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本科)复习资料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乃至塑造个人的精神风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一、儒家文化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儒家始终倡导仁爱之道,主张以“仁”为核心,提倡仁爱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孔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倡导仁爱之道,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3. 论语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共20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二、道家文化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施为,重视修身养性、养生保健,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和解脱。

2. 老子是谁?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其代表作。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德经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思想?《道德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有81章。

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思想,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足不辱”等。

三、佛家文化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解脱生死轮回,超脱尘世,追求涅槃。

2.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有何特点?《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主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哪些本土文化元素?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道教、儒家等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以上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考试复习整理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_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_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考题题型及要求:1.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2.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3.案例题(1题,30分)4.拓展题(2选1, 30分)复习重点:道德无为礼乐仁义兼爱名士外儒内法孝法隐琴棋书画意境茶中庸君子和恕恭敬佛禅市民文化洋务运动“五四”西学东渐《中国文化导论》资料一、单选题(按第一个字的拼音字母排列)A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2、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史记》)。

C3、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人本思想)。

5、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外儒内法)。

6、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宋元时期)。

7、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南方亚文化圈)。

8、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9、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蜕变时代)。

10、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洪秀全)。

D1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人的作为)。

13、“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宋代)。

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15、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董仲舒)。

1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F17、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东汉末年)。

1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两汉之际)。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1]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1]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绪论1、“文”的本意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先天的“质”相对。

人文指社会现象和规律,天文指自然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意是改易。

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和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分化”。

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多一点。

2、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3、中国经典的“文化”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是改造主观世界范畴,创造是改造客观世界范畴。

4、从总的方面看,文化的定义不外乎广义、狭义两种。

5、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

广义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3个要点:①广义文化与人类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综合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3、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的文化定义: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3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人类文化学,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6、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绪论:一、文化的涵义:1.中文的考察。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

如成语“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

化:“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改易,二是生成,三是造化。

主要是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渐进性(昆虫化蝴蝶、冰糕化了)改变。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2.西文的考察。

拉丁文culture原为V,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含义。

英文culture表示栽培、种植,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与中国“以文教化”接近。

比文化内涵更为宽广。

(二)文化的定义。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文化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

1.“自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不依赖与人而存在的自然界,二是人自身的自然。

2.“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东西。

3.“自然的人化”的实质性含义:(1)人对自然的改造。

(2)人自身的进化。

“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文化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化的传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文化通过贸易、宗教、教育等方式传入 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得中国文化面 临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 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造纸术、火药、 印刷术等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重视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占据重要地位,强调个人对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 信等美德,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
音乐与舞蹈
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歌、曲艺、戏曲等多种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著称。乐器如琴、筝、笛、 鼓等,风格各异,反映了中国各地的音乐文化特色。
舞蹈
中国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包括民族舞、古典舞、民间舞等。舞蹈动作注重身姿、手势和眼神的 表达,通过舞蹈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戏曲与曲艺
THANKS
感谢观看
自清末开始,中国进行了多次教 育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 系。
02
现代教育体系构成
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 教育等多个层次,注重科学知识 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03
教育发展现状与展 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教育 体系不断完善,但仍面临诸多挑 战和机遇。
06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传承
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统一期,秦始 皇统一六国,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 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 立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下列哪些物品?()A. 海南默氏P香蕉B. 挖耳勺C. 火箭D. 印刷术2.以下哪个国家与中国有共同的语言文字?()A. 日本B. 泰国C. 孟加拉国D. 英国3.以下哪个节日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A. 圣诞节B. 愚人节C.元旦D. 春节4.下列哪项属于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A. 面朝南B. 千里之外C. 天上人间D.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5.以下哪部作品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A. 《水浒传》B. 《红楼梦》C. 《西游记》D. 《三国演义》6.以下哪个城市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A. 北京B. 西安C. 上海D. 广州7.中国的国歌是哪首歌?()A. 《歌唱祖国》B. 《义勇军进行曲》C. 《奥运之歌》D. 《我爱你中国》8.以下哪个传统节日是中国特色节日?()A. 圣帕特里克节B. 感恩节C.清明节D. 万圣节9.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作品是以下哪个?()A. 故宫B. 斯图加特新城堡C. 站立自由国家古迹纪念碑D. 埃菲尔铁塔10.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什么?()A. 礼义廉耻B. 金钱至上C. 功名利禄D. 个人自由二、简答题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简要介绍一个你最喜欢的名著。

2.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3.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哪些与农民和农业相关的节日?简要介绍其中一个节日。

4.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贸易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有何影响?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和舞蹈在今天是否仍然有重要的地位?请阐述你的观点。

