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
三伏贴配方

三伏贴配方三伏贴的配方已进入三伏骨气,恰是三伏贴冬病夏治的时刻,那么,三伏贴的配方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简略介绍几种罕有的三伏贴的配方.一.慢性壅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药物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根本处方,可联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色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经常运用的药物有麝喷鼻.麻黄.肉桂.小茴喷鼻等.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取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个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接收感化.因为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烧.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恰当调剂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包管临床疗效,又可以包管用药的安然性.贴敷机会:一般在每年夏日,阴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假如中伏为20天,距离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时代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距离7~10天.疗程:中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停止后,患者可以中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进步疗效.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根本穴位,重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运用中可以联合中医辨证论治选居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构成:虚贴方:黄芪.苍术.沉喷鼻.肉桂.补骨脂等.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喷鼻.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取道地药材,药物均采取生药.药物用量按必定比例肯定.实行时光:头伏开端,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实行办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药物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机会: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距离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中断贴敷3年.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经常运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依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性格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四.咳喘灵膏药三伏贴配方 .药物构成:苏合喷鼻.松脂粉.麝喷鼻.冰片.川贝.冬虫夏草等生药.功效:止咳祛痰.解痉平喘.扶正祛邪.加强免疫力.实用规模: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哮喘.肺气肿.肺芥蒂.易伤风.特色:贴敷穴位,起到针刺穴位引药透里,直达病灶.加强抗过敏,抗病毒功效.运用便利,无毒副感化.贴敷本膏药不影响其它药物疗效. 有当即止咳平喘的功效.也有“冬病夏治”预防感化. 贴敷力强,四时顺应疗效持久,有较好地近期与远期疗效.贴敷办法:将膏药放在能加热的锅或壶)盖上面加热至软,挤压平均,揭开贴在所须要的穴位上好可(忌火烤).(洗澡可揭下,洗完后再照原位贴上).前胸竖贴笼罩(膻中.华盖)穴位,后背横贴笼罩肺俞(双穴).定喘(双穴)穴位.前后同时贴敷.药效可中断三至六日,连用三次为一疗程,一般一至三疗程可康复.五.哮喘饼天灸法三伏贴配方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喷鼻1.5克,生姜汁适量.治法:将前四味药共研成细末,麝喷鼻另研末侯用.运用时将药末参加鲜姜汁调匀,做成六个药饼备用.于夏日三伏天进行敷贴,临用前将麝喷鼻末0.3克放于每个药饼的中央,然后将药饼放于肺俞.百劳.膏肓六穴,外加胶布固定,约两小时,局部皮肤灼辣,发红而未起水泡时除去.每伏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备注:没有麝喷鼻时可用公丁喷鼻替代.六.虚寒性便秘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 .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 ,肉桂3克 ,生姜汁少许.治法:前三味混杂研为细末,与姜汁折衷如泥膏,制成小圆饼三个.将药饼放于火上烘热.分离敷贴于穴上,外用绷布固定.药饼冷后再烘再贴.一般12--24小时气通便下即愈.