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鱼》优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4《鱼》教案1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4《鱼》教案1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4《鱼》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4节《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鱼的解剖结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以及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鱼的概述、鱼的形态结构、鱼的生理特点、鱼的生活习性和繁殖、鱼类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难点:鱼类的适应性和生态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模型、解剖刀、显微镜、投影仪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缸和活鱼,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鱼。

2. 新课导入:讲解鱼的概述,引导学生认识鱼的种类和分布。

3. 新课讲解:(1)鱼的形态结构:介绍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引导学生观察鱼模型。

(2)鱼的生理特点:讲解鱼的呼吸、循环、消化等生理特点,进行实验观察。

(3)鱼的生活习性:介绍鱼的生活环境、食性、繁殖等,引导学生思考鱼类适应性的原因。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鱼类相关的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鱼类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鱼的概述2. 鱼的形态结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3. 鱼的生理特点呼吸循环消化4. 鱼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食性繁殖5. 鱼类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举例说明鱼类的适应性。

(3)谈谈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1)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包括流线型体形、鳞片、鳃、鳍等。

(2)鱼类的适应性表现为呼吸器官为鳃、用鳍游泳、体温随外界环境变化等。

(3)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作为生物链的重要环节等。

初中生物(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鱼》优质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鱼》优质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鱼》优质教学设计《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及触摸,了解鱼的外形特点;2、通过探究,掌握鱼是通过什么进行游泳的;3、通过观察及分析,了解鱼用鳃进行呼吸。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及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团队大局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鱼的特征,使学生感受鱼类生命的神奇;2、通过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生命、保护鱼类等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鱼类的运动及呼吸;(二)难点:鱼类的运动及呼吸。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稍显抽象,可利用提前制作的演示实验视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引导学生自己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及动脑思考,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自主获取知识,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教学设计鱼的运动及呼吸是本节重难点,采用“先看(观察)再摸(动手)再实验探究”这样的手段来逐一突破,使学生对知识及结构的认识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牢固的知识体系。

精美音乐美图导入新课看一看、摸一摸活鲫鱼,体验总结外形特点联系生活情景,思考鱼类如何运动?过渡到“探究鱼的运动”鱼的运动:看一看、握一握鱼在游泳中的各部位摆动体验总结:1.鱼的运动需要通过躯干部与尾部的摆动观察各种鱼鳍,思考鱼鳍在游泳中有何作用?以背鳍与尾鳍为例,进行探究实验:探究背鳍与尾鳍在游泳中有何作用?通过探究了解到:2.鱼鳍对于游泳发挥协调作用人类为何不能像鱼儿在水中自由游泳?引出鱼类的呼吸观看视频了解呼吸时鱼口吸入水、流入鱼鳃,从鳃盖后缘排出。

思考流入与流出的水气体成分有无不同?这就需要先了解水在鳃处发生了什么?引出对鳃的结构的认识1.观察鱼体中取出的鳃,初识鳃的结构2.将鳃丝放入水中再取出,形象认识鳃丝的特点总结鱼的主要特征体验鱼类生命的神奇及与人类的关系。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鱼》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鱼的概述、鱼的生理特征、鱼的生活习性、鱼的分类及保护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的生理特征,理解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2. 掌握鱼的分类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种类的鱼。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鱼的生理特征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原理。

重点:鱼的分类方法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生物笔记本、彩色笔、鱼类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的生活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鱼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鱼的生理特征,引导学生分析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a. 鱼的体型和运动器官b. 鱼的呼吸器官c. 鱼的感觉器官3. 分类方法学习:讲解鱼类分类原则,展示鱼类分类图,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方法。

4. 实践活动:分发鱼类分类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类练习。

5. 例题讲解:分析鱼类分类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设计鱼类分类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7. 生态环境保护:介绍鱼类资源的保护,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鱼的生理特征a. 体型和运动器官b. 呼吸器官c. 感觉器官2. 鱼的分类方法3. 鱼类资源的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b. 请举例说明鱼类分类的方法。

