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合集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连续积累文言常用词,连续培育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擅长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廉、蔺品质珍贵处,培育机灵英勇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老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动措施、同学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课前检测二、导入新课师: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访相距几年?明确: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

∕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

∕三年。

三、文本赏析㈠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⒈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白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

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状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削减动用武力的代价。

⒉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进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提问重点字词句。

★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进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

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

前3XX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

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⒊同学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依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廉 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 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引导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帮助学生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1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事件中展现的智慧和勇气。

难点分析廉颇从骄傲到负荆请罪的心理转变及其意义。

探讨文中所体现的古代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

11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文言知识和文章背景。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人物形象和事件意义。

诵读法: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13 教学过程导入讲述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片段,引起学生兴趣。

背景介绍介绍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和赵国的处境。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标注生字词。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

文本分析详细分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情节。

探讨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

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总结归纳总结文章主题和艺术特色。

强调文中的文化内涵和启示。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文中人物的评价短文。

背诵文中重点段落。

1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的短文和背诵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课堂表现观察: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案设计2.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廉颇、蔺相如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主要事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1. 课文简介:《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名篇,记述了廉颇、蔺相如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生平事迹。

2. 教学重点:分析廉颇、蔺相如的形象特点,理解他们的事迹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

3.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分析廉颇、蔺相如的形象特点和主要事迹。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廉颇、蔺相如的事迹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新时代青年。

六、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目标:全面评价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

2.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文案

人教版高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文案

一、教案简介《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廉颇和相国蔺相如的故事。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背景,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廉颇、蔺相如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1. 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2.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文章的主旨大意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廉颇、蔺相如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人物形象。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翻译文言文。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廉颇、蔺相如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总结人物品质。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廉颇、蔺相如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七、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人物传记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4.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背景。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分享了5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篇一崔忠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沔池会”一段中有这样的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而到后面蔺相如怒逼秦王击缶之后,相如就让赵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一般人不大会注意这里的“令”与“为”二字的不同。

两句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秦王与赵王会饮”句。

赵御史记录的没有这句。

在这里我们倒不必在乎这一句话的有无的区别。

我们只分析这里“令”与“为”两个字。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作为优秀史家的高超笔法。

在“沔池会”这一段故事中,司马迁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大义凛然、为争国体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气魄。

而要突出这一方面,须把他放到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甚至达到极端的场面。

在这里,秦王与赵王的会饮,可以说是一个特别恰当的场面。

首先是一个一贯飞扬跋扈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欺负赵王,让赵王为他奏瑟。

秦王表面上听瑟,而实际上听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摆着辱没赵王人格,以及赵国的国体。

如果赵国就这样哑然罢会而回的话,赵国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

(这是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

现在恐怕也是如此。

)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气有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

更有甚者,秦御史记录的时候,竟然用了一个上级对下级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

然而,在强弱不等的势态下,赵王无奈地接受了。

这样,秦赵两国的国君态势优劣就尽显无遗了。

而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蔺相如的挺身而出“请奉盆缶”,就显得高大而威严了。

相如毫不畏惧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胁,用“以颈血溅大王”的拼命架势相要挟,较终逼迫秦王就范。

接着蔺相如顾招御史记录,御史记作“为赵王击缶”。

人教版高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文案

人教版高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文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廉颇蔺相如列传》2.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廉颇、蔺相如的主要事迹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够领会课文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学生能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 教学重点:分析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领会课文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引导学生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疏的文言文词汇。

3.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僻词汇,解析文言文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廉颇、蔺相如的事迹,讨论他们的人物形象和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廉颇、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三、课堂巩固与拓展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廉颇、蔺相如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启示。

3. 搜集资料:鼓励学生课下搜集有关廉颇、蔺相如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他们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续)5.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廉颇、蔺相如的爱国精神和忠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等奖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等奖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基本内容,把握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

