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讲座

04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方法
理论学习
总结词
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详细描述
通过理论学习,学员可以系统地 了解中医护理技术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的实践操作 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操作
总结词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详细描述
实践操作是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的重要 环节,学员通过模拟操作、角色扮演 等方式,亲身体验并掌握各种中医护 理技术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智能化发展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提升中医护理技术操 作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操作效率 和准确性。
多元化发展
结合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和现代医学 理念,发展出更多元化的护理技术, 满足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规范化发展
制定和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加强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规范性 和安全性。
中医护理技术在国际的传播与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沟通
加强与国际中医护理界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际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技术,推 动中医护理技术的国际化发展。
加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促进中 医护理技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应用。
传播与推广
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等形式,向国 际社会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提高其在 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医儿科护理技术操作以安全、简便、有效为原则,通过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技术手段,缓解儿科 疾病症状,促进患儿康复。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护理技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手段安全有效,可缓解小儿感 冒、咳嗽等症状,提高患儿免疫力,促进康复。同时,中医儿科护理还强调饮食调理和日常保健,帮 助患儿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康复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在康复期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 帮助患者恢复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

在刮痧过程中,应与患 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 解其感受和需求,给予 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同时,应向患者解释 刮痧的原理和作用,消 除其紧张和恐惧情绪。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VS
作用机制
通过刮痧板的刺激作用,使局部皮肤发红 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 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其 适应证广泛,可用于内、外、妇、儿科的 多种病症及美容、保健领域。
常见刮痧方法介绍与操作演示
常见刮痧方法
直接刮法、间接刮法、点按法、揉刮法、角 刮法、边刮法等。
操作演示
以直接刮法为例,首先选择合适的刮痧板和 刮痧油,在需要刮痧的部位涂抹适量的刮痧 油,然后用刮痧板倾斜45度角,由上至下 、由内向外单向刮拭,每个部位刮拭20-30 次,以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或斑块为度。
以毫针刺法为例,操作前需消毒穴位 皮肤,持针者以押手固定穴位,刺手 持针进针,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刺 激穴位,得气后留针一定时间,最后 缓慢出针。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
针灸前准备
了解患者病情、体质及局部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具和刺激方法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针灸中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晕针、滞针、弯针等异常情况,应及时 处理。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能够针对患者 的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法, 从而调节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促进 患者的康复。
提高护理质量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具有独特的优 势,如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副作用 小等,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 的多样化需求。
适用范围及对象
适用范围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期护理,如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各个领域。
了解生活习惯和饮食偏好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包含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高热:包括中暑、中风、神昏等高热症状的护理。
3.痛证:包括各种疼痛症状的护理。
4.暴泻:包括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5.脱证:包括晕厥、昏迷等意识障碍的护理。
6.中药中毒:包括中药过量、误用等中毒症状的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风温:包括感冒、咳嗽等风寒热症状的护理。
3.内伤发热:包括内伤、发热等症状的护理。
4.胃痛:包括胃痛、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的护理。
5.黄疸:包括各种黄疸症状的护理。
6.水肿:包括水肿、淋证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疖、疔、痈、发、丹毒、疔疮、走黄等皮肤疾病的护理。
4.窦道、压疮、脱疽等伤口护理。
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产前、产后的护理。
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4.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等妇科疾病的护理。
5.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小产、滑胎、异位妊娠等孕产妇的护理。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肺炎、喘嗽、鹅口疮、泄泻、疳证、惊风、痫证、水肿、麻疹、水痘、痄腮、顿咳、小儿暑温、疫毒痢、遗尿、紫癜等儿科疾病的护理。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痔、肛痈、肛漏、肛裂、脱肛、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的护理。
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规程完整
一、概述
中医护理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方式,操作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因此掌握其中的基本操作技术规程非常重要。
二、操作技术规程
以下是中医护理的基本操作技术规程:
1. 按摩手法:包括推、揉、捏、按、拍、抖、点、搓等手法,按照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手法进行按摩。
