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眩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平肝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可以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眩晕症状;西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三、调理生活。
中医治疗眩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理。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建议患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过度饮酒,不要熬夜等。
这些生活调理对于眩晕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强调了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和调理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治疗眩晕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中医在眩晕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眩晕患者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心得研讨M

参考文献
[1]牛金美.健康教育在眩晕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2016,331 135.
[2]张雅丽.常见病症中医护理健康教育[M].北京 军事医学出版社,2016 101.
2.2临床护理路径组
2.2.1患者入院24h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首先由当班责任护士将专用的临床路径表交给患者,并按照表中内容对患者进行详细介,解释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每日每班责任护士按照当日的临床路径内容观察病情,每次所完成的工作须用标识,保证以患者为中心做具体、深入、细致的临床护理工作。
3 结果
见表1、2。
4 外提出的一种诊疗护理新模式,它由患者的每一个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具体化、标准化、主动地工作,同时也使患者明白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管理过程中[3]。通过对我院34例眩晕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结果分析,笔者体会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地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监测诊疗护理过程,从而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眩晕病临床路径

.陆良县中医院心脑病科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行状况剖析总结(2014 年)一、基本状况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7月至 2015年 7月,陆良县中医院心脑病科纳入临床路径应用中医诊断方案治疗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住院患者共 852例,均匀住院日12.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汤剂、中成药、耳针、针刺、外治法(穴位贴敷)。
二、诊断方案应用状况剖析(一)诊断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应用状况中药饮片使用率94.2%,中成药(包含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100%,中医特点疗法使用率96.1%,辨证施治率 100%。
此中,辨证应用口服中药汤剂449例( 94.2%),辨证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852例( 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89例( 3.8%),耳针治疗 564例( 38.5%),针刺 43例( 3.2%),外治法(穴位贴敷)治疗456例(73.1%),内科基础治疗852例(100%)。
(二)应用状况剖析从以上数据能够看出,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口服中成药、口服中药汤剂及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其次为穴位贴敷和耳针治疗,而及针刺应用较少。
剖析其原由,主要为:1.该病患者住院时程短,不论医师或患者意向都偏向选择起效较快的静脉制剂,因此中药静脉制剂在急重症中应用广泛;2.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且中医医院就诊的此类患者老年人居多,归并症亦许多,针刺治疗常常不可以兼备,因此除非患者拒绝,临床医生多项选择择口服中成药、中药汤剂,较少应用针刺治疗;3.穴位贴敷及耳针因操作简易、作用较针刺长久,难过较小,也有较高接受度和允从性;且接受培训的护士即可操作,患者亦可随时自我治疗,故临床可操作性较强;4.方案中介绍的均衡针、腹针及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因科室医师未经过有关培训,有关经验不足,故均未实行。
三、疗效评论与剖析(一 )整体评论852例患者中,症状改良 798例(95.1%),体征改良 631例( 59.6%),理化指标改良 320例( 38.4%);临床好转 831例( 98.1%),无变化 13 例( 1.9%)。
眩晕病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效果分析

