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版统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总结提升
政治九上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政治九上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1、我国的民族概况?(P9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2、我国的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P91)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基本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分别是什么?(P91)(1)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4、民族平等的表现?(P91)①在我国,各民族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②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5、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P92、P96)①★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②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
③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压力,直面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④★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⑤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6、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共同繁荣?(P93)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7、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P94-P95)①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如: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经济)②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民生)(★民生的重要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③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文化)8、(补充)青少年应如何维护民族团结?①增强维护民族团结意识,积极宣传、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3、4单元重点分析 (共77张PPT)

重点解析
• 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的影响
• 1.负面影响:政治上,罗马教皇干涉欧洲诸王国 的世俗事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教权至上,教 权高于皇权。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领 主,控制了大量地产,使少地失地农民陷入依附 地位。同时,还通过征收什一税以及贩卖赎罪符 等方式,大肆敛财,压榨教徒。精神上,罗马教 会借助基层郊区组织,宣传基督教教义、清除有 悖教义的其他理念,打击所谓的异端思想,进而 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宣扬禁欲主义,违背人性。
重点解析
• 2.交织的权力与义务
(一)封臣对封君的义务
无害,即不能加害封君的身体; 安全,保证封君安全,不能疏忽于防卫,不能背弃责任; 忠诚,尊敬、正直,不能在司法审判上做有害封君名誉的事情; 服军役,身为封臣应该随时应召军事任务,其核心任务主要是 防卫性的工作,一直应该维持到敌人退却; 提供金钱,这一内容广泛,比如封君情况紧急时给予金钱支持 (也就是赎金),封君儿女授骑士礼、出嫁的排场费用,以及 封君出行时的费用。 劝告,提出种种意见,使封君作出最合理的判断,而且事无巨 细得一一过问。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894页。
• 因此农民在自己份地上干活有劳动的积极性,他们会努力 提高份地上的收入。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 高,农奴在“静悄悄的生产中”逐渐实现着财富的积累, 一点点地减轻自己的负担。这对后期西欧商品经济和城市 的发展都十分有利。
• “中世纪早中期领主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减少;中世纪晚 期领主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上升”。——徐浩 《欧洲中世纪
统编九年级(上)历史第三、四单元分 别讲述的就是欧洲和亚洲的封建社会。
主要参考资料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1975年。2.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古代史下 本册主编朱寰 马克垚主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马 世力:《世界史纲》(上册本册主编王 晋新 周巩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4.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 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 学林出版社,1997年.6.侯建新:《社会 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8年。7.夏辉辉:《历史课标 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8.历史教学 (上半月刊),2019年第2、4、5期。9. 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2年。10.王阁森:《世 界历史问题全解》,齐鲁书社,1985年。 11.孙义学等:《世界历史配套教材古代 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9年级 历史部编版下册 教案第四单元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学情分析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教学理念本设计注重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并采取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辩证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属于历史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5 课的内容,与本单元的罗斯福新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同属于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带来的结果。
理解本课,有利于学生理解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对学生学习世界现代史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的重要。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主要战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这三个部分内容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扩大、转折、结果和影响。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系统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他们对于西方国家的历史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
当然,由于初中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尚在形成阶段,对于希特勒等历史人物,容易产生崇拜心理。
