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 治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与内容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与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实例对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意义和评估方法与内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和内容1 引言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的任务是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危害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
2 公路建设工程概况某公路改建工程,全长52104km。
公路按照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特点,划分为两段:起点K44+600-63+000为山岭重丘段,长约17182km;K63+000-界为平原微丘段,长约34122km。
该公路改建工程涉及山地、沟谷、盆地和洪积扇等多种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在线路沿线存在较大变化,且地质灾害发育。
3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3.1 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灾害主要为崩塌、泥石流、边坡稳定、地面沉降。
工程建设诱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可能为崩塌、泥石流、边坡失稳和地面沉降。
通过预测评估,对该公路有危险的崩塌46处,泥石流5条,不稳定边坡1处。
平原微丘段诱发和遭受地面沉降的危险性为小。
3.2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根据现场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该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各地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成果,依据上述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区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对该公路沿线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根据表1可以看出,该公路全线划分15个区段,其中山岭重丘段划分14个区段,平原微丘段1个区段。
山岭重丘段各区段位置及危险性等级见图1。
平原微丘段危险性等级为“小”。
从图1可以看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有1个区段,长101802km,占线路总长1154%;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有6个区段,长81635km,占线路总长1616%;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有8个区段,长421616km,占线路总长81186%。
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方法初探

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方法初探刘辉;卫万顺;王继明;刘宗明;徐吉祥;郑桂森;于春林【摘要】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布局选址、规划建设、安全运行、转型升级对地质资源及地质环境的需求,特别是对城市地质工作成果明确、定量化需求而开展的各项地质要素评价,主要包括保障城市发展的地质资源和制约城市建设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对特定城市某些地质因素在选址布局、规划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工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本文拟通过大量城市地质工作实践,对国内外相关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地质要素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需求.