通基础设 施的互联互通。
02
促进交通与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格局。
04
该地区拥有多个机场,国内外航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交通运输布局的图片和数据。
2.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实际影响。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讲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实际影响。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理解和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的提出。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交通运输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行业前沿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当地的交通运输枢纽或企业,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实际运作。
3. 开展相关的校内外竞赛或研讨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
2. 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交通运输与聚落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置
项目亮点
01
交通运输 与聚落的
形成
02
交通运输 与聚落空
间形态
03
交通运输 与城镇分
布
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 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 会形成比较大的居民点。
在河流干流与支流的汇 合处,在河流入海处,会 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 繁的商贸活动,有利于形 成比较大的城市。
人流物流
利
交 通 便 利
于 开 展 商 贸
人 流 物 流
较 大 居 民 点
聚 落
商
较 大 城 市
贸 活 动 频 繁
交
通
大 量
便 利
人
流
活
人流物流
动
, 大 量 物
流
交通枢纽 干支流交汇处 河流入海处
方式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优点
缺点
备注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低、连续性好
运输成本高
之一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 运量小、耗能高、成本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
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高、运费较贵
地位日趋重要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 低
速度快、运输率高
延续性强、损耗小安全 方便运量很大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 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 件影响大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 高、设备投资大、技术 要求严格
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 资大,灵活性差
历史最悠久 最快捷的先代运输方式 运距和线路合二为一
南北方差异
我国北方地区,地形平坦开阔, 聚落布局多成团块状,形态比较 规则,道路成棋盘式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中教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分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掌握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改进交通运输布局的建议。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3.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原则5. 案例分析:我国交通运输布局的改进建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难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原则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通运输布局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原则,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如我国的高速铁路、航空、航运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引发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的思考。
2. 讲解:讲解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概念、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原则,并提出改进建议。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基本概念的理解。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案例分析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交通运输布局优化原则的应用。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提出的改进建议的合理性。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作业练习来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的教科书或教学指导书,用于学生自学和教师授课。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科技进步,自然因素的障碍逐渐被打破,
。
特点 运输方式
运量 运价 运速 灵活性 连续性
成本
水路运输
慢
差
差
低
铁路运输
较快 差
好 投资大,占地广
公路运输
较慢 好
好 短途运输成本低
航空运输
快
差
差
投资大
损耗小、平稳安全
管道运输
差
好
、管理方便
投资大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 距离与运费的关系
由图可知,公路适合短途
运输,铁路适合中长途运
自然因素 规划建设;平原地形利于
港口平面布置,但航道容
区位因素
易淤积
腹地范围及其经济发展水
社会经济 平影响港口兴衰;城市为
因素 港口建设提供人力、财力
、物力的支持
选址原则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 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 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 风、避浪、水深的海湾, 位于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 有方便联系的地方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 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的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商业中心的繁荣, 又会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商业中心通常位于区域的核心位置,交通便捷,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 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
随着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的结合部。 随着集装箱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了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应运而生。
水域 避风 位于峡湾或盛行风的背风地带,风平浪静
条件
冰期 无冰期,可全年通航;冬季冰期长,通航期短
(1)交通 运输与
交通运输与聚落
:在 ,有利
十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降低交通成本、实现节能减排、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⑵铁路交通发展与新兴交通枢纽城市
一些城市沿铁路线发展起来。如石家庄、郑州、株洲。
铁路是高速度和大运量的陆路交通方式。铁 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也可以促进一些城市的崛起与繁荣。以下为我 国在铁路交通基础上发展的新兴交通枢纽城市:
北京 (京九、京包、京哈、京广、京沪) 贵阳 (贵昆、川黔、湘黔、黔贵) 郑州 (京广、陇海) 徐州 (京沪、陇海) 株洲 (京广、湘黔、浙赣) 兰州 (兰新、包兰、陇海) 昆明 (成昆、贵昆、南昆) 成都 (包成、成昆)
1.从对外交通口岸转移路线图中得知,最早阜阳的对外交通线 是 泉河 ;目前,阜阳的主要客货流是通过 铁路 运输完 成的。 泥沙淤塞,航道变浅 2.①→②→③交通口岸转移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3.未来的商业区建立在①、②、③、④的 ④ 处合理,理由 是 京九铁路的贯通,使阜阳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客货流量大 。
古代交通工具落后,水运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著名的大都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冲积 平原地区。如:
原因: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 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⑵世界城市分布与河流
多分布在世界大河两岸的冲积平原上。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尼罗河谷地
1.世界上的大河两岸,常常分布着大大小 小的城市。 2.大多数城市都是沿河、沿湖、沿海发展 起来的。 3.铁路、公路的建设,使城镇多沿着铁路 线、公路线发展。
1.上海位于长江河口地区,广州位于珠江河口地区, 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的汇合处,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 的汇合处。但是,在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未能形成大的 城市呢?请想一想。 2.我国城市分布与交通运输布局有说明关系?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完整版)

四大米市、 扬州、苏州
郑州、石家 庄、徐州
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布局
地区
聚落形态
形状比较则,
形成原因
地形平坦开阔
北方 多呈团块状,
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 南方 沿河道、铁路、公路 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 呈带状分布 公路线发展
二、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1.河流与城镇
⑴古代著名的大都市与河流
古代以水运为主,大都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 冲积平原地区。
原因: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 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⑵世界城市分布与河流
多分布在世界大河两岸的冲积平原上。
⑶中国城市分布与河流
沿河设城,是我国 南方城市布局的一 般规律。
河流入海口: 纽约、上海、广州、 天津 干支流交汇处: 宜宾、重庆、武汉、 九江 河流水运的起点和终点: 赣州、哈尔滨 过河点位置: 南京、伦敦
网络化——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 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网
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形式由单一到综合, 层次从低级到高级。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几乎所有百万人口以 上的大城市都与主要 交通干线相连。
读图分析交通运输与聚 落形成的关系。
聚落的形成与 交通运输的关系:
交通便利 商贸活动 较大居民点
一.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
优点 机动灵活, 周转速度快, 装卸方便, 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点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适于短途运输
铁路运输
优点 1.运量大、速度快、 运费低; 2.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缺点 1.造价高; 2.占地广,短途成本高。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促进作用:1.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和设施能够促进物流和货运的畅通,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活动,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产业的融合升级。
2.人员流动与就业机会:交通运输布局便于人员的流动和通勤,为就业机会的扩大提供了便利条件。
畅通的交通网络能够连接工作地和居住地,拓展人员就业和居住的选择范围,增加人员流动性,使得人员资源能够更好地匹配就业需求。
3.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合理的交通运输布局对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有重要影响。
它能够引导城市的扩张方向和速度,优化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
合理的交通规划能够确保城市内部的交通畅通,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4.区域一体化与合作发展:交通运输布局能够促进区域的一体化和合作发展。
畅通的交通网络和通道能够促进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扩大交流与合作的范围,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和桥梁,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的共同发展。
5.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良好的交通运输布局对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合理的交通规划和建设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降低交通噪音和交通事故的风险,提升城市的宜居性,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和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人员流动与就业机会、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区域一体化与合作发展,以及改善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交通运输布局,可以实现区域的发展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和经济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西
南地区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2.限制丙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形 A.①② C.③④ ②气候 ③植被 ④资源 B.②③ D.①④
)
答案:1.A
2.A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解析:第1题,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水运占全国的 比重应最高,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和西北地区水运所占比重应 较低;西南地区受地形等因素影响,交通十分不便;黄河中 下游地区位于华北平原,铁路网密集,铁路运输所占比重高。
的商业中心是沈阳;华南最大的商业中心是广州。读图可知, 长江沿岸的全国性重要商业中心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针对训练2 题。
(2010· 山东临沂)读某城市略图,回答(1)~(3)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1)该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及形成原因是( A.① B.② C.③ 靠近长江和大桥 地租便宜 城市中心的人流量大
________沿线,其中,南方商业中心多傍________,北方商业
中心多靠________分布。 (3)东北最大的商业中心是________;华南最大的商业中
心是________。
(4) 长 江 沿 岸 的 全 国 性 重 要 商 业 中 心 有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
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分别代表的是( 北地区
)
A.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西 B.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西
