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文学”的是与非

合集下载

新文学何以为新

新文学何以为新

新文学何以为“新”【内容提要】起始于1918年的中国新文学具有一望而知的标识:新式白话。

沈尹默的《月夜》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成为新式白话写作的最早的范例。

新式白话诉诸阅读,开启了与既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关键词】新文学/开端/新式白话“现代文学”的命名模糊了新文学的“新”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后期,中国出现了一种有理由被冠之以“新”的文学——这曾是学界的共识;标明中国文学“新”的性质的粗重分界线在五四时期(1917年或者1919年)——这也曾是学界的共识。

共识中的关键词是“新”。

五四过去十年之后,人们开始疏理这一种文学的这一段历程,毫无悬疑地使用“新文学”的命名,如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1929)、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源流》(1932)、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33)、王丰园的《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等。

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至今仍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业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1949年之后,“新文学史”也被用作课程和学科的命名。

教育部于1951年制定《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作为教材的“新文学史”著作陆续出现: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出版于1951年,下册出版于1953年)、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1952)、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1卷(1955)、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等。

作为学科的“新文学”是怎样被置换为“现代文学”的?没有说明和解释。

1956年,高教部组织全国统一教材的编写,《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次年出版。

大纲的第9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文学(1919-1949)”。

1961年开始的教材集体编写工作曾中断,其成果在18年后的1979年面世,即唐弢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

黄修己注意到:任访秋1944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卷),是“第一次使用《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书名”。

①他并且注意到:“其第一编即为‘文学革命运动的前夜’,几占了全书四分之一篇幅。

对外汉语现代文学第六节 从朦胧诗到新生代

对外汉语现代文学第六节 从朦胧诗到新生代

韩东(1961 ) 韩东(1961—) 1984 (1961 年主持创办了重要的诗歌 刊物《他们》。 》。他的诗歌 刊物《他们》。他的诗歌 充满反崇高、反史诗、 充满反崇高、反史诗、注 重个人生活中的片断和细 提出“ 节,提出“诗到语言为 90年代 年代, 止”,90年代,转向小说 写作。主要作品: 写作。主要作品:《大雁 塔》 你见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A. 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诗人抒情主体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从“我们”到“我”,从“战士”到“个人”,回到诗人 自身的情感,表现生活在诗人内心情感引起的震动,突显诗人的 个性。“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之外的丰功伟绩”(孙绍振)。 都带着怀疑的精神与探索精神,诗中都流露出时代带给诗 人们的哀怨、痛苦和迷惘。
1.新生代诗人的出现 1.新生代诗人的出现 亮相:1986年 现代主义诗歌大展” 亮相:1986年 “现代主义诗歌大展” 派别: 他们诗派” 海上诗群” 派别:“他们诗派”、“海上诗群”、“莽汉 主义” 非非主义” 主义”、“非非主义”等 代表人物:韩东、于坚、李亚伟、 代表人物:韩东、于坚、李亚伟、王小龙等 总体特征:1.反英雄 2.反崇高 3.平民化 总体特征:1.反英雄 2.反崇高 3.平民化 :1. 语言特征:1. :1.反意象 2.反修辞 3.口语化 语言特征:1.反意象 2.反修辞 3.口语化

