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斐尔的圣母像看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形象
世界名画中的优雅女性

世界名画中的优雅女性摘要:经过一学期《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欣赏到了许多东西方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绘画风格,对东西方美术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尤其是西方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对女性的绘画和歌颂。
我对这方面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关键词:优雅女性鉴赏能力蒙娜丽莎我想世界名画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创作的《蒙娜丽莎》了,她最为人们称道的就是画中人那“神秘的微笑”。
只见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袒露的胸部显示了这位妇女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
在背景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让后面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突出形象的地位。
到了今天,蒙娜丽莎已经成为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
于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
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
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
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
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就这样,一幅画成了一门学科,许多人愿意耗费毕生的精力。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两时期圣母形象之比较

艺术论坛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2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两时期圣母形象之比较TEXT/沙海朋圣母,圣子耶稣的母亲,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中被众生所信仰与尊敬的女神,集爱和正义于一身。
传说中的圣母是可以普度众生、救人于危难的一座真神,也是一位温柔娴静、慈爱和善、伟大的母亲形象。
在基督教文化盛行的中世纪以及后来呼唤人性觉醒的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形象都不可避免地成为艺术家所表现的主题。
在由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由于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绘画中所呈现的圣母形象也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对两个时期圣母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两时期圣母形象的比较我们从库柏的《圣母与圣婴》(见图1)和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见图2)对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时期的作品先作一个感性的认识。
图1中的圣母庄重威严地坐在宝座中,头戴王冠并略微向下倾斜,面无表情,脸部被纱巾包裹,双目朝向画面之外,右臂怀抱圣婴,左臂横搭在腿前,两腿僵硬地放在椅子前方,背景被金黄色调所笼罩。
这是中世纪常见的圣母的造型和色调。
画面装饰意味浓重,王冠、光环、天使等标志性事物构成了天国的情境,洋溢着宗教气息,使人感到敬畏、仰慕。
图2是美丽的人间田园景象,丝毫没有宗教的肃穆气氛。
在稳定的金字塔构图中,圣母位于画面中央,身穿红衣蓝袍,双手自然垂下,护佑着正在嬉戏玩耍的圣子和圣约翰,两腿的摆放轻松自如。
再看圣母的脸,面色红润,五官恰到好处地融于脸部,表情的描绘逼真细腻而又不失生动。
在这里,画家赋予了圣母以民间女子的形象:有血有肉、表情丰富、姿态自然、举止典雅的高贵女子。
我们只有从她头顶若隐若现的光环才能辨别出她神圣的圣母身份。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两种圣母形象的不同格调:从人物造型上看,图1展示的是一位神圣、肃穆、庄严的女神,图2展示的是一位是美丽、优雅、慈爱的民间女子;从画面色彩上看,一个色调单纯、色彩明亮鲜丽,一个则是色调整体统一,色彩自然柔和。
结合作品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
达芬奇:达芬奇的画充满了科学的精神和这里思考,画面构图完整、形象端庄,细微的光线变化和忠于自然的艺术特点,要求绘画要表达光、空间、地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岩间圣母》,人物位置处在一个标准的等腰三角形之中,使画面拥有严谨、稳定的构图,自然风光的描绘栩栩如生,光线的运用更是达到了达芬奇绘画作品的巅峰;《最后的晚餐》中对于多个人物的位置关系处理成为“多样统一”这一艺术美学原则无与伦比的范例;而《蒙娜丽莎》中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达芬奇的画以自尊和高贵的人性提升着人们战胜中世纪的信心,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都是人类文化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米开朗琪罗: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中倾注了满腔悲剧性的激情,倾诉了原始的宗教感情,以及对真理的公正和生活的渴望。
如《最后的审判》,是他对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的裁判,以《圣经》的名义痛斥虚伪之徒;在天顶壁画《创世纪》中,他尽情地歌颂心中的英雄,表现着对祖国命运的忧心,对人的信心,作品的成就是他个人艺术的胜利,也是人文主义在教会最高的圣殿里征服神性的胜利。
