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候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现代气候学(Ⅱ)》课程笔记

《现代气候学(Ⅱ)》课程笔记

《现代气候学(Ⅱ)》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一、气候学的定义和重要性1. 定义:气候学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包括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多个组成部分。

2. 重要性:气候对人类活动、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气候规律,有助于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减轻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气候学的研究方法1. 观测:通过地面气象站、卫星、雷达等手段收集气候数据,包括气温、降水、风速、湿度等。

2. 模式模拟:利用气候模式对气候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过程。

3. 气候重建:通过地质、生物等手段,恢复过去气候状况,了解气候演变历史。

4. 气候情景预测:基于气候模式,预测未来气候发展趋势和变化趋势。

三、气候系统的基本组成1. 大气圈:地球外围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2. 水圈: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冰雪等,参与水循环,影响气候。

3. 冰冻圈:地球上的冰雪资源,包括冰川、冰盖、冻土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4. 陆地表面:地球表面的陆地,包括山地、平原、沙漠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

5. 生物圈:地球上的生物体系,包括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参与碳循环、水循环等,影响气候。

四、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1. 太阳辐射: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包括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2. 地球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层向外辐射能量,维持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3. 能量传输:大气圈、水圈等通过热量传递、水汽输送等过程,实现能量的传输和分配。

五、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1.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火山爆发、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等自然因素导致气候波动。

2. 人类活动:工业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化石燃料燃烧等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

3.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现象。

4. 应对策略:低碳发展、节能减排、适应性措施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现代气候学 总结资料

现代气候学 总结资料

现代气候学第一章绪论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与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气候是天-地-生相互作用下的大气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平均状态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气候:在某一时间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描述4、现代气候学: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气候要素的平均值和变率的统计状态。

气候标准时段:30年(1971-2000年,1980-2010年)5.、现代气候学与传统气候学的区别:传统气候学描述一定区域的气候特点现代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要求预测某个地区或全球范围的各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即围绕平衡态的扰动或对平衡态的偏差或距平。

6、气候学发展史(1)萌芽时期:16世纪中叶以前,感性和经验认识阶段,零碎的定性观察和描述。

(2)发展初期: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a)观测方面:气象仪器的发明、建立地面气象观测站和观测网,开始气象要素的观测和积累。

b)理论研究方面:气象学和气候学由单纯定性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3)发展时期早期: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a)观测方面地面观测内容更加丰富和精确,观测站网扩大。

气象观测从地面向高空发展。

b)理论研究方面锋面气旋学说长波理论降雨学说气候学方面:创立了气候型的概念和几种气候分类法、出版了五卷《气候学手册》(4)近期a)观测方面先进的观测技术常规气象观测网的加密开展大规模的综合观测试验b)理论研究方面建立数值模式,进行定量数值模拟试验,使气象学、气候学进入试验科学阶段。

气候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7、现代气候学阶段的三个特点(王绍武,2005):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

第二章气候系统1、气候系统的定义: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

气候科学名词解释

气候科学名词解释

气候狭义上,气候通常被定义为天气的平均状况,或更严格地表述为,在某个一时期内对相关量的均值和变率作出的统计描述,而一个时期的长度从几个月至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不等。

通常求各变量平均值的时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年期。

这些相关量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

更广义上,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

在本报告的各章节中也使用了不同的平均期,如:20年期。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状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能够通过其特性的平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予以判别(如:运用统计检验),气候变化将在延伸期内持续,通常为几十年或更长时期。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自然内部过程或外部强迫,或是由于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中持续的人为变化。

注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第一条将气候变化定义为“在可比时期内所观测到的在自然气候变率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归因于人类活动改变全球大气成分所导致的气候变化”。

因此,UNFCCC对可归因于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成分后的气候变化与可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自身(由于相同的气体)和云散射的热红外辐射。

大气辐射朝所有方向散射,包括向地球表面的散射。

温室气体将热量俘获在地表―对流层系统内。

这称为“温室效应”。

对流层中的热红外辐射与其散射高度上的大气温度强烈耦合。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为-19ºC的高度,并通过射入的净太阳辐射达到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保持在高得多的平均为+14ºC的温度上。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红外辐射浊度上升,从而导致有效辐射从温度较低但位势较高的高度上射入太空。

这就形成了一种辐射强迫,因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即所谓的增强的温室效应。

气候预估对气候系统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情景或浓度情景或响应辐射强迫情景所作出的预估,通常基于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

