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FDI碳排放相关性研究t

合集下载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

人们普遍关注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方面,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有积极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FDI可以带动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从而减少碳排放强度。

外资企业通常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的进入可以激发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并且促使中国企业逐步提升环保水平。

外国企业在中国逐渐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环保意识,间接推动了中国的碳减排工作。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非完全消极。

但FDI也可能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是碳排放密集型产业的引进。

由于一些外资企业技术落后、环保水平低,其引进可能加重了中国的碳排放强度。

其次是FDI对资源的占用。

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和原材料,大量消耗了中国的资源,导致了碳排放强度的提升。

一些外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不愿意在环保和节能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使碳排放强度得不到有效控制。

由此可见,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呢?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法规,对进口碳排放密集型产业实行限制或者禁止。

政府应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对外资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碳排放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确保外资企业遵守中国的环保法律法规。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来引导外资企业提高环保水平。

对于环保投入较少的外资企业可以采取差别化的税收政策,鼓励他们加大环保投入,从而减少碳排放强度。

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细化的行业政策,鼓励外资企业投入到高科技和绿色产业中去。

也要鼓励外资企业加入到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来减少碳排放量。

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作者:王志梅刘富华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9期摘要:FDI主要是通过技术效应、行业结构优化以及收入效应对我国的碳排放产生正面影响,通过具有争议性的技术、高碳产业的转移以及规模效应对我国的碳排放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来进行检验。

选取1983—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G两步法检验了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

实证检验发现,长期FDI的流入降低了我国的碳排放;FDI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的比重每上升1%,会使得我国的人均碳排放下降约0.07%。

关键词:FDI;碳排放;能源结构;能源技术中图分类号:X22;F124;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03-02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我国的规模呈现增长的趋势。

201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1 160.11亿美元,位居发展中国家榜首。

它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它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带来其他的问题。

其中,它对于我国环境的影响成为近年来经济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

而当今在环境问题中最惹人关注的是碳排放问题。

2006年我国的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低碳减排刻不容缓。

因此,研究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综述及简单理论分析目前,关于FDI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研究较少,根据最新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FDI的流入增加了我国的碳排放。

乌力吉图、王东亚(2012)[1]通过构建多形式的碳排放模型,考察了多重因素对CO2排放产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FDI的进入显著地增加了CO2的排放量。

郭沛、张曙霄(2012)[2]基于1994—2009年的数据,考察了中国碳排放量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量与FDI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且在长期,FDI每增长1%会带动碳排放量增加0.488%。

FDI_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动态关系研究_沈永昌_余华银

FDI_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动态关系研究_沈永昌_余华银
[ 8]
。考虑到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源消费很大程度上 影 响 大 气 污 染 , L u z z a t i和 O r s i n i 选择了全球 1 1 3个 国 家 分 析 人 均 G D P 与绝对能源
第4期
、 沈永昌 , 余华银 :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动态关系研究 F D I
2 3
据的信息优势 , 同时也弥补了这方面文献不足 ; 其次 、 采用 P 研究 F 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因 VAR 模 型 , D I 用数据说 话 , 提 供 事 实 依 据; 最后采用系统 果关系 , 并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来对三者 GMM 估 计 , 之间关系进行考察 。 二 、模型和数据来源 ( 一 )模型介绍和估计方法 , 本文使用 面 板 向 量 自 回 归 模 型 ( 该模 P VAR) 它包含了传统向量 型是 由 H o l t z E a k i n 首 次 提 出, - 自回归方法可以将 所 有 变 量 置 于 系 统 内 的 优 点 , 和 面板数据分析允许变量存在异质性等优点 。 总体上 由于该模型把所有 看P VAR 是一个多元系统方程 , 变量看作系统内生 的 , 且把所有变量的滞后项考察 故可以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 , 由于此模型还可 在内 , 能够比较真 以进行脉冲响应分 析 和 方 差 分 解 分 析 , 实反映变量间的互动关系 。 本文主要的目标是研究 、 经济增长与碳排 放 三 者 之 间 的 动 态 影 响 关 系 , F D I 且采 用 的 是 面 板 数 据 , 故运用 P VAR 模 型 较 为 合 适 。 本文 应 用 的 模 型 中 ,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用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用 p 人均外 c o 2 表示 , d p g p表 示, 由于不同省份之间存在个 商直接投资用 p f d i表 示 , 则模型中 加 入 了 个 体 固 定 效 应 , 同 时, 考虑 体差异 , 到变量随时间变化 而 发 生 变 化 , 则在模型中加入时 间趋势项 。 模型表达式如下 : ( ) x z 1 α γ y i t =β 1 i t+ 1 i t+ i+ t +μ i t β T d c o d i 2 模 型 中 y p g p p p f i t = ( i t, i t, i t) 是基于 面板数据的 3×1 的列 向 量 , 表 示i 省 份 第t 年 份 的 ……, 数据 , 其中 x 是y y y y i t = [ i t 1, i t 2, i t i t 的P - - - p] 阶滞后项 , z α γ i t 是外生变量 , i和 t 是表示 3×1 维的 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趋势效应的向量 , i t 为随机扰 μ ……, 动项 , 并满足 E( =0。 γ y y i t α i, t, i t 1, i t - - p) μ 由于模型存在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趋势效应, 所以在对 P VAR 估 计 前 需 要 对 数 据 进 行 去 除 时 间 效应和个体效应的 技 术 处 理 , 对时间趋势效应采用 ) , 对个 组内去心处理 ( w i t h i n r o u m e a n d i f f e r e n c e -g p 体效应 采 用 1 9 9 1年 A r e l l a n o和 B a n d提出的前项 ) , 均值差分 法 ( 即H f o r w a r d m e a n d i f f e r e n c e e l m e r t - 过程 。 本文数据有限样本区间较短选用系 统 GMM