在他的艺术里,人文主义得到了全面鲜明的表达,因为米开朗琪罗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即人的主动性与积极作用以及人建功立业的能力,所以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几乎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拉斐尔:拉斐尔的画面上始终洋溢着明净的色彩,柔和的光线和宁静幽雅的节奏感,色彩上继承了佩鲁吉诺金黄梦幻般的喜悦,和谐秀美,构图静雅平衡,继承古典传统,具有古典意义,在他的艺术里可以看到从希腊盛期到新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完整、和谐、庄重、优美、清晰的脉络。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具人道主义魅力的作品,圣母的形象端庄优雅,充分表现了女性的美,她强压着将儿子送往人间受苦的悲痛,有着尘世间每一个母亲的慈爱和尊严,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这样的世俗风情在他的多幅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椅中圣母》,就充满了市民的世俗精神,所以拉斐尔笔下的圣母之所以美,是因为她们就是人间最美的母亲。
为什么说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最美的圣母像

为什么说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最美的圣母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毫无疑问的世界著名的艺术珍品。
它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更是几乎所有拉斐尔画作中最受欢迎的一幅。
这幅画已经成为了圣母像的代表之一,从古至今被人们所熟知,无论是艺术史家还是敬仰者都对它赞不绝口。
那么,这幅画作为圣母像的代表,它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被称为最美的圣母像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有着完美比例、和谐的色彩、周正的构图和逼真的细节。
在这幅作品中,圣母玛利亚以一种极其温柔、和善的面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她优美的仰面姿态以及抱着得孚安可修士手臂上的耶稣的慈祥神态,都与一般圣母像所呈现的表情大为不同。
与此同时,这幅油画的金碧辉煌的背景给人一种神圣和闪耀的感觉,整幅画都非常和谐美好。
这些特点让《西斯廷圣母》成为了毕生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其次,这幅画作为艺术品,它融合了大量人文主义的元素和基督教的文化。
拉斐尔虽是一个天才画家,但他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在这幅作品中,他以柔和的笔墨勾勒出来的圣母像非常让人感觉到和善。
这种感觉和当时的人文主义文化一脉相承。
此外,拉斐尔用油画的形式赋予了圣母的形象,传达了神圣与尊荣的感觉。
整幅画虽是基督教文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怀念的特殊的文化符号。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艺术家,拉斐尔在制作这幅画的时候,可以说是找遍各种资料,以求更好地再现圣母的真实形象。
他敏锐而深刻的观察、仔细的凝神于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对天然材料的运用,都是一种奇异的才华。
这幅画的制作,经历了严格构思、绘图彩稿、修整等环节,以便于更好地真实地再现圣母本真的形态。
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因此呈现出真实、生动、传神的艺术形式,成为圣母常见形象之一。
最后,这幅画的标志性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
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整个世界的美术艺术宝藏之一。
论西方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和象征意义

论西方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和象征意义1. 本文概述西方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如同一面多棱镜,映射出社会对女性的期望、观念和地位的变迁。
从古代的维纳斯到现代的肖像画,女性形象在画布上留下了无数引人深思的痕迹。
本文将探讨西方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形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我们将从古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审视古希腊和罗马绘画中女性作为神话人物或贵族妇女的描绘,以及这些形象所体现的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期待。
我们将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笔下出现了更多真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如圣母、贵妇或女神,画家们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在美和情感,使女性形象更加人性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现代绘画时期,女性形象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艺术家们开始通过女性形象探索社会问题、表达政治观点或呈现个人情感体验。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观念的演变,以及对女性多元性和独立性的接纳。
通过研究西方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发展和象征意义,我们旨在深入理解艺术与社会、历史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女性形象在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演变,以及艺术在反映和塑造社会观念方面的力量。
2. 古代至中世纪的女性形象在古代至中世纪的西方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呈现和象征意义经历了显著的演变。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看法,还揭示了宗教、文化和哲学对女性形象塑造的深远影响。
古代时期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在希腊和罗马艺术中,常常与神话和宗教故事紧密相关。
女神、缪斯和女性英雄等形象被赋予了美丽、力量和智慧的象征意义。
例如,希腊雕塑中的阿佛洛狄忒(Aphrodite)形象,不仅展现了女性的身体美,还象征着爱与美的统一。
许多古代壁画和马赛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如家庭的守护者和子女的教育者。
进入中世纪,基督教教义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多以圣母玛利亚为中心,她的形象被赋予了纯洁、谦逊和母性的美德。
浅析拉斐尔前派绘画作品中的奥菲利娅形象

