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数学建模问题
出租车资源配置数学建模

出租车资源配置数学建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出租车作为城市交通中一种便捷的交通方式,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而如何合理利用城市出租车资源,提高出租车的运行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和更好的城市出行,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者和出租车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出租车资源配置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找到数学模型和函数关系,来解释和预测实际问题。
对于出租车资源配置问题来说,数学建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出租车资源分布情况建模(1)建立交通流量模型。
交通流量是指每秒、每分钟或每小时经过某一道路断面的车辆数量,可以通过车辆计数器、电子眼等技术手段来获取,也可以通过历史交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
通过建立交通流量模型,可以分析出某一时间段和区域的出租车流量,为制定出租车资源配置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2)建立出租车空驶率模型。
空驶率是指出租车在行驶或寻找客人的过程中没有载客的比率。
通过建立出租车空驶率模型,可以分析出不同时段和区域的出租车空驶率,找到优化出租车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路径。
二、城市区域划分模型城市区域划分是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便对出租车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
城市区域划分可以采取“网格划分”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来实现。
通过建立城市区域划分模型,可以对城市交通分析与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三、出租车调度模型出租车调度是指对出租车进行调度安排,以满足不同时间段和区域的出租车服务需求。
出租车调度模型可以采取“最优化调度模型”、“仿真调度模型”等方法来实现。
通过建立出租车调度模型,可以分析出不同时间段和区域的出租车需求量,优化出租车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四、出租车双向顺路载客模型出租车双向顺路载客是指在出租车行驶的过程中,在满足原有客人需求的同时,将新的客人路线安排在原有路线的顺路位置上,即在出租车行驶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载客率。
通过建立出租车双向顺路载客模型,可以在优化出租车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出租车的空驶率,提高出租车运行效率。
出租车数学建模问题

五、模型建立与求解5、1问题一模型得建立与求解5、1、1问题得分析随着社会得进步与时代得发展,人们对出行得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由于出租车行业对社会得服务逐步体现为供少于求,一种新兴得打车方式正在逐步成为主流。
多家公司使用网络工作平台实现了出租车司机与乘客在网络上得沟通,并且对出租车提供了多种补贴方案。
现在需要得到不同时间在不同城市得出租车与乘客之间得供求匹配程度.供求匹配程度得关键就是供与求,供体现为出租车对乘客得服务普及度主要体现为成功登车率,乘客等待时间,里程利用率与万人拥有量,求体现为乘客对出租车得需求量.从供与求之间选择合适得指标作为对供求匹配程度得做出综合评价。
对于空间得选择,由于现在数据采集只能收集一些城市得有关数据,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将各种拥有出租车服务得地区划分具有方位代表性得一级城市(反映中国一级城市在互联网平台打车方案下得出租车供求匹配程度)。
从这些城市中选择代表该区域平均水平得城市,作为需要得评价得空间。
对于时间得选择,由于需求量对应不同时间段得变化较明显,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得时间段对于需求量得不同时间段可以划分为工作日高峰期与低峰期与节假日。
针对这些具有代表性得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得乘客在等车时间上得消耗,出租车得里程利用率,车辆得万人拥有量与乘客成功登车率根据综合评价函数对供求匹配程度做出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得方式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自己构造得综合评价函数。
5、1、2模型得准备(1)指标得标准化:(1)成本型指标得标准化:采用如下规则标准化:其中,为得标准化指标.(2)效益型指标得标准化:对于乘客得成功登车率与出租车得里程利用率,它们得值越大对供求匹配贡献也越大,所以它们属于效益型指标,并采用如下规则标准化:其中,为得标准化指标。
(3)中间型指标得标准化:每万人对应得车辆如果过少则乘客需求会大于出租车得供给,过多则供给会大于需求,所以每万人对应得车辆拥有量会对应一个最佳平衡点,使用供需平衡达到最佳。
机场的出租车问题数学建模题目

机场的出租车问题数学建模题目题目:机场的出租车问题数学建模问题:某机场的出租车围绕机场大厅区域进出载客。
出租车站点A、B、C、D分别位于大厅的四个角落,乘客入口E位于大厅的中央位置。
出租车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编号为1、2、3、4。