FDI对湖北省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FDI对湖北省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FDI对湖北省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摘要李雪平赵博熙借鉴Grossman和Krueger的分析框架,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了FDI对湖北省碳排放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FDI的流入对湖北省碳排放的直接影响为正,即增加了碳排放;FDI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湖北省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其中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导致碳排放增加,技术效应则减少了碳排放。

适当控制引资规模、加强FDI流入的产业引导、进一步扩大FDI带来的低碳技术效应是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FDI;碳排放;湖北省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以及实施全球环境治理的焦点问题。

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FDI带来的资本、技术、就业等有效地促进了东道国经济增长,但是也对东道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湖北省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环境资源吸引了大量FDI的涌入,有效拉动了湖北省经济增长。

FDI在湖北省的碳排放问题上扮演了什么角色?在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下,这一问题的探讨对湖北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尧文献综述目前而言,学术界关于贸易与要素流动对环境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一是“污染天堂假说”,其核心观点认为各国为了维持或增强本国竞争力,会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标准,出现“向底线赛跑”的情形。

因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国际贸易和FDI的不断扩大,污染产业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避难所”(Walter&Ugelow,1979)。

Asghari(2013)、Shah-baz等(2015)、Lin(2017)、Abdouli et(2017)等的研究均证实了FDI造成了东道国环境质量的下降。

国内林季红等(2013)、卢进勇等(2014)、严雅雪等(2017)等的研究也从不同视角证实了FDI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环境质量。

我国引进FDI与碳排放的实证性研究

我国引进FDI与碳排放的实证性研究

我国引进FDI与碳排放的实证性研究【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碳排放;相关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开展,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在逐渐提高。

fdi对东道国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就业机会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很容易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污染工厂。

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至2010年fdi达到1057.352亿美元,连续二十多年持续增长。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环境容量有限,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比较大,环保任务比较重。

我国在“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减少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要控制主要污染物。

如何更好地协调引进fdi与降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课题。

因此,有必要对全国近十几年来引进fdi的碳排放效应进行评估,分析fdi规模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相关性,探讨fdi 的产业结构分布与我国碳排放之间的关联性,为今后进一步优化外资政策和节能减排提供依据。

本文所选取的时间范围为1996-2010年,从总量和产业结构方面,分析这一时期我国fdi的碳排放效应。

一、全国引进fdi的规模与行业分布(一)全国引进fdi的规模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际引进利用fdi增长迅速,由1996年的417.26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1057.32亿美元,引资规模在波动中不断扩大,1996-2002年在波动中缓慢增长,2002年至2008年有较大增长幅度,一定程度上验证了2001年入世后由于更加开放的政策,带来fdi的迅猛增长。