揭药后局部消失水泡,紧需涂以紫药水,任其自行接收.七.风湿性关节炎三伏贴配方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药物:毛莨.白芥子.山君草.独蒜头任选一种.八.高血压三伏贴配方 .取穴:神阕.涌泉 .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宝母30克,米醋适量.九.过敏性鼻炎三伏贴配方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喷鼻1.5克,姜汁适量.留意事项:1.贴敷对象为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2.敷贴时代,忌烟.酒.生冷.油腻.辛辣之品;3.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中药的惊慌,用湿毛巾擦拭即可;4.贴敷时光: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5.谨遵医嘱.贴敷的顺应症重要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芥蒂,慢性咳嗽,重复伤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肺系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虚寒性的疾病亦可贴敷.不合适贴敷的情形有:肺炎及多种沾染性疾病急性发烧期;对贴敷药物极端迟钝,特别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怀胎期妇女.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贴敷后的反响重要有: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惊慌.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响,不影响疗效.2.贴敷后皮肤局部消失刺痒难忍.炽热.痛苦悲伤感到时,应立刻取下药膏,制止抓挠,不宜私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3.若皮肤消失红肿.水泡等轻微反响,需实时皮肤科就医.三伏贴是中医治疾病瑰宝,经由过程三伏贴可以预防和治疗冬天产生的疾病,请在大夫指点下准确运用三伏贴.。
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

【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三伏贴要用姜汁、蜂蜜调和。
取姜汁时,将生姜洗净粉碎,用无菌纱布挤压取汁。
关节痛则不用姜汁,用蜂蜜调和,然后就可按药方进行制作。
关节痛:肉桂、炮姜、白芷各10克,研成粉末,加一些蜂蜜进行调和(因为蜂蜜可驱寒祛湿),药膏就好了。
将一小勺药物放在药膏上,如果是胳膊疼,就要找曲池穴(屈肘,在手肘窝外横纹尽头的窝里),如果是膝关节痛,贴在两个膝眼上(有内膝眼和外膝眼,在膝盖的两个窝眼处),用胶布固定,贴10个小时,10天1次。
鼻炎:取白芷3克,细辛1.5克,白芥子3克,苍耳子3克,辛夷花1.5克,捣碎弄成粉末,用姜汁调和。
贴在大椎穴(低头,后颈颈椎最突出的高骨下的凹陷处)、肺腧穴(大椎穴下往下数三个突起,定住,再往两边约一个大拇指直径宽的地方)。
贴2个小时就要取下来。
10天贴1次,连贴3次。
如果经常流鼻涕,导致头痛,则说明鼻炎较严重,应用蝉衣1.5克,蛇衣3克,全蝎2克,诃子3克,乌梅肉3克,磨成粉用姜汁调和,贴风池穴(颈后枕骨的下缘,距耳朵后部约两手指宽的凹陷处)、大椎穴、肺腧穴,贴4个小时,7天贴一次。
便秘:取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磨碎加生姜汁少许,贴在肚脐、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气海穴(肚脐正下两个手指宽处),每次贴6小时,每7天一次,连贴3-5次。
驱寒升阳:取吴茱萸10克,磨成粉,用姜汁搅拌均匀,取麝香壮骨膏贴在小腿上的足三里穴、肚脐和脚心,每3天贴敷一次,每次贴6个小时左右,可祛寒升阳,治疗老寒腿、手脚冰凉。
(整理/快乐老人报记者李仲文)三伏贴药材逐个看主要药材:细辛、甘遂、白芥子、元胡、吴茱萸、人参、生姜北细辛药效较好,它辛温入肺经,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通窍的作用。
由于药效较“猛”,一般用于内服的量不会超过2钱。
而三伏贴是外贴皮肤,细辛正好能发挥作用,将药效更好地渗入人体中。
白芥子辛温入肺经,能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在三伏贴中,主要是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帮助其他中药药效更好地进入人体,同时促进人体的气血循环。
三伏贴配方

三伏贴配方引言三伏贴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在特定穴位贴敷药物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三伏贴的配方以及制作方法。
三伏贴的作用三伏贴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体质、阳虚体质以及一些寒湿引起的疾病。
它能够温经散寒、活血祛湿,增强人体阳气,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常常使用三伏贴可以改善人体的体质,并且有助于预防一些季节性疾病。
三伏贴的配方材料以下是常用的三伏贴配方材料:1.红花:5克2.当归:10克3.白芷:10克4.桂枝:10克5.羌活:10克6.防风:10克7.干姜:10克8.艾叶:10克三伏贴的制作方法步骤一:准备材料将以上配方材料准备好,并确保材料的品质新鲜。
步骤二:研磨材料将研磨材料放入研磨器中,研磨成细粉。
确保所有材料均匀细致的研磨。
步骤三:混合材料将研磨后的材料放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轻轻地搅拌均匀,确保所有材料充分混合。