已知:1. 每辆出租车从出发到达任意一个出租车站点的时间都相等。
2. 每辆出租车从出发到达乘客入口的时间也相等。
3. 乘客倾向于选择距离乘客入口最近的出租车出行。
现在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确定出租车站点A、B、C、D的最佳出租车编号,以最大程度上满足乘客的倾向性选择。
思路:1. 首先,我们可以画一个平面坐标系,以大厅区域的中心点为原点,确定A、B、C、D四个出租车站点的坐标。
2. 假设出租车在单位时间内可以移动的距离相同,即速度相同。
我们可以将每个出租车站点与乘客入口的距离表示为坐标系中的距离。
3. 对于每辆出租车,我们可以计算它到达乘客入口的距离,即求出租车站点到乘客入口的欧几里得距离。
然后将这个距离与其他出租车的距离进行比较。
4. 最后,我们选择离乘客入口最近的出租车站点对应的出租车编号作为最佳选择。
数学建模:设大厅区域中心点的坐标为(0,0)。
站点A的坐标为(x1,y1),站点B的坐标为(x2,y2),站点C的坐标为(x3,y3),站点D的坐标为(x4,y4)。
乘客入口E的坐标为(xe,ye)。
出租车1的坐标为(x1,y1),出租车2的坐标为(x2,y2),出租车3的坐标为(x3,y3),出租车4的坐标为(x4,y4)。
出租车1到乘客入口的距离:dist1 = sqrt((x1-xe)^2 + (y1-ye)^2) 出租车2到乘客入口的距离:dist2 = sqrt((x2-xe)^2 + (y2-ye)^2) 出租车3到乘客入口的距离:dist3 = sqrt((x3-xe)^2 + (y3-ye)^2) 出租车4到乘客入口的距离:dist4 = sqrt((x4-xe)^2 + (y4-ye)^2)最佳选择的出租车编号为min(dist1, dist2, dist3, dist4)注意:这个模型只是一个基本的建模思路,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需要根据具体场景进行调整和完善。
数学建模B题

数学建模B题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B题“互联网+”时代的出租车资源配置摘要本文针对现代生活中“打车难”这一问题,寻找引起其发生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打车软件服务信息平台,提出了最优控制策略,最后通过对深圳市出租车辆的调查做出了具体检验措施,验证出此模型的合理性。
针对问题一,本文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筛选出四至五个相对合理的指标以此来评判出对出租车供求的影响;其次运用SPSS软件对这些指标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中再次筛选出三个重要指标,分别得出深圳市和佛山市供给量与需求量与对应三个重要指标间的关系,并利用MATLAB软件绘制供求量随影响因素变化的模型。
利用灰色预测模型来分别预测未来几年深圳市和佛山市供给量与需求量发展趋势,验证其匹配状况,进而解决不同时间下的匹配度问题。
运用灵敏度分析法,修正误差,完善模型。
针对问题二,考虑到出租车补贴主要为燃油补贴,由问题一的模型可知,燃油价格因素直接影响了供给量,通过问题一得出出租车补贴方案对缓解打车难有明显影响。
针对问题三,在软件平台建立上,为实现匹配度最佳,基于打车者与出租车距离最短,等待时间最短,首先利用图论的知识找出最短路径,进而运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求出最短时间,寻求到最优方案。
其次根据空载量,分情况讨论具体补贴方案。
最后根据GPS定位数据随机选取出“滴滴打车”某一时间内的经纬度,对以上服务信息平台进行检验,得出该平台较之前具有更好的合理性。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灰色预测模型SPSS数据处理遗传算法一、问题重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大,“打车难”已成为全国大部分城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人们均是采取“招手打车”方式,这不仅降低了司机载客量,而且对顾客来说,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现在出现了“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等软件服务平台,让人们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地打到车。
出租车资源配置数学建模

出租车资源配置数学建模出租车资源配置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务。
如何高效合理地配置出租车资源,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租车服务质量和增加司机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出租车资源配置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与分析,以期为实现优质出租车服务、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影响出租车资源配置的因素。
出租车资源配置主要受到市场需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司机收益和乘客出行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指标:1. 日均出租车需求量:该指标反映市场需求的大小,是决定资源配置数量的重要因素。
2. 出租车利用率:衡量出租车资源利用程度的指标,反映出租车行业的效益水平。
3. 路径选择效率:路网状况对出租车运营效能的影响指标,需考虑路况、车流量、限行等因素。
4. 司机工作负荷:司机收入和服务效率的关键指标,需要考虑出车率和等待乘客时间等。
基于以上指标,我们可以建立基础模型。
首先,根据日均出租车需求量,我们可以确定城市出租车资源总量。
