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纳税”教学方案

合集下载

初中政治依法纳税教案

初中政治依法纳税教案

初中政治依法纳税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税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知道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 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和责任感,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3. 帮助学生掌握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后果,提高学生遵守税法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税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难点: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后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税收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税收是什么?国家为什么要征税?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现各项职能的物质基础。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税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税收的重要性。

2. 教师讲解依法纳税的义务,让学生知道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3. 教师介绍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后果,让学生明白违反税法的严重性。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几个违反税法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依法纳税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编写一则关于依法纳税的宣传标语。

2.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税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知道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提高了学生遵守税法的自觉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高一上学期政治教学设计:8.2征税和纳税

高一上学期政治教学设计:8.2征税和纳税
在此基础上,本章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过程中,深化对税收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此外,针对学生在税收法治意识和价值观方面的需求,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提升税收素养。
2.实践操作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调查并分析家庭或周围人的税收情况。例如,收集购物小票,计算其中涉及的增值税;了解家庭成员的工资收入,计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通过此类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税收政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案例分析题:提供一组税收政策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税收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此类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引入生活实例:向学生介绍一个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税收案例,如购物时支付的增值税、家庭收入所得税等,让学生思考税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提出问题:询问学生对税收的认识和了解,以及他们对税收政策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教学评价:
-结合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开卷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税收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国家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税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税收素养,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为我国税收事业的发展贡献己的力量。二、学情分析

纳税教案设计模板

纳税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认识到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 使学生掌握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能够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3. 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认识到依法纳税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税额的计算。

2. 难点:税率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教学案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点,如百分数、比例等。

2. 教师简要介绍纳税的相关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讲解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让学生了解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 解释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3. 讲解税率的不同种类,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

4.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税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教学案例,如一家企业应缴纳的税款。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计算税款。

3. 教师点评学生的答案,纠正错误,强调税率计算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1. 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纳税的意义和税率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

(六)布置作业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

2. 教师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掌握纳税知识和税率计算的能力。

2. 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注:本教案设计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税收基础知识教案

税收基础知识教案

税收基础知识教案教案:税收基础知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爱护公共财物》中的一课时《税收基础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税收的含义、作用以及纳税人的义务,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税收的含义、作用以及纳税人的义务。

2. 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税收的含义、作用以及纳税人的义务。

难点:依法纳税的意识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税收场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税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税收的含义、作用以及纳税人的义务。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税收的含义、作用以及纳税人的义务。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税收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税收的作用和纳税人的义务,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例题讲解,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依法纳税,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六、板书设计税收的含义、作用、纳税人的义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税收的含义是什么?(2)税收有什么作用?(3)作为纳税人,我们有哪些义务?2. 答案:(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作用: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保障国家安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3)纳税人的义务:纳税人应当依法纳税,履行纳税义务,按时足额缴纳税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9、纳税问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纳税问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9、纳税问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税收,税收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自己生活中的纳税情况,以及纳税的目的和意义。

3.能够通过简单的计算,计算个人所得税。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例子和实践,让学生真正理解税收。

2.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掌握简单的数学计算。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税收?1.税收是指国家通过税法规定,从社会上各个方面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2.税收主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

•直接税是指由个人或企业按照规定缴纳的,直接以所得或财产等形式计算征收的税。

•间接税是指在生产、销售、进口等环节征收的消费税、关税、营业税等。

2.纳税的目的和意义1.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

2.纳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运转所需的政府运营费用,从而维护社会平稳有序发展。

3.学生生活中的纳税情况1.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常见的纳税情况,如购买物品时的消费税、餐馆收取的餐桌费等。

2.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出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中的纳税情况。

4.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1.根据教材上给出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让学生了解税率表的计算方法。

2.提供具体的数值,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对税收的认知程度,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理论讲解(10分钟)–让学生认识税收的概念和种类,以及纳税的目的和意义。

3.学生生活中的纳税情况(10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纳税情况。

4.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20分钟)–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5.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税收的概念和种类,以及纳税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使学生能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讲解、实例练习、问答互动等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纳税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税收意识。

教师税务教案教授税收基础知识

教师税务教案教授税收基础知识

教师税务教案教授税收基础知识教师税务教案——教授税收基础知识教案一:个人所得税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范围和纳税义务;3.理解个人所得税税率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和特点;2.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范围;3.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4.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1.导入简要介绍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定义、特点和纳税人范围,帮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内容。

3.案例分析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并计算个人所得税。

4.概念澄清解释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包括税款的申报和缴纳义务,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5.税率和计算方法解析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表和计算方法,以便学生理解个人所得税的具体计算过程。

6.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个人所得税的重要性和应缴税款的义务。

教案二:增值税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增值税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掌握增值税纳税人范围和纳税义务;3.理解增值税的计税方法和税率。

教学内容:1.增值税的定义和特点;2.增值税的纳税人范围;3.增值税的纳税义务;4.增值税的计税方法和税率。

教学步骤:1.导入引出增值税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增值税的定义、特点和纳税人范围,帮助学生对增值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增值税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计算应缴纳的增值税。

4.概念解释解释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包括纳税申报和缴纳义务,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5.计税方法和税率介绍详细介绍增值税的计税方法和税率表,以便学生理解增值税的具体计算过程。

6.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增值税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纳税义务的履行。

教案三:企业所得税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企业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掌握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范围和纳税义务;3.理解企业所得税的计税方法和税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纳税》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纳税》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纳税》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税收,为什么要纳税;
2.掌握税收的种类和计算方法;
3.了解纳税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4.培养学生的财经意识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税收种类和计算方法;
2.认识纳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了解纳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出主题: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讲述什么是税收,为什么要纳税。