步骤四:贴敷药物将配制好的三伏贴药物均匀地贴敷于体表相应穴位上,并轻轻按压,使药物充分吸收。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三伏贴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穴位选择:根据需要治疗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气海穴、关元穴、大椎穴等。
2.用量控制: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三伏贴的用量,初次使用时可以适当减少药物用量。
3.贴敷时间:一般贴敷时间为30分钟到1小时,根据实际效果和个体感受适当调整。
4.皮肤检查:贴敷三伏贴后,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出现过敏、瘙痒等情况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结论三伏贴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式,通过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起到调节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寒湿体质和寒湿引起的疾病。
只有正确选择配方材料并掌握制作方法,才能发挥三伏贴的最佳效果。
同时,在使用三伏贴时,也要注意使用注意事项,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了解三伏贴的配方和制作方法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1.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2. 《中药学》。
冬病夏治三伏贴穴位

冬病夏治三伏贴穴位导言冬病夏治是中医养生理论的一种独特健康观念,认为人体在夏季对一些疾病的抵抗力更强,因此可以通过预防和治疗一些冬季常见病,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而夏季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时期。
在夏季的三伏天,我们可以利用贴敷穴位的方法来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一些冬季常见病。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冬病夏治三伏贴穴位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健康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是夏季的一个特殊时期,通常指在中国农历的夏历中,每年的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时间段。
这个时期一般在每年的7月初至8月末之间。
夏季的三伏天温度较高,湿度大,人体容易感受到炎热,容易出现中暑、脱水等情况。
然而,正是由于高温和湿热的特点,使得这个时期对于一些冬季常见的病症的治疗效果更佳。
二、冬病夏治的意义冬病夏治是指在夏季预防和治疗一些冬季常见病的方法。
在夏季的高温天气中,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循环系统更为活跃,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也更强。
因此,通过适当的调理,可以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一些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
同时,冬病夏治也有助于改善体内的湿气,调节阴阳平衡,提升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三、常用冬病夏治贴穴位方法1. 贴敷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3寸,这是人体一处非常重要的穴位。
贴敷足三里穴是一种常见的调养免疫系统的方法。
贴敷时,可以用艾条或贴片,贴敷于足三里穴上方大约3-5cm处。
贴敷时间为20-30分钟,每天贴敷1次,连续使用10-15天,有助于增强人体的气血循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
2. 贴敷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的第一、二掌骨之间,是一处非常好的穴位。
贴敷合谷穴可以增强体质,调理气血,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当贴敷合谷穴时,可以用姜汁或一些药膏,涂抹在穴位上,然后用纱布固定,每天贴敷1-2次,每次15-20分钟,连续使用10天左右,有助于改善体内湿气,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3. 贴敷肺俞穴肺俞穴位于背部,脊椎正中线上,第三、四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冬病夏治__家庭简易三伏贴doc

冬病夏治__家庭简易三伏贴
又到贴三伏贴的季节了。
2013年的三伏是从7月13日到8月21日。
今年7月13日开始贴第一次三伏贴,想贴的朋友可以开始准备基本材料:伤湿止痛膏、生姜、玫瑰花、红糖,只需有这四样就可以在家自己贴敷了。
伤湿止痛膏是贴的,生姜片是涂擦的,玫瑰花12朵、红糖适量是开水泡茶的。
三伏天人体的阳气与天地阳气内外呼应,是最适宜运用刮痧、拔罐、伏贴等传统外治法的时机。
特别是三伏贴,建议大家一定要做,不仅能调理冬季多发病,对养生也大有好处。
如果是为了保健目的,不想去医院排队的话,可以在家自制三伏贴,方法很简单。
转自新浪微博。