2. 答案:a. 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体型流线型,运动器官为鳍,呼吸器官为鳃,感觉器官为侧线等。

b. 鱼类分类方法:根据鱼的生活环境、体型、鳃耙数等特征进行分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鱼类生理特征和分类方法的理解,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拓展延伸:a. 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及其保护措施。

b. 探讨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鱼的生理特征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原理。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生物8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4节《鱼》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生物8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4节《鱼》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四节《鱼》教学设计
课题
第四节鱼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陈冰心
授课时间
课时教学目标
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2.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探究鱼类的外形和呼吸方式,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
重点
难点
1.探究鱼的外形、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归纳,记忆要点鱼的运动:鱼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完成游泳运动
鱼的呼吸:鳃
五.课堂
小结
由学生小结本芳
节的主要知识。
归纳总结。
归纳能力的培养。
板书
设计
第四节鱼
一.探究鱼的主要特征
1.鱼的形态
2.鱼的游泳
3.鱼的呼吸
4.鱼的主要特征。
二.我国鱼类资源的现状及保护
教学
反思
二.自主学习
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
观察:(视频)鱼的呼吸。
思考:水流入口后,由哪儿流出?
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气体的成份有哪些变化?
我国鱼类的现状,及保护。
看书,完成讨论。
三.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
组组交流
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鱼的外形有哪些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鱼的游泳是靠什么来完成。
思考,回忆。
回忆上节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引入
新课
鱼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习从生活实际入手,说出鱼的一些特征。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更易于接受。
三.讲授
新课
一、学习目标

《鱼》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精品教案)

《鱼》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精品教案)

《鱼》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学生会概述脊椎动物中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言下之意,首先学生要学会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次,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

最后,学生能够意识到人类与鱼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本节课以深圳教育云为辅助手段,通过构建概念、资料分析、小组讨论、探究实验等方式落实课标,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鱼的观察,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

学情分析: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

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

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

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鱼比较熟悉,部分同学可能会有养鱼经验。

学生平常大多注意到的是鱼的形态,观察过鱼口的张开闭合,但是常常忽视鳃的作用,对于鱼究竟是如何呼吸的,还不清楚。

2.就能力储备而言,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

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具有一定合作学习和探究的经验。

3.从情感态度上来看,学生对直观、有趣的视频、图片资料、探究实验尤其感兴趣,容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动物的分类;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7.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初中生物_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掌握鱼的主要特征及鱼是怎样进行呼吸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鱼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别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掌握鱼的主要特征及鱼的呼吸。

难点:掌握鱼的主要特征及鱼的呼吸。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便于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2、观察法:通过视频资料的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问:你平常吃鱼的时候,吃完鱼剩下的是什么?中间那条长长的鱼骨叫做什么?脊柱是由什么组成的?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回答。

3、创设意图:由学生自身生活经历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多种多样的鱼1、教师活动:PPT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列出问题串(提示注意“鳙”“鲢”的写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2、学生活动:阅读资料,思考并回答。

3、创设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总结鱼的分类,不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观察思考鱼的主要特征1、教师活动:展示鲫鱼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鲫鱼有怎样的身体结构特点使它适于水中生存?”播放“鱼适于水中生存的特点”视频。

出示问题串,如:“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用手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观察鱼的运动,鱼是只靠鱼鳍运动吗?”引导学生注意从视频资料中提取重要信息。

2、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及视频,进行小组讨论及总结。

3、创设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并考察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直观的视频形式,学生更容易理解鱼适于水中生存的特点。

四、观察思考鱼的呼吸1、教师活动:播放“鱼的呼吸”视频资料,提出问题:“鱼是如何进行呼吸的?”“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比较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观察鳃的形态、颜色?鳃丝多而细对于呼吸的意义?”展示鱼鳃的图片。

人教初中生物八上《第5单元 第1章 第4节 鱼》word教案 (7)

人教初中生物八上《第5单元 第1章 第4节 鱼》word教案 (7)

鱼一、教学目标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区别。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鱼的主要特征;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学案)第四节鱼学习目标:1、了解动物的分类。

2、描述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概括鱼类主要特征。

4、了解水中生活的其他动物。

关注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点:描述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学习任务一:鱼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及课本P22--23页相关文字,完成下列观察提纲:1、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两个特点是: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的结构特点:⑴、身体分布及体型:鱼的身体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通常________偏扁,大多呈________型,这样的体型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体表:鱼的体表常常有______覆盖,鳞片的表面有滑滑的______,起____________作用。