127鉴 赏浅析拉斐尔前派绘画作品中的奥菲利娅形象钟悦颖奥菲利娅是出自《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形象,其形象中所包含的悲剧、忧郁的气质被各时期的画家在不同画面中表达,其中拉斐尔前派对这一形象表现最多。
拉斐尔前派致力于回到文艺复兴早期,对中世纪文化着迷,反对教条化,主张自然美学的观点,但是由于拉斐尔前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不能与其所在的时代背景相符合,从而产生伤感怀旧的情绪。
奥菲利娅是西方绘画史上被反复绘画的题材,其人物形象中所含的感伤忧郁气质符合拉斐尔前派的作画风格。
基于不同画家的表现,本文分析了奥菲利娅是以何种面貌展示给观众的。
一、米莱斯《奥菲利娅》人物形象分析最为世人广知的奥菲利娅是米莱斯的《奥菲利娅》,这幅画以精美细致的画风和唯美忧伤的氛围吸引着大众的眼球,画面表现的也是奥菲利娅刚刚跌入水中的那一刻。
画面上,奥菲利娅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双手摊开,精心编织的花环散落在她的手边,嘴微微张开,就如原著中所说嘴里唱着断断续续的古老歌谣,脸上没有惊恐慌张,反而是一种解脱和从容的神情。
这一细节隐讳的表达出奥菲利娅的疯癫,但又让观众不会对此产生恐惧和反感,反而透露出一种唯美并带有忧伤的气质。
这一时期,米莱斯还坚持着拉斐尔前派的作画原则,有鲜明肯定的形体、细致的细节和清晰明亮的色彩。
此画中的植物和鲜花十分写实,甚至可以用来当作植物种类的图鉴。
值得注意的是,这幅奥菲利娅为什么给人以这么平静的感受,重点就在于它的构图。
可以看到河岸和奥菲利娅在画面中形成了三条横线,是一个平行线构图,这样的构图就能给人平静缓慢的感受。
为了不让画面看起来过于单调,米莱斯还在画面中穿插了一些竖线条,如前景里竖向生长的植物、奥菲利娅微举的双手和背景中立着的柳树。
这些竖线条打破了构图的单调,保留了整体的平静感觉。
二、罗塞蒂笔下奥菲利娅形象分析1864年,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创作了《The First Madness of Ophelia》,表现的是原著第四幕第五场中,奥菲利娅已经疯癫后跑到皇宫中向国王、王后和她的哥哥赠花。
拉斐尔绘画中的圣母形象浅谈

拉斐尔绘画中的圣母形象浅谈摘要:文艺复兴以后,画圣母知名的画家络绎不绝,而在众多创作圣母的画家中,拉斐尔以《西斯廷圣母》成为画圣母的最高典范。
关键词:圣母玛利亚;基督教;文艺复兴;拉斐尔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72-02拉斐尔绘画中圣母形象的主要特点:人们总是用“超凡入胜”“尽善尽美”来形容拉斐尔的作品。
拉斐尔从不塑造刚强有力的英雄人物,而是偏爱画些温柔美貌的圣母与圣婴。
在文艺复兴之前,圣母的形象总是充满“神性”,严肃的与世俗保持着距离,而拉斐尔的圣母像一反以往宗教画的呆板僵化、苍白神秘的气氛,以人性化的因素注入其中,使其变得有血有肉,平易近人。
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批圣母像并以圣母像闻名于世,在他的300多幅画作中有近百幅是圣母像,《圣母子》(又名:奥尔良圣母)、《大公爵圣母》、《金翅雀圣母》、《西斯廷圣母》等等。
一、人性化而非神化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形象人性化而不再神化,它是拉斐尔圣母区别于中世纪圣母像的最大标志,也使得他的圣母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的代表。
1507年拉斐尔创作了《花园中的圣母》,圣母在人间,除去光环、十字架和远方的教堂,这就是一幅很美的母子图,圣母的眼睛凝神下视,眼中流露着温柔和慈爱,圣婴的表情则天真活泼,母子间其乐融融;同年他创作了《金翅雀圣母》,而这幅画即是因其上有一只抓在婴孩手中的金翅雀而得名,画中的人物没有一点宗教的标签圣婴与圣约翰都画成了幼儿形象,年轻的圣母就象带着孩子的民间母亲,幼婴的天真烂漫与圣母脸上的爱抚,组成了画面的基本内容——吟诵天伦。
人性化的因素显示出拉斐尔深受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人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人神的关系上,人文主义者追求的是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人神统一的世界,“人文主义者对神的看法经历了三个阶段:上帝人情化、上帝保佑幸福、上帝被排除在人间事物之外。
”①整个中世纪都在强调末日审判,完全不鼓励欢乐,过分强调灵魂与精神,对肉体极度贬抑,这些使得人性、欢愉、亲情、爱情不被重视。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文化时期之一,其中绘画和雕塑艺术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创作活力和丰富性。
本文将会从艺术家、艺术作品以及象征主义等角度来探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
一、艺术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有许多,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等人。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和繁荣。
达芬奇以其著名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而闻名于世。
《蒙娜丽莎》中的女性面容柔和而神秘,更在后来的艺术史中成为了无与伦比的杰作之一。
而《最后的晚餐》则表现了耶稣与门徒在最后的晚餐上的场面,极具史诗感和戏剧性。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其杰出的技艺和成就而令人称道。
其代表作包括《雅典学院》和《西斯廷圣母》。
在《雅典学院》中,他画出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的形象,更表达了对人文主义和智力的崇尚。
而在《西斯廷圣母》中,他生动地表现出了处于双手间的婴儿基督、神圣的圣母玛利亚以及其他要素。
米开朗琪罗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之一,其作品《圣母像》表现了圣母玛利亚抱着一个婴儿基督。
作品中,圣母的面容表情严肃、专注,而肌肉的处理细致而生动。
而他的另一件作品《达维德》则体现了巨匠对雕塑的精湛理解和独特技艺。
二、艺术作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以表现人类的理想化和完美化为主题,而追求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景象。
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人物形象的逼真、肌肉结构的独到处理以及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些元素的处理体现了艺术家们对细节的关注和生动的技艺处理。
在文艺复兴时期最为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是拉斐尔创作的《圣母在草地上》。
这一作品描述圣母玛利亚和三个天使在典型的乡村景象中所构成的组合。