小学教育的毕业论文题目

小学教育的毕业论文题目

小学教育的毕业论文题目1、朗读教学研究综评2、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3、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4、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5、阅读教学对话研究6、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7、作文教学研究8、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9、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10、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11、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12、小学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13、小学学科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14、小学学科课程软资源开发研究15、小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16、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7、小学课堂的时间管理策略18、小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19、小学学科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研究20、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21、试论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合理因素及其缺陷22、试比较儒墨两家关于人性论及教育作用问题的异同23、孔子关于师德的论述及现实意义24、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探析25、歌曲与童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26、游戏教学,适应天性27、浅谈“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28、激励英语学习兴趣之我见29、现代教育条件下的小学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30、独身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31、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影响32、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33、小学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34、小学课堂教学困境的研究35、班主任素质与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相关研究36、学生厌学、辍学、出走、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及其教育对策37、小学生理想、学习目的、兴趣、自主意识以及价值观、道德观的调查与教育研究38、小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现状调查研究39、"品行弱势学生"的教育策略40、网络不良文化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的研究41、小学阅读教学策略浅论42、洛克教育思想与当今新课程之异同43、洛克教育思想浅析44、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浅论45、小学写作教学策略浅论46、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策略浅论47、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策略浅论48、小学语文教学的训与练49、Solo理论与实践50、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51、拼音教学与创新思维启蒙52、识字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53、词语教学与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54、句子教学与“阅读链接”55、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56、教学设计与以学定教57、阅读教学中的“悟”与“解”58、如何使语文教学走向自主学习5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机制60、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61、课程资源问题探究62、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是与非63、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64、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数学素养对实习效果的影响调查65、初等教育学院06级本科毕业生基本教学技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66、小学“三角形三边间关系”的教学研究67、刍议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68、小学估算教学研究69、帮助学困生获取数学学习积极的情感体验70、数学教学应体现自然的过程71、高度决定视野,论小学教师的数学素养72、角度改变观念,也谈数学教学的效率73、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74、小学数学程序性知识教学初探75、小学数学陈述性知识教学初探76、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初探77、低年级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7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79、当代小学名师专业成长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80、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分析81、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与思考82、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83、顶岗实习对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的利弊分析84、教师专业化对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冲突与思考85、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研究86、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87、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分析88、论主题某某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89、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课的现状及分析90、小学数学“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与教学研究9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观念92、小学数学“自主探索”教学误区与对策93、在“数学广角”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94、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化思想的培养95、从多角度挖掘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思考96、构建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发展97、小学科学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98、小学科技教师现状及对策研究99、小学生科技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100、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现状及对策研究1、弘扬绿色生态文明,昆明市官渡区曙光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2、扬州市小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研究3、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4、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分析5、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6、论小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7、我国小学应急教育体系优化研究8、浅析学前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衔接教育9、浅谈西藏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探索及展望10、天文学在促进小学生科学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11、教育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课堂生辉12、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探索13、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14、探析小学教育游戏在移动平台下的应用优势15、基于教育功能分类的小学校园户外景观设计初探16、留守儿童及随迁子女教育状况对照研究17、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教育的实施及应注意的问题18、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探讨19、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20、浅析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教育的重要性21、影响城郊小学家校共育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22、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23、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措施研究24、浅论师范毕业生应对当前小学教育应该具备的能力25、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26、浅析“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27、小学阶段现代礼仪教育实效性问题浅探28、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29、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30、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研究31、试论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问题32、怎样创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33、武术教育对小学品德教育的影响分析34、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3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36、刍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37、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法38、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探讨39、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开展40、小学美术教育不要脱离美育轨道41、小学男教师缺席背后的教育隐痛42、人口流动背景下上海市小学教育资源承载力分析43、美国小学法治教育内容架构,以HM版社会科教材为例44、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45、小学数学教育中某某某思考能力养成对策46、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策略47、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48、小学英语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49、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50、小学软笔书法教育的现状及策略51、影响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52、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探析53、卓越小学教师艺术素养教育需求及发展路径54、以“儿童教育”为本位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55、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探究56、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方法57、陶行知生活教育对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分析58、古代儿童教育对当代小学教育的启示59、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教育探究60、浅析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策略61、浅谈传统文化教育进入小学语文课堂62、试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优化措施63、探索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的途径64、浅谈小学教师的教育倭化现象65、游戏教学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英语单词教学中的运用66、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探索67、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生本教育探讨68、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育的有效生成,基于桂东山区寄宿制小学的调查69、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70、造成小学师资质量呈现下滑态势的成因分析71、解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语言教育问题72、对西藏地区小学教育困境及其解决途经的研究73、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研究74、小学思想品德与素质教育75、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76、浅析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77、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探索78、英国小学艺术课堂中教育戏剧的评估要素研究79、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育策略的研究80、小学教育应适当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教育81、小学教育中的智慧型教师基本能力分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 人生真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 人生真谛(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群文阅读·人生真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限时15分钟)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袁济喜①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

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

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②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

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③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

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

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

《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④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

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

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⑤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

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气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新探胡适倡导新文学的宗旨观

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新探胡适倡导新文学的宗旨观

2012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205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5·文学研究·“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新探胡适倡导新文学的宗旨观朱德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胡适于1918年提出的建设中国新文学的“唯一宗旨”观,但近百年学术研究尚未以科学的思维对其丰盈内涵作出详解。

本文试图对胡氏新文学建设的宗旨观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予以新探。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胡适对其“枝叶”文学主张的化零为整的概括。

国语文学与白话文学在胡氏表述中是同义语,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而要理解国语文学的内涵,必须弄清白话、国语、方言这三个关键词的趋同性与差异性。