2009年有一定程度地小规模地下降,2010年呈现恢复性增长。

(二)全国fdi的产业与行业分布特征1996年以来,全国三次产业引进fdi的情况表,投资于第一产业的fdi规模很小,多数年份所占份额不足第二产业引进fdi的规模居绝对优势,但其比重有所下降,从1996年的76.4%下降到2010年的50.9%,第三产业引进fdi规模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比重从1996年的20.9%增加到2010年的47.3%,而第一产业农业引进fdi 的比重总体上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最终从所占比1996年的11.393%增加至2010年的19.120%,期间有所波动。

FDI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研究

FDI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研究
1 选 题背 景意 义
C E I= S T( r e s e a r c h ,s c a l e ,F DI )
F D I 的规 模 效应 对 我 国各 地 区 的碳 排 放 有 着 或 正 或 负 的 影 响 ,
借鉴 上述 模 型并通 过整 理和增 减得 到暂 定模 型 ,如下 所示 :
定 由企 业规模 和技 术溢 出表 示 ,其 中企 业规 模 为行 业 平 均职 工 人 数 与行 业 企业个 数 的 比值 ;技 术水 平就 以之前 决 定两 个 外 资 比重 指 标
来技 术 溢 出并非 是 企业 自愿 ,而 是通 过 人 力资 本 、科
溢l 叶 J 效 应 。而 在本 文 中所 指 的技 术 溢 出效 应 并 不 是 在 宏 观 层 面对 东 道 国 的经济 影 响 ,而 是狭 义所 指 的对 东 道 国 在 行 业 或 企 业 层 面
如模 型所 示 :行业 产 出水平 由行业 总产 值 i o v( 即i n d u s t r i a l o u t — p u t v a l u e ,由于此 处 的工业 产 值 是 某 一 个具 体 行 业 的 ,与 之 前 各 省 的工业 总产值 t i o v 有所 区别 )表示 ;企 业规 模 s c a l e 用行业 平 均职 工 人数 除 以行业 企业 个数 来表 示 ;技术 水 平 由于数 据 和模 型 的调 整 决
其 中 的木材 及竹材 采运 业 的数据 多 半残 缺 ,且 在某 些 年 份 的工 业 细 分 中不 存在 该 行业 ,基 于 该 行 业 的产 值 以及 各 能源 的 消 耗 量 都 极 少 ,对 整体几 乎不 产生 影 响 ,因此本 文在 此 通 过对 除 了木材 及 竹 材 采 运业 的其 它 3 4的行业 进行 估计 分 析 。既 是技 术 溢 出 效应 的测 算 , 就 要有 技术水 平 的测量 指标 ,常 用 的表现 指标 有各行 业科 研投 入 r e — s e a r c h 、企业 规模 s c a l e 、技术溢 出 F D I 等 。而 在 各 文 献 例 如 李 子 豪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化的进程,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FDI的增加也引发了人们对碳排放强度增加的担忧。

本文将探讨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

首先,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方面,FDI的引入将带来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中国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这意味着,FDI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强度,推动中国向绿色、低碳的经济转型。

举例来说,外资企业通常在中国提供更高效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从这个角度来看,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具有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FDI也可能导致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增加。

一方面,FDI带来了大量的生产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这促使中国大量消耗能源,增加了碳排放。

另一方面,一些外资企业可能在中国采用传统和高碳排放的生产技术,由于缺乏对碳排放的监管和约束,可能导致碳排放强度的上升。

同时,FDI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

空间溢出效应是指FDI在国内不同地区扩散和传递的过程中,会引发相关地区的环境变化。

一方面,FDI通常倾向于在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集中,这些地区碳排放较高。

这可能导致FDI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发达的产业和经济实力可能会对周边地区产生溢出效应,即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扩散到周边地区。

这可能导致FDI对中国内陆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产生影响。

为了减少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负面影响,并最大程度地实现FDI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环境规制和监管,规范其生产过程和碳排放行为,限制高碳排放技术的使用。

其次,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使用绿色和低碳生产技术,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激励,推动其向绿色转型。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Eviews)碳排放量研究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Eviews)碳排放量研究

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摘要: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研究能源消耗总量、第一产业总值、出口贸易总额、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碳排放量的相关性,得出了源消耗总量、出口贸易总额、第一产业总值与碳排放量有显著相关性,而人均GDP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则不显著。

关键词:碳排放量;能源消耗总量;出口贸易总额;第一产业增值;人均GDP一、引言随着气候变暖这一全球问题的逐渐严重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气候变暖除了自然因素外,更大程度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

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也是碳排放的大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减排。

