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考试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1.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宗教是()A.禅宗B.道教C.佛教D.基督教2.乾嘉学者主张恢复儒家经典的文本的本义,不做随意的发挥和解释,故又称A.新儒学家B.汉学家C.朴学家D.实学家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年以前的文化A.1840B.1911C.1919D.19494.佛教流传到中国的时间是()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初年D东汉末年5.我国奴隶制时代的上层建筑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立宪制D.共和制6.孔子以后儒学的道德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7.朱熹的哪本著作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A.《西铭解》B.《四书集注》C.《通书解》D.《四书或问》8.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四个阶层中,处于首位的是()A. 商B. 士C. 农D. 工9.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B.西周C.西汉D.秦朝10.中华民族实现繁荣与大同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是()A.天下为公,世界大同B.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厚德载物C.互相学习、兼收并蓄D.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11.“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是晚清时期()的主张A.维新派B.洋务派C.清流派D.立宪派12.天下观起源于A.先秦时期B.秦朝C.唐朝D.明朝13.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于()年A.1900B.1905C.1911D.191214.在封建社会中,以下由政府专卖的商品是()A.茶与稻B.盐与铁C.纸与布D.酒与油15.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是()A.天下为公,世界大同B.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厚德载物C.互相学习、兼收并蓄D.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二、多项选择题(四选项)(共10小题,每小题3分)1.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三纲五常”,其中“三纲”包括()A.“君为臣纲”B.“夫为妻纲”C.“父为子纲”D.“兄为弟纲”2.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A.结束了西周末年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局面B.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建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D.使天下从此再无战乱3.理学的创立者是A.程颐B.程颢C.朱熹D.陆九渊4.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A.丰富的宗教信仰B.对其他文化的开放性C.强调人的精神需求D.朴素唯物主义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乾隆晚年自号为十全老人B.乾隆继位时的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的治理,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景象C.乾隆的励精图治使清朝达到强盛顶点D.乾隆时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6.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A.别婚姻B.明世系C.别人种D.别种族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四大名著包括以下哪部作品?A. 《红楼梦》B. 《西游记》C. 《三国演义》D. 《水浒传》答案:ABCD2. 下列哪位不是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莎士比亚答案:D二、填空题1. 中国的传统节日_______,又称为“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答案:中秋节2.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书法字体包括楷、行、草、_______。

答案:隶三、简答题1. 简述中国京剧的特点。

答案: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丰富的角色类型、精致的舞台美术和音乐伴奏而闻名。

京剧的特点包括:唱、做、念、打的表演技巧;脸谱的使用;以及高度程式化的表演动作。

2. 请列举中国四大发明,并简要说明其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中国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记录和传播;印刷术使得书籍的复制更加快捷,知识得以广泛传播;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形式,同时也促进了矿业和建筑业的发展;指南针的发明则为航海和地理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导航工具。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答案: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其特点包括:注重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强调茶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茶艺的社交功能。

在现代社会,茶文化不仅在传统的茶艺表演中得以传承,更通过茶馆、茶艺课程和茶文化节等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

五、案例分析题1. 以《红楼梦》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案:《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艺术特色表现在:深刻的社会现实批判,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精湛的叙事技巧。