因为城市规模和出租车服务商数量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以确保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然后,我们根据出租车需求的高峰时段,确定每个时段的出租车资源需求量,并将之与出租车数量进行比对,再进行调整和分配,以确保出租车利用率最大化。
其次,为了提高路径选择效率,我们需要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进行分析和规划。
我们通过模拟乘客上下车点,计算出租车到达目的地的最短路径,并结合路况和车流量等因素,确定出租车行驶路线,以减少通行时间。
同时,为了应对特殊情况和限行政策,我们可以将路线进行多种组合和调整,以避开交通拥堵和限行区域,确保出租车到达目的地的速度和效率,从而提高出租车行业的效益水平。
最后,为了降低司机工作负荷,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司机出车率、乘客等待时间等指标,确定不同时段的服务区域和出车数量,以确保司机收入与服务效率最优化。
2019数学建模c题出租车c

2019数学建模c题出租车c(原创版)目录1.题目背景及要求2.出租车调度问题的解决方案3.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结论正文1.题目背景及要求2019 年数学建模竞赛的 C 题,题目为“出租车调度问题”。
该题目要求参赛者针对一个城市中的出租车调度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需要考虑如何在满足乘客需求的同时,使出租车的运营效率最大化,并降低出租车的空载率。
2.出租车调度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出租车调度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求解:(1) 建立问题模型:根据题目描述,可以将出租车调度问题建立一个车辆路径问题(Vehicle Routing Problem, VRP)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出租车作为车辆,乘客作为需求点,每辆出租车需要在满足乘客需求的同时,选择一条最优路径,使得总运营效率最大。
(2) 求解算法:针对 VRP 模型,可以采用各种算法进行求解,如穷举法、贪心算法、遗传算法等。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求解方法是遗传算法,因为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较优解。
(3) 实际应用:将求解出的最优路径应用于实际出租车调度,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时调整出租车的运营路线,从而满足乘客需求,提高出租车的运营效率,降低空载率。
3.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数学建模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题中,通过建立 VRP 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较优的出租车调度方案。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出租车调度,还可以应用于许多其他领域,如物流、生产调度等,充分体现了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价值。
4.结论总之,2019 年数学建模 C 题“出租车调度问题”通过建立 VRP 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求解,为解决实际中的出租车调度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数学建模案例(二)曼哈顿距离课件高一下学期数学

6.4 数学建模案例(二):曼哈顿距离
学习目标
了解曼哈顿距离,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以及模型求解的方法.(数学建模)
合作探究
一、问题背景
合作探究
曼哈顿距离也叫出租车距离,出租车司机计算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 通常直接用街区的两个坐标分别相减,再相加,这个结果就是他即将开车通过的街区 数量,而完全没有必要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来求解.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二、问题解析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2.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基于曼哈顿距离的数学模型来求解.以 设置机器零件检验台的位置为例来说明.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源自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曼哈顿距离中的距离计算公式比欧氏距离的计算公式看起来简洁很多,只需要把 两个点坐标的横坐标相减取绝对值,纵坐标相减取绝对值,再加和.
从曼哈顿距离的概念来说,只能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移动,而且两点之 间的曼哈顿距离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在只能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移动 的前提下).为什么呢?假设从一点到达另一点(只能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 移动,下同),要使路程最短,就只能每一步都有用(使之与另一点的南北距离或东 西距离缩短).
