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鱼在水中的生活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利辛县X中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鱼在水中的生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利辛县X中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鱼在水中的生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鱼在水中的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探究鱼在水中生活与自身的那些特点有关。

2. 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3. 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难点:探索鱼类形态结构及各种运动器官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相关视频。

学生准备:教材和习题。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单选1.设计模拟原始大气环境的实验装置,通过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提供了实验依据的科学家是()A.范•海尔蒙特B.雷迪C.巴斯德 D.米勒2.生命起源过程中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有机大分子物质是()A.二氧化碳和水蒸气B.硫化氢、甲烷C.氨基酸、核苷酸D.蛋白质、核酸3.就你所学的知识而言,你能大胆猜想的是原始大气中肯定没有()A.氨气B.氧气C.氮气D.甲烷4.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的模拟实验说明原始地球()A.能形成原始生命B.能形成简单有机物C.能形成无机物D.能形成复杂有机物5.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是原始大气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蒸气、氨气、沼气等C.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原始海洋D.米勒实验证明原始地球可以孕育原始生命6.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说法,错误的是()A.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了有机小分子可生成无机小分子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非常重要的证据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D.达尔文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7.按照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A.原始大气B.原始森林C.原始陆地D.原始海洋8.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认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B.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C.长颈鹿的颈和前肢是经常使用的结果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9.在研究生命起源的过程中,米勒的实验可以说明()A.原始地球能形成原始生命B.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C.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D.在紫外线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原始生命10. 2008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大约距今42亿年的古老岩石.这一发现最有可能成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证据()A.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B.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C.距今2亿年前大陆发生了漂移D.距今6500万年前哺乳类动物开始繁盛11.依据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推测,最先在原始海洋中出现的是()A.原始的单细胞生物B.原始的线形动物C.原始的苔藓植物D.原始的蕨类植物12.对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米勒和其他科学家的实验说明()A.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在原始海洋中形成B.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C.原始地球上复杂的有机物能形成原始生命D.原始生命是地球上生物的共同祖先13.下列叙述符合生命起源过程的是()A.高温、紫外线、雷电等条件下,水蒸气、氢气、甲烷等气体合成了原始生命B.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C.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原始生命不断从海洋中形成D.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氨、甲烷等汇入原始海洋内,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14.关于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米勒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C.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D.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5.下列生物现象或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A.形成原始生命的摇篮是原始海洋B.珊瑚虫是腔肠动物,体表的刺细胞是它们攻击和防御的利器C.一般而言,在越浅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D.果树在开花期遇到阴雨天气常会减产,这与传粉不足有关系二.填空1.与现在地球大气比原始大气中没有.2.巴斯德“鹅颈烧瓶”实验的结果使人们坚信:“生命只能来源于,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的产生.”这一观点称为“生生论”.3.米勒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4.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判断对错)5.米勒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能够转变成等有机小分子物质.6.生命是由神出鬼没或上帝创造的..(判断对错)7.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形成是生命发生的开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8.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是在中由有机大分子物质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9.米勒的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学说的第几个阶段.请说出生命特征中的一个特征.10.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由原始大气合成,关于这一步,美国学者米勒已经作了实验验证,在实验中他用模拟闪电.三.解答1.如图是美国科学家米勒等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装置,试尝试对他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1)从1处泵入的气体成分是模拟,与现在地球上大气相比缺少了.(2)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为其提供能量.(3)搜集到的证据:沉积在3相当于中有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4)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物质合成构成生命的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2.如图是科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探究生命起源化学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A装置里的气体模拟的是,与现在大气成分相比,主要区别是其不含.(2)正负电极火花放电模拟的是原始地球的.(3)B 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实验后检验到其中含有等有机小分子物质.(4)米勒实验说明: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3.如图是美国青年学者米勒设计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A装置里气体不含有,正负电机接通进行火化放电是模拟自然界里的.(2)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等物质.(3)此实验证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从物质生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4.如图所示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科学家设计的.(2)A装置里的气体相当于,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3)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4)B装置内的液体相当于,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填“无机”或“有机”)小分子物质.(5)该模拟实验能够说明.A、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B、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C、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通过长期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D、原始地球中一开始就存在有生命的物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随堂测试一、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根据地质学的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年前形成的。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调查当地水域的鱼类种类和数量,关注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
- 学习鱼类养殖技术,了解鱼类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研究鱼类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用、观赏等。
3. 引导学生关注鱼类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了解我国在鱼类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4. 鼓励学生参与鱼类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加入志愿者组织、参与生态保护项目等。
- 生活习性:如生活在淡水、海水等不同环境。
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1:请描述鱼类的特征。
答案:鱼类的特征包括身体呈流线型、皮肤有鳞片、有鳍等。
2. 例题2:请列举鱼类的适应特点。
答案:鱼类的适应特点包括鳍的适应、呼吸器官的适应等。
3. 例题3:请分类鱼类,并简要描述各类鱼的生活习性。
答案:鱼类分为硬骨鱼和软骨鱼。硬骨鱼生活习性多样,如生活在淡水、海水等不同环境;软骨鱼生活习性也有所不同,如鲨鱼生活在海洋中。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鱼类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鱼类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鱼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鱼类在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鱼类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使学生能够形成对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生物学观念。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鱼类适应特点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分析鱼类的适应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分析结果的科学探究过程。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节鱼教学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鱼骨骼图片,观察脊柱,提问:你知道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哪些动物没有?(PPT2) 教材导学自主学习1.学生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完成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PPT3)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合作探究点拨升华学生活动二:学生探究问题。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探究点一想一想,议一议:观察教材鲫鱼的骨骼。