胡适对建设何种形态新文学作了这样的理性设计,即分为“工具”、“方法”、“创造”相互关联的三个逻辑步骤,只是对“工具”(白话为利器)、“方法”(具体技艺)作了详解,而“创造”则从略了;至于“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之间的辩证关系,胡适着重强调了后者。

这样的“唯一宗旨”观,实际上成了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并驾驰驱的理论旗帜和实践纲领。

本文对其新探,发掘出不少新思想、新见解及其偏颇之处。

[关键词]“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新探;“唯一宗旨”;内涵[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9-0064-08近30年对五四新文学的研究逐步突破《新民主主义论》的政治意识形态认知框架,导入启蒙主义的思维模式,这固然抓住了五四文学精神的特质;但对白话文学形态的研究却重视不够,即使有些学术成果也难能超越上世纪30年代中期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导言”。

尤其对五四白话文学主张的解说只注重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八不主义”,而对其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所主张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唯一宗旨”却有所忽略,缺乏对这一根本宗旨观的丰盈内涵的挖掘与剖析。

【六年级语文毕业试卷】阅读专项练习题三篇

【六年级语文毕业试卷】阅读专项练习题三篇

【导语】同学们,马上就要⼩升初考试了,你学得怎么样?让我们来⼀次⼩测试吧!好好努⼒,相信你⼀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现在就开始吧,相信你⼀定能⾏!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篇⼀ (⼀)根据积累和课⽂填空。

(12分) 1、⽢⽠苦蒂, 。

(1分) 2、 ,春风送暖⼊屠苏。

(1分) 3、使卵⽯臻于完美的,并⾮ ,⽽是 。

(2分) 4、《为⼈民服务》是 为悼念 ⽽作的演讲。

课⽂中作者引⽤了的话说明了⼈死的两种不同意义,这句原话是 。

(3分) 5、为是 ? ⽈ :。

(1分) 6、两⼩⼉笑⽈:“ ?”这句话的意思是 (1分) 7、她从⼀个 的⼩姑娘,⼀个 的学者,变成了教科书⾥的新名词“ ”,变成了物理学的⼀个新的计量单位“ ”,变成⼀条条 ,她变成了科学⼀块永远的 。

(3分) (⼆)阅读短⽂并做题。

(18分) 和⼩鸟最相亲相爱 冰⼼ ⼩鸟是怎样的玲珑娇⼩呵!在北京城⾥,我只看见⽼鸦和⿇雀,有时也看见啄⽊鸟。

在此却是雪未化尽,鸟⼉已成群的来了。

最先的便是青鸟,西⽅⼈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因为青鸟的鸣声中,婉转地报着春的消息。

知更雀的红胸,在雪地上,草地上站着,都极其鲜明。

⼩蜂雀更⼩到⽆可苗条,从花梢飞过的时候,竟要⽐花还⼩。

我在⼭亭中有时抬头瞥见,只屏息静⽴,连眼珠都不敢动,我似乎恐怕这弱不禁风的⼩仙⼦惊⾛了。

此外还有许多⽑⽻鲜丽的⼩鸟,我因找不出它们的中国名字,只得阙疑(有怀疑的问题暂时留着,不做判断)。

早起朝⽇未出,已满⼭满⾕地起了轻美的歌声,在朦胧的晓风之中,欹枕倾听,使⼈⼼魄俱静。

春是鸟的世界,“以鸟鸣春”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两句话,我如今彻底地领略过了! 我们幕天席地的⽣涯之中,和⼩鸟最相亲爱。

玫瑰和丁⾹丛中更有青鸟和知更雀的巢,那巢都是筑得极低,⼀伸⼿便可触到。

我常常去探望⼩鸟的家庭,⽽我却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

我想到我⾃⼰不过是暂时离家,我的母亲和⽗亲已这样的牵挂。

文学与非文学:先秦文学史书写探赜

文学与非文学:先秦文学史书写探赜

文学与非文学:先秦文学史书写探赜刘竺岩【摘要】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是文学史写作的一个依据,也是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起步阶段,也是难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阶段.通过探讨中国先秦作品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从书写范畴来审视不同的中国先秦文学史,可以看出中国先秦作品文学与非文学划分的复杂性.【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10【总页数】3页(P18-20)【关键词】文学;非文学;中国先秦文学史【作者】刘竺岩【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是决定某一作品是否进入文学史书写范畴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文学史的收录内容又体现了文学史家在写作文学史时的文学观念。

因此,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贯穿了整个文学史的写作过程。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尚未从当时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