机场的出租车问题数学建模题目

机场的出租车问题数学建模题目机场出租车问题是指在机场附近出租车的数量有限,而需求却很大,导致乘客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来优化出租车的分配和调度,使得乘客的等待时间最小化。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机场出租车的数量和位置。
假设机场周围有n 辆出租车,我们可以将它们的位置表示为(x1, y1), (x2, y2), ..., (xn, yn)。
这些位置可以通过GPS系统获取,我们可以将其转换为平面上的坐标,方便后续的计算。
其次,我们需要确定乘客的需求分布。
假设在机场附近有m个乘客需要出租车,我们可以将他们的位置表示为(x1', y1'), (x2',y2'), ..., (xm', ym')。
乘客的需求分布可能受到时间、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来确定乘客的出现概率和位置分布。
接着,我们需要确定出租车的调度规则。
一般来说,我们希望出租车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到达乘客的位置,并且尽量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用最短路径算法来确定每辆出租车的调度顺序和路径规划,以便最大程度地满足乘客的需求。
另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出租车的容量和载客规则。
为了提高出租车的利用率,我们可以考虑将多个乘客的需求合并,让一辆出租车同时满足多位乘客的需求。
这就涉及到了乘客需求的匹配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和算法设计来实现这一目标。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约束条件。
比如,每辆出租车的最大载客量、路况和交通限制、乘客等待时间的最大限制等。
这些约束条件可以通过线性规划或整数规划来描述,并且我们可以通过求解优化问题来获得最优的出租车调度方案。
除了以上提到的问题,我们还可以考虑一些扩展问题。
比如,机场出租车的调度问题可能会受到节假日或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实时数据和预测分析来进行调整;另外,我们还可以考虑解决出租车的分配问题,比如在机场附近的不同区域分别安排不同数量的出租车,以适应不同区域的需求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模型建立与求解5.1问题一模型的建立和求解5.1.1问题的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由于出租车行业对社会的服务逐步体现为供少于求,一种新兴的打车方式正在逐步成为主流。
多家公司使用网络工作平台实现了出租车司机和乘客在网络上的沟通,并且对出租车提供了多种补贴方案。
现在需要得到不同时间在不同城市的出租车与乘客之间的供求匹配程度。
供求匹配程度的关键是供和求,供体现为出租车对乘客的服务普及度主要体现为成功登车率,乘客等待时间,里程利用率和万人拥有量,求体现为乘客对出租车的需求量。
从供与求之间选择合适的指标作为对供求匹配程度的做出综合评价。
对于空间的选择,由于现在数据采集只能收集一些城市的有关数据,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将各种拥有出租车服务的地区划分具有方位代表性的一级城市(反映中国一级城市在互联网平台打车方案下的出租车供求匹配程度)。
从这些城市中选择代表该区域平均水平的城市,作为需要的评价的空间。
对于时间的选择,由于需求量对应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较明显,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段对于需求量的不同时间段可以划分为工作日高峰期和低峰期和节假日。
针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乘客在等车时间上的消耗,出租车的里程利用率,车辆的万人拥有量和乘客成功登车率根据综合评价函数对供求匹配程度做出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的方式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自己构造的综合评价函数。
5.1.2模型的准备(1)指标的标准化:(1)成本型指标的标准化:采用如下规则标准化:1i i M x x M m -=-1,2,,i n =其中{}{}min ,max i i m x M x ==,1i x 为i x 的标准化指标。
(2)效益型指标的标准化:对于乘客的成功登车率和出租车的里程利用率,它们的值越大对供求匹配贡献也越大,所以它们属于效益型指标,并采用如下规则标准化:1i i x m x M m -=-1,2,,i n =其中{}{}min ,max i i m x M x ==,1i x 为i x 的标准化指标。