现代气候学1绪论

现代气候学1绪论

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
按照2007年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
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缔约方会议第十五届会议将
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取代2012年到
期的《京都议定书》。
10/27/2020
41
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巴厘岛举 行,会议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 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 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15日,联合国气候变 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 《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 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 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 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10/27/2020
17
随着几千年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发展,人类 对气候的研究和认识一步步的深化,关于气 候的定义也随之演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 个主要阶段。
20世纪以前—古典气候学阶段 20世纪初~70年代以前—传统气候学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气候学阶段
10/27/2020
18
20世纪以前—古典气候学阶段
10/27/2020
3
10/27/2020
6
10/27/2020
7
10/27/2020
8
10/27/2020
9
10/27/2020
10
10/27/2020
11
第一节 现代气候学的概念
一、现代气候学的概念
基于先进、综合的观测资料,利用统 计和数值方法定量研究气候形成与变化、 气候系统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气候 预测、气候理论及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
19
气候与天气的联系与区别

(word完整版)现代气候学名词解释

(word完整版)现代气候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气候的定义: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极端情形.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气候系统的定义:由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4南极臭氧洞: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

5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

6气溶胶的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

7混合层:海洋上层的温度受到大气影响,在海洋表面向下的几十米的水层里,风浪和海流引起的湍流混合十分强烈,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很小,因此被称为混合层。

8温跃层:但到某一个高度以后,很快遇到一个较薄的水层,其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别剧烈,这一区域被称之为温跃层。

9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

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10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

11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

12第一类气候预报:对未来某一具体时段气候状态的预报,其可预报性取决于作用于气候系统的外力和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对大气影响的可预报性。

13第二类气候预报:与时间无关,预测气候对某一影响因素变化的响应。

14气候诊断:根据气候监测结果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作出判断15气候模拟:根据一定的大气或海洋动力学、热力学定律,在给定边界条件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气候。

现代气候学(精)

现代气候学(精)
单位面积的地面和大气柱整体的辐射收入与支出的差或
,S0为天文辐射,为行星反射率32.地表热量平衡:
地面在获得辐射差额时,一方面要升高地表温度,另一方面将盈余的热量以湍流显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以及向地表活动层的分子输送,长期平均,其获得的辐射差额与支出达到平衡称为地面的热量平衡。
33.地表热量平衡方程R地面辐射差额,大于零表示辐射有盈余;
18.大气质量:
太阳光投射到地面所经路程中,单位截面积空气柱的质量.
19.大气质量数(m:
实际投射条件下的大气质量与垂直投射下的大气质量的比值.
20.大气透明度
描述大气对太阳辐射衰减的程度,常用透明系数表示
2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定义:大气质点将入射辐射重新向各个方向辐射出去的一种现象.
特点:强烈地依赖于粒子尺度与入射波长的相对大小,分为瑞利散射和米散射.瑞利(分子散射:空气分子直径比波长小,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LE地面与大气的潜热通量,大于零表示地面蒸发,潜热从地面输向大气;
H地面与大气的湍流热通量,大于零表示热量从地面输送给大气,使气温升高; Qs地面与下层土壤的分子热交换,大于零表示热量从地面向下层土壤输送。St地表与上层生物体的化学、生物过程有关的能通量
34.大气的热量平衡
自地面伸展到大气顶的单位截面积垂直空气柱内所有热通量的代数和等于其热含量变化,长期平均达到平衡。
29.地面辐射差额R :
G
U F ε-=
单位地表面面积所吸收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之差,称为地面的辐射差额. 30.大气的辐射差额R α单位面积大气柱的辐射收入与辐射支出的差额. R α单位面积大气柱的辐射差额, U α该大气柱吸收的太阳辐射,
F地面有效辐射,
F ∞通过大气上界逸出的长波辐射31.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现代气候学

现代气候学

现代气候学Van♂darkass1.气候的定义: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极端情形。

2.气候学的概念:基于先进、综合的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和数值方法定量研究气候形成与变化、气候系统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气候预测、气候理论及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

3.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受地球外因子影响、能够决定气候形成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整体。

4.传统气候学与现代气候学的差异:1.对气候的认识2.气候系统概念的引入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5.气候系统的组成:①大气圈结构:根据垂直方向上大气温度变化、运动状态、密度及成分的变化等,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组成及特性:干洁空气、水汽、固态和液态微粒(气溶胶粒子)动力、热力性质: 热惯性和动力惯性小,特征时间为1个月左右.②水圈组成: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地表上的一切液态水。

结构:海陆水平分布、海温垂直结构动力、热力性质:反射率小、热容量大、流速小,动力、热力惯性大。

对气候的影响:(1)对温度的调节作用、水汽源地;(2)海-气相互作用③陆圈组成及结构:地球表层的固体表面,由岩石、土壤和沉积物组成。

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热力性质: 热容量小,热惯性小.对气候的影响:动力作用、热力作用、物质交换.④冰雪圈组成及结构:大陆冰原、高山冰川和永冻层、海冰和地面雪盖。