【期刊名称】《城市地质》【年(卷),期】2017(012)003【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城市地质;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地质环境;地质资源【作者】刘辉;卫万顺;王继明;刘宗明;徐吉祥;郑桂森;于春林【作者单位】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 100195;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 100195;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 100195;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 100195;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 100195;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 100195;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 1001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城市区域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布局选址、规划建设、安全运行、转型升级对地质资源及地质环境的需求,特别是城市地质工作向精细化、定量化发展的需求,对区域各项地质要素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保障城市发展的地质资源和制约城市建设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
在系统、完整的地质调查、监测等数据基础上,通过单因子及综合评价的方法分析各项地质要素对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城市可持续化发展、保障城市运行地质安全、优化利用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地学建议。
2024年公路养护工专业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2024年公路养护工专业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属于拱桥的外观检查内容的是()。
A、薄壳拱桥壳体纵、横向及斜向是否出现裂缝及系杆是否开裂B、简易支座的油毡是否老化、破裂或失效C、摇轴支座是否倾斜D、支座垫石是否有裂缝参考答案:A解析:支座垫石是否有裂缝、简易支座的油毡是否老化、破裂或失效、摇轴支座是否倾斜是支座的外观检查主要内容。
薄壳拱桥壳体纵、横向及斜向是否出现裂缝及系杆是否开裂是拱桥的外观检查内容。
2.根据公路等级、路面状况施工环境及能力,交通与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选用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
于沥青路面上面层的材料优先选用()技术。
A、厂拌热再生B、就地热再生C、厂拌冷再生D、就地冷再生参考答案:A解析:《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JTG5142-2019,根据公路等级、路面状况施工环境及能力,交通与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选用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
于沥青路面上面层的材料优先选用厂拌热再生技术。
3.沥青混凝土路面检测频率方法中,压实度每20Om测O点。
A、1B、2C、3D、4参考答案:A解析:《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压实度每20Om 测1点,核子密度仪每200m测1处5点。
4.混凝土涵管土安装外观质量中,接缝不得出现脱落、间断、空鼓及宽度超过0.5m的裂缝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解析:《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混凝土涵管土安装外观质量中,接缝不得出现脱落、间断、空鼓及宽度超过0.5mm的裂缝5.若经计算的桥梁总体的技术状况评分为75,则该桥梁技术状况等级为OoA、1类B、2类C、3类D、4类参考答案:C解析:《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表4.1.5。
6,沉陷是由于路基的O导致路面下沉的现象。
A、横向变形B、纵向变形C、竖向变形D、横纵向变形参考答案:C解析:《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10-2009,沉陷是由于路基的竖向变形导致路面下沉的现象。
公路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019年第3期新疆有色金属公路的建筑过程或运营过程中伴随着各种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对沿线人员及工程本身等都造成威胁,因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评判工程项目可行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以G217K207+150岔口-迭伦村公路为例,对33km 长公路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为项目的建设项目用地批复和公路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工程概况1.1自然地理条件G217K207+150岔口-迭伦村公路改建项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是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十三五”规划中较为重要线路。
拟建线路起点位于国道G217线K207+150岔口,与国道G217平面交叉,终点位于砂吉海煤矿附近。
地理位置东经:86°24'26.98”-86°36'01.29”,北纬:46°39'22.91”-46°54'36.10”。