小说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悲剧。

同时,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六、作文题1. 以“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国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D2. 被誉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A3. 中国传统戏曲中,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是:A. 京剧B. 黄梅戏C. 越剧D. 豫剧答案:A4.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圣诞节C. 端午节D. 中秋节答案:B5.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夏季开始的节气是:A. 立夏B. 立秋C. 立冬D. 立春答案:A6. 中国古代的“五经”包括以下哪些经典?A.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B. 《诗经》、《尚书》、《论语》、《易经》、《春秋》C. 《诗经》、《尚书》、《礼记》、《孟子》、《春秋》D.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道德经》答案:A7.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A. 王羲之的《兰亭序》B.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C. 苏轼的《寒食帖》D.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答案:A8.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开始于: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明代答案:B9.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A. 陶瓷B. 刺绣C. 油画D. 竹编答案:C10.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以下哪些作品?A.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B. 《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三国演义》C.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D. 《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金瓶梅》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美德?A. 孝顺B. 忠诚C. 勇敢答案:ABCD2.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包括以下哪些人物?A. 西施B. 王昭君C. 貂蝉D. 杨贵妃答案:ABCD3.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乐器?A. 古筝B. 琵琶C. 吉他D. 笛子答案:ABD4.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包括以下哪些建筑?A. 黄鹤楼B. 岳阳楼C. 滕王阁D. 鹳雀楼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医学?A. 中医B. 西医D. 蒙医答案:A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题.doc11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题.doc11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0分,每题1分,共10题)1、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

2、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

3、理学“二程”指的是程颢和。

4、周易包括和。

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6、“民为贵,社稷为重,”是思想家孟子对春秋以来民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

7、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和。

8、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9、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荀子的,和董仲舒的。

10、在中国,笔、墨、纸、砚被合成为。

二、选择题(20分,每题2分,共10题)1、中国历史上开始实行郡县制的朝代是()。

A.秦朝B.宋朝C. 元朝D.明朝2、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是()。

A.君主制B.科举制C.宗法制D.九品中正制3、汉代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所谓“五常”指的是()。

A.仁、义、礼、智、信B.仁、义、礼、智、勇C.忠、孝、仁、爱、信D.知、礼、义、廉、耻4、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于()。

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5、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朱熹B.王阳明C.张载D.陆象山6、中国文化的两大基石是()。

A.科学和法律B.科学和道德C.道德和艺术D.道德和宗教7、()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B.黄河文化的辐射C.长江文化的辐射D.北方文化向南迁徙8、中国古代“多子分继财产制”取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财产分配形式渊源于汉代的()。

A.分封制B.世袭制C.贵族制D.推恩制9、文化的核心层次是()。

A.物态文化层B.制度文化层C.行为文化层D.心态文化层10、原始儒学经典中的“五经”是指()。

A.《诗》、《书》、《礼》、《乐》、《易》B. 《诗》、《书》、《礼》、《论语》、《孟子》C.《论语》、《孟子》、《春秋》、《大学》、《中庸》D.《诗》、《书》、《礼》、《易》、《春秋》三、判断题(10分,每题1分,共10题)1、中国文化讲究不偏不倚,不讲个性。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是中国传统节日?a) 万圣节b) 情人节c) 中秋节d) 圣诞节答案:c) 中秋节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个?a) 火药b) 纸张c) 指南针d) 电视答案:d) 电视3.以下哪个不是中国传统乐器?a) 古琴b) 萨克斯管c) 笛子d) 古筝答案:b) 萨克斯管4.以下哪个不是中国的传统饮食?a) 汉堡包b) 包子c) 麻辣烫d) 粽子答案:a) 汉堡包5.《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是由谁创作的?a) 曹雪芹b) 施耐庵c) 罗贯中d) 吴承恩答案:a) 曹雪芹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族观念,注重孝道和尊师重道。

答案:正确2.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形式,以行草、楷书等字体闻名。

答案:正确3.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

答案:正确4.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也称为中国的新年。

答案:正确5.中国传统建筑以宫殿、寺庙和园林为代表,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答案:正确三、问答题1.请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答案: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月神崇拜。

古时中国人民相信拜月可以获得好运和丰收,因此在中秋节这天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主要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赋诗等。

此外,还有一项特色活动是家庭团聚,亲友之间相聚共度佳节。

2.请简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答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现情感和意境,强调音乐与诗歌、舞蹈等文艺形式的结合。

传统音乐器乐有丰富的种类,如古筝、古琴、笛子等。

音乐中常采用八度音阶和五度音程,旋律优美而和谐。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还注重节奏的变化和强调音符的轻重,讲究平仄、长短音节的组合。

