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临床路径
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及《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
二版,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
(ZYYXH/T18—2008)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BAEP)、颈动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如颈椎X 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3.由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2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5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6肾精不足证:补肾填精,充养脑髓;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针灸治疗:急重期配合体针和耳穴治疗;4.其他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等;5.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 天实际住院日:天时间年月日分第 1 天年月日第 2-3 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判断□眩晕程度分级□完成初步诊断及评估□初步拟定诊疗方案□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必要时监护□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完成入院记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辨急重期与缓解期□上级医师查房□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判断□眩晕程度分级□明确诊断□审订治疗方案□病程记录□辨急重期与缓解期□完成入院检查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流食或半流食饮食□静卧□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点中药注射液□针刺疗法□体针□耳穴压豆临时医嘱□专科常规体检□头颅CT□入院全身情况评估检查□酌情安排影像学等检查MRI 等□对症支持治疗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静卧□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针刺疗法□体针□耳穴压豆临时医嘱□处理异常检查结果□对症支持治疗主要护理工作□护理常规□入院宣教□完成护理记录□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静脉抽血□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安排各项检查时间□完成辨证施护□护理常规□完成护理记录□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完成辨证施护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第 4-7 天年月日第 8-13 天年月日第 14 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判断□眩晕程度分级□审订治疗方案□病程记录□辨急重期与缓解期□上级医师查房,明确是否出院□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判断□眩晕程度分级□审订治疗方案□病程记录□辨急重期与缓解期□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案□完成出院总结□通知出院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2肝火上炎证:天麻钩藤汤加减;3痰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加减;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加减;5肾精不足证:左归丸加减;□口服中成药长期医嘱□护理常规□分级护理□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2肝火上炎证:天麻钩藤汤加减;3痰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加减;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加减;5肾精不足证:左归丸加减;□口服中成药□静点中药注射液出院医嘱□开具出院医嘱□出院带药□门诊随诊。
眩晕病临床路径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与优化
评估患者病情:根 据患者具体情况, 评估是否符合临床 路径标准。
制定个性化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 床路径标准,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实施治疗:按照治 疗方案进行治疗, 确保治疗效果。
优化治疗方案:根 据患者治疗过程中 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
提升患者满意度与就医体验
患者对眩晕病临 床路径的满意度 显著提高
患者对眩晕病临 床路径的认知程 度明显提升
患者对眩晕病临 床路径的信任度 增强
眩晕病临床路径 的实施提高了患 者的就医体验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推广与 应用
章节副标题
推广策略与措施
制定宣传计划: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眩晕病临床路径的优势和效果,提高公众认知度。
跨学科合作不足:加强多学科协作,建立跨学科诊疗团队,提高眩晕 病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政策支持不足: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眩晕病临床路径推 广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THEME TEMPLATE
XX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XX
眩晕病临床路 径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眩晕病概述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实施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实践效果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推广与应用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眩晕病概述
章节副标题
定义与分类
眩晕病的定义:眩晕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常常伴随着平衡感和空间定位能力的障 碍。
开展培训活动: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眩晕病临床路径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建立合作机制:与相关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眩晕病临床路径。 完善政策支持:争取政府支持,为推广眩晕病临床路径提供政策保障。
眩晕临床路径的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 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x00- I10.x14)。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122)、《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胡元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51-57)。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肝火,阳亢,痰湿等上犯清窍。
证侯分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
(1)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阴虚阳亢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如裹,胸闷作恶,或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4)阴阳两虚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5)冲任失调证: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眠,胁痛,全身不适等症,血压波动,舌淡,脉弦细。
(6)瘀血内阻证: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心悸,手足麻木,夜间尤甚,舌暗,脉弦涩。
(三)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无多种兼杂证候的住院患者。
内科眩晕临床路径

周围性眩晕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周围性眩晕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周围性眩晕。
(二)诊断依据根据《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01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及《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1.起病突然,发作性病程2.伴有视物旋转,伴植物神经症状(恶心、呕吐、出汗),或伴有听力障碍;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小脑、脑干病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010》、《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及《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及前庭功能检查,明确眩晕类型,并排除中枢性病变,制定治疗策略;2.止晕治疗,症状明显,给药缓解头晕药物。
3.如考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给予复位治疗。
4.如考虑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给予脱水、激素等治疗。
5.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6.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性眩晕;7.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头颅MRI或CT,眼震电图,TCD,颈部血管超声,声导抗测听,言语测听。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4)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颈椎X线或CT;(2 ) CTA、MRA、磁共振高分辨血管扫描或DSA;(七)选择用药。
1.止晕药物::甲磺酸倍他斯汀、地芬尼多、溴米那普鲁卡因、异丙嗪等;2.改善内耳供血药物;(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3.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眩晕可能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二、周围性眩晕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周围性眩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一年一月一日出院日期:一年一月一日标准住院日:10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西医诊断为脑血管供血不足的患者。
一、头痛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 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血管供血不足(ICD-10 编码:。
(二)诊断依据:参照诊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参照诊疗方案
(四)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7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病(TCD 编码:BNG070)和脑血管供血不足(ICD-10 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6)头颅影像学检查(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等。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头颅MRI、颈椎DR片、胸部DR片、腹部B超、颈动脉B超)(七)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2.中医特色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1)穴位注射治疗,(2)穴位贴敷治疗,(3)中药盐包外敷治疗(4)耳穴压豆(5)针灸治疗(6)中医推拿治疗(7)耳穴压豆
(八)出院标准
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 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
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二、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中医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 编码:BNG070),西医第一诊断为脑血管供血不足(ICD-10 编码:。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天实际住院天
临时医嘱:
一、入院急查:
1头颅CT 2血常规+血型3随机
血糖4电解质5凝血功能6心肌
酶6肾功能7ECG
二、对症支持治疗
中医方药辨证论治
1、痰浊上蒙型
------温胆汤加减
2、风阳上扰型
------天麻钩藤饮加减
3、髓海空虚型
a、偏阴虚----左归丸加减
b、偏阳虚----右归丸加减
二、中医特色治疗:
1穴位注射治疗2穴位贴敷治疗3中药盐包外敷治疗
中医方药辨证论治
1、痰浊上蒙型
------温胆汤加减
2、风阳上扰型
------天麻钩藤饮加减
3、髓海空虚型
a、偏阴虚----左归丸加减
b、偏阳虚----右归丸加减
二、中医特色治疗:
1穴位注射治疗2穴位贴敷治疗3中药盐包外敷治疗
中医方药辨证论治
1、痰浊上蒙型
------温胆汤加减
2、风阳上扰型
------天麻钩藤饮加减
3、髓海空虚型
a、偏阴虚----左归丸加减
b、偏阳虚----右归丸加减
二、中医特色治疗:
1穴位注射治疗2穴位贴敷治疗3中药盐包外敷治疗
若头晕无明显减轻,可选择
针灸治疗中医推拿治疗耳穴压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