而要想有效控制碳排放量,了解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也逐渐增多。

Shafik和Bandy0padhyay(1992)对149个国家1960—1990年数据研究发现:碳排放量与人均收入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Birdsall(1992)认为人口增长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影响存在两种方式:一是较多的人口对能源需求会越来越多,因此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多;二是快速的人口增长导致森林破坏,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这些都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

Wu等(2005)[5]利用LMDI方法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研究了1980-2002年碳排放的变化,他们认为1996年以前主要是能源需求方的经济发展规模、能源结构及能源强度推动了中国碳排放的变化,而1996-2000年能源终端利用和转化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是中国碳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由Taylor和Copeland(1994)提出的“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国家的环境管制降低了国内污染企业的竞争力,导致产业的转移,污染密集型企业会从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高的国家向低的国家迁移,从而使实施较低环境标准的国家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避难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DI与碳排放相关性研究摘要: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面临巨大的国内国际双重减排压力。

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不仅与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模式有关,还与当前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引发的产业转移相关。

本文以FDI环境效应理论为基础,从规模、结构和技术角度分析了FDI与我国碳排放相关性。

并通过对FDI碳排放效应的影响路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FDI 碳排放环境效应引言随着全球变暖向着日益严峻的趋势发展,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

而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缔约方,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国内碳减排压力,因此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

同时,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我国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在利用外资方面也需要在节能减碳的背景下,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以强化节能减碳的标准,倒逼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节能减碳中的优势和能力。

显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节能减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那么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碳排放量增加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程度如何,对此问题进行跟踪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在开放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一大的研究框架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界在探讨FDI与环境问题,近几年来转向关于FDI与碳排放的关系问题探讨,但是学者们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生态环境、碳排放的关系的认识也是莫衷一是,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观点:一是少数国外文献和多数国内文献认为FDI规模的扩大提高了东道国生态环境的退化程度,并且认为污染天堂假说、边际产业转移论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不同角度较好地解释了国家间污染产业转移的根源;二是FDI 对投资东道国的生态环境及碳减排产生积极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部分学者甚至提出了“污染光环”假说,认为FDI有助于东道国生态环境的改善。

由于外资带来的技术通常比东道国更为先进,因而对环境的损害较小。

Grossman 和Krueger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将外贸的环境影响效应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以此建立起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的基本框架,本文的FDI与碳排放关系也将以此建立环境效应分析的框架。

近些年来我国FDI 流入规模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作为全球碳排放大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FDI与东道国碳排放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外资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在关于F DI与东道国碳排放关系的相关论述中,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有以下内容:随着低碳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学术界对FDI与生态环境的研究,转向FDI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

FDI的这种“双刃剑”性质,同样在探讨此问题中得以体现。

Cole 和Elliott(2003)估计了贸易对二氧化碳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指出对于CO2来说规模效应强于技术效应,也就是FDI增加了东道国的碳排放量。

一部分学者包括Yasmine Merican(2007)、Acharkyya(2009)在内分析表明大部分国家FDI 对东道国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影响。

国内学者赵晓莉首次就FDI对东道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进行定性分析,随后其他学者也开始转向此问题的研究。

由于直接碳排放数据的缺失,国内文献直接进行FDI与CO2排放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两年内,比如牛海霞等(2011)实证分析认为FDI与 CO2排放显著相关并呈长期的负向协整关系。

李子豪等(2011)针对不同地区的分析,得出FDI通过GDP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显著增加CO2排放,FDI的技术效应降低CO2排放的结论。

胡佳雨(2010)从规模和地区的角度,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分析FDI与我国碳排放的相关性,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与我国碳排放呈现着显著地正相关关系,FDI每提高1%,人均碳排放量会增加大约0.09%,而FDI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规模效应的抵消对减碳的效果并不显著。

随后程思婧等(2011)也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我国FDI与碳排放总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与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宋德勇等、吴献金等、陈祖潮等、刘辉煌等(2011)、康倩、王子君等(2011)得出同样的研究结论,但他们的研究也同样忽略了我国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FDI流入分布不均的现状,没有将目前我国区域间FDI 与碳排放关系的地区差异考虑在内。

但是,与探讨FDI与生态环境关系不同的是,在探讨FDI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中,多数成果研究结论认为FDI实际上有利于我国碳减排,一方面说明我国近几年来提高了对FDI 进入的环境门槛,利用外资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也说明FDI 本身具有在减碳中的先动优势,如果加以引导和利用,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正向效应,而形成FDI的“碳光环”效应。