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哪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探究点二我国鱼的种类十分丰富。

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可将鱼类分为淡水鱼和海洋鱼两大类。

讨论:你知道有哪些淡水鱼品种吗?探究点三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用手摸一摸鲫鱼的体表,轻轻掀起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

将鱼放在水中,观察鱼是如何运动的。

讨论:(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2)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鱼有什么特征?它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PPT4~14)教师点拨:(1)脊柱对鱼的身体具有支撑作用,脊柱两侧附着有发达的肌肉,使鱼可以在水中游泳。

(2)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鱼鳃里面有丰富的血管,每片鳃由很多细细的鳃丝构成。

在水中,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

鱼鳃的这两个特点对鱼在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

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推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4节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

推荐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4节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

第四节鱼一、教学目的(一)知识方面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2.教学难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三、教具准备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一)鱼的形态特征体形:流线型,减小水的阻力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鳃;呼吸器官鳍:运动器官(二)鱼的呼吸水口鳃(气体交换) 鳃孔水(三)鱼的运动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鳔: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四)鱼与人类的关系1.鱼的种类(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

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3.四大家鱼:鳙鱼、鲢鱼、草鱼、青鱼。

检测案1、下列不属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是( C)A.体表大多被有鳞片 B.用鳃呼吸C.体内有脊柱 D.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游泳2、鱼在水中活动时,鳃盖不停地张开关闭,这是鱼在( C)A.吞咽食物 B.喝水 C.呼吸 D.散热3.小明的妈妈到菜市场去买鱼,在很多已死的鱼中,她可判断鱼是否新鲜的依据是( B )A.鳞片是否新鲜 B. 鳃丝的颜色C.身体有无伤痕 D. 体表是否湿润4.下列生物中是鱼类的有(A )①海马②鲨鱼③娃娃鱼④鳄鱼⑤鱿鱼⑥鲫鱼A.①②⑥ B. ②④⑥ C. ①②③ D. ④⑤⑥5.下列关于我国水域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 C)A.我国的海域面积广大,海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可以将工厂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海,丰富鱼类的饵料C.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用先进技术改进渔业D.耗巨资修建的三峡水利工程,非常有利于鱼类生活6. 下列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B )A.虾 B. 鲫鱼 C. 蜗牛 D. 乌贼7.对“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进行探究时,发现能够保持鲫鱼身体平衡的鳍是( A )A.胸鳍和腹鳍 B. 背鳍和尾鳍 C. 背鳍和臀鳍 D. 鳍和尾鳍8.你有过捉鱼的经历吗?下河摸鱼时,已经捉到手的鱼往往又会挣脱,这是由于体表有很滑的粘液,鱼体表粘液的作用是( B )A.预防人类捕捉 B. 减少运动阻力C.保持体表湿润 D. 辅助呼吸9.通过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鱼的尾鳍没有的功能是( B)A.产生前进的动力,控制前进的方向 B. 使鱼体直立C.维持鱼体的平衡 D. 帮助鱼体转换方向10.下列动物属于鱼类的是(D)A.章鱼 B.鲸鱼 C.甲鱼 D.海马反思与补充:。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节鱼一、教学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鱼适于水生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鱼的主要特征,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建构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重要概念。