沿线周边道路有S318线、G217线、S225线、Z851线、矿区道路及乡镇道路,交通较为便利。
1.2地质环境条件评估区区域上分布地层主要有前第四系和第四系。
其中,前第四系包括:奥陶系中统布鲁克其组(O 2b)、志留系中统沙尔布尔组(S 2s)、泥盆系上统朱鲁木特组(D 3z)、中统呼吉尔斯特组(D 2h)、石炭系中统卡斯文组(C 2k)、呼尔吉斯特组(C 2h)、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 1b)、三工河组(J 1s)、中统西山窑组(J 2x)、头屯河组(J 2t)、古近系中统-上统乌伦古河组(E 2-3w)、新近系下统塔西河组(N 1t);第四系包括:上更新统-全新统洪积层(Q 3-4pl)、全新统洪积层(Q 4pl )、全新统沼泽沉积层(Q 4ch)。
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现状评估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崩塌发育2处,主要分布于拟建线路K32+230、K32+250处陡坡带,发育程度中等,现状主要威胁坡脚道路、过往车辆、行人、牲畜等,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JTG-TC21-01-2019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pdf.pdf

1 总则 ·.................·····································································…… 29 3 基本规 定 ·.....................................······························。···········…… 31 4 可行性 研究工程地质遥感勘察 ····,······················,··,,,·····‘·······,,,·····一 35 5 初步 工程地质遥感勘察 ··············,··,······················,…。···。····。······……,二,二 37 6 主要 不 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 岩土遥感勘察 ··········································…… 41
关 于发布《公路工程地 质遥感勘察规 范》 (JT G/ T C 21-01-2005)的公 告
第 5号
现发 布 《 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JTGTC 21-01-2005),自2005年 6月 1日起施 行 ,作为公路 工程行业推荐 性标准 ,在公路行业 内采用。
地裂缝的工程评价

地裂缝的工程评价地裂缝是指地壳中存在的裂缝或断裂带,这种地质现象常常会引发地震活动并造成重大灾害。
对于地裂缝的工程评价,主要考虑地裂缝对工程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以下是地裂缝工程评价的一些参考内容。
1. 地质调查和灾害历史分析: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了解地裂缝的分布、演化以及可能引起地震的活动断裂带。
同时,还需要分析历史地震活动,尤其是与地裂缝有关的地震事件,以便确定地裂缝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和频率。
2. 工程建筑物的易损性评估:通过对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强度、抗震能力以及地震动力响应的研究,对地裂缝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估。
这包括利用地震动力学模拟和结构分析方法,研究地裂缝的位移、变形和应力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3. 基础设施的脆弱性评估:除了建筑物,还应考虑到道路、桥梁、管线等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关键部位进行分析,评估其对地裂缝的承载能力和蠕变性能。
这有助于确定地裂缝对基础设施的潜在危害,并为改进设计和维护提供依据。
4. 风险评估与管理:结合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易损性评估,对地裂缝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土地使用规划、建筑设计标准、抗震设防等。
同时,还应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地裂缝引发的地震灾害。
5. 监测与预警系统:对地裂缝的演化和活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地面变形、地震活动等参数的监测。
基于监测数据,建立地裂缝的预警系统,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6. 技术研发与创新:进一步研究地裂缝的成因、演化和活动机制,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地裂缝工程评价和应对措施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地裂缝的工程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地质调查、易损性评估、脆弱性评估、风险评估与管理、监测与预警系统以及技术研发与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只有通过全面的评估和科学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地裂缝对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的风险,并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与内容