2.分析文本中的故事情节,领会其中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哲理。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欣赏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理解,提炼历史智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吗?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廉颇、蔺相如等人物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们是如何化解矛盾的。

四、课堂小结2.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谁能简要介绍一下廉颇和蔺相如?二、课文分析1.分析廉颇、蔺相如的矛盾冲突。

2.分析廉颇、蔺相如如何化解矛盾,以及他们的高尚品质。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廉颇、蔺相如的处理方式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廉颇、蔺相如的智慧。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廉颇、蔺相如的短文。

2.深入思考廉颇、蔺相如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讨论了廉颇、蔺相如的矛盾冲突和化解方式,你们有什么收获?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廉颇、蔺相如的故事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廉颇、蔺相如的品质。

三、课后作业展示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强调团结协作、宽容大度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觉得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廉颇、蔺相如的智慧。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8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8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8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讲述的是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下,赵国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的故事。

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起来学习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导语1、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第四单元单元目标1.了解传记写作的一般特点,了解传主的基本性格特征。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并作分类积累。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学习传主的高尚品德与可贵精神,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5.评价传主的功过是非,形成科学的史学观。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用参差交错的双线叙事之法记叙复杂的故事。

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与蔺相如,而后又单写蔺相如,将廉颇的悬念留给了读者。

写蔺相如,则先借缪贤之口,道出其平时为人的性格,推崇其临机处事的智谋,为下文张本。

接着才开始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渑池会”仍以蔺相如为主,虽只附带提及廉颇,但已露端倪,一人陪赵王会盟秦王,一人盛设兵善后,二人各司其职,合力为国。

“廉蔺交欢”中,廉颇才正式登场,这个故事里,作者写法是两人并重。

先写蔺相如度量宽宏、先公后私的襟怀,次写廉颇识大局、勇于改过的勇气。

如此参差交错,即节省了笔墨,又表现了廉蔺二人之于赵国的重要。

2.用反衬之法,以客体衬托主体,从而突现主体形象。

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选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还写了其他一些人。

秦王就是一个重要角色。

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这样的反衬,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忠于国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3.用巧妙的言辞从容地应对,展现了人物擅长外交辞令的特点。

本文中蔺相如的语言充分体现出外交语言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的鲜明特色。

表现了他“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知死必勇”“血气刚盛”的策士风度。

献璧之后,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他必须机智取璧,随口说“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之意可见,机巧之心难明。

因而得“王授璧”。

下面一番话,则雄辩折人,“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先交代事情的缘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则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

“赵王悉召群臣议”,显示了赵对此的重视,是认真研讨过的,暗示对方不可轻率,且为下文开口决流。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词锋犀利,刺戟有力。

可是接着张而后弛,刚而后柔。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明为奉承秦王,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

接着提出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对比秦的“礼节甚倨”,且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真是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不致把事弄坏,擒纵自如,轻重得当,利害昭彰,缓急适度。

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渑池之会等处的讲话,也都显示了他巧舌如簧,思辨过人。

二、学法指导1.学会整理、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对一篇课文多次出现的词语,应当分辨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同时回忆以前所学课文中关于这个词的例句和义项,将他们整理、归类,以便形成知识网络。

如“引”字本文多次出现,义项:①(拉);②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③(掉转)。

“引”的本义是“开弓也,从弓”(《说文解字》),它有两条引申途径:其一,“牵、拉”(由开弓的动作引申),如,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延长、伸长”(开弓时,弦被拉长)如,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孟子?梁惠王上》)→“延请”,如,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导、诱导、疏导使流”,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率领、带领”,如,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壁之战》)→“招致、邀请”,如,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李愬雪夜入蔡州》)→“引用”,如,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论盛孝章书》)→“自杀”,如,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其二,“退避、避开”(开弓时弦往后退移),如,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掉转”,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另外,“引”也是文体名(如,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2.从细节描写入手,感知人物,体会遣词的妙处和表达的效果。