2. 刮痧:使用瓷勺、牛角刮痧板等工具,刮痧可以改善新陈代谢,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等。
3. 拔罐:将玻璃杯或者其他材质杯倒置于皮肤表面,通过加热或者吸气等方法在杯内形成负压,起到通经活络、化瘀祛湿、散寒止痛等作用。
4. 灸法:使用艾绒或者其他材料,燃烧放烟熏制或者直接烧灼皮肤,起到温通经脉、化湿、祛寒、疏通腧穴等作用。
5. 针灸:采用麻衣针等细针刺入穴位,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前洗手并消毒,确保操作环境卫生。
2. 针灸、拔罐、灸法操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望、闻、问、切四诊作为判断的依据。
3. 操作时力度要适宜,不能过度用力。
4. 操作前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并询问患者的医疗史。
四、总结
中医护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需要操作者具备
专业技能并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操作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注意卫生环境,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操作技术规程,确保患者安全,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一、前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是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是中医护理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和规范。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安全操作规程1.1 确保工作场所的清洁整洁,保持空气流通。
1.2 使用中医护理器械前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1.3 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杜绝不规范操作和违章操作。
2. 技术操作规程2.1 按照中医护理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证操作技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2 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观察和处理。
3. 沟通协调规程3.1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协助患者合理安排护理。
3.2 与医疗团队进行良好的沟通协作,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
4. 知识技能规程4.1 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4.2 遵守中医护理的伦理规范和职业规范,严守护患尊严。
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 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1 操作准确性:技术操作是否符合中医护理操作标准和规范。
1.2 操作熟练度:对操作仪器和器材是否熟练掌握和运用。
1.3 操作效果:操作后是否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
2. 沟通协调评分标准2.1 与患者沟通:是否能有效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
2.2 与医疗团队协调:是否能与医疗团队有效沟通协作,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安全操作评分标准3.1 操作安全性:操作过程中是否注意安全细节,保障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3.2 事故处理:遇到突发情况时,是否能迅速、果断地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对于中医护理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个人认为,严格遵守规程和评分标准,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要求。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严格遵循规定的操作流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一艾条炙【目的】:预防或治疗某些痹症,如头痛、心悸,温通经脉,消瘀散结,升阳举陷,回阳固悦,预防保健。
【作用原理】:用艾绒制成的艾条烧灼或熏烤体表穴位或患部,通过激发经气,加强气血运行,从而使痹阻、壅滞的经络疏通,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风湿病、外伤、瘀血、痛经、颈肩腰腿痛【禁忌症】:孕妇的小腹,腰骶部等。
【注意事项】:1、室内温度要求适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根据病情及部位采取适当的方法2、施灸程序一般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3、根据施灸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艾条4、施灸处一般局部红润不处理,切忌在灸后用力摩擦,若灸处出现小水泡让其自行吸收5、施灸时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及损及衣物6、对于过激、过饱、过劳、醉酒、情绪激动者不宜立即施灸【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茵纱布缸、艾条、打火机、弯盘、灭火小口瓶、酒精灯、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步骤】1、着装整齐。
2、转抄医嘱并核对。
3、携治疗单到病房核对床号、床尾卡并解释如×床×××小组你好!我是今天的当班护士×××,因为最近外感风寒,引起了胃部不适现在遵医嘱给你进行一个艾条炙,这样可以祛风散寒,缓解胃部不适的效果,请问你需要解大、大小便吗?今天艾条炙的部位在内关穴,在手上,请将手伸出来(检查局部皮肤:完好无破损)你先休息一下,我去准备用物,马上过来。
4、回治疗室,六步洗手法洗手,带口罩。
5、准备用物并检查:无菌纱布缸、95%酒精灯、灭火小口瓶、弯盘、打火机、艾条(治疗单、笔)推治疗车至病房。
6、对床尾卡:例如:×床的×××小姐你好,请问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的我现在给你艾条炙,请你配合,请将手伸出来(定位:腕横纹线上三指,两肌腱中点,按压穴位)×××小姐会有像麻的感觉吗?“有”。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标准

中医八项护理技能操作一、耳穴埋豆(耳针法)(一)、定义耳穴埋豆是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在耳部一定穴位上,通过间断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为目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证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四)护理及注意事项1 在压豆及留豆刺激期间,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痛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头疼、头晕等不适情况。
2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如留豆期间局部皮肤发红,应及时处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表耳针法(耳穴埋豆)操作评分标准检查时间:年月日二、艾条灸法(一)、定义艾条灸法是将纯净的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目标1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 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证.1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1 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表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检查时间:年月日三、拔火罐法(一)、定义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二)、目标1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三)、禁忌证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中医护理技术

针灸: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
筋络氧疗
通筋活络
促进代谢
针刺 吸氧
调畅气血 调和阴阳
适应症: ※ 脑源性疾病,如瘫痪、麻木、失语、眩 晕、耳鸣、舞蹈病等等; ※ 神志类疾病,如焦虑、抑郁、失眠等。
..
