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性质-教案
4.2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温度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2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温度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1、结合图表资料,综合分析海水的温度的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图文资料,掌握区域内海水温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认知);3、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2、海水温度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难点分析】:海水温度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课件展示):P92课堂探究:2016年,我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进行了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
科学考察船航行至北极附近,考察队员们投放温盐仪,观测海水的温度、盐度。
提问:你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吗?“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为什么要观测海水的温度、盐度?(承转):了解海水的性质,对我们认识海洋、利用海洋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为我们海上航行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那海水性质有什么规律呢?本节内容将分别向我们讲述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基本特点及影响,本课时我们先来了解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
(二)新课讲授(指导学生看书,了解海水温度的概念及海水热量的来源)一、海水温度(师):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来源;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损失是海水的蒸发。
那海水的温度呈现出怎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其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学生活动):看图分析,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规律(问题探究一):读图分析,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学生分析回答):1、海洋表层水温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纬度因素)2、中低纬度地区,大洋西岸水温高于大洋东岸;中高纬度地区,大洋西岸水温低于大洋东岸。
(洋流因素)(问题探究二):读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1月份与8月份水温图,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3-2海水的性质(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2海水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三大海水性质的概念。
(2)理解影响三大海水性质的因素。
(3)掌握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时空分布规律。
(4)理解不同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纬度的海水温度分布图表,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2)通过世界海水盐度和密度分布图分析海水盐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总结主要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海水的性质存在的时空变化规律。
2.理解海水的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观看短片:《蓝色星球2》自然界中,没有什么地方会比大海更让人类心驰向往,那里狂野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充满无穷魅力,让人神魂颠倒。
人类奔向地球上面积最广阔,但又知之甚少的海洋,进行一次紧张激烈的探险。
从冰雪覆盖的极地海域到颜色变幻无穷的珊瑚岛礁;从风暴袭扰的大西洋到伸手不见五指、充满奇特物种的漆黑深海海底;人类体验海洋最为野性的一面,去认识那些令人惊异的新景观,匪夷所思的新生物物种。
【新课讲解】(一)海水的温度1.根据图一,海洋总体收入与支出是否相平衡?不同纬度的热量分布情况如何?该热量分布是否与图的温度变化相吻合?由此能得出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世界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2.根据我国夏季和冬季海洋等温线分布图(甲乙两图),能够得出什么结论?3.对比纬度相当的不同海区海水等温线分布,分别与其附近地区作比较,能得出什么样的分布规律?4.太平洋170°W附近纬度由高到低垂直方向上的水温有什么共同点?5.总结以上规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例图得出影像海水温度的其他因素:为什么南北半球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变化的幅度不同?根据分析得出结论:(1)对不同纬度海区,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水温由高纬向低纬递减。
3.2海水的性质教案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

海水的性质(2)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海水的基本性质,说明海水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海水的基本性质,分析海水盐度、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3.分析海水盐度、密度分布规律。
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水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海水盐度、密度分布规律原因分析。
学法指导二、海水盐度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是因为氯化钠(味咸)和氯化镁(味苦)是海水中主要的溶解盐类。
1、定义:海水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盐度通常用千分比表示,指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35‰。
2、影响因素:温度、蒸发量、降水量、入海径流、海域封闭程度、洋流等。
3、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
课堂思考:为什么全球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纬度带在副热带海区而不是在气温最高的赤道附近?(从区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方面说明)原因:副热带海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
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