持此观点的论述有陈继勇等(2011)以30个地区2001~200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FDI对以碳强度衡量的总体生态环境具有正面影响。

盛斌等(2012)分析得出FDI通过技术引进与扩散带来的正向技术效应超过了负向的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

罗良文等(2012)认为FDI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均有正面的促进作用,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一直在下降,且降幅不断增大;外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的技术外溢有利于工业碳减排,经由前向关联的技术外溢短期内能促进工业碳减排。

杨丽(2012)认为从短期看,FDI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消极影响,但从长期考虑,FDI将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

易艳春(2011)分析结果显示 FDI与能源结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费强度存在长期的负向协整关系。

并且脉冲响应分析显示,FDI对能源结构碳强度和能耗强度具有负向冲击。

说明FDI进入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碳强度和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 FDI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有助于减缓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

汪滢、纪红军(2011)、姚奕(2011)的分析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二、FDI碳排放规模效应分析快速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不仅与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发展模式有关,还要考虑到当前国际投资和贸易引发的转移性因素。

作为世界工厂,我国出口高碳强度和高能耗加工产品,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排放成本,有必要从规模效应分析FDI碳转移排放。

由于数据统计关系,FDI导致的碳排放无法直接估算,通过我国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间接反映FDI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

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对外经济活动成为经济活动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出口高碳强度和高能耗加工产品,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碳排放成本,国际间的产业转移释放出“额外”的全球碳排放。

净“额外”二氧化碳排放是指,相同的产品从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生产后,多排放的碳排放量。

随着大量“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我国生产出口产品直接或间接消耗了大量能源与资源,为世界创造了价值,但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使我国的碳排放大幅度增加。

2007年,出口引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我国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我国外向型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高度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

总之,从规模角度分析来看,FDI在我国所引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明显的,FDI 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了我国的碳排放。

仅从出口规模角度分析,出口引致四分之一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而FDI又引致二分之一出口量。

FDI有较大贡献,但同时也产生了占我国较大比重的碳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减排责任。

三、FDI碳排放结构和技术效应分析本文通过FDI碳排放结构和技术效应对我国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的影响分析,进一步全面考察FDI与碳排放之间的内涵关系。

(一)FDI碳排放结构和技术效应现状分析FDI通过对东道国各部门的相对规模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经济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FDI产业分布主要呈现以下特征:①集中于工业制造业。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FDI实际使用金额在三大产业分布为119102万美元、5325624万美元、379481万美元,分别占总额的1.29%、57.64、41.07%。

FDI在第一产业明显不足,比重占1%左右,FDI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

②第三产业分布结构不合理。

就近期产业变化趋势来看,FDI投资于制造业呈下降趋势,投资于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

但近两年FDI在工业制造业的比例较为稳定,第三产业比重虽然稳步上升,但投资中近一半进入房地产业,2007年更占到第三产业投资额的55.16%。

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业促使了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进一步发展,从而消耗更多的水泥,促进碳排放。

而第三产业中,真正低能耗的服务业领域,如信息软件、住宿餐饮和金融业等所占比例较少,FDI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配置不合理。

目前FDI主要分布于工业制造业。

一般情况下,外资总是向高增长、高附加值行业聚集,对东道国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

FDI在我国工业分布中相当分散,大量投入于一般性加工行业。

技术效应方面,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节能减碳技术将起到重要作用。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是减碳技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如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等。

第二是无碳技术,指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第三是去碳技术,比较典型的就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

目前我国节能低碳技术与欧洲、美国、日本等还存在较大差距。

从行业领域来看,我国已经初步掌握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但相关科技仍不太成熟,产业化存在一定问题。

交通领域我国短时间内无法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等相关技术达到产业化的水平。

对于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我们在系统控制方面,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从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看,在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方面我国取得不小进步,但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从低碳节能技术转移角度看,我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存在一定技术差距,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良好的管理经验,而我国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

在技术差距的条件下,外资的先进技术通过示范效应、关联效应、培训效应和竞争效应等技术转移溢出通道溢出,我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相关技术提高科技创新和自身竞争优势,从而完成整个FDI技术转移溢出过程。

(二)FDI碳排放结构和技术效应实证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方法(IRF)是反映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能够比较直观刻画出变量之间动态交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