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三大改造农业改造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精选教案三篇

初中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精选教案三篇

初中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精选教案三篇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二课。

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

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精选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精选教案一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二课。

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

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养成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也有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他们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知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六、教学资源(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XX年12月。

(3)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9月。

《三大改造》教案完美版

《三大改造》教案完美版

《三大改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材处理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重点突破: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难点突破:利用实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以及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的分析、讲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讨论探究自主合作教法学法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进历史,最终走出历史。

课前预习1、了解对社会主义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的原因及其过程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及其形式。

3、三大改造是何时完成的?它有什么重要的影响?4、第三小3组的同学收集的史料编演历史剧《穷棒子办社》(一)回顾已学激发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建设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你有哪些收获呢?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一下吧。

(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K12学习】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K12学习】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过程。

从合作社的成功,意识到互相帮助、团队合作才是发展之道;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采取的“赎买方式”和公私合营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具体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②通过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明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分小组讨论,便于交流合作,发挥集体智慧。

②学生表演小品,做“历史中人”,有助于真正理解。

③学生小结所学内容,使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得到体现。

▲教学思路: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意义难点:赎买政策▲教学提纲: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农民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公有制手工业者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家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导入新课提问: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回答:是社会主义国家讲述:对,这是初二政治第一课的第一句话,也是我国现行宪法的第一句话: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中国是什么时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回答: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吧!回答:是1925年土地改革完成的时候吧!讲述:那么我们就来看看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么说的吧!“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也就是说,直到1954年,中国仍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那么到底是何时、又是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三大改造。

提问:这个标题缺少主语,通过阅读这一课的小标题,你们能找出本课是要讲三大什么的改造吗?回答:三大行业的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提问:那么“改造”又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是什么样的?要把它们改成什么样?为什么要改?改造前后有什么变化?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三大改造》篇1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2.能力: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4.情感、态度、价值观: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二.重点、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2.手段:多媒体四.教学过程1.导入:(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

(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

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

老师读)2.公私合营: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

(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

三大改造学案

三大改造学案

三大改造学案第5课三大改造【课标转述】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能够说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缘由、方法和结果,找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和方法。

2、知道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通过和同学探讨理解并说出三大改造的意义。

3、明白三大改造在历史背景下具有的乐观意义,同时用历史辩证主义思维思索问题,明白其不足之处。

【学习流程】活动一: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问题:1、阅读课本写出实行农业合作化的缘由。

2、为了实现农业合作化,国家实行了什么方法?结果如何?3、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的社会主义改造。

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与了。

4、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是。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即,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是。

活动二:通过和同学争论,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探究一: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分别实行了措施?什么时候改造进入高潮?探究二:三大改造什么时候基本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缺点?活动三:本课学问结构总结【检测反馈】1.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一项是()。

a.农业改造b.手工业改造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d.镇压2.下列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夫参与农村生产合作社b.在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c.到1957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d.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二、问答题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处于什么进展阶段?为什么?2、史料学习法学法指导: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史料是讨论历史的主要依据,教材中的一切观点都是由史料分析得来的。

因此,对于难以理解的历史概念、观点(包括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学习,可以结合史料进行分析理解。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优秀4篇)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优秀4篇)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优秀4篇)《三大改造》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

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

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三大改造教案

三大改造教案

三大改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大改造的概念及其历史背景。

2.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3.理解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三大改造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2.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如何分析三大改造的实施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三大改造的概念、内容和实施过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三大改造’吗?”2.简要介绍“三大改造”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讲授(30分钟)1.第一次土地改革:(1)时间背景:1949年至1952年。

(2)内容:实行耕者有其田、地主没收土地、土地国有化等措施,完成了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

(3)实施过程:通过群众运动、政策宣传等方式,推行土地改革。

同时,建立了农村人民公社,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集体化管理。

2.第二次土地改革:(1)时间背景:1955年至1956年。

(2)内容:对于一些原来分配不公的土地进行再分配,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3)实施过程:通过政策宣传和组织动员等方式,推行第二次土地改革。

同时,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并建立起了大型农村人民公社。

3.全民所有制改造:(1)时间背景:1956年至1957年。

(2)内容:将私营企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完成了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实施过程:通过政策宣传和组织动员等方式,推行全民所有制改造。

同时,建立起了大型国有企业,并加强了对企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20分钟)1.以钢铁工业为例,分析全民所有制改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以农村人民公社为例,分析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大改造农业改造教案

三大改造农业改造教案

三大改造农业改造教案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三大改造农业改造教案学习目标1 、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当时,个体农民平均每户只有十多亩耕地,贫雇农平均每户不足半头耕畜、半部犁,资金也很缺乏,根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又取得了什么效果?(二)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21——23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6分钟后,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1、什么是三大改造?包括哪三个方面?实质是什么?2、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远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三)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 点拨,检测。

1、思考题(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大改造的实质。

点名回答,教师总结。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2、思考题(2)引导: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必有性是什么?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点名回答。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改造农业改造教案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
三大改造农业改造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当时,个体农民平均每户只有十多亩耕地,贫雇农平均每户不足半头耕畜、半部犁,资金也很缺乏,根本无力抵御
自然灾害。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又取得了什么效果?
(二)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21——23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6分钟后,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什么是三大改造?包括哪三个方面?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远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是什么?
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作用?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
(三)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 点拨,检测。

1、思考题(1)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大改造的实质。

点名回答,教师总结。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
2、思考题(2)引导: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必有性是什么?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点名回答。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手工业者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它的主要形式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
3、思考题(3)要求学生掌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是实行赎买政策。

其主要形式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4、思考题(4)点名回答,教师总结。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的缺点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五) 巩固,练习。

三大改造农业改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自学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三大改造的形式。

本课的难点是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大宅门》片尾曲,学生听歌曲,导入新课。

教师:电视剧《大宅门》就是以同仁堂为原型的,北京同仁堂是首批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当时的历史情况如何呢?
二、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展示资料:
一位老人在去世前将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让他们每人把一根筷子折断。

三个儿子都很轻松地做到了。

然后,老人把三根筷子捆在一起,让三个儿子再试试。

这次,三个儿子都未能折断。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故事中的寓意和土改后农民经营方式的改变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阅读教材上的事例,了解农业改造的历史。

三、公私合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公私合营开始的时间。

设问:
在公私合营时采取了什么措施?
2、引导学生继续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探究如下问题:
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什么?
三大改造期间存在什么问题?
三大改造的实质?
四、动脑筋
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