眩晕病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眩晕病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于我院的70例眩晕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中医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为眩晕症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建议广泛推广。
关键词:眩晕病;中医;护理前言眩晕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病情容易反复[1]。
根据中医理论,眩晕是由患者清窍失养或是邪扰清空引起的,可导致头晕等症状。
它是一种虚实兼备的疾病综合征。
虽然现代医学对眩晕的病因和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但在治疗方面并没有很大的进展。
为此,在本次研究中,我科将采用中医护理对眩晕症进行临床诊疗效果分析,取得一些经验,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于我院的70例眩晕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5~75岁,平均(50.64±6.1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27~76岁,平均(51.31±6.34)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患者按时服药,监测血压,合理饮食和运动,定期复查。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
详情如下:① 情志护理:鼓励患者说话,宣泄不良情绪,理气。
引导患者欣赏旋律柔和、优美流畅的音乐,舒缓肝气;教患者放松肌肉,缓解情绪。
向患者普及眩晕相关知识,正确理解疾病和治疗方法,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治疗依从性。
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引导他们发泄压力,鼓舞他们的精神,建立他们对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培养兴趣和爱好,并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2]。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及《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第二版,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
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颈(BAEP)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完整版)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第一篇: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经过近1 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 54 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 54 例、中药静脉制剂 54 例、针灸 23 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 32 例,阴虚阳亢证 11 例,肝火上炎证 8 例,肾精不足证 2 例,痰瘀阻窍证 0 例,气血亏虚证 1 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使用率 60%,特色疗法使用率 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 40%,临床显效率 50%,有效率 10%,无效率 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 7 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 7 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第二篇: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以下为模板仅供参考)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妇科协作组的关于妇科常见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要求,本科自年月开始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现将该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如下:一、实施情况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成立了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并设立了个案管理员,明确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
结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作为内科优势病种之一,我们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了眩晕病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我们内科 2 组从 2015 年 1 月到 2015年 12月期间按照诊疗方案治疗的住院患者共有 68例,平均住院日 1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治疗的 68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100%,辨证施治率 100%。
其中,穴位敷帖 44 例(65%),针灸治疗 28 例(%),穴位注射16 例(%),浴足 14 例(%),刮痧 7 例(%),中药外洗 6 例
(%),中药灌肠 6 例(%)。
(二)应用情况分析
患者对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而对针灸、足浴、刮痧,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较抵触。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
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 治疗方法能
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均能理解平肝潜阳药能改善眩晕症状,从而接受中药汤剂治疗; 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对于针灸、足浴和刮痧治疗方法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这些方法属于保健性质,对其治疗作用不了解及不信任; 2. 有的患者惧怕针灸及不耐受疼痛,导致不接受针灸或中途中断治疗;有的患者嫌浴足及中药灌肠、中药外洗麻烦或不方便而不愿意接受。
3. 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只有针灸在医保范围内,其他的中医特色医疗如拔罐、刮痧等均不在报销范围内。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治疗的 68 例患者中,症状改善 64 例(%),体征改善 59 例(%),理化指标改善61 例(%);临床总有效率 %。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症状的评价
包括对眩晕病主要症状眩晕的评价和次症身重,心慌胸痛,腰膝酸软,头胀耳鸣的评价。
(2)对血压疗效的评价
包括对治疗前后血压的评价。
2.疗效分析
采用疗效评价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血压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
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1)改善症状
68 例患者主症改善 64 例(%);次症改善 61 例(%),未改善 4 例(%)。
68 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眩晕改善 64例. 68 例患者改善的次症中,腰膝酸软改善 47 例,身重改善 42 例,心
慌胸痛改善 37 例,头胀耳鸣改善 35 例。
68 例患者血压的改善 54 例。
三、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一)眩晕病临床治疗难点分析
在 1、2 级高血压的治疗可以首选中医治疗,但是对于 3 级高血压治疗中中医选用的时机:是在选用西药的基础上使用中药还是单纯选用中药这样结果又如何评价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改善了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减轻了眩晕对身体造成的各种损害,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体分析如下:
1.明显缓解了症状:如眩晕病主要症状眩晕,眩晕发作的次数均有减轻。
在服用中药后3-5 天能明显得到改善,对于有些自制力差的患者,尽管眩晕发作次数时有时无,但临床症状均能得到很好改善,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实验室检查也能得到明显改善: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明显改善患者的机体状态,如标实者患者通过化痰、平肝潜阳等治疗后,邪气减轻,正气自然相对性的增强,同时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3.并发症情况得到改善:采用针灸、穴位注射、刮痧等治疗方法,减轻了患者眩晕、身重等的感觉,并能帮助改善睡眠;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明显缓解腰膝酸软、倦怠等症状。
单用西药治疗,虽然心电图能得到改善,但上述症状却不一定能得到改善。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穴位敷贴、针灸的应用情况:在今年的眩晕治疗中,我们一如既往应用穴位敷贴及针灸治疗高血压患者。
尤其对合并睡眠障碍、情绪失常、消化功能低下的患者,更能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治疗的优势。
今年共收住 68 例患者,其中有穴位敷帖 44
例,针灸治疗 28 例治疗。
患者的脾胃功能、睡眠状况、情绪等因素均得到良好改善,此类次症得到改善,患者机体的整体功能得到调整,免疫力自然的提高。
六、缺陷及优化:
(1)存在的问题: 1. 使用诊疗常规的病例数少,统计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 2. 临床中使用中成药较少,除中药制剂静点外,口服药使用较少; 3. 中医证型诊断的主观性较强,每个医生的诊断不一致,导致证型改变而治疗方案不能贯彻执行。
(2)改进措施: 1. 今后工作中增加使用诊疗常规病例数,及时总结经验,切实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2. 申请购买中成药,临床中适当配伍中成药进行治疗。
3. 认真学习诊疗
常规,做到每个医生都能做到熟练掌握和使用,减少诊断的主观误差。
在临床中发现,来医院就诊的眩晕患者均是因为头晕、头胀等不适,故首诊治疗多属于眩晕。
因为肝阳上亢与阴虚阳亢,但是临床实践中很多人其两项基本病机均为肝肾阴虚导致肝阳上越所致。
因此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去除阴虚阳亢分型。
2016年 1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