考虑到学生刘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实物,丰富课堂资源。

关于“鱼的外形与运动”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于“鱼的呼吸方式”这个教学难点,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鳃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鱼的骨骼标本;制作课件、视频(用BTB溶液验证流经鱼鳃后水的成分的变化)。

学生小组的实验材料:水槽1个、活鲫鱼2条,每人一把放大镜、一支毛笔。

演示实验材料:水槽、鲫鱼、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如菠菜汁、胡萝卜汁或紫甘蓝汁等)、小烧杯、吸管。

2.学生准备分组收集我国鱼类资源及本地区常见鱼类资源的资料,我国渔业资源现状的资料。

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回顾前面学过的几类动物。

展示:鲫鱼的骨骼标本,指导学生观察脊柱和脊椎骨。

列举几种有脊柱的动物和无脊柱的动物,并进行比较。

让学生尝试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推测脊柱的功能。

观察鲫鱼骨骼标本中的脊柱和脊椎骨。

八年级生物上册 5.1.4 鱼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5.1.4 鱼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过程:
教学
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难点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教法小组合作学习学法小组同学间交流
一、预习导航
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分为和。

2、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在水中靠游泳,靠呼吸。

3、鱼在游泳时,靠产生前进的动力,靠保持身体的平衡,靠保持前进的方向。

4、我国的四大家鱼是:、、、。

5、观察鲫鱼时,我们看到鲫鱼的身体呈形,这种体形在它游泳时可以起到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根据你所掌握的生活常识回答下面问题:
①鱼在水中是怎样呼吸的,简单描述。

①水是如何进入鱼鳃,又从什么地方流出?
②想一想,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
③鱼鳃的哪些特点适于其水中呼吸?
④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三、变式拓展
鱼鳍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动物属于鱼类的是()
A、章鱼
B、鱿鱼
C、娃娃鱼
D、海马
2、鱼具有适应水中生活的一些重要特征,下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B、依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C、体表都被有鳞片,并且适应与各种水域环境
D、在水中用鳃呼吸
3、关于鱼游泳时的动力,下述正确的是()
A、主要靠身体躯干部摆动产生动力
B、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摆
可编辑
可编辑。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一章 第四节《鱼》鱼在水中的生活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一章 第四节《鱼》鱼在水中的生活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鱼在水中的生活》学案【学习目标】1. 探究鱼在水中生活与自身的那些特点有关。

2. 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3. 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难点:探索鱼类形态结构及各种运动器官的协调作用【新知探究】探究任务: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6—7并结合相关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 能够在水中游泳:鱼运动的动力来源?鱼运动的器官是什么?(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2)用手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谈谈你的看法。

(3)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说法全面吗?2.鱼的呼吸(1)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2)水如何进入鱼鳃?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3)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分析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

【拓展提升】一、填空题:1.鱼的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和尾部三部分,通常左右侧扁,大多呈_____形,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_________。

2.鱼身上的鳞片和黏液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作用。

3.鱼主要靠________和________的左右摆动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4.鱼是用____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________,鳃丝中密布________。

当水由口流入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____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血液里的________则渗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着水从____排出体外。

5.鱼能够在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________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________。

二、简答题下图是鱼的外部形态图,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鲫鱼在水路游泳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前进的动力。

(2)鲫鱼是近视眼,它在水中依靠( )_______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3)鲫鱼在水中游泳时口和鳃盖后缘在不停地张合,这是鱼在_________。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一章 第四节 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一章 第四节 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我能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重点)。

2、我学会探究鱼类运动和呼吸的方式,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重点)3、我能描述鱼与人类的关系。

【知识链接】我知道的动物类群有。

【新知构建】一、自主学习(阅读P19-P24文字并观察并观察教材中图片,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中划出来)1、无脊椎动物是指。