文献记载
※ 治疗焦虑抑郁 ※ 治疗神经症 ※ 治疗胃肠神经症 ※ 治疗亚健康状态
常用穴位
焦 虑: 内关穴、印堂穴、百会穴、神庭穴、肝俞穴、 足三里穴、脾俞穴、期门穴。
内科 肿瘤科
呼吸科
风湿科
冬病夏治 穴位贴敷
骨科 儿科
脾胃科
针灸科
耳鼻喉
21500 190
扶阳罐
扶阳罐
将热能、磁能、红外线的同步导入,透过人体皮肤组织,产 生谐振,能量被生物细胞所吸收,引起组织的温热效应,活化细 胞组织,激发脏器功能,用以排毒祛瘀、驱寒祛湿,宣通瘀结的 经络、温补亏损的阳气。
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
二 阳气在生命过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阳气者 ,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它具有温 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主 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功能。 所以阳气在生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阳气虚 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 力下降。 也就是说,阳气虚衰,机体的抗病能力 就会下降。冬病夏治就是根据“春夏养阳”的原 则派生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协助 患者取舒适体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9)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 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 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 ②耳聋、耳鸣、耳等 耳疾。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10)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 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11)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 1横指处。 主治: 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 疾、便秘等胃肠病证; ②下肢痿痹; ③癫狂等 神志病; 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 ⑤虚劳诸 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12)劳宫 定位:掌心横纹中,第2、 3掌骨中间。简便取穴法:握掌,中指尖下是穴。 主治: ①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 ②心痛、烦闷、癫狂等神志疾患; ③口疮、 口臭; ④鹅掌风。
项目一 腧穴
1 腧穴常识
(3)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以下3个特点: ①近治作用; ②远治作用; ③特殊作用。
项目一 腧穴
1 腧穴常识
(4)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主要指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
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大 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 分部主治为主。
项目一 腧穴
1 腧穴常识
(2) 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
穴、阿是穴3类。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称 为“特定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 外,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根据其不同的 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 穴、原穴、络穴、背俞穴、下合穴、郄穴、募穴、 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共10类。
2 常用腧穴
(7) 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主治: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②热病; ③高血压; ④癫狂; ⑤腹痛、 吐泻等肠胃病证; 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⑦瘾疹、湿疹、瘰 疬等皮肤、外科疾病。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8)承泣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①眼睑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 ②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3)孔最 定位:在前臂前区,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 主治: 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②肘臂挛痛。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4)太渊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 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 ②无脉证; ③腕臂痛。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项目二 针刺法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任务六
毫针法 电针法 皮内针法 水针法 皮肤针法 耳针法
项目一 腧穴
项目三 灸法
任务一 艾条灸法 任务二 艾柱灸法 任务三 温针灸法
项目四 拔罐法
项目五 刮痧法
第十章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项目八 火疗法
项目七 蜡疗法
项目六 穴位按摩法
任务一 敷药法 任务二 贴药法 任务三 熏洗法 任务四 湿敷法 任务五 药熨法 任务六 涂药法 任务七 换药法 任务八 热奄包法 任务九 全身药浴法 任务十 中药保留灌肠法 任务十一 中药离子导入法 任务十二 中药泡足法 任务十三 坐药法 任务十四 喷雾法 任务十五 浸渍法
项目九 中药外治法
学习目标
1 识记常用腧穴。 2 理解腧穴常识。 3 学会运用各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开展中医护
理工作。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护理系列教材
项目一 腧穴
项目一 腧穴
1 腧穴常识
(1)腧穴概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 含义,言经气转输之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 居之处。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 “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后世医家还将 其称为“孔穴”、“穴道”、“穴位”,虽然“腧”、 “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 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 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背俞穴。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1)中府 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 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 ②肩背痛。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2)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 ②肘臂挛痛; ③急性吐 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5)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主治: 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 ②癫狂、昏迷。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6)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主治: 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病证; 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项目一 腧穴
项目一 腧穴
2 常用腧穴
(13)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痴呆、中风、失语、失眠、健忘、癫狂、证、癔症等神志病证; 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 ③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 等气)气海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 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 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 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 ③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证; ④遗精、阳痿、疝气; 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项目一 腧穴
1 腧穴常识
(3) 腧穴的作用 腧穴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输注
气血的生理作用;腧穴也是邪气所客和内在病变的 反映之处,具有反映疾病的诊断作用;腧穴又是针 灸施治的刺激点,具有防治疾病的治疗作用。腧穴 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也是腧穴之所以能够治 疗疾病的基础。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