冬病夏治三伏贴取穴原则

取穴原则第一组:肺俞: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骨度分寸取法,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为3寸,取其一半。
同身寸取法,一夫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为3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胃俞:后正中线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先定位12胸椎棘突,从上向下,一肩胛骨下缘平第7胸椎棘突,向下依次数到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一夫法定3寸的一半。
左右各一。
志室: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取法:髂嵴高点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向上数两节定第2腰椎棘突,然后以一夫法后正中线旁开3寸。
左右各一。
膻中:Danzhong四声一声。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男性取两乳头之间。
第二组:脾俞:后正中线,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取法:肩胛骨下缘平行第7胸椎棘突,向下数4个棘突定位第11胸椎棘突。
横向后正中线一夫法3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风门:后正中线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先取大椎穴,颈椎棘突最高处,向下数2个棘突取第2胸椎棘突。
横向,后正中线一夫法3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膏肓:后正中线第4胸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三寸。
取法:风门下数2个棘突为第4胸椎棘突。
横向,肩胛骨内侧缘取本穴。
左右各一。
天突:前正中线胸骨上窝。
取法:前正中线胸骨上窝。
第三组:肾俞: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1.5寸。
取法:髂嵴高点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向上数2个棘突为第二腰椎棘突。
一夫法旁开3寸,左右各一。
定喘: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0.5寸。
取法:颈椎棘突最高处取第7颈椎棘突定大椎穴,旁开用中指同身寸,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1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心俞:后正中线,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1.5寸。
肩胛骨下缘连线平第7胸椎棘突,向上数2个棘突为第5胸椎棘突,后正中线旁开用一夫3寸,取其一半。
左右各一。
中脘:前正中线,脐上四寸。
取法: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为8寸,取其中点,为本穴。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三伏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
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省中医院、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药大学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门医院、省中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院、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省中医院、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三伏贴配方与贴敷方法

三伏贴配方与贴敷方法三伏贴的配方和贴敷方法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特色疗法。
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的“春夏养阳”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穴位上敷贴药物,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季好发或加重的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可以在夏季缓解时进行辩证施治,适当内服和外用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
目前,冬病夏治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多采用针灸、贴膏药、中药等综合方法,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冬季主要是收藏,而夏季主要是升发。
冬天汗毛孔闭塞,会锁住元气。
到了春夏季节,汗毛孔开始张开,使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可以通过有利时节排除体外,从而排除疾病。
因此,对于一些表现明显为寒症的疾病,如在这个季节进行艾灸,会感觉更加寒冷,寒气重的人会有一种透彻骨髓般的寒气。