因此教师要加强本课的价值观引领,让学生认识到法西斯对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本课,理解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四、教学目标1.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通过学习本节课,知道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掌握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了解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2.学会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形成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认识到世界人民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形成重视团结合作,珍视和平的国际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统编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检测卷(第11~12课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测试范围:第11~12课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中国有一本古书这样记载日本: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第一次统一“百余国”的是( )A. 大和B. 高丽C. 琉球D. 本州2. 5世纪时期的日本,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从事农业生产的称为( )A. 田部B. 海部C. 锦织部D. 锻冶部3. 如图文物倭王印反映了( )A. 古代罗马帝国的建立B. 古代日本与汉朝的交往C. 中世纪王权与教权之争D. 查理加冕称帝4. 日本大化改新规定,在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B. 促进佛教传播C. 减轻农民负担D. 加强中日交往5. 在日本大化改新诏书中,上面有可能记载的是( )①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②承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③改革行政制度,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④强制普及初等教育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6. “这次改革以后,日本人称他们的刀为‘唐刀’,空手道叫‘唐手’。
”“这次改革”是( )A. 伯里克利改革B. 孝文帝改革C. 大化改新D. 1861年改革7. 大化改新后,在日本出现一批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
下列属于这一特权的是( )A. 定期向中央交税B. 不准地方官员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C. 组织部民进行生产D. 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8. 下列关于日本武士和武士集团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B.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C. 武士效忠的对象是国家D.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9. 在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成为虚君,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是( )A. 幕府将军B. 天皇C. 大王D. 首相10. 穆斯林意为“顺从真主者”“实现和平者”。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习(二)访谈提纲、调查问卷20张PPT

调查
1.确定调查主题 2.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街头采访、个别访谈、口头寻问、开会调 查、实地考察、上网查阅资料,还可用电话、微信、QQ 等媒体方式进行调查) 3.对调查和搜集来的材料,进行梳理分析、综合研究、 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调查结论,给出合理化建 议,完成书面调查报告。
搜集相关材料
查阅各类工具书,并运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材料,掌握所考察事物的风貌 特点、历史变迁、传说故事等;
搜集文献材料
确定了考察对象、访谈对象和考察主题之后,可以进一步查阅 各类工具书并运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材料,掌握所考察事物的风 貌特点、历史变迁、传故事等;
还要了解所采访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背景、个性经历等具体 细节,以便能够根据人物情况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有效问题,增加采 访成功率。
问题的表述应注意事项 1.语言尽可能简单明确,不使用模棱两可、容易产生歧义的语句。(避免使用
“普通”“经常”“一些”等词) 2.语言要通俗易懂 3.语言表述客观,不适用暗示、倾向性的语言。例如,“绝大多数中学生崇拜
歌星,你崇拜的歌星是什么?”,前面的“绝大多数重学生崇拜歌星”这句话 对调查对象有明显的暗示性。
三、访谈的准备与技巧(P76)
(1)提前对访谈主题及它所包含、涉及的问题尽可能充分的思考,以备向调查对 象提出所要了解的问题 (2)事先通知调查对象,约好访谈的时间、地点 (3)尽可能多地了解调查对象的身份、生活背景及其与所调查问题的关系等情况, 以使访谈时发问得体。 (4)表明自己身为X中学子的身份。(可带一卡通) (5)从简单问题入手,启发调查对象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6)控制话题,善意地、巧妙地扭转他的话题 (7)虚心求教、认真听讲 (8)对所问问题持中立态度,不能发表自己对问题看法,不能引导性提问。 (9)经调查对象同意后进行记录。
统编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1--4单元 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1--4单元含答案)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组图最适合的探究主题是()图A头戴蓝冠的古埃图B胡夫金字塔与及法老埃赫那顿雕像狮身人面像A.古埃及象形文字B.法老的统治C.埃及金字塔D.古埃及文明2.人类早期文明大多兴起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
下列大河流域主要文明搭配错误的一项是()A.尼罗河流域—金字塔B.两河流域—伊斯兰教C.印度河流域—种姓制度D.黄河流域—甲骨文3.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
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两河流域地区比较活跃。
该“法典”指的是() A.《十二铜表法》B.《查士丁尼法典》C.《汉谟拉比法典》D.《罗马民法大全》4.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
下列与古代印度文明有关的是()A.金字塔B.楔形文字C.种姓制度D.司母戊鼎5.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宣扬“忍耐顺从”。
这一教义属于() A.基督教B.佛教C.伊斯兰教D.道教6.欧洲文明长期以来吸引着世界的眼球。
欧洲人强烈的反省精神打造了哲学的深度,不断追寻的精神开创了民主的先河,在与蒙昧和野蛮的交战中,逐渐形成了复杂而独特的“欧洲模式”。
上述材料中提及的“欧洲文明”的源头是()A.古希腊文明B.古巴比伦文明C.古埃及文明D.古代印度文明7.公元前453年,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
考察团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B.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C.雅典民主制实质是一种直接民主制D.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8.江山代有人才出。