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量也大,但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丰沛。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4、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晒盐:(条件:淤泥质海岸,晴天多)•长芦盐场——中国最大的盐场:沿岸为淤泥质海滩,滩涂宽阔;全年雨季短且降水集中;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有利于海盐生产•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地处平原海岸,夏季风的背风坡,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蒸发强烈,利于海盐生产(2)制碱:例如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
(3)盐度的稳定性影响海水养殖。
(4)随科技发展,海水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如海水淡化、冲厕、工业冷却水。
活动:P54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红海地处副热带,终年炎热干燥,蒸发旺盛;降水稀少;河流发育少,淡水注入量小;加之海域封闭,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波罗的海纬度较高,全年温和湿润,蒸发弱;降水较丰富;河流发育多,淡水注入量大;加之海域封闭,成为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
《海水的性质-海水的密度》参考教案

备课组名称高一地理周次发言时间本节教学内容3.2海水的密度本节教学内容分析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的密度的影响因素本节教学目标理解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
学会运用有关图示说明海水的密度分布特点,概括其分布规律,归纳其影响因素。
理解海水的密度与人们生产、生活的联系,增强人地协调意识。
本节教学重难点重点:海水的密度的影响因素难点:海水的密度的分布规律本节内容教学方法讲授法本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一课时)导入: 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年“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 300米深的海底,艇上129名船员全部遇难。
这是世界上第一艘失事的核潜艇。
关于该艇的失事原因有诸多猜测,其中之一认为该艇在水下遭遇了“海中断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国海军潜艇都经历过“海中断崖”事件。
思考:你知道“海中断崖”是怎么回事吗?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有时候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
潜艇如果遭遇“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可能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造成艇毁人亡。
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密度。
一、海水的密度•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单位是kg/m³或g/cm³。
•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
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海水深度越深,密度越大。
结合下图“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你发现了哪些规律?你知道原因吗?从水平分布看,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赤道海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表层海水密度最小。
极地海区→海水结冰、盐度较高→表层海水密度最大。
近海沿岸密度小,海区中央密度大,河口地区密度最小。
——海水密度的变化主要受于海水温度影响,其次受盐度影响,赤道地区温度高、盐度低,因此密度较小,副热带海域,温度高,盐度也高,密度较大,极地地区,温度低,海水结冰导致盐度较高,密度最大。
高中化学海水性质教案

高中化学海水性质教案
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能够理解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水的成分和性质。
2.掌握海水的盐度变化规律。
3.了解海水的密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2.海水盐度的测定方法。
3.海水的密度计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海水样品和实验器材。
2.准备PPT或教材资料。
3.准备相关实验操作流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海洋的照片或视频,引入海水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海水性质的兴趣。
二、讲解海水的成分和性质(10分钟)
1.介绍海水的主要成分,包括水、盐、氧气、二氧化碳等。
2.讲解海水中盐度的含量和变化规律。
3.解释海水中盐度的影响因素,如海水蒸发、降雨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让学生实际操作测定海水的盐度。
2.让学生计算海水的密度,了解密度与盐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讨论(10分钟)
1.回顾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2.与学生讨论海水的盐度和密度对海洋生物和气候的影响。
3.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海水性质的作业,如计算海水密度等。
六、结束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海水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海洋环境保护,做一个爱护海洋的好公民。
感谢大家的参与,下节课再见!。
4.2海水的性质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图文资料掌握海水温度的水平与垂直变化、时间变化规律。
(地理实践力)2.结合图表文字材料探究海水温度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自然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4.通过海水温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教学重难点1.通过图文资料掌握海水温度的水平与垂直变化、时间变化规律2.结合图表文字材料探究海水温度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3.等温线的判读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播放视频:警钟已敲响,电影《后天》的预言或将实现。
2004年热播的美国电影《后天》讲述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温度的异常,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毁灭性的灾害故事,你认为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吗?(通过视频与提问,提高学生的学思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新课讲授海水温度一、海水热量的收支状况1、海水热量收入:太阳辐射(主)海水热量支出:海水蒸发(主)注意海洋与陆地比较有何不同?答:陆地地面热量支出主要方式是地面辐射。
(联系旧知识,理解突破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一年中,全球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但不同海区、不同季节热量收支不平衡。