这是季节的关系,寒气排在体表上时,会有这种感觉。
现在即将到来的是三伏天,有网友问,能否加工一些三伏贴的药粉来卖。
因为有些人买不到这些中药,也加工不细。
这是个好问题。
我曾经在一家小的加工店买过药粉,但很粗糙,粘不到一起。
大的药粉加工厂家加工的就好得多。
他们使用120目箩,加工得真细啊!这个药粉是用姜汁调制而成,制成一毛硬币大小,然后贴附在穴位上使用。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制作姜汁,可以使用蒜臼。
把生姜切碎,放在蒜臼里捣碎,挤出汁液,再加入10克药粉,制成一毛钱银币大小的膏药,用医用胶布或伤湿膏贴敷。
现在超市里也有卖现成的姜汁,如果里面没有其他添加剂,也可以使用现成的。
(注意,如果你对伤湿膏或胶布过敏,请选择脱敏胶布使用。
)这次我使用的配方是:白芥子25%、___25%、鹅不食草20%、细辛15%、甘遂15%,用生姜汁调匀,制成一毛钱硬币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三伏贴要用姜汁、蜂蜜调和。
取姜汁时,将生姜洗净粉碎,用无菌纱布挤压取汁。
关节痛则不用姜汁,用蜂蜜调和,然后就可按药方进行制作。
关节痛:肉桂、炮姜、白芷各10克,研成粉末,加一些蜂蜜进行调和(因为蜂蜜可驱寒祛湿),药膏就好了。
将一小勺药物放在药膏上,如果是胳膊疼,就要找曲池穴(屈肘,在手肘窝外横纹尽头的窝里),如果是膝关节痛,贴在两个膝眼上(有内膝眼和外膝眼,在膝盖的两个窝眼处),用胶布固定,贴10个小时,10天1次。
鼻炎:取白芷3克,细辛1.5克,白芥子3克,苍耳子3克,辛夷花1.5克,捣碎弄成粉末,用姜汁调和。
贴在大椎穴(低头,后颈颈椎最突出的高骨下的凹陷处)、肺腧穴(大椎穴下往下数三个突起,定住,再往两边约一个大拇指直径宽的地方)。
贴2个小时就要取下来。
10天贴1次,连贴3次。
如果经常流鼻涕,导致头痛,则说明鼻炎较严重,应用蝉衣1.5克,蛇衣3克,全蝎2克,诃子3克,乌梅肉3克,磨成粉用姜汁调和,贴风池穴(颈后枕骨的下缘,距耳朵后部约两手指宽的凹陷处)、大椎穴、肺腧穴,贴4个小时,7天贴一次。
便秘:取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磨碎加生姜汁少许,贴在肚脐、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气海穴(肚脐正下两个手指宽处),每次贴6小时,每7天一次,连贴3-5次。
驱寒升阳:取吴茱萸10克,磨成粉,用姜汁搅拌均匀,取麝香壮骨膏贴在小腿上的足三里穴、肚脐和脚心,每3天贴敷一次,每次贴6个小时左右,可祛寒升阳,治疗老寒腿、手脚冰凉。
(整理/快乐老人报记者李仲文)三伏贴药材逐个看主要药材:细辛、甘遂、白芥子、元胡、吴茱萸、人参、生姜北细辛药效较好,它辛温入肺经,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通窍的作用。
由于药效较“猛”,一般用于内服的量不会超过2钱。
而三伏贴是外贴皮肤,细辛正好能发挥作用,将药效更好地渗入人体中。
白芥子辛温入肺经,能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在三伏贴中,主要是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帮助其他中药药效更好地进入人体,同时促进人体的气血循环。
一部分人贴敷三伏贴皮肤会起泡,除了药贴的过敏反应外,白芥子也会刺激皮肤,因此需要讲究贴敷的时间。
成人为4~6小时,小儿为1~2小时。
但如果个别人贴敷后皮肤过于痒、热,也可以视情况减少贴敷的时间。
甘遂苦、寒,有毒。
能起到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
用于痰饮积聚,气逆喘咳等肺系疾病。
元胡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气畅血行,通则不痛。
吴茱萸性温热,对脾胃虚寒、手脚冰冷等疾病治疗效果不错。
在三伏贴中起到补阳气、温阳的作用。
如果是手脚冰冷的患者,可以将吴茱萸打粉后贴敷在涌泉穴。
红参作用为补气。
生姜性温,补阳气和扩充毛细血管。
如风寒感冒时可以喝些生姜、红糖煮的水趁热喝可祛风寒。
制作过程有讲究1、将药材研磨成细末粉状,备用。
2、生姜榨汁,将姜渣过滤后只取生姜水。
生姜水在常温下只能存放24小时,如果当日使用不完,要及时放入冰箱中冷藏。
3、将生姜汁倒入药材粉中搅拌均匀。
4、使用搓汤圆的方法把药物搓至食指头大小,放入膏药贴中即可。
(制作完成的三伏贴如果未能使用,需要放入冰柜中冷藏。
)不同穴位功效有别提高免疫力肺腧穴:为肺脏的背腧穴,此穴可以治疗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慢性气管、支气管炎等。
膏肓穴:小朋友贴敷时常用的穴位。
大椎穴:在督脉上的穴位,对阳气的调节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果患风寒感冒,可以使用风油精在风池穴和大椎穴搓揉。
膈腧穴:咳嗽、呼吸不畅的患者常用穴。
肾腧穴:肾为先天之本,该穴为关于肾的重要穴位。
天突穴:哮喘、咽喉炎、痰多者常用穴。
神厥穴:位于脐中,别名脐孔穴,气合穴,气舍穴,气寺穴,维会穴,命蒂穴。
腹痛、痛经者、身体虚弱者常用。
注:在节气交换的时候,在家可以使用艾灸温灸上述穴位,同样可以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改善肠胃贴敷胃腧、脾腧、中脘穴、神厥穴、足三里穴妇女经带肾腧、神厥穴、关元穴、气海、三阴交、血海呼吸系统疾病肺腧、膏肓穴、大椎穴、天突穴、膻中穴读者们正在动手制作三伏贴药物。
制作三伏贴可用打磨好的粉末后加入姜汁和蜂蜜。
教你自制“三伏贴”治疗疾病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或醋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贴敷时间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有人觉得麝香太贵,那就舍弃不用吧!效果肯定要差些!2010年三伏天“天灸治疗”时间:伏前加强:(农历六月初八)初伏:(农历六月初八)中伏:(农历六月十八)末伏:(农历六月二十八)末伏加强:(农历七月初九)于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因此时阳气生发。