⑶、运动系统:鱼的_______能支撑整个身体,两侧附着有发达的________,对_______起着重要作用。

鱼在水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摆动以及_______的协调作用游泳。

⑷、呼吸:鱼用_______呼吸,其主要部分是_______,鳃丝中密布____________。

当鱼的_______和_______交替张合时,水从口流进,从鳃盖后缘排除,在此过程中,水里的_______进入毛细血管,血液中的_______从毛细血管伸出,完成气体交换。

学习任务二: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__________和__________都是国家的重要产业;鱼不仅为人类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还深深融入_____________;然而,由于长期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原因,鱼类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内容。

内容上,鱼作为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也是第一个学习的类群,对于学生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非常重要。

教材在编排上从鲫鱼的骨骼图引入,引导学生对脊柱的概念有个初步的基本认识,再通过一幅对开页的大彩图,图文结合,介绍了鱼的多样性,使学生获得对鱼适于水中生活这一点有了直观、具体而形象的认识。

而对于重点“鱼的主要特征” 部分,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 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构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这一重要概念。

教材同时注重情感价值观的渗透,通过提示用有颜色的蔬菜汁或果汁代替墨汁,巧妙地向学生灌输了“实验应尽可能减少对实验对象的伤害” 这一理念;通过年画,从人类文化等精神层面进行阐述,使学生更加立体地看待其与人类的关系;通过介绍过度捕捞与污染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顺德号称“鱼米之乡” ,鱼对于顺德人来说是最熟悉的生物,但大部分学生懂吃懂烹饪,却从未仔细观察。

所以从学生最熟悉的美食入手,可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及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而同时,通过一年多的生物学习,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慢慢构建知识。

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细致研读,发现本节内容较多,而考虑到顺德学生对鱼比较熟悉,所以对“多种多样的鱼” 这一内容进行了简单处理,而把重点放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从而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上。

在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让学生在任务和问题的驱动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通过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及触摸,了解鱼的外形特点;
2、通过探究,掌握鱼是通过什么进行游泳的;
3、通过观察及分析,了解鱼用鳃进行呼吸。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及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团队大局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鱼的特征,使学生感受鱼类生命的神奇;
2、通过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生命、保护鱼类等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鱼类的运动及呼吸;
(二)难点:
鱼类的运动及呼吸。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稍显抽象,可利用提前制作的演示实验视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引导学生自己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及动脑思考,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自主获取知识,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教学设计
鱼的运动及呼吸是本节重难点,采用“先看(观察)再摸(动手)再实验探究”这样的手段来逐一突破,使学生对知识及结构的认识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牢固的知识体系。

精美音乐美图导入新课
看一看、摸一摸活鲫鱼,体验总结外形特点
联系生活情景,思考鱼类如何运动?过渡到“探究鱼的运动”
鱼的运动:
看一看、握一握鱼在游泳中的各部位摆动
体验总结:1.鱼的运动需要通过躯干部与尾部的摆动
观察各种鱼鳍,思考鱼鳍在游泳中有何作用?
以背鳍与尾鳍为例,进行探究实验:探究背鳍与尾鳍在游泳中有何作
用?
通过探究了解到:2.鱼鳍对于游泳发挥协调作用
人类为何不能像鱼儿在水中自由游泳?引出鱼类的呼吸
观看视频了解呼吸时鱼口吸入水、流入鱼鳃,从鳃盖后缘排出。

思考流入与流出的水气体成分有无不同?这就需要先了解水在鳃处发
生了什么?引出对鳃的结构的认识
1.观察鱼体中取出的鳃,初识鳃的结构
2.将鳃丝放入水中再取出,形象认识鳃丝的特点
总结鱼的主要特征
体验鱼类生命的神奇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演示视频、多媒体课件、活鲫鱼、塑料薄片、曲别针、解剖剪、鱼鳃、培养皿、解剖盘。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音乐美图,
提问:体验鱼类的体态优美及形色万千,同时思考这些漂亮的鱼类都有着怎样的特征呢?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鱼类的世界,一探究竟。

