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5课三大改造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doc

第5课三大改造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doc

XXXX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XXXXX年X月XXX 日
课题第5课三大改造课型新授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
技能
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
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
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
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
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
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
态度与价
值观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
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在过
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教学方法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共案)个性化补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
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大改造》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介绍了我国在1950年代进行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三大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三大改造的意义和过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于我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过程,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三大改造给我国带来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和过程,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内容和过程,三大改造的意义。

2.难点:让学生理解三大改造是如何改变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大改造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改造案例,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教材、案例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我国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三大改造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大改造的过程。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然后呈现三大改造的内容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改造案例,了解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三大改造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三大改造课程教学设计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学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世界观处于形成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比较感性,理性思维欠缺。

对于建国初的三大改造不是十分理解的。

三、重点难点1、三大改造的形式。

2、三大改造的实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三大改造》新课导入播放《大宅门》片尾曲导入新课,电视剧《大宅门》就是以同仁堂为原型拍摄的,北京同仁堂是首批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五课《三大改造》。

活动2【讲授】三大改造新授课农业改造提问:1、同学们呢,你们知道三大改造是哪三个方面吗?(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对其改造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自己的土地后,是不是就无忧无虑的呢?(出示幻灯片)3、王老头为什么要卖自己刚刚分到的土地?(同学们请结合教材23页第一段内容回答)。

4、农村中的这种情况对我国的农业、工业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5、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6、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怎样合作呢?(出示课件农民入社)7、农民入社后土地归谁?(出示课件)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_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_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 5 课三大改造1教课剖析一、学习目标:记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与政策二、学习要点:知道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学习难点:认识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弊端2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盘剥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别、落伍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可以知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实时指引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帮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渐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的优胜性,促进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上图反应的就是当时的情形,看他们面带笑脸,足见当时人们的热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解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教师叙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 )改造农业的原由2.读下边资料,剖析议论:我们党为何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资料:土地改革,广大民获得了土地,村生力从封建制度束下解放出来,生恢复和展起来了,但民大部分是靠人畜⋯⋯正因这样,今日生的展,有多困的条件限制了它,束了它。

——子恢《在全国第一次村工作会上的告》4.教提:同学合资料和教材第23 第一段剖析行改造的原由。

提示:苦民缺少生工具、金,以抵抗自然灾祸,不可以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可以使用先的机械化具。

影响生的展,品足不了国家工化建的需要,因此要行社会主改造。

5.教:土改达成后,民碰到了缺少生工具、金、水利和遭受自然灾祸等困;更肩负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困民不得不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

一家一的分别足不了国家工化建的需要。

走合作之路成在必行的道路。

(二 )、手工的改造1.提出:那么,怎样行改造呢?提示:主假如把分别的个体民起来,引他参加生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饶的社会主道路。

2.提出:看文片,本,改造的果是怎的。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进行的三大改造,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掌握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3.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改革。

2.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全面的理解。

2.对于三大改造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引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期的社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 政治改革•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提醒学生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探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通过相关资料、图片等多方位呈现孙中山思想。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它遵循的首要任务,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3. 经济改革•介绍新文化运动,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学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措施,包括引进、借鉴西方经验,改革海关税制等。

4. 文化改革•介绍“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

•分析中国文化改革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5. 课堂总结•总结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思考这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教学评估针对本次课程,考虑以下评估方式:1.课后完成一篇总结性文章,对本次内容进行梳理与回顾。

2.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品评,让学生从相互的观点中发现新的认知。

3.在考试或者考核中,通过选择题、填空题、问答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扩展在学生掌握本次历史课程的基础之上,还可以进行以下扩展环节:1.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部编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三大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他们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但对于复杂的历史问题还需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三大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三大改造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三大改造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收集与三大改造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大改造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大改造的过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三大改造》篇1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2.能力: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4.情感、态度、价值观: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二.重点、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2.手段:多媒体四.教学过程1.导入:(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

(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

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

老师读)2.公私合营: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

(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大改造》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三大改造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碰撞。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4.情感教育: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三大改造的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三大改造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大改造的过程,然后分组讨论,总结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三大改造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大改造》情景故事:李老汉的困惑
李老汉是贫苦农民,老伴早年过世,有一儿一女,和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怀对新生活的向往。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他得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指望着今后能过上好日子,但现实并非如此。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李老汉的生活,看看能不能帮助他解决一下实际困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困惑一:李老汉在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但是他很快发现靠自己单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也没有耕牛,更没有钱买种子。

后来好不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的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

欲哭无泪的李老汉为了活命,只得将土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种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思考:
1.李老汉为什么要卖地?——分散致贫,制约生产力。

2.怎么解决李老汉的困难?
(一)农业改造的原因
1.史料展示: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

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农村调查发现,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

1953年对湖北、湖
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发现,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走合作之路成为势在必行的道路。

(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1.教师提问: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提示: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有关农业合作化的图片
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说说农业改造的结果是怎样的。

提示: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李老汉的新生活:李老汉加入了生产合作社后,和其他社员一起齐心协力,埋头苦干,社里庄稼大丰收,李老汉分到了许多粮食,很快还清了高利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困惑二:李老汉的女儿从事纺织,只有一台织机,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生活艰难,回家诉苦后,你知道李老汉如何帮他出主意吗?】
4.教师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5.引导学生思考: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提示: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目标导学二:公私合营
【困惑三:李老汉的儿子在上海水泥厂当工人。

来信说:“爹,咱的合作社今年又丰收了吧!可儿子在上海水泥厂过得还很郁闷。

这家水泥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一个资本家开的工厂,现在都解放了,可是我们的劳动条件很差,工资很低,资本家还经常打骂、剥削工人,不给开工资。

为什么都解放了,资本家还能剥削我们工人呢?”】
思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资本家还能剥削工人?——工厂是资本家的,资本家说了算。

2.怎么消灭剥削呢?——把工厂变为国家的。

3.用什么手段将资本家的工厂变成国家的?
(一)对工商业的改造
1.教师过渡: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

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
2.史料解读:
材料一: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

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陈云在一届人大上的发言
材料二: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位资本家的肺腑之言
3.读课本和材料分组探讨:
(1)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提示:(1)1954年。

公私合营。

(2)1956年初。

(3)赎买政策。

【儿子又来信了:爹,咱社里又丰收了吧!我们厂里也好了,实行公私合营后,公方经理给俺们工人涨了工资和福利,干活的条件也好了,工人们现在干劲可大了!后来国家又把工厂买下来了,资本家每年拿定息,国家还给他们安排了工作,他们也挺满意。

我们还用原来的机器,现在产量都达到设计能力的40%了。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教师讲述: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思考: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请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提示:①积极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教师总结: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一些缺点,但是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白璧微瑕,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
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了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三、课堂总结
中国人民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们用鲜血铸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用自己的智慧来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中国历史的赞歌。

从农民自发组成合作社,依靠集体搞生产;身单力薄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他们不只是在“刺绣”,更是在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好未来。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各界代表,农民的喜悦,手工业者的幸福,工商业者的心悦诚服无不证明改造的正确性。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优点:上课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课堂衔接较好。

在课前做了一定的工作,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

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处理有失妥当,内容过多。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做到不断地思考,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