画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轻盈、优美,更完美地表达了神圣主义和天堂之国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达维德》和《圣母像》则把人体肌肉的质感和深入嵌入到了艺术作品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拉斐尔的圣母像看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形象
摘要: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实质就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权威,肯定现实人生与世俗生活。
此时,女性的自我意识也有所觉醒。
本文企图通过分析拉斐尔作品中的圣母形象,揭示人文主义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的觉醒与变化,以及对现代女性的借鉴。
关键词:文艺复兴;拉斐尔圣母像;人文主义;女性的觉醒与变化;对现代女性的借鉴一、时代背景
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欧洲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是欧洲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也是欧洲文化一个大的转型期。
它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顾名思义,就是文学与艺术的复兴。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出现了很多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科学家。
他们在与基督教会的斗争中创立了人文主义思想,强烈疾呼以“人”为世界的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主张以“人性”取代“神性”,以科学知识取代愚昧无知,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取代消极悲观和避世的人生哲学。
纵观文艺复兴时期的各个领域,人文主义贯穿始终,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否定神权。
这一思想体现在美术创作中就是重视现实生活的描绘,呼唤人性的觉醒。
拉斐尔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齐名,被誉为“文艺复兴艺坛三杰”。
他善于学习,吸取前辈艺术之精华,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优雅、秀美、圆润和谐的独特艺术风格。
一位美术史家曾写道“如果把达芬奇的艺术比作不可知的海底的深度,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则是高山的峻岭。
与此相对照,拉斐尔的画,不是可以说像是广阔展开的明朗的原野吗?”拉斐尔的艺术风格代表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并且延续了几百年,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二、拉斐尔圣母像的艺术特色
拉斐尔主张客观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准确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再现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最后形成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
尤以他的圣母像和壁画闻名于世。
他所画的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形象端庄、温柔、秀丽、典雅、健康、纯洁,完全是现实生活中一位年轻的洋溢着欢乐和幸福的母亲形象,没有丝毫神秘色彩和禁欲主义气味,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
大都具有意大利民间女性的魅力,是平民式的母亲,纯朴善良和蔼可亲,充满母爱与人情味。
而且圣母的背景经常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孩子在膝下玩耍,完全没有禁欲主义色彩,歌颂了普通女性之美,充分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
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写道:“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的修道院的理想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之一。
”
三、人文主义色彩的具体体现
拉斐尔的圣母像有《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椅中圣母》《西斯廷圣母》等。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著名的圣母像。
画面里的圣母抱着圣子仿佛正从云端下凡,成千上万的人在欢呼,热烈地迎接圣母来到人间。
画面左侧教皇西斯廷二世,右侧跪着的是圣徒巴尔巴拉,双眼俯视,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
画面下端两个十分可爱的小天使,他们表情天真逗人翘首朝天仰望着从云端中冉冉降临人间的圣母,又仿佛在沉思。
小天使的姿态和表情更加强了圣母降临人间的效果。
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的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温柔、充满母性的意大利平民妇女,她的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为自己手中怀抱着的基督,她的脸上又洋溢着深厚的带有牺牲精神的母爱,因为她将要把心爱的儿子奉献给人世。
这种伟大的母爱,显现于这个身着简朴衣裙、赤足的年青的妇女身上。
拉菲尔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像,她为了人
类美好的未来,献出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她是一位有着崇高品质和伟大牺牲精神的女性。
以此我们可以看出,此时圣母的形象不再是头顶金环,表情严肃、冰冷、不可亲近,而是更贴近于现实生活的妇女形象,更为真实。
这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发现,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同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妇女意识的觉醒。
四、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觉醒与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人文主义思潮的崛起,使得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在教育上,在上层阶级中间,对妇女所进行的教育和对于男人所进行的教育基本上是相同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毫不迟疑地是儿子和女儿都受到同样的文学乃至语言学的教育。