[1]21因而,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在这一阶段实际上还处于不甚明晰的状态。

从一些流派文学理论中文学与非文学的划分以及我国各时代学者的诸版中国先秦文学史的书写范畴中,可以看出中国先秦文学史中对于文学与非文学不同区分的观点,继而理解中国先秦文学史的不同书写范畴。

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在文学理论中是一个受到了极大关注的问题,而各派别的文学理论家又对于文学与非文学的划分标准莫衷一是。

如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等派别主要把文学与非文学区分的着眼点放在文本本身上,即关注文本的语言特征。

而结构主义等学派则重点关注文学的常规。

从语言特征的角度来看,有观点将文学语言的特点归纳为“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2]然而按照这样对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划分,具体到某一特定的先秦文学作品篇章,我们就似乎不能依照这一划分,将其语言划归到文学语言的范畴之中。

例如袁行霈在《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收录了来自甲骨卜辞的《癸巳卜》和来自商代铭文的《丁巳王省夔京》。

胡适白话史观的是是非非

胡适白话史观的是是非非

胡适白话史观的是是非非——胡适《白话文学史》读书随笔格拉底苏的下午茶1927年夏,从欧美游学回来的胡适,忌于北平北洋政府的猜疑,遂卜居上海极司菲尔路49号,与蔡元培为邻。

他放下了自己文化官员的身份,重新回到著书立说的学者生活。

彼时,摆在他面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在《国语文学史》的基础上写作《白话文学史》。

1921年冬季,胡适应教育部国语讲习所之邀,讲解“国语文学史”。

于是,他用了八个星期的时间,编了十五篇讲义,约八万字,油印成册后发给学员。

后来授课时虽有改动,但主体基本不变。

在教材奇缺的环境下,这份讲义很快流传开来,作为高校国语文学课的教材。

1927年,这份讲义被北京文化学社正式出版,即为《国语文学史》。

出版《国语文学史》一事,北京文化学社并未与胡适打过招呼。

尚在旅途的胡适听闻此事之后,先是诧异,继之恼恨。

原因不在于版权稿费,而是如他与友人的书信中所说的:“拿这种见解不成熟,材料不完备,匆匆赶成的草稿出来问世,实在叫我十分难为情”,何况这数年来,中国的文学史研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为此,胡适决定重新写一部文学史,以此赎罪并挽回颜面。