(3)中间型指标的标准化:每万人对应的车辆如果过少则乘客需求会大于出租车的供给,过多则供给会大于需求,所以每万人对应的车辆拥有量会对应一个最佳平衡点,使用供需平衡达到最佳。
乘客的等待时间如果过短,那么说明在这个阶段空载的出租车辆较多,乘客较易打到车,情况为供过于求,等待时间过长,则说明此时车辆的满载率较高以至于供小于求,空车数量较少,乘客需等待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打到车。
所以等待时间有一个最佳值,反应最佳供需平衡点。
综上,车辆的万人拥有量和乘客的等待时间均为中间型指标,对于乘客的等待时间,采用如下规则标准化:1i i i i x x x x -=1,2,,i n = 其中{}{}1(),min ,max 2i i i x M m m x M x =-==,1i x 为i x 的标准化指标。
根据城市的级别不同对应的最佳万人拥有量也不同,对于一、二、三线城市我们用如下的标准化:其中{}{}1(),min ,max 2i i i x M m m x M x =-==,1i x 为i x 的标准化指标。
5.1.3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我们以乘客在节假日,工作日的上下班高峰期为研究对象根据对有关资料的收集,且以不同城市为样本。
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乘车匹配度做出综合评价,评分越高供求匹配程度越好。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1、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各个时间段对不同城市的评价模型:模型的假设:所有的指标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1) 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评价对象是、、、和等5个城市,评价指标有4个:乘客的成功登车率、出租车的万人拥有量、出租车的里程利用率和乘客的等待时间。
规定参考数列为{}00()1,2,3,4x x k k ==,比较数列为{}()1,2,3,4,1,2,,i i x x k k i n ===(2) 权重w 的处理原则是超标倍数越多权重越大,因此,11111223344212112233443131122334441411223344////////////////////X k w X k X k X k X k X k w X k X k X k X k X k w X k X k X k X k X k w X k X k X k X k =+++=+++=+++=+++ 其中51,1,2,3,4i ij j k k i ===∑,这里的ij k 是4个主要指标的标准限值。
1234(,,,)X X X X X =为某个时间在某个城市统计得到的数据。
(3)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0000min min ()()max max ()()()()()max max ()()x s s t s t i i s s tx t x t x t x t k x k x k x t x t ρξρ-+-=-+- 为比较比较数列i x 在参考数列0x 在第k 个指标上的关联系数,其中[]0,1ρ∈为分辨系数。
其中,称0min min ()()x s t x t x t -,0max max ()()s s tx t x t -分别为两级最小差和最大差(4) 计算灰色加权关联度:1()ni k i k r w k ξ==∑k w 为第k 个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
(5) 评价分析,根据灰色加权关联度的大小,对各评价对象进行排序,关联度越大,评价结果越好。
评价结果如下:2、基于Borda 计数法的计分评价模型:(1)综合时间段对不同地区的总体评分根据以上建立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模型对节假日,高峰期和低峰期三个特殊时间段的6个主要城市的打车的供求匹配程度进行评价,考虑要综合这三个特殊时间段的评价效果,并再进行综合评价,采用Borda 计数法,根据不同城市在不同时间段的出租车供求匹配程度的排序进行评分,并计算出3次评分后的总分,总分越大匹配程度越高,则第i 个地区(被评价对象)i S 的Borda 数为:31()()(1,2,6)i j i j B s B S i ===∑,其中()j i B S 为在第j 个排序方案中排在第i 个被评价对象后的个数对城市供求匹配程度的评分和排序:(2)综合地区对不同时间段的总体评分综合考虑在不同时段的不同地区的供求匹配程度,根据不同城市在不同时期的供求匹配程度的排名,采用Borda 计数法,根据不同城市在不同时间段的出租车供求匹配程度的排序进行评分,总分越大匹配程度越高,则第i 个时期(被评价对象)i S 的Borda 数为:61()()(1,23)i j i j B s B S i ===∑,其中()j i B S 为在第j 个排序方案中排在第i 个被评价对象后的个数对于时期供求匹配程度的评分和排序:5.2问题二模型的建立和求解5.2.1问题的分析为了增加平台的下单数量,平台公司通过推出补贴政策对乘客和司机进行鼓励,刺激乘客消费和出租车保有量的增加。
