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上《走向虫子》ppt课件

合集下载

走向虫子

走向虫子

走向虫子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2. 过程与方法:①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习作风格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反思自己:我们每天应该如何热爱生命、享受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生字词:痒yǎnɡ蜣螂qiānɡlánɡ土坷垃kē一轱轆ɡūlu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阅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第一种虫子,很小,头只有针尖大,连名字都被忽略了。

作者循着常规思维,“看得可笑。

眼见它在指甲盖上爬行,到了尽头,若是不停止就要一头栽下去。

”作者由此产生了优越感,觉得这粒小虫面临危机,却毫无感觉,明明是“短视和盲目好笑”。

但是,小虫却从手指底部慢慢地爬向了手心,并没有掉下去。

这时,作者“为自己眼光(短浅)羞愧了”。

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三、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为什么说人“在某些方面连一个小虫子都不如”?理解:这是作者自我表述的第一次错误。

作者把本来可能是无聊的错误深化了。

他把它写成是优越感的错误,自以为是的错误,而这种由于优越感而造成的错误,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人类普遍的错误。

这样写自己的错误的深刻,就在于是对人的优越感的嘲笑。

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

这一点因为处于对比(手之大,虫之小,人之自以为聪明,虫之笨)之中,而显得鲜明强烈,在一些方面,人不如虫,是人的局限:人对此的不自知,是更大的局限。

人的局限是宿命的,不能超越的,人的盲目优越感却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人缺乏自审,因而“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人不能变成比人更为聪明的动物。

这句话,虽然文字很浅白,道理却很深刻。

自以为是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封闭。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之《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之《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授课设计之《勤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一、授课目的(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拭去 shì蚱蜢 zhàměnɡ蹭到一边 cènɡ豌豆 wān扬镳 bi āo卸掉 xi è夸奖 bāo顶巅 di ān痒 yǎnɡ蜣螂 qi ānɡl á土nɡ坷垃 kē一轱轆ɡūlu2. 多音字3.词语莫名所以:说不出原因来。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偷取名誉。

鹅卵石:平时生活中常有到的曾被水屡次冲刷磨去棱角的椭圆形的圆滑如鹅卵的石头。

阅读:大概地看。

二码:英美长度单位。

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144 米。

相同:亦步亦趋。

也指相同。

蚱蜢:昆虫,似蝗而小,农作物害虫。

痴呆:迟笨的样子。

若有所思:忧如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相同而各走各的路。

扬镳,驱马前进。

多情善感;重友谊,简单被动人。

迟疑;诱惑不决。

未雨绸缪:下雨从前赶快修房补屋。

比喻早先做好准备。

绝壁勒马:在将要掉下绝壁从前,勒住了马。

比喻在最危险的时候,翻然觉醒。

蜣螂:昆虫,吃动物的尸体和粪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

土坷垃:土块。

4.作者马克 ?吐温,(Mark Twain l835 ~1910)美国作家。

本名塞谬尔 ? 朗赫恩 ?克莱门斯。

马克 ?吐温是其笔名。

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

马克 ?吐温是美国责备现实主义文学的确立人,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幽默的笔法讽刺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诞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 ?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邃、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示像瘟疫般流行于美国的谋利、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不忍睹的种族歧视。

八年级语文上册《走向虫子》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走向虫子》 北师大版
蜣 螂
( 屎 壳 郎 )
——草原上的清洁工
走向虫子
刘亮程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生词。 2 、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幽默风趣的语 言特点。 3、理解文章主旨,树立热爱生命、尊重生 命的意识。
“走向”即走近、靠近、了解之意。“走 向虫子”即接触虫子,认识虫子,试图了解 虫子。题目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2、圈点勾画,文中描写虫子以及作者感想的词句。
3、思考感悟,课文中三只“虫子”带给我们的启 示。