胡适重新写就的这部文学史便是《白话文学史》,于1928年由新月书店出版。

《国语文学史》与《白话文学史》的核心观点并没有差异,都是倚重进化史观,但在阶段划分、材料例证和作品分析上更为细致,且吸收了近年来新出的研究成果。

譬如从唐朝到白居易,《国语文学史》中的论述不到3万字,而《白话文学史》却有21万字之多。

《白话文学史》一经出版,立马取代了书店之前摆放的《国语文学史》,成为文科生的常备书。

不幸的是,《白话文学史》只有上卷,胡适至死都未能如愿写出下卷(中下卷)。

“文学”一词,中国古已有之。

如《论语》中孔子论门生“文学,子游,子夏”,然而其中的词义,却与现今的词义大为不同,它泛指文章和博学,具有广义的文化含义。

之后,“文学”一词虽屡经变迁,逐渐将重点集中在文章方面,但与我们现今通常所说的“文学”仍有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汉文学史纲要》。这才是真正的不包括少数 者的“当代”已经有六十多年了。按眼下这个逻
民族文学的文学史——汉民族文学史,故而名之 辑,所谓的当代,肯定还会延续下去。这个时间
曰《汉文学史纲要》。相比之下,当今很多书名 会越来越漫长一一至少目前还没有断限的时间。
叫“中国文学史”的,实际上所写都是只有汉民 不仅如此,许多文科高校的中文系,还将现代和
“汉语新文学”的是与非
O徐志啸
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常常会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即如何解决和处理好中国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学、台港澳地区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内 容。如果它们应该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话,究竟该如何进入?用“中国现当代文 学史”命名和涵盖这些概念,是否合理?应该如何更科学合理地让少数民族文学、台 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进入到可以包容这些范畴的文学史,而且又能体现中华大一 统的理念特色?由于这个问题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相关问题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亟 待解决的,故这里拟对此展开讨论。
与需要补充的)。问题比较严重的,是所谓的现 评论(由用汉语创作角度言);但是,如果将这
当代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 整个历史阶段的文学用“中国现当代文学”来涵
果舍弃了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那么,这个 末以来,恐怕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撰写完整的中
“中国”的概念就是不完整,也是不能被接受 国文学史,不能对此予以忽略。那么,问题就来
的。但目前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很少专门谈 了,名为中国文学史,是指生活在中国本土的中
到汉族以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发展(近些年出 国人所书写的文学史呢?还是指凡在地球上生活
基本是汉民族的文学史,但因为中国历史上不少 文学作品。
朝代实际上已包括了少数民族,如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北朝,唐五代时期的五代,还有最典型的元
二、质疑“华语语系文学”
代和清代一一即便人们认为不太可能与少数民族
说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应先辨别所谓的
挂上钩的,如唐代、明代,也有少数民族文学的 “现当代”。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包括各高
写上“中国文学史”而实际内容只涵盖汉民族的 向现代),由传统文学走向了新文学,由文言文
文学一一用汉语书写的文学一一的著作,井然分 走向了白话文。整个中国的新文学,或谓现代文
明了。可见,唯有包括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学,
学,从文学的特质看,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并无
才能叫中国文学史。
质的分野。因此,所谓的现当代文学,应该统称
版的《中华文学通史》《中国文学通史》等书,
的中国人所撰写的文学作品构成的文学史呢?如
开始将少数民族文学列了专章,予以阐述)。当 是前者,自然不应包括海外人士;如是后者,则
然,这里也需要作出分别。虽然中国古代文学史 毫无疑问,应涵盖地球上的所有中国人所撰写的
AnciemChineseLheraEreSearch
海岀版社,1999) o所谓“程氏”,表明该书两 二之分将被合一,从而逐步趋向合理。因为,从
位作者姓程;所谓“汉语文学通史”,则说明他 文学在20世纪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完全没有必要
们所写的文学史是属于汉语范围的,并不包括中 国的许多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学。这就与很多书名
将其分割成两段。从20世纪初开端的中国文学, 自“五四”开始,由传统走向了近现代(近代趋
族的文学,应该改名为“汉文学史”,而不能冠 当代文学分为两个不同的专业,同时设置了两个
以中国文学史的名称。已故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 不同的教研室或研究室。
(1913-2000)与他的弟子程章灿合作编写的文
毫无疑问,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人们对学
学史著作,书名就叫《程氏汉语文学通史》(辽 科意识的愈益深入,现当代文学这种不合理的划
一、撰写“中国文学史”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对于“中国文学史”这个名词,人们再熟悉不过了;作为教材,它不仅应用于各 个综合性和师范类高等学校中文系,而且几乎通用于各个大专院校文科类中文学科; 而作为古代文学读物,它也是喜好中国古代文学读者的常读书之一。从这个层面上 说,“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无论在学术界还是读书界,都早已成了人 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名词了。但问题是,人们对这个名词本身的合理性或规范性却很少 予以质疑和追究。从字面看,“中国”是一个国家概念,“文学史”指的是文学发展 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文学史所要阐述、描述、记载的,是中国这个国家的整个文 学发展的历史,其涵盖的范围应该包括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然而,问题一,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这个概念在定义上也需要加以厘 清一一因为,人们现在所讲的中国,显然是指拥有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理应包括今天属于特别行政区的香港、澳门,以及至今还没有回归的台湾 地区。但目前人们常读到或常使用的有关中国文学史的书籍或教材,大多是不涉及香 港、澳门、台湾地区文学发展的(近些年,这个状况有所改变,个别文学通史增加了 台、港、澳的内容)。这也就导致了偏颇或者说争议。原因在于,作为完整的规范的 中国文学史,如果只是谈古代,或许这个矛盾还可有所回避;如果包括近代尤其是现 当代,那就非要将台、港、澳纳入不可,否则就是人为地割裂了中国。这部文学史一 定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被允可的。 问题二,中国不是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而是包括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如
上述两方面问题,在中国文学史的古代部分 为现代文学一一既符合客观事实,也切合文学发
比较少,因为从总体看,台、港、澳地区至少时 展的常理。当然,这个历史阶段的文学,既应包
间上还难以与古代挂钩,而少数民族文学问题在 括台港澳文学,也应包括少数民族文学(专指用
那些特殊的朝代已大多囊括了(当然,还有遗漏 汉语创作者),还应包括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与
成分存在。这些朝代的文学中,虽然毫无疑问是 等学校的中文专业,一直是将"现代”与“当
汉族文学占主导地位,但其中涉及少数民族的文 学也占了不少比例(元代、清代应该比例更高
代”划分为两个部分:
些)。这让人们想起了鲁迅( 1881-1936)撰写 间长度上看,前者的“现代”只有三十年,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