热力性质:反射率大⑤生物圈组成: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空气、海洋和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人类本身.热力、动力、水文等特性:反射率、粗糙度、蒸发、蒸腾、渗透、水份循环、CO2平衡.6.南极臭氧洞: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

7.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8.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9.系统:许多物体(成分)和属性(变量、要素)组成的结构群,这些物体和属性之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而相互联系,并按某种观测的型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而起作用。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名词解释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1.气温直减率: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称气温垂直梯度。

(P13)2.行星边界层:在对流层内,顶部为1~2km高度的摩擦层也叫行星边界层。

(P14)3.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P21)4.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暖作用或温室效应。

(P46)5.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

(P46)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P46)7.干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干绝热直减率。

(P59)8.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P66)9.冰晶效应: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P82)10.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P113)11.暖性高压:高压中心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

(P114)12.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P120)13.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P121)14.气团: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相似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P153)15.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

(P159)16.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气候的定义: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极端情形。

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气候系统的定义:由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4南极臭氧洞: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

5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

6气溶胶的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

7混合层:海洋上层的温度受到大气影响,在海洋表面向下的几十米的水层里,风浪和海流引起的湍流混合十分强烈,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很小,因此被称为混合层。

8温跃层:但到某一个高度以后,很快遇到一个较薄的水层,其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别剧烈,这一区域被称之为温跃层。

9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

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

10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

11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

12第一类气候预报:对未来某一具体时段气候状态的预报,其可预报性取决于作用于气候系统的外力和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对大气影响的可预报性。

13第二类气候预报:与时间无关,预测气候对某一影响因素变化的响应。

14气候诊断:根据气候监测结果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作出判断15气候模拟:根据一定的大气或海洋动力学、热力学定律,在给定边界条件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气候。

16太阳常数: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处、垂直于太阳光线方向、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收到的所有波长的太阳辐射能。

17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天顶角:即入射光线与当地天顶方向(地面法线)的夹角(与太阳高度角互余)18赤纬:太阳直射点纬度(即太阳直射光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地球赤道平面与太阳和地球中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19大气质量(单位面积*光学路径):光在大气中经过一定长度路径到达地表面时, 其经历空间中所含大气物质的质量。

20大气质量数(m):实际投射条件下的大气质量与垂直投射下的大气质量的比值。

21大气透明度:描述大气对太阳辐射衰减的程度。

大气透明系数:大气对太阳辐射所有波长的平均透明系数,简称大气透明系数。

22吸收的定义:大气分子被入射太阳辐射激发,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称为吸收。

23反射作用: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的过程.24大气窗: (7~13 μm)位于地面辐射波段最强处,大气的吸收率最小,透射率最大,这一波段能量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将这一波段称为大气窗.25太阳直接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吸收和散射的消弱后,沿投射方向直接到达地表面的那部分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直接辐射。

26散射辐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受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尘埃、气溶胶、水汽等的散射作用,使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以漫射形式从天空的各个角度到达地表,这一部分辐射量成为散射辐射。

27地表总辐射:实际大气条件下到达地表的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是地表面得到的太阳辐射的总能量,称为地表总辐射。

28行星反照率:地球-大气系统的反照率。

它表示地球作为行星对入射的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

29地表的热量平衡:地面在获得辐射差额时,一方面要升高地表温度,另一方面将盈余的热量以湍流显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以及向地表活动层的分子输送,长期平均,其获得的辐射差额与支出达到平衡称为地表的热量平衡。

30热源、冷源:某一地区地表有湍流热量向大气输送,称该地区为热源,反之为地面冷源(热汇)。

31大气的热量平衡:自地面伸展到大气顶的单位截面积垂直空气柱内所有热通量的代数和。

32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下垫面及其以下活动层(温度日变化波及的深度)和大气柱内的热量收支状况。

33水分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以及大气运动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34外循环(大循环):水分由海洋输送到陆地,又回到海洋的循环;内循环(小循环):由海洋(陆地)通过蒸发的水汽,再以降水的形式直接落到海洋(陆地)的循环。

336全球水分循环:海陆间的水分循环—大循环,循环的过程慢,水汽运行的路程长.37区域水分循环:海洋或陆地内的水分循环—小循环的过程快,水汽运行的路程短。

(开放式循环系统)38水-土-植系统水分循环:土壤、植物和水分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开放式循环系统)39蒸发和蒸散的概念:水分从物体表面即蒸发面,向大气逸散的现象称为蒸发。