四、综合题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并说明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故事。

主要角色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他们一路上经历了各种困难和危险,最终成功取得真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重点题型:1、标点题。

(共3题,每小题5分,共15分)(重点放在庄子的常见篇章,一般一篇论语两篇庄子,基本就是逗号句号问号以及可能有必要的分号,算是送分题。

)2、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3、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4、材料分析题(共1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5、论述题(共1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一、儒家:1、儒(2点)大致有以下三种界说:第一种,认为儒是种达名,是术士之称,通常指特定礼仪或仪式的文化人;第二种,认为是类名,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即“六艺”;第三种,则认为是私名,指儒家、儒学。

三者关系首先,儒有达名、类名和私名之别,这三种既是种类的区别,同时也体现了儒的历史发民过程,即“儒”日益专名化,并且自孔子之后开始日益作为“儒学”、“儒生”、“儒教”等特定内涵的专有名词,而这一过程是自孔子开创的,即日益赋“儒”予孔门学说的精神内涵;其次,儒虽然日益专名化,但是“儒”的达名、类名仍然影响着作为私名“儒”的发展趋向,即“儒”并非总是向上的,也是向下的,即面向最为广泛的人间的,只是这种影响也是在私名的规范、场域之下进行的。

2、孔子(2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言论收录在《论语》中,其主要思想有“礼”、“仁”等。

3、《论语》(2点):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汉世共有三个版本,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主要通行本有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等。

4、孔子的正名学说(3点):“正名”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主张。

“名”以言“礼”,“礼”意味着规范、秩序本身,而规范、秩序却是需要通过“名”来加以具体表征和具体呈现,“名”确立起为全社会所认可的规范、秩序,确立起不同人的不同职权,也确立起不同人之不同职权的使用范围等。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下列哪些物品?()A. 海南默氏P香蕉B. 挖耳勺C. 火箭D. 印刷术2.以下哪个国家与中国有共同的语言文字?()A. 日本B. 泰国C. 孟加拉国D. 英国3.以下哪个节日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A. 圣诞节B. 愚人节C.元旦D. 春节4.下列哪项属于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A. 面朝南B. 千里之外C. 天上人间D.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5.以下哪部作品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红楼梦》C. 《西游记》D. 《三国演义》6.以下哪个城市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A. 北京B. 西安C. 上海D. 广州7.中国的国歌是哪首歌?()A. 《歌唱祖国》B. 《义勇军进行曲》C. 《奥运之歌》D. 《我爱你中国》8.以下哪个传统节日是中国特色节日?()A. 圣帕特里克节B. 感恩节C.清明节D. 万圣节9.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作品是以下哪个?()A. 故宫B. 斯图加特新城堡C. 站立自由国家古迹纪念碑D. 埃菲尔铁塔10.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什么?()A. 礼义廉耻B. 金钱至上C. 功名利禄D. 个人自由二、简答题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简要介绍一个你最喜欢的名著。

2.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3.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哪些与农民和农业相关的节日?简要介绍其中一个节日。

4.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贸易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有何影响?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和舞蹈在今天是否仍然有重要的地位?请阐述你的观点。