鲁迅先生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本文的细节描写传神达意,神情毕肖。

如:例1.如蔺相如于章台见秦王时,“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一个“视”字,活画出蔺相如察言观色的精明,从容应对的气度。

例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先写其动作,“持”“却”“倚”,显示了他运筹于胸,表露于形,动作迅速,快而不慌,退而有意;怒发冲冠的表现,更是使其怒不可遏的神态跃然纸上。

例3.“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睨”不但说明了相如是“倚柱”而立的位置,而且透露出“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显示了以死相拼的勇武之气。

3.从“人”与“事”的关系入手,学习分析和概括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史传文属于叙事类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离不开事件。

正所谓“人不离事,事不离人”。

司马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则典型故事来显示蔺相如的智与勇。

蔺相如的智表现以下方面。

第一、是审时度势之智,他从情况变化上,采取应变措施。

他决定许璧于秦,确定与赵王赴会,忍让廉颇,都是首先从国势的强弱上考虑的,不囿于一事之象、一时之见,因而他的判断符合客观形势,从而作出取胜之策。

他廷叱秦王和见廉颇而引车避匿,是因为情况变了,采取了相应的办法。

第二、是知人论事之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他能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不受欺负,就在于他深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尽晓秦的现状,秦强赵弱,秦恃强凌弱;揣摩到秦王的心理,从秦王接待献璧时的状态,揣知秦王“无意偿赵城”的心理,而制服了对方。

第三、是随机应变之智。

在“完璧归赵”故事中,秦王以“书”骗璧,以“图”骗璧,以“礼”骗璧,蔺相如献璧、取璧、归璧,制胜了对方,不为假象迷惑,不因一时获胜麻痹,随迁而变。

第四、是争取主动之智。

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争取居于有理方面,从而获得斗争主动权。

在秦以城易璧问题上,他主张“宁许以负秦曲”;在渑池会上,他对等地要秦王击缶,要以秦首都咸阳为赵王寿,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使赵王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迫使秦王理屈词穷,无法可施。

蔺相如的勇:第一、是敢挑重担之勇,当秦求璧而赵无人可使时,蔺相如不怕任务艰巨,主动承担了重任;第二、有不畏强暴之勇,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蔺相如临场不慌,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且廷叱秦王,辱其群臣;第三、有不怕牺牲之勇,为了维护赵国尊严,他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敢于以颈血溅秦王;第四、有隐忍退让之勇,蔺相如退避廉颇,忍辱抱屈,尽力克制自己。

总之,由于他的智,采取了勇斗之法;因为他的勇,使他的智得以胜利。

智与勇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互为作用。

三.延伸拓展1.课文时代背景简介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2.班固称赞《史记》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3.历代名家评《廉颇蔺相如列传》茅坤:两人为一传,中复附赵奢,已而复缀李牧,合为四人传,须详太史公次四人线索,才知赵之兴亡矣。

(选自《史记钞》卷四九)凌稚隆: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

(选自《史记评林》卷八一)基础测评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贪,负其强负:依恃,凭仗B.肉袒负荆负:用背载物,背着C.宁许以负秦曲负:承担,使……承担D.负约不偿城负:辜负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语:告诉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谁,哪个C.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使:令,让D.请以十五城为秦王寿寿:祝寿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勇气闻于诸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B.而君幸于赵王使不辱于诸侯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吾羞,不忍为之下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相如前进缶B.璧有瑕,请指示王C.不如因而厚遇之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5.下列句子中均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其中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A.左右欲刃相如B.使其从者衣褐C.驴不胜怒,蹄之D.臣请完璧归赵6.下列句子有省略现象,补充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B.请(允许我)奉盆缶(于)秦王C.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秦王)不若(廉将军)也。

” D.相如闻,不肯与(之)会7.下列对各句的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A.秦,虎狼之国(判断句)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判断句)D.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略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译文:(3)译文: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