单 ,地 质构造复 杂 ,工程 地质 和水文条件 比较 简单 ,人类
工程活 动一般 ,地质灾 害不发 育 ,沿线 地质环境 条件为 复
并有 针对性 的采取 防治措施 是不容忽视 的一 项重要工 作 ,
也是地 质灾 害领域 的热点 问题 之一 。下面将 以具体公 路工 程为例 ,探讨 地质灾 害危险性 评估 的方 法与 内容 ,并 有针 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 ,可为类似项 目工程提供参 考。
中图分 类号 :U 4 1 9 文 献标识 码 :A
0 引言
公路工程 建设 需要穿过 较为复杂 的地形 地貌 区 ,在施 工 和今后工程 运营 中 ,可能 会伴随相 应 的地 质灾 害发生 。
一
展至分水岭[ I ] 。根据 上述 原则 确定的评估范围 ,该公路工程
评估面积为4 7 . 9 0 k m 。
总3 6 0 期 2 0 1 5 年第 1 8 期 ( 6 月 下)
交通世界 ・ 运输 车辆
公路工程建设地质灾 害危险性 评估 的方法 与 内容
张 玉 兰
( 唐 山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 唐 山 0 6 3 0 0 0 )
摘要 :本文结合公路工程建设 实例 ,介绍 了地质 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与 内容 ,包括现 状评 估、预 测评估 、综合评估等 。同 时有针对性的提 出地 质灾害防治措施 ,可为类似地质 灾害危 险性评估提供启 示与借鉴 。 关键词 :公路 工程 建设 ;地质 灾害;危险性评估 ;预测评估
杂类型[ 2 。由于工程类型为高速公路工程 ,项 目建设意义重
大 ,根据 技术规 范要求 ,地质灾 害危 险性 评估级 别为 一级
评估 。
2地质 灾害危 险性评估 的方法与 内容
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若干技术问题

做 为重 要建 筑物 , 程勘 察 资料 一般 对其 单 独作 为 一 工 研 究 阶段 的后 期 至初 步 设计 开始 之 前 为 实施 评 估 的恰 工 点 进行 勘察 , 合起 来 时 , 资料 较 为复杂 。 质灾 害评 当 时期 。 ● 综 其 地 估 报 告 中均 应 独 立 针对 其 可 能 诱 发或 加 剧 的地 质灾 害
而公 6预 测 和 综合 评 估 应 分段 和 分 工程 进 行 地质 灾 害评 估工 作较 易把 握 。 路工 程可 行性研 究 比
评 估
选 方案 一般 较 多 , 比选 方案 的可 行 性研 究 阶段岩 土 工 各 程勘 察 是先 期 己进行 的, 中涉及 方 案是 否可 行 的区 域 其
广东建材 21 年第 3 01 期
控制 其稳 定性 的客观 条件 , 以应 对 这三 大要 素 进行 重 所 点描 述 。
综合论述
7结论
() 1公路 工 程地 质 灾 害 危 险性 评 估 具有 风 险 性评 价 断层 往往 是崩 塌 、 滑坡 灾害 发 生 、 发展 的 控制 因素 , 的特 征 。地 质灾 害危 险性 评估 一般 在 初步 勘 察后进 行 , 但 不 同性 质 的断层 带 , 崩塌 、 坡发 生 的差 异 是较 大 的 。 滑 对 建 设场 地 而 言 , 勘 察 资料 已较丰 富 ; 公路 工程 地 其 而 张性 断裂 带 由于岩 土体 张裂 隙发育 ,同 时富 含地 下水 , 质 灾害 评估 工作 此 时一般 享有 的资料 较少 , 同时工 程建 往 往 是 崩塌 、 坡 的 多发 地 段 , 压 性 断裂 带则 相对 较 滑 而 设 引发 或 加 剧 的地 质 灾 害 和 工程 建 设 可 能遭 受 的地 质 少 。但 值得 注 意 的是 , 区域 性大 断层 , 地质 历 史 时期 , 在 灾害 是在 工程 建 设过程 中或建 成后 , 因此 公路 工程地 质 往 往 是多 期活 动 的 , 而且 其 活动 性质 也 可 能发 生过 交 替 灾害 的危 险性 评 估实 际就 是一种 风 险评估 。 变 化 ,最 晚一 期 的活动 性质 往往 决 定着 断层 带 的性质 。 ( 公 路 工程 地 质 灾 害评 估 工 作 更加 重 视 区域 地 质 2 ) 对 断层 带 的描 述应 重点 描述 断层 性 质 、 活动 性 及 富水情 环境 的研 究 , 并从 多个 区域 地质 环 境条 件 中分 析地质 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成果简本长安大学2011.12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简本“公路工程活断层与地裂缝灾害的精细探测、定量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合同编号:200431881212)是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由长安大学独立完成,项目总经费280万元,其中部拨款250万元,配套资金30万元。
计划研究时间为2004年09月-2007年09月,但在研究期间,因两个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实施周期较长,再加上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和余震影响,陕西省汉中地区数县出现严重地质灾害,应国土资源部与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要求,有关科研人员绝大部分奔赴灾区开展较长时间的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此外,为了进一步研究活动断裂所致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充实研究成果,课题组研究人员先后奔赴四川、甘肃等重灾区进行了深入考查。