不同季节:如冬季到夏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上升。
夏季到冬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下降。
二、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1、水平分布同一海区:夏季高,冬季低。
(太阳辐射)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太阳辐射)【小组合作探究】1、南北半球海域等温线变化有何不同,试分析原因。
2、北太平洋30°N附近大洋东岸和西岸等温线分布有何不同,试分析原因。
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北半球等温线更弯曲(海陆分布)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经过海区大于寒流经过海区。
(洋流)2.垂直分布【小组合作探究】上层海水——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为什么?)深层海水(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保持低温状态(为什么?)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导热率很低。
微专题 海水的性质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题目微专题2 海水的性质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1.结合图表资料,理解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2.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总结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分析海水性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1.理解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主要因素。
2.归纳总结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课堂主讲内容(项目)课前提问:1.洋流的分布规律?2.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新课导入: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300米深得海底,潜艇上129名船员全部遇难,后来许多专家认为该潜艇当时在水下遭遇了“海上断崖”,而这次事件并不是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国海军潜艇都经历过“海中断崖”事件。
1.你知道“海上断崖”是怎么回事吗?2.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概念: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主要靠海水蒸发消耗热量。
2.分布规律(1)垂直分布规律:项目变化规律总体趋势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深度差异1 000米以上,随深度变化幅度很大1 000米以下,随深度变化幅度很小(2)水平分布规律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同一季节由低纬向高纬度递减同一海区夏季水温普遍高于冬季集体研讨情况记录个人课堂活动设计学生活动3.影响因素:季节、纬度、水深4.影响:(1)影响海洋生物: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2)影响海洋运输:冰封海域航行时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3)影响气候特征:从全球尺度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从区域尺度说,影响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二、海水的盐度1.概念: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自然科学实验教案:探究海洋的物理性质

自然科学实验教案:探究海洋的物理性质。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海洋的物理特性,深入了解海洋的成分、温度、密度和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理1.海水的成分海水是由水和一些气体以及各种无机和有机物质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无机物质包括钠氯化物、硫酸盐和碳酸盐。
2.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温度和盐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当海水的盐度和温度增加时,海水的密度也会增加。
另外,海水的密度还会受到海水所处的深度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3.海水的温度海水的温度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
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它们共同影响着海洋的物理和生态系统。
4.海水的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的压力也会增加。
同时,海洋中存在着海底山脉、海沟等地质构造,也会影响海水的流动和压力分布。
三、实验步骤1.制备海水模拟液将海盐加入温水,搅拌至海盐完全溶解,即制得海水模拟液。
2.测量海水模拟液的密度和盐度将海水模拟液倒入密度计中,记录下密度计的读数。
再将海水模拟液倒入盐度计中,记录下盐度计的读数。
3.测量海水的温度和压力使用温度计测量海水的温度,并使用深度计测量海水所处的深度,从而计算出海水的压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海水模拟液的密度和盐度。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温度计和深度计测量出海水的温度和压力。
我们可以将密度和盐度的关系绘制成图表,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深度和地理位置的海水的密度、温度和压力等参数,了解海洋的物理特性和生态条件。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海洋的物理特性,并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五、实验思考1.通过本次实验,你了解了哪些关于海洋物理学的知识?2.你认为掌握海洋的物理特性对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生活有何意义?3.是否有其他实验方法可以更好地探究海洋的物理性质?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实验,我们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海洋的物理性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重要的自然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分析。
总结规律,得出主要影响因素。
小组互动探究一:阅读课本P50思考题(中高纬度1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如何变化?),以小组为单位,分点作答,建立框架,同时小组长记录讨论过程。
学生通过对生活实践的理解和分析,从感性的认识层面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面。
小组互动探究二:阅读课本P54活动题(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分点作答,建立框架,同时小组长记录讨论过程。
阅读并分析图表
学生通过对生活实践的理解和分析,从感性的认识层面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层面。
从事例表象入手深入分析,阅读课本P55,找出原因,得出结论。
自读“自学窗”,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