凯撒被谋杀后,屋大维迅速崛起,于公元前27 年建立了() A.雅典共和国B.罗马共和国C.罗马帝国D.迦太基王国9.古希腊人对智慧的追求与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相结合,涌现出许多哲学巨匠,这些“巨匠”不包括()A.苏格拉底B.德谟克利特C.亚里士多德D.荷马10.某同学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了“救世主”“耶稣”“天堂”等几个关键词,他可能在学习下列哪一内容?()A.基督教B.佛教C.伊斯兰教D.道教11.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A.阿拉伯帝国B.古巴比伦王国C.亚历山大帝国D.法兰克王国12.下列关于法兰克王国演变的历史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国的雏形②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③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④教皇在罗马为查理加冕,自此,法兰克王国称为查理曼帝国A.②③①④B.②③④①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13.下列关于西欧庄园制度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庄园制度中最低一级的贵族是领主B.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是骑士C.农奴在庄园里缺少自由D.庄园不能自给自足14.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取得自治权的城市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B.争取自治的常用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C.自治城市无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D.法兰西的琅城最终没有获得自治权15.有专家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地位时说:“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而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
统编教材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01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0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关于某运动的一张卡片(见下图)。
该运动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促进了文学的繁荣C.开启了近代化进程D.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评价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应有的能力。
下面的叙述不妥当的是()A.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B.百日维新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C.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3.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A.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B.一次反帝爱国运动C.一次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D.一次维新改革运动4.1919年6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海)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
初因青岛外交……后即以释放京师被捕学生,并罢斥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为要求条件。
”这表明()①五四运动扩展到上海②学生是运动的先锋③工人已经举行浩大罢工④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上述口号所体现出的五四精神主要是()A.爱国B.进步C.民主D.科学6.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
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A.陈独秀1915年在北京创办了《青年杂志》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7.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据中医药的成功范例……如果死守老祖宗的宝贝、故步自封,中医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
在这里,屠呦呦告诉人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承的态度是()A.否定传统,学习西方B.取其精华,推陈出新C.脱离传统,彻底创新D.全部继承,发扬光大8.甲、乙两位同学对20世纪初的中国进行研究后,发表了以下看法。
九年级历史第四单元

九年级历史第四单元九年级历史第四单元:全球史观下的世界一、单元概述九年级历史的第四单元,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探讨了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世界历史。
这段时期的特点是地理大发现、欧洲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初步形成。
本单元将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历史事件,展示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和互动性。
二、重点内容地理大发现与欧洲扩张本部分主要讲述了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及欧洲国家在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扩张。
重点介绍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海探险,以及欧洲在亚洲和非洲的殖民统治。
这些事件标志着世界各地开始相互联系,全球化初步形成。
欧洲的崛起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本部分主要讲述了欧洲国家在科技、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崛起,以及它们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重点介绍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欧洲的影响,以及欧洲列强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殖民争夺。
这些事件加速了欧洲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的形成。
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本部分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重点介绍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的起源,以及它如何传播到其他国家。
同时,也介绍了世界市场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过程,以及它对全球经济的深远影响。
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本部分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重点介绍了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以及它们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同时,也介绍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和民族独立运动。
三、难点解析本单元的难点主要在于理解全球史观下的世界历史。
学生需要认识到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理解全球化是如何初步形成的,以及欧洲的崛起是如何影响世界格局的。
同时,也需要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本质和影响。
四、学习方法建议建立全球视野:在学习本单元时,学生应从全球的角度出发,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可以尝试从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不同地区的角度,去探讨同一历史事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