基于这些原因,经西部项目管理中心同意,项目推迟至2010年年底完成。
承担项目后,我校极为重视,学校及时配套资金30万元用于研制相关仪器,并配置了专用办公场地和设备。
与此同时,组织成立了以博士生导师彭建兵教授为负责人,联合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地球物理探测、地学信息等学科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生等共90余人组成的专业结构合理、科研攻关能力一流的课题组,实施研究。
在项目实施期间,课题组分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工作过程相互合作,具体施工加强质量监控,从而确保了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通过5年多的系统扎实工作,项目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1、首次调查了西北地区活断层与国道主干线分布与交汇情况,编制了西北地区国道主干线活断层的分布及危险性区划图首次对西北地区公路活断层与地裂缝分布状况开展了全面调查。
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西北活断层与地裂缝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特征。
其中,受青藏高原现代隆升的强烈影响,西北地区活动断裂的分布与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强烈的现代构造变形效应特征遥相呼应,且受青藏高原北北东方向的推挤作用影响,研究区南部以走向近北西西向和向东北突出的巨型弧形活动断裂带为特征;研究区北部则以北西、北西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为主。
南北地震(构造)带以西的活动断裂绝大多数规模巨大,且活动性质以逆冲、逆掩或逆冲走滑活动为主。
南北地震带以东主要是以拉张左旋走滑为主要特征的秦岭(或渭河)活动断裂系。
研究区活动断裂总体上具有成带与集中分部特征,主要包括12组活动断裂带,他们分别为西域断裂系、天山断裂系、西昆仑断裂系、阿尔金断裂系、祁连断裂系、柴达木断裂系、东昆仑断裂系、河西断裂系、巴颜喀拉断裂系、金沙江-红河断裂系、贺兰-六盘断裂系和秦岭断裂系。
调查表明,西北地区直接穿越国道的活动断裂达66条,与国道、高速公路的交汇点达130处之多。
公路工程地裂缝灾害主要集中出现在渭河断陷盆地中,其中又以西安地区表现的最突出,并主要以北东东走向平行展布。
凡是地裂缝穿过的路段,道路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与破坏,包括新近修建的绕城高速也多处发现地裂缝的破坏。
调查表明,目前有4条地裂缝直接穿过国道、高速公路,对国道、高速公路形成明显危害交汇点有4处。
在此基础上,编制出第一张西北地区公路活断层、地裂缝与国道主干线分布图,以及西北地区国道主干线活断层的分布及危险性区划图。
该研究成果及图件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西部地区公路选线与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2、首次调查和揭示了活断层与地裂缝对公路工程的危害类型及危害特征首次系统地调查了活动断裂及地裂缝引发的公路工程灾害类型,详细研究了活动断裂与地裂缝对公路工程的危害方式、作用形式和破坏特征,揭示了其对公路工程的危害特征。
将活断层与地裂缝对公路工程的灾害类型划分为三种类型:(1)由活动断裂粘滑活动引发的公路工程灾害(发震活动断层公路工程灾害);(2)由活动断裂或构造地裂缝的蠕滑活动引发的公路工程灾害(非发震活动断层或构造地裂缝公路工程灾害);(3)活动断裂或地裂缝活动诱发次生灾害引起的公路工程灾害。
1)由活动断裂粘滑活动引发的公路工程灾害主要有振动破坏效应、地面破坏效应以及路基失稳效应引起的公路工程灾害。
因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行为引发的破裂面两侧介质体相对运动,导致公路工程的建(构)筑物被直接错断损毁;同时断层粘滑活动引起的强烈地面震动,造成大量的公路工程结构震动破坏、边坡失稳、地基失效等;桥梁破坏则主要表现为强震动导致桥面垮塌、桥台或桥墩破坏、桥梁水平或竖向位移等;隧道的破坏有洞口边仰坡垮塌、洞门墙开裂、衬砌开裂变形、渗水等,该类公路工程灾害在汶川5.12地震中表现的最为典型。
2)由活动断裂或地裂缝的蠕滑活动引发的公路工程灾害。
主要包括(1)下伏活动断裂的蠕滑位错直接错断公路建(构)筑物,并造成地面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引发路基路面的不均匀沉降和开裂变形、桥基墩台不均匀沉陷或位错,以及隧道衬砌开裂或剥落等工程灾害;(2)隐伏活断层的蠕滑活动向上扩展形成地表裂缝(构造地裂缝),进而引起路基路面开裂、桥基桥墩变形破坏等;发育在公路边坡上的断裂蠕滑活动还可直接引起边坡崩塌、支挡结构物破坏等灾害;(3)由于活动断裂对现代地貌控制作用强,断裂带胶结性差,破碎强烈,力学强度低,而且容水性和导水性极强,常成为隧道突水、坍塌灾害;(4)地裂缝活动导致路基路面、桥梁和隧道等的错断破坏、不均匀沉降和防水结构的破坏等。
3)活动断裂或地裂缝活动诱发次生灾害引起的公路工程灾害。
主要包括(1)活动断层诱发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对公路工程的危害;(2)活动断层诱发的不均匀冻胀对公路工程的危害;(3)活动断层诱发的移动冰丘对公路工程的危害。