南地区
C.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 北地区
地理
必修2
1.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比较 项目20 商业中心 商业网点 若干个商店 对交通运输要求较低
组织形式 商业街、商业小区 交通条件 便捷、对交通运输要求高
城市和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 为消费者提供日常购物 主要职能 和综合服务中心 服务 商品种类 多 专业性能 突出 少 较差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1)C (2)B (3)B
B.②③④
D.①②④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解析:商业是以销售生产产品来获取利润的,因此,商 业网点的布局要求交通便捷。交通便捷,可以方便地集中和 调运商品,为商业活动奠定基础;同时,利于人流集结,形 成消费市场,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
必修2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
局的影响。
(1)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影响。 (2)理解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1.利用区域聚落形态变化考查交通布局的变化。
2.结合交通运输变化考查商业中心布局及变化。 3.以区域图切入,通过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 综合考查区域内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原因。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答案:(1)交通便利 (2)沿海 (3)沈阳 (4)重庆 沿江 广州 武汉 南京 铁路
平原 水 上海
三 铁路
解析:商业中心的分布受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度、交
通条件的影响,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商业中心分布更集中; 大型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沿海、沿江或铁路沿线,其中,南
方商业中心多傍水,北方商业中心多靠铁路分布。东北最大
必修2
2.商业网点的布局、密度与交通运输 (1)商业网点的布局区位(位置)。 市场最优:城市中心,多条交通干线交会,多种交通工 具都可方便到达,服务范围遍及全市,形成商业区;
交通最优: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对内对外交通便利,形成很多商业网点。 (2)商业网点的密度。
平原地区,交通运输便利,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两侧分
公路
海运
公路沿线
沿海港口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3.我国北方和南方聚落形态与成因 地 区 北 方 聚落形态 形成原因
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 地形平坦 ,道路呈棋盘式 开阔
南 方
沿海岸、铁路、公路分布, 河网密度 多呈带状布局 较大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4.河流与城镇分布
区位类型 区位优势 货物的转运、集散地 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人流、物流在此中转,集 聚 内河航运与海洋运输的转 运处 人流、物流的集聚、转运 处 人流、物流的集聚、转运 处 城市举例 江西赣州等 宜宾、重庆、武汉、梧州 上海、广州、纽约、鹿特 丹 南京、芜湖、伦敦、布达 佩斯 塞得港和苏伊士(苏伊士运 河)、巴拿马和科隆(巴拿马 运河)
(湘教版· 新课标)
河运起点或 终点
河流汇合处 河口处 过河点 运河两端
地理
必修2
如图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 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
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
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布,密度大;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少,交通运输方 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 商业网点很难伸展到那里,商业网点密度小。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3)交通运输条件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吸引大量消费人口,促 进商业网点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线 路的调整,使其交通区位发生改变,会导致商业网点的衰落
必修2
答案: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 缺点:建设成本高,干扰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 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 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
线地区水土流失。
解析:结合文字和图形材料,从建设成本、路线长短、 村镇人口多少、营运维护等方面对比优劣,即可完整地回答
不足是A处新城区开发的制约因素。商业网点的形成因素多种
多样,并且其主导因素也会发生变化。技术的进步,使得易 损商品可以远距离长途运输。图示范围为南京市,并不靠近
鲜花的商品生产基地。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2010·北京西城)下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1.聚落形成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2.聚落分布 主要运 输方式 古 北 陆路交 代 方 通 南 水运交 方 通 铁路 现代 聚落位置 陆路干道 附近 临水分布 铁路沿线 举例 丝绸之路上的城市 、邯郸 扬州、苏州 株洲 郑州、石家庄、徐 州、日照 青岛、大连
和密度的下降。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2010·浙江义乌)读中国商业中心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1)我国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________的东部地区,在地形上以________为主,属于我国地 势的第________级阶梯。 (2) 大 型 商 业 中 心 大 多 分 布 在 ________ 、 ________ 或
)
D.④
是( )
环城路交会处
(2)从图中信息看,目前A处新城区开发受到的制约因素
A.水资源
C.地价昂贵
B.基础设施
D.科技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3)近年来,该市开设了许多鲜花专卖店,促使这些专营 鲜花的商业网点形成的条件有( ①靠近商品生产基地 鲜技术的发展 ④市场的需要 ) ③保 ②有快速交通运输做保证
故甲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乙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丙为西南地
区,丁为西北地区。第2题,对比各自然因素,资源会推动区 域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而崎岖的地形、高寒或湿热的气候
都会限制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2010·河南六市)读下图,完成3~4题。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3.当地政府为发展旅游,规划建设了一个水景旅游度假 区,该旅游度假区( A.沿湖滨分布 C.沿主要公路分布 ) B.沿河流分布 D.靠近铁路分布
本题。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针对训练1
在古代,我国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国古代聚落分布与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方聚落多沿陆路干道呈带状分布
B.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呈团聚状分布 C.在北方古代驿道的交点往往发育为城市
D.“沿河设城”的现象只出现在我国南方河网密集的
隧道多成为工程的一大特点。读图回答5~6题。
(湘教版· 新课标)
地理
必修2
5.关于该铁路建设区位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完善西藏铁路网 度小 ③巩固国防,促进民族团结
)
②促进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发展 ④线路短,工程量小,工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