2.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且记录,分享自己的想法。

3.反思小组活动中讨论到的问题及答案。

2. 点拨
1.讲解税收的种类和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税收和税收计算的方法。

2.讲解纳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纳税的重要作用。

3. 练习
1.给学生出示国家财政预算的一份简化版,让学生自由讨论其中哪些内容是涉及税收的。

2.让学生练习计算个人所得税,以巩固所学的税收计算方法。

4. 拓展
1.让学生以纳税人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要纳税和如何更好地纳税。

2.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于税收及纳税的短片,引导他们对税收和纳税有更深刻的认知。

5. 总结
1.让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记叙纳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不同类型
税收和其计算方法。

2.和学生共同探讨纳税对于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重要性。

五、作业
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纳税的小调查。

例如,调查大家在一年内纳了多少税;学生可以选择采访父母或亲戚朋友、调阅相关资料等。

税法基础知识教案

税法基础知识教案

税法基础知识教案教案标题:税法基础知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税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税法的分类和税种。

3. 理解税法对个人和企业的影响。

4. 能够解释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的程序。

5. 培养学生对税法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1. 税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税法的分类和税种。

3. 税法对个人和企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税法的运用和实践。

2. 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的程序。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PPT、教科书、案例分析等。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对税法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 引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新闻,激发学生对税法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税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a. 解释税法的定义和作用。

b. 介绍税法的基本原则,如公平原则、合法原则等。

2. 税法的分类和税种:a. 解释税法的分类,如直接税和间接税。

b. 介绍常见的税种,如所得税、增值税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实际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相关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税法问题,并让他们提出解决方案。

四、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程序(15分钟)1. 介绍税务登记的定义和程序。

2. 解释纳税申报的流程和要求。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税法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案例分析作业,加深学生对税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话题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税法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同时,通过讲解税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税法的分类和税种,加深了学生对税法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通过小结和拓展,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税”教学方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简要提示: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江苏教育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4-5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以及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有关“纳税”的问题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基本思考方法。

通过教学,学生初步地了解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纳税意识,增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流程:
流程1:谈话导入
流程2:教学例2
流程3:教学“练一练”
流程4:教学“试一试”
流程5:完成练习二第1题
流程6:完成练习二第4题
流程7:全课小结
流程8:作业
流程1:谈话导入
师:张阿姨开了一家书店,生意还不错。

这一天,在税务局门口,她遇到了小刘。

来听听他们两人的对话。

出示。

小刘:张阿姨,你去哪儿?
张阿姨:到税务局纳税。

小刘:何必这么积极呀。

张阿姨: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师:同学们,他们在谈论什么问题?你了解有关“纳税”的知识吗?希望这节课又能带给你许多的收获。

流程2:教学例2
师:让我们跟随张阿姨来了解一下书店的营业情况。

出示例2。

例2
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是60万元。

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师: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句话?你打算怎样来解答?
师:“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就是说“缴纳的营业税应是60万元的5%”,求60万元的5%是多少也用乘法来计算。

会计算吗?试试看!
校对:计算60×5%,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分数,也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方法1
60×5%=60×5100=3(万元)
方法2
60×5%=60×0.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师:张阿姨觉得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那么为什么要纳税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屏幕上的一组信息。

出示: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研究、发射,国家财政投入10亿元。

(2)XX年中央财政的教育支出达213亿元。

(3)XX年财政用于支持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资金42亿元。

师:国家的这些财政支出是从哪里来的呢?其中就有张
阿姨们的功劳,阅读数学书第7页的“你知道吗?”,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流程3:教学“练一练”
师:下面让我们来帮一家保险公司算算他们应缴纳的营业税。

出示:
练一练
一家保险公司去年全年的营业额是6.2亿元。

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去年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亿元?
师:你能自己独立完成吗?
流程4:教学“试一试”
师:生活中的税收种类是很多的,让我们再来看看李华叔叔遇到的问题。

出示:第5题
试一试
李华买了一辆5200元的摩托车。

按规定,买摩托车要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

他买这辆摩托车一共要花多少元?
师:读完题目想一想,要求“买这辆摩托车一共要花多少元?”需要先算出什么?你能试着完成吗?
校对后比较“试一试”和例2:比较“试一试”和例2,
我们会发现,税收种类不同,往往缴纳的税率也不同。

流程5:练习二1
师:个人要交税,有时一个集体或单位也要交税。

请看屏幕。

出示:第1题

南京雨花台风景区XX年十月黄金周接待游客18万人次,
门票收入达360万元。

按门票收入的3%交纳营业税计算,这个黄金周期间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师:请说说题目中每个数据的意思,18万和360万分别表示什么?那么这儿应缴纳的营业税应该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算一算。

流程6:练习二4
师:看来同学们计算纳税的问题已经挺在行了。

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有关“个人所得税”的问题。

出示:第4题
我国XX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

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超过部分不到500元的
5%
超过部分是500元---XX元的
0%
超过部分是XX元---5000元的
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师:信息很多,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按1800元的5%算吗?为什么?请和同学讨论一下。

校对:应该先算1800元去掉1600元是多少,然后按200元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

(1800-1600)×5%=200×5%=10(元)
答:妈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0元。

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又该怎样计算个人所得税呢?说说你的想法。

师:在这里,老师要介绍一下个人所得税的“分段计算法”:爸爸超过1600元的部分是900元,这900元并不是全部按5%或10%计算所得税,而是分成两段,前500元按5%计算,后400元按10%计算,你听明白了吗?请算一算,爸爸究竟要缴纳多少元的个人所得税。

流程7:全课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

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流程8:作业
师:数学书上还有两题作业,练习二的第2、3题,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吗?
备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