通过详细调查研究,从活动断裂和地裂缝致灾系统、公路工程结构承灾系统以及灾害表现形式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公路工程灾害对象的破坏类型及危害特征,为公路工程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3、活断层与地裂缝的公路工程致灾机理研究取得新突破1)通过野外调查、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对活断层和地裂缝活动环境下的路基、路面的变形、受力和破坏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
结果表明,断层和地裂缝活动导致公路破坏的主要因素是路基下部介质层的不均匀变形导致路基路面产生附加应力,进而引起公路的不均匀变形。
其中,正断层环境下,公路结构基本处于拉、压受力状态,受压区主要分布在上盘范围内,受拉区主要分布在下盘范围内。
逆断层活动环境下,公路结构沿道路纵向同样处于拉、压受力状态,引起公路的变形挠曲范围及其变化规律和正断层时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上盘范围内受拉,下盘范围内受压;走滑断层环境下,公路在纵向上处于拉、压的受力状态,且主要发生变形差与弯曲变形。
据此分别建立了公路工程在断层正倾滑、逆冲以及走滑活动下的破坏模式,同时建立了利用载荷-结构法对活断层和地裂缝影响下公路工程结构力学效应定量评价的方法。
2)现场试验和数值计算表明,地表水入渗对穿越断层带或地裂缝带的公路工程特别是路基路面工程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地表水渗透力拖拽、水力侵蚀、渗透固结和排水固结作用导致土体强度降低,引起断层带或裂缝带地表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引起公路工程结构的附加应力和相应变形。
由于路面主要处于拉、压的受力状态,在结构内部形成沉降松弛,因而公路结构将随地表一起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
其中,最大压应力点主要处于地表最大沉降点位置,最大拉应力点主要处于地表沉降趋于零的位置。
3)公路边坡由于断裂带的存在,不仅改变了坡体段岩土体的应力场、变形场及地形地貌特征,同时对崩、滑等边坡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有直接的控制作用。
当断层走向与公路边坡近似平行或低角度相交时,此时边坡的破坏机理可归纳为外力触发型、水理化滑动型、长期蠕变渐进式破坏,以及风化剥蚀崩滑型破坏;当断层与公路边坡走向近似垂直或大角度相交时,边坡主要发生坡面破坏—局部崩滑型、整体破坏—连锁崩滑型破坏;断层活动诱发的地震作用对边坡的稳定性具有较大的作用。
4、首次通过大型物理模拟试验揭示了活断层、地裂缝对隧道工程致灾机理与破坏模式通过对公路隧道与不同倾角断层(或地裂缝)在不同交角情况下的受力变形特征的大型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活断层与地裂缝的隧道工程破坏机理,并建立了相应的隧道工程衬砌变形破坏模式。
1)地裂缝对矩形断面整体式衬砌公路隧道影响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地裂缝作用下,随地裂缝活动量的增加,土体与隧道间的接触压力在隧道顶部表现为上盘明显增大、下盘减小的趋势;隧道底板钢筋无论上盘还是下盘基本处于受压状态,而顶板钢筋下盘为受拉状态;衬砌结构底部和侧壁基本处于受压状态,侧壁具有明显的向内收缩位移;而结构顶部上盘表现为先受拉后受压的过程,下盘完全处受拉状态,且具有明显的向外位移;地裂缝活动环境下隧道的变形破坏是必然的,衬砌结构的变形破坏模式为拉张破坏,环向开裂。
2)地裂缝对分段设变形缝的公路隧道影响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地裂缝作用下,分段柔性接头的公路隧道结构完好无损,反映柔性接头大大降低了隧道本身的受力,而对隧道结构起到了保护作用;在地裂缝和柔性接头附近接触压力明显增大,而隧道底部与围岩的接触压力上盘增大,下盘仅在柔性接头位置显著增大;隧道顶部横向围岩压力在上盘表现为在隧道顶部围岩中增大而两侧围岩中降低,在下盘表现为在隧道顶部降低而两侧增大;隧道顶部及其外侧围岩位移在纵向上表现出台阶状变形,表明分段柔性接头隧道在纵向上能较好地适应地裂缝的位错变形;当地裂缝与隧道正交时,隧道在地裂缝活动过程中基本表现为上盘整体垂直下降,而横向位移相对很小。
3)活断层对公路隧道衬砌模型的试验结果表明,整体式衬砌结构在土体沉降过程中,当断层上盘沉降时,预设裂缝被拉开,土体顶部出现与主裂缝交错成“y”字形的张拉裂缝;衬砌模型位于上盘部分伴随上盘土体发生倾斜弯曲,在裂缝处出现环向开裂;衬砌模型位于下盘部分顶部受到拉应力,底部受到压应力,侧壁相对受到的拉压应力较小;衬砌模型位于上盘部分顶部在开始沉降时表现为压应力,底部受到拉应力,沉降过程中侧壁环向拉压应力较大;隧道侧壁主要受到剪应力的作用,剪应力方向与纵向成45°夹角时最大;分段式衬砌结构在土体沉降过程中,当上盘沉降完成时,预设裂缝被拉开;整个衬砌模型以受压变形为主,位于上盘的衬砌模型受到偏压作用明显,靠裂缝段破坏严重,其余分段仅出现少量裂缝。
4)断裂活动环境下公路隧道工程变形破坏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公路土体隧道穿越不同类型断层在不同倾角、不同交角以及隧道衬砌在不同埋深情况下,隧道衬砌沿运动方向的相对位移量、纵向应力、剪应力各不相同,不同因素对隧道衬砌的变形受力的影响大小、范围及影响程度也不相同:隧道穿越三种类型断层时,所受最大剪应力表现为走滑断层>正断层>逆断层,表明在断层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走滑断层最容易受到剪切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