三、论述题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独具特色,深受世界各国的欣赏和认可。

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1. 语言文字方面2. 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方面3. 古代思想与哲学方面4. 艺术和文学方面5. 美食方面四、写作题请根据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谈谈你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库
1、孔子承继并发展了“周礼”的思想。这种承继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孟子对孔子的“仁”学的思想作了哪些发展?
3、为什么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荀子早就心领神会了孔子所说“义”的精妙内涵,注意到“制”与“宜”的辩证有机统一,故特别强调之。荀子的学生韩非得其精神,发展为“()”的思想。
6、孔、孟、荀构建的社会政治思想系统的核心精神,也是其终极价值取向和理想是以“()”为基础,实现“()”,进而“()”。
7、南宋陆九渊把儒家思孟之学与佛教禅宗结合,其学派被称为“心学”,是因为()。
5、停滞说:“停滞”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看法。这种看法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稳定的结构,缺少否定与扬弃的环节,因而就缺少西方文化那样的辩证发展的历史精神。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是停滞不前的。持此观点的西方人士以黑格尔、佩雷菲特为代表,前者认为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后者则进一步认为,直到现代,这种局面都没有改变,“简直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都带有乾隆帝国时的全部遗传信息。”
8、总体说,理学是以()为核心的精致的哲理化儒学。
9、经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门以()为研究内容和对象的学问。它始于孔子删定六经,战国时初具规模,两汉时大兴。唐为义疏之学,清为考据学和新今文经学。治经学者除对儒家经典阐发其思想外,还要诠释文字,考订名物典章制度,故又称训诂考据之学,或简称汉学。
10、《论语》中提出的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
8、宋明理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儒学的复兴,但究其实质,已无()的进取气象。
9、就统一形态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而论,包含儒道的先秦诸子各家都发挥了作用,但是,可以确认的是,()是一个基本的文化事实和文化机制。
10、文明是文化的可测量可表述的()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1..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由六大部分组成。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等);三是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西汉透光铜镜(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文明);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哲学,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著作,起始于中国的道教,中国化的佛教);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当时的人伦关系)。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1.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完美的人格特征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需要中国文化的氤氲化育。

而且,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的联系,各科知识门类之间互相交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又相辅相成。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工具,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我们与古人交流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给我们以无穷无尽的美的启迪和享受,成就斐然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对这片古老而又日日常新的国土心生敬意。

中国文化需要更新和建设,但决不能消失。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建国50多年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走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我们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

所以深刻认识和了解文化的历史及其现状,仍然是一项长远的任务。

数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

外来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吸取得还很不充分,但其负面影响已足够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忧虑。

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才能谈得上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是我们认清国情,加快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工作。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人文教育是什么呢?所谓人文教育,是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年轻一代,使受教育者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培养健全的人格,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人文教育是铸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美好未来。

因为中国文化概论包含着德育,智育,美育的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继承传统是我们每个人起码的义务,在此基础上创造新文化是我们的目的。

3.孔子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1)以“仁”为内在的思想核心“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最高概括和总结。

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

把仁由一个具体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抽象上升到了一个道德哲学概念,这是孔子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关于仁的内容我们在第十四章中细讲。

(2)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3)以“中庸”为辩证的思维方法(4)以“知、行、学、思”为其认识论4.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贡献(一)汉语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

因为有了语言文字,就会有文献记载,有文献记载则前人记录和总结的历史经验,包括政治、经济、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思想信仰和文化艺术等等,才得以直接传承给后人,并且经由一代代人的积累和发展,人类文明才会出现加速发展的局面。

另外,汉字表意的特点不仅使它在共同的地域传播中能够超越方言的局限,而且也使它在历时传承过程中超越语言的历史音变,商周的古文和由秦汉传下来的古书,我们依然能读得懂,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积累意义重大。

可以说没有汉语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汉语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

(二)汉语汉字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和战争一直持续不断,汉民族不断从各少数民族吸收其经济文化中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的母体,少数民族更是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不断汉化。

东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起北朝、金、元、明、清等独立政权达800多年,但是,他们自己的语言文字大部分都渐渐熔化在汉民族之中。

现在,汉语汉字基本上已经成为各民族间相互交往和交流的共同语言。

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也就是汉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过程,汉语对其他民族语言的同化,往往与对其他文化的同化有联系。

可以说,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中,汉语汉字一直发挥着统一工具的作用。

(三)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纽带。

同时,汉语汉字也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吸收其他语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

世界文明是在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汇合中发展的。

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汉语汉字,不仅对周边国家的语言和文字产生了影响,如日本的假名文字、朝鲜的谚文、越南的字喃,就是在仿照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文字。