自 嘲 - 大 脑 袋 小 脑 袋 … …
思维方式
比较
动物
固 步 自 封
自 以 为 是
感叹 敬重
对比 鲜明
毫 不 气 馁
不 断 探 索
作者刘亮程对昆虫的态度 给你什么启示?
请你写出有关动物的 古诗句。
刘亮程,当代作者。1962年出生于古尔班通
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在那里度过了童
年和青年时期。他种过地、当过农机管理员,
现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工作。主要作品
有 :
《晒晒黄沙梁的太阳》、《库车行》《风
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等散文集,其中
《一个人的村庄》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1.给下列生字(红色)注音。 骨碌碌( lù ) 痒( yǎng ) 仓皇( cāng)
预 习 检 测
蜣螂( qiāngláng )
土坷垃(
kēla )
盲目( máng )
2.解释词语 悬崖勒马—— 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 清醒回头。 仓皇而逃——匆忙、慌张而逃跑。
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是 自以为是—— 正确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盲目—— 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 认识不清。

8走向虫子

8走向虫子

八年级语文“三段式”有效课堂导学案
课题走向虫子主备人审查人总课时数14
学习目标:掌握生字词,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学习重点: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
学习难点: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准备复述故事
2、积累生字词
二、问题探究:
探究一:分析文章思路
1、文中作者叙述了哪几件关于虫子的趣事?
2、分别复述故事,并体会从这些趣事中,作者有什么感悟?
探究结论:
探究二:感知文章主旨
1、“走向”的意义,“走向虫子”的含义?
2、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将蟑螂的举止看成一个游戏?
3、作者借走向虫子告诉人们什么?
探究三:理解写作特点
1、第9段中作者为什么模拟蚂蚁对话?体会细致生动的描写。

2、本文的语言幽默风趣,因作者采用了拟人、夸张手法,试分别找出一例分析。

课堂练习: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辨别巧妙绝伦别出心裁
B. 隔漠心旷神怡千锤百练
C. 威胁出奇致胜相题并论
D. 造诣殉私舞弊记忆尤新
2、释词,盲目:仓皇:
学习体会:本节课你的收获或疑惑是
三、自我检测
1、如何理解“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2、如何理解“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拓展思考:《蚂蚁》中的“我”看穿了蚂蚁,《走向虫子》中的“我”猜不透蚂蚁。

问什么两文读来都有趣?
第16页。

走向虫子(1)

走向虫子(1)

走向虫子主备人李城责任人张军海审核:仲连智授课时间月日共1课时本页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并积累文中生字词的形、音、义。

2、理解文章内容、主旨。

3、理解和学习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

4、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自己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蜣螂..(.) 骨碌..() 痒.()..() 轱辘..() 土坷拉2、解释下列词语悬崖勒马仓皇而逃短见盲目3、查资料,了解作者本文作者,1962年出生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

他种过地、当过农机管理员,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工作。

他的散文集《》获第二届“”。

注:刘亮程,祖籍为金塔,其父母1960年逃荒到新疆沙湾后定居,他就出生在那里,2001年曾陪母亲回到过阔别41年的故乡——金塔。

他曾说:“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我们最后的归宿……回乡一直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

”二、新课导学(一)情景引入(二)展示交流预习成果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并写出来。

2、作者评价虫子说“短视”“盲目”,那他的“远见”又是什么?正确吗?如果你是虫子,又会用什么词语来评价作者的这种想法呢?3、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教训,请在原文中划出来4、比较几件事中作者的想法有什么共同之处?5、替虫子着想的作者设想了不少虫子的想法,文中有几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细微的变化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文章还使用了什么方法?小结:作者刘亮程关注一个小生命,用比拟的手法把小虫子捕食、活动的特点和习性,描摹得生动有趣,栩栩如生;从细处落笔,由小中见大,写出了小虫子具有人的神情和心理,从小脑袋引申出大哲理,令人深思。

