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临床TIA

合集下载

【精品】神经内科TIA标准化医嘱

【精品】神经内科TIA标准化医嘱
利尿降压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硝普纳、硝酸甘油、肼苯哒嗪)(根据血压调节)
双下肢动静脉超声(可选)心源自超声(可选)TCD(可选)
请相关科室会诊(必要时)
抑酸药物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根据病情选择)
抗凝血酶Ⅲ(可选)
ABCD评分
NS 250-500ml
法舒地尔60mg ivgtt qd(备选)
NS 250-500ml
桂哌齐特240mg ivgtt qd(备选)
头颅CT
胸部正侧位片
心电图
颈动脉超声
低分子右旋糖苷(备选)
羟乙基淀粉(备选)
头颅MRI(MRA)
CTA(可选)
DSA(可选)
头颅CT(必要时复查)
凝血四项
抗“o”、类风湿因子
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风湿检查
NS 250-500ml
灯盏细辛30ml ivgtt qd(备选)
NS 250-500ml
奥扎格雷800mg ivgtt qd(备选)
NS 250-500ml
丹参川芎嗪10mg ivgtt qd(备选)
游离甲功三项(可选)
血沉(可选)
抗心磷脂抗体(可选)
巴曲酶(备选)
尿激酶(备选)
rtPA(备选)
降糖药物:
磺脲类(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本脲等),非磺脲类(那格列奈、瑞格列奈),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格列酮类(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双胍类(苯乙双胍、二甲双胍)以及胰岛素类(根据血糖调节)
降脂
他汀类:阿托伐他汀钙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频发型TIA的临床观察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频发型TIA的临床观察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频发型TIA的临床观察作为一名患有频发型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我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突发晕厥和短暂意识丧失,这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然而,幸运的是,我在医生的建议下尝试了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治疗,我惊喜地发现我的病情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我首次听说丁苯酞注射液是在一次与医生的交谈中。

医生告诉我,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神经保护剂,通过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保护神经细胞,从而减轻脑缺血的症状。

尽管我对这种药物并不了解,但我还是决定尝试一下,毕竟这是我摆脱疾病困扰的唯一希望。

在开始使用丁苯酞注射液之前,我需要进行一些常规的检查,以确认我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使用这种药物。

医生告诉我,丁苯酞注射液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对药物的反应都是不同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的变化。

我开始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每天一次,连续使用了一个疗程。

在使用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每三天就会去医院进行一次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以确保药物对我的身体没有产生不良影响。

在使用丁苯酞注射液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

原本频繁的晕厥和意识丧失的次数明显减少,而且我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力也得到了提升。

这些变化让我对自己康复的信心大增,我也开始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再次前往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

医生告诉我,我的TIA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而且脑部的血流状况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这些成果让我欣喜若狂,我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够有效治疗我的病情的药物。

如今,我已经摆脱了频发型TIA的困扰,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我深知,这是丁苯酞注射液带给我的新生,让我重新找回了健康的生活。

在此,我想以我个人的经历告诉那些同样受到TIA困扰的朋友们,不要失去信心,丁苯酞注射液或许也能为你们带来康复的希望。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我一直在关注着丁苯酞注射液在治疗频发型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方面的临床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疗规范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疗规范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疗规范一、目的用于规范神经内科工作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处置。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神经内科工作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处置。

三、内容1.诊断依据:临床特点1.1.1、年龄、性别:TIA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1.1.2、TIA的临床特点:(1)发病突然;(2)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3)持续时刻短暂,一样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最长不超过24小时;(4)恢复完全,不遗留意经功能缺损体征;(5)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1.1.3、TIA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取决于受累血管的散布。

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多表现为单眼(同侧)或大脑半球症状。

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矇、雾视、视野中有黑点、或有时眼前有阴影摇晃光线减少。

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脸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能够显现言语困难(失语)和认知及行为功能的改变。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通常表现为眩晕、头晕、构音障碍、跌到发作、共济失调、异样的眼球运动、复视、交叉性运动或感觉障碍、偏盲或双侧视力丧失。

注意临床孤立的眩晕、头晕、或恶心很少是由TIA引发。

椎-基底动脉缺血的患者可能有短暂的眩晕发作,但需同时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较少显现晕厥、头痛、尿便失禁、嗜睡、经历缺失或癫痫等症状。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确信或排除可能需要特殊医治的TIA的病因,并寻觅可改善的危险因素和判定预后。

1.2.1、头颅CT和MRI头颅CT有助于排除与TIA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

头颅MRI的阳性率更高,可是临床并非主张常规应用MRI进行筛查。

1.2.2、超声检查(1)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患者的一个大体检查手腕,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

但其对轻中度动脉狭小的临床价值较低,也无法分辨严峻的狭小和完全颈动脉阻塞。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觉颅内大血管狭小的有力手腕。

能发觉严峻的颅内血管狭小、判定侧支循环情形、进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

神经内科5个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5个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 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照。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第一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二级预防指南( 2010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2010 )。

1.起病忽然,快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半连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 1 小时内恢复,但可频频发生。

3.除外癫痫。

4.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二级预防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 2010 )。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拟订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齐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生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要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小并达到介入标准者予经皮血管内成形术(支架成形术或球囊扩充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时期不需要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惯例、尿惯例;(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3)心电图;头颅 MRI 或 CT ,颈部血管超声。

2.依据详细状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同型半胱氨酸、TCD,CTA、MRA或 DSA ,心脏彩超、胸部X 线平片。

ABCD2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应用

ABCD2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应用

ABCD2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应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TIA发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为脑梗死的预警信号,临床上应将TIA作为神经内科急症进行处理,并开始正规的二级预防。