问题二是对各公司的补贴方案作出合理评价,补贴方案按照补贴对象的不同分为对出租车司机的补贴和对乘客的补贴。
需要缓解打车难,我们以成功乘车率,乘客的等待时间和出租车的万人拥有量作为衡量打车难易程度的指标。
且以实行补贴方案后的成功乘车率,乘客的等待时间和出租车的万人拥有量的变化量作为评价指标,做出对缓解程度大小的评价。
对不同的方案在同一个城市之中对打车难的缓解程度做出评价,由于,方案在不同级别的城市中的对缓解打车难的效果不同,我们分别对这些方案在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推出后的效果做出评价。
评分最高的方案,作为对打车难问题缓解最有效的方案。
补贴方案按照补贴对象的不同分为对出租车司机的补贴和对乘客的补贴。
乘车率指标反映了乘客能够打到出租车的概率,该指标能够较全面的反映打车的难易程度,我们认为出租车司机的补贴和对乘客的补贴对乘车率也有影响,采用多元回归的方式得出补贴金额和乘车率之间的关系。
考虑到,金额大小对人们在心理因素上有所吸引,我们可以构造对出租车司机的平均补助资金一个对出租车司机的吸引程度的大小的相关函数,以及构造对乘客的平均补助资金对乘客的吸引程度的相关函数。
从心理因素方面分析出补贴金额和乘车率之间的关系,与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
5.2.2模型的建立和求解(1)对一级城市与三级城市在不同方案下的打车难易度的缓解程度的评价:1、指标的选取:我们选择和打车难易度的相关指标,成功乘车率,乘客的等待时间和出租车的万人拥有量的变化量作为评价指标:成功乘车率的变化量:10ααα=-0α为方案实行前的成功乘车率,1α为方案实行后的成功乘车率,α为成功乘车率的变化量。
乘客等待时间的变化量:01t t t =-0t 为方案实行前的乘客的等待时间,1t 为方案实行后的乘客的等待时间,t 为等待时间的变化量。
出租车的万人拥有量的变化量:10n n n =-0n 为方案实行前的出租车的万人拥有量,1n 为方案实行后的出租车的万人拥有量,n 出租车的万人拥有量的变化量。
以上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我们认为即使在供过于求的时刻,这些指标也是越大越好,因为我们只考虑缓解乘客方面的打车难问题。
在问题一的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一线城市代表和三线城市代表在方案实行后的缓解程度做出综合评价:2、结果如下:(2)补贴金额对缓解打车难程度影响的研究:乘车率指标反映了乘客能够打到出租车的概率,该指标能够较全面的反映打车的难易程度,我们认为出租车司机的补贴和对乘客的补贴对乘车率也有影响,所以在研究中我们只选择乘车率作为衡量打车难易程度的指标。
1、基于多元分析法的补贴金额和打车难度的关系分析我们将乘车率作为衡量打车难的指标:w xρ= ρ为乘车率,w 为运营出租车的保有量,x 为运营出租车的需求量。
我们假设1b 与ρ,2b 和ρ之间存在相关性,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如下:目前需要得到的关系是对司机的补贴和对乘客的补贴对乘车率变化的影响,对于该模型的影响我们不能直接得出,我们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得出:01122b b u ρβββ=+++ ρ为乘车率的增加量,1b 为对司机的补助金额,2b 为对乘客的补助金额。
得出理论上的最佳方案和现有最佳方案。
2、基于心理因素影响的补贴金额和打车难度的关系分析同时,我们可以考虑对乘客的补助对潜在乘客数量(即运营出租车的保有量)的影响,车费越少,越能引起人们打车的消费。
以及对司机的补助对现有运营车辆的影响,补助越多,越能吸引人们加入出租车司机的行业中。
根据这些心理因素引起的不同补助金额对运营出租车的保有量和需求量影响的关系,我们同样也能得出补贴政策对乘车率的影响,并且利用该模型对多元回归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和检验。
由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模糊数学隶属度的概念,根据人们对一件事物的心理变化遵循规律,定义1)有意担任司机这个职位人的心理曲线为:211()111()1, 0b b e λμλ-=->1b 为对司机的补助金额,1 λ为常量(根据历史数据求得)实行补贴政策后的出租车保有量1w 为[]1111()w w b μ=+w 为实行政策前的出租车保有量2)乘客的心理曲线为:222()222()1, 0b b e λμλ-=->2b 为对司机的补助金额,2 λ为常量(根据历史数据求得)实行补贴政策后的出租车需求量1x 为:[]1221()x x b μ=+x 为实行政策前的出租车需求量由此,实行政策后的乘车率1ρ与补贴金额的关系为:[][]111221()1()w b x b μρμ+=+5.2.2模型的分析和检验5.3问题三模型的建立和求解5.3.1问题的分析 问题三是为打车软件服务平台设置最佳的补贴方案,对于一个软件服务平台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的因素为乘车率和平台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