从而使我们产生了对小生命发自内心的喜爱,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四、当堂练习,检测固学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强.迫(qiǎnɡ)雕塑.(shuò)B. 秀颀.(qí)更.换(ɡēnɡ)C. 贮.藏(zhù)称.职(chēnɡ)D. 秘.诀(bì)沉淀.(dià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辨别巧妙绝伦别出心裁B. 隔漠心旷神怡千锤百练C. 威胁出奇致胜相题并论D. 造诣殉私舞弊记忆尤新3找出课文中让你喜爱的句子,请写出理由。

《走向虫子》上课用

《走向虫子》上课用

自 以 为 是
鲜明
不 断 探 索

品读课文,体会内涵
“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
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这是“我”的自嘲,也是“我” 的自贬,但并不是自轻自贱,而是一 种幽默诙谐的情趣,是理性的结论, 充满情感和智慧的交融,同时表现பைடு நூலகம் “我”胸怀的宽广。


1.细致生动的描写。
“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 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 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 那只还价。”
走向虫子
刘亮程
学习目标
1 . 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 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2 . 理解文章主旨,树立热 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走进作者
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人,当 代作家。主要作品有: 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 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 曾获:“冯牧文学奖” 被誉为:“乡村哲学家”


2.幽默风趣的语言。
“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 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像这只脸上扇去,这 只便倒地了。”
课堂小结
走向虫子,走向生命。人 不能自以为是,盲目估计一切。 只有当我们用平等的眼光看待 所有的生命,对他们给予尊重 和爱护,世界才会在我们的面 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我抓一只蚂蚁来帮忙,一 拉一顶就可以越过土块
这只蚂蚁不愿意帮忙, 跳下土块就跑。
我让两只蚂蚁见见面, 商量商量。 我将蚂蚁和干虫搬过土 块,以为它会感激我。
结果见面就打。 硬是把干虫再搬到 土块那边。
细读课文,把握主旨

固 步 自 封
思维方式

走向虫子

走向虫子

补充资料(二)
——白蚁
白蚁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一种生物,已生存繁
衍了2亿多年。因为它们会蛀坏房屋、桥梁、家
具、地板和森林等,被人们称为可恶的“无牙
老虎”。不过白蚁在建筑方面的才能让人不得
不钦佩赞叹。它们用几十吨泥土构筑的8、9米
高的蚁冢(zhǒng),既坚固耐用,又精巧绝伦,
远远望去,既似高塔,又像碉堡,是非洲草原
不是。对于第一只虫子,作者说到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 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对于 蜣螂,作者写道“……还是少管闲事。 我已经有过教训”。对于蚂蚁,作者 的感慨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 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可见, 刚开始是“看得可笑”,但到最后我 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可笑的是我们人 类。
不仅介绍搬 食物,还介 绍了作者的 想法
讽刺批判 赞扬歌颂
探究讨论: 《蚂蚁》中的“我”看穿了蚂蚁,
《走向虫子》中的“我”猜不透蚂蚁, 为什么两文读来都有趣?
1 所写蚂蚁的那些行动,其惟妙惟肖 令人忍俊不禁。 2 蚂蚁是人类能用肉眼观察清楚的最 小动物之一。 3 都运用了拟人修辞及大词小用等造 成幽默风趣的效果。
比较探究:
课题
作者
相同点
不同点 写作详略不同 写作方法不同 写作目的不同
《辛劳 马克·吐温 的蚂蚁》
《走向 虫子》
刘亮程
都描写 了蚂蚁 寻觅食 物,搬 运食物 的情况。
非常细致地 描述了蚂蚁 搬东西的活 动过程
虽然也写了 蚂蚁搬运食 物但是没有 《辛劳的蚂 蚁》中记述 详细。
主要介绍蚂 蚁是如何搬 运食物的经 过。
补充资料(一)
——蜘蛛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
捉飞来将。”这是一条有趣的谜语,相信你能猜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上《走向虫子》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上《走向虫子》

《走向虫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铲(chǎn) 喘(chuǎn)土坷(kē)拉:土块。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抡(lūn):用力挥动。

2、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第七到第十三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