2、脊椎动物是指。

3、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万种。

它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另一类分类标准是。

4、鱼类可分为两大类即和,淡水鱼有,海水鱼有种,著名的四大家鱼即是。

5、鱼所以能在水中生活的两个重要特点是:一能,二能。

6、鱼的身体分为、、三部分。

大多呈型,这样可以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的。

7、鱼的运动主要靠和的左右摆动而产生向前进的动力,各种鳍起着协调作用。

8、鲫鱼的呼吸器官是。

水通过口进入鱼鳃,水中的进入鳃丝中的血液,而血液中的进入水中,因此从鳃流出的血液是血,而流入鳃的血液是。

进行完气体交换的水从流出。

9、鱼的主要特征是:。

二、合作探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结合生活实际,在小组长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1、完成P22观察与思考讨论题。

2、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跳出水面,而天亮以后,鱼便停止浮头。

思考一下这是什么道理?【达标检测】1、鲫鱼不停地用口吞水,再将水从鳃盖后缘排出,这是鲫鱼在进行( )A、摄食B、散发体内的热量C、吸收水分D、呼吸2、鲫鱼的胸鳍和腹鳍,对鲫鱼生活的作用是( )A、保持前进的方向B、维持身体平衡C、使身体可以左右摆动D、摄取食物3、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B、尾鳍的不断摆动C、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4、下列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A、海马B、鱿鱼C、章鱼D、鲸鱼5、人们在养金鱼的鱼缸内,通常放置一些水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观赏价值B、增加水中氧气C、提供鱼的食物D、清除水中杂质6、用鱼缸饲养金鱼时,如果数量过多,就会出现金鱼频频浮头,并导致死亡,这是因为( )A、食物缺乏B、氧气不足C、空间太小D、相互攻击7、在做观察鲫鱼的实验时,往往已捉到手的鱼又让它挣脱,这是其体表具有黏液的缘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在水中的生活》学案
【学习目标】
1. 探究鱼在水中生活与自身的那些特点有关。

2. 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3. 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难点:探索鱼类形态结构及各种运动器官的协调作用
【新知探究】
探究任务: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6—7并结合相关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能够在水中游泳:鱼运动的动力来源?鱼运动的器官是什么?
(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2)用手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谈谈你的看法。

(3)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说法全面吗?
2.鱼的呼吸
(1)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2)水如何进入鱼鳃?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
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
(3)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
分析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

【拓展提升】
一、填空题:
1.鱼的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和尾部三部分,通常左右侧扁,大多呈_____形,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_________。

2.鱼身上的鳞片和黏液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作用。

3.鱼主要靠________和________的左右摆动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4.鱼是用____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________,鳃丝中密布________。

当水由口流入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____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血液里的________则渗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着水从____排出体外。

5.鱼能够在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一是能靠________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________。

二、简答题下图是鱼的外部形态图,请你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鲫鱼在水路游泳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前进的动力。

(2)鲫鱼是近视眼,它在水中依靠( )_______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3)鲫鱼在水中游泳时口和鳃盖后缘在不停地张合,这是鱼在_________。

(4)鲫鱼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其内密布大量的____________,所以适于在此处进行气体交换。

附:参考答案
探究任务一
自主探究
1.(1)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

(2)鱼的体表有鳞片和黏液;既能保护身体又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
(3)不全面。

鱼的体内有脊柱,脊柱上附着的肌肉能产生运动的动力。

鱼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完成游泳运动,同时侧线能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2.(1)鳃的主要结构是鳃丝,鳃丝由丰富的毛细血管组成
(2)当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时,水从鱼口流入,经过鳃,然后从鳃盖后缘流出。

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相比,溶解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3)鳃丝多而细,富含毛细血管,在水中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

鱼儿离开了水后,鳃丝粘连在一起,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且空气干燥,鱼不能获得充足的氧气而窒息死亡。

【拓展提升】
一、填空题
1. 头部、躯干部、流线型、阻力
2. 保护和减阻
3. 尾部、躯干部
4. 鳃、鳃丝、毛细血管、氧、二氧化碳、鳃盖后缘
5. 游泳、呼吸。

二、简答题
1.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
2.7 侧线
3.呼吸
4.鳃鳃丝毛细血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