[新知学习]:
内容概要:
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鱼:外形、运动及呼吸。

一、观察鱼的外形:
1、组织学生通过“看一看”这一活动,初步观察鱼的外在形态及结构特点;再次通过“摸一摸”鱼的体表,真实感受鱼的外在触觉及感受。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以上体验,总结鱼的外形特点:
流线型、体两侧有侧线、体表覆有鳞片(有粘液)
过渡:
海洋馆里,我们都曾见过鱼儿上浮、下潜及来回游动的画面,当然,我们不仅会想鱼儿究竟如何完成运动的呢?下面就一起探究鱼的运动。

二、探究鱼的运动:
1、鱼的游泳需要通过躯干部与尾部的摆动:
(1)观看桌面上水槽内游泳的鱼,仔细注视鱼类各部位的摆动。

初识运动时需要躯干与尾部的摆动;
(2)抓握鱼的躯干与尾部,感受其摆动的力量。

引导学生总结鱼的运动首先需要:躯干部与尾部的摆动。

过渡:
观察外形时发现,鱼体各部位生长有鳍,那么它们在游泳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下面就以背鳍与尾鳍为例来进行探究实验
2、探究背鳍与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1)提出问题:背鳍与尾鳍在游泳中有何作用?
(2)作出假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尾鳍可产生前进的动力并保持前进的方向;
背鳍可保持平衡,有协调作用。

(3)制定计划:
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曲别针、塑料片、解剖剪来思考制定试验计划。

剪去背鳍,观察对运动有何影响;
用塑料薄板夹住尾鳍,观察对运动有何影响。

(4)实施计划:
先观看演示视频,再亲自动手操作:
一二组剪去背鳍,观察对运动的影响;
三四组夹住尾鳍,观察对运动有何影响。

(5)得出结论:
学生展示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一二组:剪去尾鳍鱼体侧偏,影响平衡;
三四组:夹住尾鳍鱼体前进变得艰难,转弯也不再灵活。

(6)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像尾鳍与背鳍一样,各种鱼鳍在于的游泳中都有着协调作用。

3、总结:
鱼通过躯干部与尾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来完成游泳。

过渡:
鱼儿可以如此自由自在的游泳,为何人类不可以呢?
生:它们在水中可以自由呼吸。

那么,鱼类的呼吸究竟和人类有何不同呢?下面咱们就来揭开鱼类呼吸的神秘面纱。

三、鱼的呼吸:
1、观察鱼在呼吸时,鱼口与鳃盖是否交替张合?
生:交替张合。

2、观看视频:在鱼口前方滴入墨水,观察墨水进入口后是否会从鳃盖后缘流出?生:是。

引导总结:鱼呼吸时,水流入口,流经鳃,再从鳃盖后缘排出。

那么,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有无气体成分的区别呢?需先了解水究竟在鳃处发生了什么?
这就需要先来了解鳃的结构。

(一)鳃的结构:
1、动手剪掉鳃盖,初识鳃的形态及颜色;
2、观察教师提前准备的鱼体中取出的鱼鳃,再识鱼鳃的真面目。

3、引导总结:鱼鳃结构:鳃弓、鳃丝、鳃耙。

指出其中鳃丝颜色鲜红,因为其富含毛细血管,且多而密,是鱼鳃的主要结构?过渡:
为何鳃丝是鱼鳃的主要结构呢?接下来一起探究鳃丝的特点。

(二)鳃丝的特点:
1、将提前准备的鱼鳃放入水中再取出,观察它的形态有何变化?
学生:水中:张开;
离开水后:粘连、覆盖。

3、教师引导总结:
鱼鳃:
水中:张开,增大与氧的接触面积;
离开水后:粘连、覆盖。

减少与空气中氧的接触,易缺氧而无法呼吸。

3、联系实际:鱼儿离开水为何会死亡?加深知识的理解。

4、总结:
鳃的结构及鳃丝特点。

联系生活,谈一谈鱼类与人类的关系,使大家在感受鱼儿生命神奇地同时,也唤醒对鱼类的保护意识。

■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收获。

■布置课下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四节鱼
一、外形流线型
鳞片
侧线
二、运动躯干部与尾部的摆动
鳍的协调
三、呼吸:

■课后反思
鱼的三个特征中,第一个比较简单易懂,但呼吸与运动确实生物体的生理特征,故学生接受有些许困难。

采用先观察,从表面外在初步了解,再动手触摸感受或尝试去发现问题,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找本质的思维,最后针对问题找出方案,又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提升。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把握更为牢固及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