植被地段的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统称为蒸散。

40蒸发率:单位时间从蒸发面单位面积上逸散到大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大气中返回到蒸发面的水分子数的差值(当为正值时)称为蒸发率。

41蒸发潜热:单位水量蒸发到空气中所需的能量称为蒸发潜热42蒸发量E,即是从蒸发面跃出的水量和返回蒸发面的水量之差值,称为有效蒸发量43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44大气中水含量:从地面到大气顶单位面积大气柱中的水分含量 .45降水:云中的液态或固态水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46水量平衡概念: 水分循环的数量表示,即任一区域在某一时段内, 水分收入与支出的差等于该区域在该时段内的水量变化, 长期意义下, 任一区域水量保持收支平衡.47大气的水分平衡:某一地区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大气柱中总收入的水汽量与总支出的水汽量之差,等于该地区这一时段内大气柱中水汽含量的变化量。

48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

49大气活动中心:长年都存在,仅范围和强度有所变化。

半永久性活动中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只在某些季节存在。

50季风:一般地说,季风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是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一种最典型的情况。

51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为海陆风。

52气候的地带性:气候系统中的能量、大气运动及气候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都具有一定带状特征。

这种带状分布近似于与纬圈一致,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具有一定的带状特征。

53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含义:海洋通过加热影响大气运动,大气运动通过切应力对海流产生影响,使海水产生风吹流和上翻运动,使海温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加给大气的热量。

54风生环流:大洋中由盛行的稳定风系所生成的海流,自成循环体系。

动力学原因所生成的海流,亦是通常所说的洋流。

55热盐环流:由于广大洋面受热、冷却、蒸发和降水不均匀所造成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导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形成的热力学海流,称为热盐环流,也成温盐环流。

56西太平洋暖池: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海温最高的海域,常年维持着28℃以上的高温,全球大约90%的暖海水集中在这里,故称西太平洋暖池57厄尔尼诺(El Niño):海洋异常现象,用来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每隔几年发生的大规模表层海水持续半年以上异常偏暖的现象。

58拉尼娜(La Niña):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低于正常值的事件。

59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 :大气环流异常,用来描述热带太平洋地区和热印度洋地区的气压场(SLP)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60南方涛动特征指数:塔希提与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距平值61沃克环流:赤道东太平洋下沉,西太平洋上升,地面为偏东风,高层为西风的纬向垂直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62偶极子模(IOD):赤道东南印度洋海水异常变冷,赤道西印度洋海水异常变暖,即西暖东冷为正偶极子事件,反之为负偶极子事件。

63印度洋海盆一致模:印度洋SST为一致正异常的模态称为印度洋海盆一致模64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猛烈的灾害性天气系统。

它生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在海温超过26.5℃的洋面上。

65陆面过程(也称为陆-气相互作用):是指发生在陆地表面的热力、动力、水文以及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

66陆面物理过程:主要是指发生在陆面和陆气界面的能量平衡、水分平衡以及动量交换过程。

67陆面生物化学过程:通常是指与陆地植被或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同化、气孔传导、蒸腾蒸发、光合作用以及碳、氮等化学元素循环转化有关的时间尺度较长的过程。

68陆面生态过程:通常指月至年际时间尺度上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及其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包含了植被的生长、演替以及各种扰动(火灾、虫灾、土地利用等)过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还考虑植被、土壤之间碳、氮等营养物质的交换过程。

69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线。

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二者平衡时为气候雪线。

70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由各种要素(气温、降水、气压等)所表征的气候状态相对于某一气候标准态的偏差或同类气候状态间的变化称为气候变化;当这种偏差(变化)超过一定程度称为气候异常。

71气候(标准态):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的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极端情形。

72气候状态: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的某一年份或指定年份平均状况。

73气候变率:大量同类气候状态间的方差,也经常用来专指年际及年代际的气候变化。

或者:时间尺度大于天气尺度的气候变量围绕平均值的变化。

气候变化包含气候变率。

74气候趋势:气候的长期变化倾向,即在记录时期(特定时期)具有单调地上升或下降特点的气候变化(线性和非线性趋势)75气候波动(振荡):气候状态围绕气候平均态的波动式变化,表现为准周期性振荡特征,有年际、年代际等时间尺度.76气候突变:从一种气候状态(或稳定持续的变化趋势或气候波动)跳跃式地转变到另一种气候状态(或稳定持续的变化趋势或气候波动)的现象。

77均值突变:从一个气候基本状态(以某一平均值表示)向另一个气候基本状态的急剧变化。

78趋势突变:两个气候阶段有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例如,某个气候阶段温度一致持续下降,其后一个气候阶段的温度一致持续上升。

79变率突变:变率突变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振幅有明显差异的突变;其二是频率有明显差异的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