他们把这种古代文化看作是生活中最珍贵的事物,愿意让他们的女儿也接受这样的教育。
他们通常学习一些拉丁文,熟悉古希腊和罗马史上的著名人物,略涉文学和哲学,练习弹奏某种乐器,有时也会学习雕刻和绘画。
在这时期,在女性阶层中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
例如在政治领域,邦曼图亚的伊莎贝拉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女统治者。
她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婚后帮助丈夫治理曼图亚。
每当面临政治危机时,她都能圆滑而冷静的应付过去。
她的精明干练对维护曼图亚的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人文主义教育也造就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最杰出的君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她 25岁登上王位,以超凡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意志,以内平息叛乱,解决教派纠纷,确立国教;对外开拓海外贸易,建立强大海军,消灭西班牙无敌舰队。
她对英国的影响力绝对是不可磨灭的。
其次在宗教方面,妇女在这时期的宗教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妇女开创了体验和表达宗教虔诚的新方式。
许多无法进入修道院的贫苦少女和寡妇自发组织了一些非正式的宗教团体,她们一起祈祷、相互扶助、过着平等友爱的生活。
这些女性宗教团体在城市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扩大,甚至一些上层妇女也被吸引加入其中。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许多“卡里斯玛”,即那些具有“超凡魅力”的女圣徒、女神秘主义者和女预言家等,他们对当时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她们对当时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赫尔利在其《妇女有一个文艺复兴吗:我的思考》一文中指出 , 虽然妇女在很多领域日益丧失其地位、权力和知名度 , 但许多女性仍以其超凡魅力获得了社会影响力。
1348 年到 1500 年间就出现了因个人宗教虔诚而赢得众多追随者的卡里斯玛妇女, 如锡耶纳的圣·凯瑟琳、圣女贞德、热那亚的圣·凯瑟琳等 , 赫尔利认为这些妇女“都是最充分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者 , 坚信自己的力量 , 抨击男子占支配地位的机构及其领导社会的方式。
这些卡里斯玛妇女极频繁地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并对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在这时期出现了敢于挑战男权的女性,他们为自己的性别辩护,宣扬妇女的美德。
学者把这称之为“文艺复兴女性主义”,用此指文艺复兴时期女性捍卫自己的性别意识和抗争精神。
例如近代早期第一位女性主义作家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皮桑面对整个文化对女性的不信任、排斥和贬低,面对各种诽谤侮辱女性的言辞,尽管有过痛和疑虑,当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她没有畏缩,而是在1405年左右相续完成《妇女城》和《淑女的三个美德》两本著作,提出了“妇女城”思想。
大胆地为女性作辩护。
她构想了一个完全由女性来管理和保卫的王国。
在这里等级藩篱被打破,妓女、贫女和贵妇比邻而居。
她还发掘出对女性而言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宝藏———即女性的美德。
她认为女性的高贵在于她们自身的美德。
她不是一些外在的非获得性特征,例如年龄、容貌、出身等,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崇高的生活方式,即通过积极地自我修养和完善,来达到个人的内在优秀和社会成就的有机统一。
可以说,皮桑的“妇女城”思想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的思想变化所达到的最高程度。
综上所述,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
的传播,女性的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她们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争取自己的尊严和权利,思考她们的社会处境,并敢于向男权挑战,开始参与社会事务,并以自己的才华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文艺复兴被称为“人的发现”的时代,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关注人的发展,提倡人的解放与自由。
虽然妇女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也仍然没能摆脱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地位。
女性仍然处于受压制的境况。
女性仍受到讽刺和侮辱,沿袭着中世纪时女性的角色定位。
五、对现代女性的借鉴
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变化对我们现代女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今,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时期女性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主体,应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这样一个相对民主平等的社会,妇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参与社会公众事务,对社会生活发挥积极的作用。
现代社会已经不乏有女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如参与国家政治,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与制定。
此外,现代女性在追求自身解放与自由的同时,要处理好与男性的合作协调关系。
现代社会更强调合作的意识,女性要与男性共创新的自由、平等、合作的关系,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最后,随着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女性所接受的教育要远远优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因此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