本临床研究运用ABCD2评分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探讨其短期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事件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2006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2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49~80岁,平均68±5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

TIA发作时符合以下标准:①突然发作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无后遗症,且排除其他血管因素;②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无出血、占位及可以解释临床症状的其他病灶。

排除标准:①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24小时不能完全缓解;②头颅CT和(或)MRI证实为颅内出血、感染、占位等。

TIA发作时主要临床表现:单侧肢体乏力50例,单肢乏力10例,失语20例,肢体乏力合并失语40例,偏侧肢体麻木15例,少数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5~90分钟,所有患者在确诊为TIA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方法:ABCD2评分及危险程度分组[2]:①年龄≥60岁(1分);②TIA发作后的首次血压,收缩压≥140mmHg(1分)或舒张压≥90mmHg(1分);③偏侧肢体无力(2分),失语(1分),单肢无力(1分),偏侧肢体麻木(1分);④TIA症状持续时间≥60分钟(2分),≤60分钟(1分);⑤糖尿病(1分)。

总分7分。

评分0~3分为低度危险组,4~5分为中度危险组,6~7分为高度危险组。

影像学资料均为住院期间的影像资料,其中109例行头颅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

本组全部患者就诊时即进行ABCD2评分。

终点事件观察时间:所有患者终点事件为脑梗死发生,以TIA后第7天、第28天为观察点。

tia检查方法

tia检查方法

tia检查方法
TIA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一般有以下检查:包括心电图、全血细胞计数、血电解质、肾功能及血糖和血脂测定。

2. 血管检查:包括CT血管成像(简称CT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简称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简称DSA)等。

此外,也可行颈动脉血管超
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简称TCD)检查,以发现颅内外大血管病变。

易损
斑块的检查:包括颈部血管超声、血管内超声、高分辨MRI及TCD微栓子监测等。

3. 心脏评估:疑为性微栓子栓塞时,或>45岁患者颈部和脑血管检查及血
液学筛选未能明确病因者,应尽快进行心脏检查。

4. 监测项目:监测治疗前、后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治疗后TIA发作的例数、发作停止时间。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TIA的检查方法,建议咨询神经内科医生获取帮助。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说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说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叫易继龙,是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神经内科医生。

从事临床医学工作,身系人民大众健康。

虽然身处严峻的医疗环境,我亦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

十余年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面对病患,仍不改初心。

而今通过参加教师资格的学习与考试,有望成为一名医学院校的高校教师,想到我的学生也将走上治病救人的工作,更是不能有丝毫马虎。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神经病学》(主编王维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5版)第八章“脑血管疾病”第三节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安排授课时间为1个学时,(45分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思想、多媒体课件设计、教法学法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有重要作用,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其它课程的学习。

同时神经病学的系统学习也是神经专科医生的必经之路。

而脑血管疾病属神经系统的常见多发病,起病往往急骤,表现常常重危,预后可能给患者带来致死或致残后果。

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三大致死病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缺损。

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TIA是神经科的急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几率高达24%-29%。

因此应当给与足够的重视,及早诊断治疗可有效避免TIA发展为脑卒中。

本课讨论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血管疾病”一章的第三节。

主要内容是关于TIA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辅检、诊断与鉴别以及治疗和预后。

25例脑血管病后TIA与79例TIA临床分析

25例脑血管病后TIA与79例TIA临床分析

DOI :10.16662/ki.1674-0742.2017.24.055临床医学 -------------2017 NO.24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25例脑血管病后T IA 与79例TIA 临床分析黄平通州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通226300[摘要]目的比较该地区脑血管病后T IA 患者及初发T IA 患者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重视程度。

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6月一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25例脑血管病后T IA 病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收治的79例初发T IA 病例作为对 照组。

观察血压、血糖、血脂、房颤、发病至就诊时间、磁共振改变。

结果脑血管病后T IA 组收缩压(139.24±17.70) m m H g 、低密度脂蛋白(2.32±0.79)m m ol/L 、发病至就诊时间(5.28±7.19)h 均显著低于初发T IA 组(P <0.01或P <0.05), 两组磁共振软化灶检出率分别为76.00%与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脑血管病后T IA 患者中,症状持 续时间<1 h 者19例,占总数的76.00<%,症状持续时间1耀6 h 之间者4例(16.00%c ),T IA 持续时间>6 h 者2例(8.00%c );初发T IA 患者中,症状持续时间<1 h 者57例,占总数的72.15%,症状持续时间1耀6 h 之间者17例(21.52%),症状持 续时间>6 h 者5例(6.33%)。

两组T IA 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与患者的转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结论临床上应对 初发T IA 与脑血管病后T IA 区别性危险因素进行重点排查,治疗提供时间保障;同时,也表明要应进一步加强该地区脑血管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宣教,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2010》。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ESSEN评分,ABCD2评分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他汀类药物治疗。

4.心源性、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

5.低灌注所致者可扩容治疗。

6.根据病人情况选择一种活血化淤中药治疗。

6.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7.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四项。

(3)胸片/胸透、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TCD/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大便常规、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Ⅲ,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1.抗凝药物:排除抗凝治疗禁忌症后可给予①低分子肝素。

②口服华法令。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等;高危病人必要时可给双抗治疗。

3.可予他汀类降血脂药,对有颅内外大动脉硬化性易损斑块或动
脉源性TIA可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法他汀、辛伐他汀等。

4.低灌注所致TIA可给扩容药物治疗。

5.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活血化淤,改善循环的中药制剂:疏血通、苦碟子等。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明确,反复发作并且有介入手术指征者进一步介入治疗,转入相应治疗路径。

5.若住院期间转为脑梗塞者转入脑梗塞临床路径。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