三、论述题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独具特色,深受世界各国的欣赏和认可。

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1. 语言文字方面2. 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方面3. 古代思想与哲学方面4. 艺术和文学方面5. 美食方面四、写作题请根据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感受,谈谈你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五常道德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指的是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义指的是正义和公平;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的是智慧和学识;信指的是诚实守信。

3. 孝道和家族伦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道和家族伦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孝道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道和无为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原则,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陀与佛教教义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的教义。

佛教教义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可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练兵多选题1、天人之辩的主要观点(ABCD )A、重人事,轻天道B、天道自然C、天人相分D、天人交相胜,还相用2、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ABC )A、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追求B、重言志,追求美善合一的审美旨趣C、圆融贯通的表现手法D、较强的功利性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ABCD )A、以人为本B、强大的延续力C、以和为贵D、重道德4、造成中国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原因主要有( ABCD )A、腐败的专制制度和残酷的经济剥削B、腐败专制的官僚政治C、禁海锁国,画牢自封D、文化专制,扼杀异端5、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ABCD )A、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B、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C、有助于祖国统一、振兴中华D、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6、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包括( ABD )A、实用功利性B、辨证整体性C、科学实践性D、经验直观性7、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ABCD )A、侧重于人生哲理的探讨B、哲学与政治、伦理含融不分C、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D、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较少做细部论证;注重对道理的直觉体悟,而较少做逻辑分析8、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ABCD )A、天台宗B、唯识宗C、华严宗D、净土宗9、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 ABCD )A、造纸术约在唐朝中期传入西亚,再到欧洲B、火药13、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很快被应用于军事C、中国美术、绘画、陶瓷对欧洲人来说不仅实用,而且是有价值的艺术品D、在学术思想方面,儒家思想由传教士传播到欧洲10、中国优秀的史学文化传统包括( ABCD )A、求实精神B、惩恶扬善的批判精神C、以史为鉴的经邦致用精神D、融贯诸学,吸纳百家的会通精神1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A、仁爱孝悌、谦和好礼B、诚信知报、精忠爱国C、克己奉公、修己独慎D、见利思义、勤俭廉正12、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有哪些方面( ABC )A、人君受命于天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效法天道,德刑并用D、经世致用13、四谛包括( ABCD )A、苦B、集C、灭D、道14、中国古代书法的特点( ACD )A、通过书法的点、划结构和章法表现形式美B、通过字的力度来展现神采美C、通过字的形态来展现神采美D、通过字的形、神表现书法家的精神美和时代特征15、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ACD )A、史著数量大为增加B、史学发展成熟期C、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D、史著种类繁多16、属于明代小说的是( BCD )A、蒲松龄《聊斋志异》B、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C、吴承恩《西游记》D、施耐庵《水浒传》17、《阳关三叠》是(ABCD )A、是唐代歌曲,歌词取自唐代诗人五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B、因诗中有"阳关"一词,又称"阳关曲",又因"西出阳关无故人"句重复三次,故称《阳关三叠》C、《阳关三叠》使原诗中抒发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加深挚、强烈,富于感染力D、著名诗人白居易赋诗赞道:“最忆阳关道,珍珠一串歌。

”18、明清实学经历的三个阶段为( ABC )A、明清之际的经世之学B、清中叶的乾嘉之学C、晚清的公羊之学D、清初的乾嘉之学19、儒教的基本思想是( ABCD )A、祖先崇拜B、圣贤崇拜C、天人合一D、宗教与政治、伦理的紧密结合20、关于〈齐民要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ABCD )A、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农书B、北魏时贾思勰编写C、全书10卷,92篇,11万多字D、提出了按照自然规律搞好农业生产的宝贵思想21、我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 ABCD )A、公元前14世纪,中国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B、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竹书纪年》、《春秋》中已开始记录天象的重要发现C、汉代,天文仪器有测日影的“圭表”,水运浑天仪D、几市、记时工具有“漏壶”,宇宙模型有盖天说、浑天说等22、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ABCD )A、将人格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的思想B、主张创造性学习的思想C、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D、重视社会教育的思想23、明清实学的思想有哪些特点( ABC )A、经世致用的精神B、实事求是的精神C、独立的批判精神与启蒙意识D、改革精神24、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精神包括( ABCD )A、“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B、“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C、“中庸”的美学风格D、抒情写意的艺术手法25、中国古代教育原则和方法( ABCD )A、因材施教B、启发诱导C、学思并重D、循序渐进26、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ABCD )A、中国古代史学在古代学术领域中地位崇高,成就巨大B、中国古代史著的数量相当可观C、中国古代史学历史记述系统、完整D、中国古代史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中国古代文明生生不息保持联系不断的纽带27、中国建筑艺术的特点( ABCD )A、以宫殿和都城规划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B、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C、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D、艺术风格特别重视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28、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有( ABCD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新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整理、选择、评价B、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既要微观剖析,又要宏观鸟瞰C、把握好史与论的关系D、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的关系。