而且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产生过深刻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凭借汉语汉字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中国先进的中医药学、天文历法、和器物文明流传到国外后,也对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进步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5.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之一。

所谓“因材施教”即根据教学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使学生各尽其才。

孔子是最早注意到这一方法并加以实施的教育家。

孔子注意到了学生的不同特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品德、才识等方面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孟子也强调因材施教,注意到了教学方式的变化,“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之者。

”后来的教育家如朱熹、王守仁都承继了这一优秀的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形式。

孔子在教学中对能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的学生大加赞扬,认为他们有独立钻研,自求自得的精神,孟子也很重视启发式教育,并形象地喻之为“引而不发,跃如也”其意是说,教师如同射手,引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态,以启发和诱导学生。

他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自得”的兴趣和能力,“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习与思考是学习过程中两个决定性环节。

孔子提出了学思并重的思想,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成为历代教育家一致赞同和普遍遵循的原则。

思孟学派在《中庸》一书中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思想,充分肯定了学、问、思、辩、行的相辅相成关系,发展了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

孟子尤其强调“思”的重要性,甚至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王充更重思考,说“唯精思之,虽大无难”。

朱熹重视读书和思考相结合,“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

王夫之说得更透彻“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这些主张都是对学、思辩证关系的精辟总结。

在温故与知新的关系上,古代教育家既重视时习温故,又不忽视探索新知识。

《论语》第一句话便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宋代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这种思想,认为“故”是“新”的基础,“新”是的“故”的发展。

“时习”能使其所学融会贯通,转化为技能并应用无穷。

他说“温故又要知新。

唯温故而不知新,故不是以为人师。

“三、循序渐进,由博返约中国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孔子的学生颜渊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表明孔子善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有步骤地学习。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把教学过程比作流水一样不分昼夜地前进,但在遇到坎坷时必须一个个的等水盈满才能继续前进,“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孟子还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比喻人受教育的时候,一方面要尽心耕耘,绝不可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切忌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后代的教育家普遍认识到,知识的累积,智力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由博返约是强调教学中正确处理广博与专精的关系。

孔子非常重视博学,又强调用一贯之道去驾驭广博的知识。

孟子提出学习深造的途径,不仅要博学而且还要善于由博返约。

荀子认为缺乏广博的知识,就失去了专精的基础,而没有专精的功夫就会散乱无章,一无所得。

王夫之认为,广与专、博与约不可偏废,由博返约,以约驭博,教学效果才可以提高。

四、长善救失,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就是长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要善于补救学生的缺点。

长善救失的教学思想是《礼记·学记》提出来。

《学记》说,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固步自封,畏难而退,“多、寡、易、止”是学生对待学习的不同心态,教师只有了解这些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

清代王夫之进一步就“多、寡、易、止”作了辨证的研究。

他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

“多、寡、易、止”各有弱点,但其中又有一定的积极因素,教师要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发扬优点,克服弱点。

中国古代教育家还强调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中首先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

教能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叫“教学相长”韩愈继承与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的思想,进而提出了“相互为师”的观点。

他一方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

他教人要向有专长的人学习,树立“能着为师”的观念。

五、言传身教,尊师爱生中国古代教育家大都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甘苦深有体会。

对教师的修养有明确的认识,对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也有很深的感受。

对于教师的条件和修养,古代教育家尤其重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要求教师事事处处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为学生的表率,这就是他说的“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他相信这种“无言之教”对学生影响和教育的威力是巨大的。

荀子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教师要有尊严,能使人敬服;二是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是教师需要具备有条有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反师说;四是了解精微的理论而且能解说清楚,可见古代对老师的标准是很严的。

6.书法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书法家一致认为:字体称为艺术要有两个条件,一求其形体之正确表达,以济实用,二求其赋予了形体以艺术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