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连贴三年。
药物配方:1、哮喘取穴肺俞、百劳、膏肓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2、虚寒性便秘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3、风湿性关节炎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4、高血压取穴神阕、涌泉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5、过敏性鼻炎取穴肺俞、百劳、膏肓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黄毅]要说起来这三伏贴实际上是属于中医针灸穴位贴敷的方法之一,它是在三伏季节贴的。
穴位贴敷很早,在马王堆汉墓52病方里就提到了贴敷,它是把芥子泥贴在百会穴治毒虫咬伤,之后穴位贴敷在名清逐渐盛行,我们三伏贴起源是在明末清初的一本《张氏医通》里提到治冷哮,主要是因寒出现的哮喘的病,冷哮用三伏贴。
以后这个三伏贴就逐渐开始在三伏季节开始贴敷了。
实际上在更早一千年唐带孙思邈提出在三伏天的时候服药,所以三伏的治疗也就是冬病夏治的治疗有很多种方法,三伏贴是属于其中之一。
现在据我们了解,全国基本上各个省市都有三伏贴的治疗,像今年、去年都有很多其他的社区包括卫生局所要北京三伏贴的统一培训教材。
在全国用的药物基本上大多都是按张氏医通的炒白芥子泥的方法在穴位上贴敷。
它主要是利用有辛温作用的药物做成贴敷膏,重点用在背部,我们知道背部足太阳膀胱经有脏腹的腧穴等,在背部贴敷达到一定的作用。
目前全国都在用。
[王和天]对,全国都在用,大同小异。
其实正如黄主任所说的,三伏期间中医讲春夏养阳,一年之中春夏是阳气往上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护它,不能说你长上来了我就给你砍下去,因为中医讲阳气这个东西就像天和太阳一样,如果我们失去它的保养和温煦就不能长寿和不健康,“折射而不张”,我的生命就不能焕发出光彩了。
任期阳气最高的时候是夏至,冬至是阴气最盛的时候。
但是为什么在三伏期间要贴?因为出伏是在夏至后第三个更日呢?为什么在一个月以后再做呢?因为这个时候是阳气开始向体内潜伏了,我们是借助天的阳气、人的阳气,为什么最好上午做呢?就是要借助药的阳气把隐藏在体内最深的阴寒之血驱散掉。
中医讲“天人相应”我们就是在这个时候几方合理把病去除,也就达到了药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在三伏天贴。
[主持人]正好有网友问一般贴敷穴位是不是选择晴天,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最佳,是不是贴敷的时候受到天气的影响,阴天的时候是不是不适合贴敷呢?是有这个说法吗?[黄毅]其实刚才王处已经都说了,他说“天人相一”,外界的阳气十点的时候、有阳光的时候最好了,阴雨天的时候毛孔也会闭合。
晴天十点到五点阳气比较盛,体外的阳气和体内的阳气相呼应也有疏发的作用。
阴天往往外界的阳气不够,体内毛孔也闭合了,第一也不利于药物的吸收,第二也不能外因于咱们的阳气,主要还是有这个意思。
三伏贴”适合的症状贾乐红说,临床上,冬病夏治最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咽炎、体质虚弱所致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其次是疼痛性疾病,比如颈椎病、肩周炎、因虚寒所致的腰腿痛、风湿性疾病等,这些都是遇冷则加剧的病;另外,比如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每次贴敷时间成人以4-6小时为宜,如果短于4个小时的话,可能会影响疗效,但儿童不得超过2小时,。
有些人贴敷后会出现一些局部皮肤反应。
贾乐红介绍,一般来说轻微的皮肤发红或冷热感觉属于正常,如果出现奇痒灼痛难忍等应立即去掉药膏。
贴药期间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同时也要远离空调。
因为进入空调房后,皮肤会因遇冷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
贴敷当天更是应避免过度吹电风扇,最好是在自然通风的地方。
治疗期间饮食方面要清淡为宜。
忌烟、酒、生冷、辛辣、海鲜易致敏及刺激性的食物。
贴敷局部3天内不能沾水。
健康小知识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我的伏贴处方如下,是直接从中药店买的:白芥子400克细辛400克元胡100克甘遂100克猪牙皂100克麻黄100克上药粉碎,过筛备用。
取老姜适量,用木碗或研钵捣碎,纱布包裹,压取姜汁。
随用随制,不要隔夜。
不要用铁杵捣或搅汁机取汁。
用时取药粉30 克,加姜汁制成团块,涅饼,置生白布上,对准相应的穴位贴覆。
外用关节止痛膏撕成小调加固。
贴药最好选在中午,效果最好。
时间贴药的时间一般为3-4小时,但个人体质不同,如贴药后感觉局部痒、刺痛的,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
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反应的,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至六小时或更长。
贴药十个小时之内不宜洗澡。
三伏贴疗法自古代流传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就有记载『诸气门下。
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
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
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