29、书院的教学特色包括( ABCD )A、日常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结合B、崇尚学术争鸣C、书院学生自修为主,教师答疑为辅D、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30、宋明理学基本的伦理道德观( ABC )A、将理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B、奉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模式C、主张“存理灭欲”D、理气性命31、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总体特征包括( ABCD )A、突出教育的重要性B、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C、德智结合、突出德育的重要性D、注重启发主体的自觉性32、关于〈九章算术〉,正确的是( ABCD )A、成书于公元1世纪B、该书涉及到算术、初等代数、初等几何等方面的数学知识C、最早记录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D、被称为“中国算法”33、中国传统道德对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的现代意义( BD )A、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里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原则,对社会风气的好坏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B、职业除了技能与专业的要求外也还有道德方面的要求,这就是职业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关于职业道德的遗产也是非常丰富的。

C、中国传统道德仅仅制约着公共道德。

D、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社会,家庭生活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生活,所以,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中向来特别注重家庭道德的建设。

34、中国古代文论中“文”与“道”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ABCD )A、“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文”则处于从属地位B、“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对中国古代文学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C、“文以载道”关心政治、留意现实,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D、“文以载道”另与政治过于接近和过于急切的教化目的,使一部分古代文学作品在艺术上异常单调,使古代文学中往往以道德判断代替审美判断,影响了文学的审美价值35、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ABCD )A、发生在中唐时期B、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号召,以文体改革为中心C、以维护唐王朝统治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D、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36、中国传统宗教有那些特征( ABC )A、中国传统宗教不发达性B、中国传统宗教的实用性C、中国传统宗教的兼容性D、中国传统宗教的主观性37、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ABD )A、原始社会以及夏商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B、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期C、秦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期D、由秦朝到晚清的漫长发展里程是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由成熟走向繁荣,又从繁荣走向衰微以朝代为顺序,评述历史事件始末,并独立成篇的史书体裁,叫做( c )。

A、纪事本末体B、政书C、编年体D、纪传体期末练兵2 选择题1、世界上曾经有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媲美的文化类型,惟独(D )绵延数千年之久从未中断过。

A、古巴比伦文化B、古埃及文化C、古印度文化D、中国传统文化2、儒家文化把血缘亲情、家庭伦理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艺于一体的宗法礼教,(D )在其中居支配地位。

A、哲学B、宗教C、政治D、道德3、秦始皇接受( A )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

A、李斯B、商鞅C、韩非D、李悝4、“存礼灭欲”是(A )的一致主张。

A、宋明理学B、魏晋玄学C、明清实学D、汉代经学5、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体现了传统哲学( B )之辩。

A、名实之辩B、知行之辩C、形神之辩D、动静之辩6、宣扬孝谨第一,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清净无为是修道之本的道教教派是( B )。

A、正一道B、全真道C、大道教D、方仙道7、对清代文字狱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 )。

A 迫害知识分子的冤狱B 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C 因文字犯罪而被迫入狱D 为加强文化专制而建造的监狱8、“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英才是唐朝的( A )。

A、李白B、杜甫C、王勃D、白居易9、从西周共和元年( B )年起,中国就出现了编年史。

从此中国历史就有了持续不断的记载。

A 、公元前221年B 、公元前841年C 、公元前475D 、公元61810、《满江红》是宋代文人根据民族英雄(A )的《满江红》词所谱的曲子。

A、岳飞B、文天祥C、蔡文姬D、俞伯牙1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文学方面,(A )和诗经是杰出代表。

A、楚辞B、尚书C、春秋D、甘石星经12、商代文字记录材料主要是保存在甲骨、铜器、及其他器物的刻辞里,其中以(A )上的刻辞为最多。

A、甲骨B、铜器C、其他器物D、纸张13、( B )的“寡欲”、“养心”、“养气”的修养方法直接为宋明理学家所继承。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14、被后人奉为“亚圣”的是( C )。

A、董仲舒B、孔子C、孟子D、朱熹15、《孙子兵法》是(A )学派的经典著作。

A、兵家学派B、法家学派C、阴阳五行家学派D、名家学派16、( A )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命题。

A、荀子B、墨子C、庄子D、韩非子17、韩愈在《师说》中曾把师德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传统道德中( B )的要求。

A、公共道德B、职业道德C、家庭道德D、思想道德18、宋明新儒学的奠基者是(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