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学习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提示: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提出疑惑。

(时间:20分钟)2、在研读课文基础上,完成学案,规范书写。

(时间:20分钟)二、学习过程相关知识链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导学案】必修1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导学案】必修1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四)内容:《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3.赏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4.学习烛之武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难点:赏析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烽火硝烟的战场,演绎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故事;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再现了谋臣辩士的机智与胆识。

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仅用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就不击自退,城下之围就不攻自破。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深明大义,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退兵。

2、识作者1.鲁之君子。

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2.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入周,观书于周史”,他根据鲁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为历史背景,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并参与编著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国语》,成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3、知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本课是高中时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虽小但情节生动,难易适中,内容方面明白得起来没有什么难度。

导学案要紧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方面的问题,养成自学的适应;二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切探讨,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烛之武劝说艺术的分析,培育合作探讨的意识。

1.了解《左传》等文学常识,把握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分析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和生动的故情形节,评析烛之武的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式。

3.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

2课时(连案)课前活动区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

2.朗诵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归纳文章内容。

3.借助工具书,解决“课堂活动区”中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试探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及【课堂探讨】中的相关问题。

课堂活动区1.给下面的字注音。

贰()函()氾()佚()缒()鄙()共()瑕()阙()杞()逢()戍()2.指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3.说明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之往来()(2)行李..()(3)共其乏困..之力不及此()(4)微夫人..4.说明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实词:(1)焉用亡郑以陪.邻()(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3)又欲肆.其西封()(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5)以乱易.整,不武()(6)失其所与.,不知()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乱易整()(2)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3)其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共其.乏困()失其.所与()(4)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许之.()(5)因因.人之力而敝之()(6)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指出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说明。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Word版含解析

必修①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目标择定】1.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诵读课文,达到“读准、读通”的目标。

3探究烛之武的说辩技巧。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烛之武见秦伯,双方并没有互动,更没有唇枪舌剑的交锋,从头到尾就烛之武一个人在说,为什么秦伯就心悦诚服了?1烛之武见秦伯,劈头来一句“郑既知亡矣”,为什么?如果先从两国关系讲起,或先说“舍郑”的好处,或直挑秦晋的矛盾,把“阙秦利晋”的要害一下子捅破,不是更省事吗?2.接着以“若亡郑”为假设前提,动机是什么?“敢以烦执事”是否给人以“卑下”的感觉?3试比较一下,对秦伯是先诱之以利为好,还是先示其以害为好?为什么?又何以不说“君亦有利焉”,却说“君亦无害焉”?“有利”与“无害”有区别吗?4. “夫晋,何厌之有?”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有着什么样的照应?如果把5、6、7句连起来一气(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注意每句开头的“若”、“且”、“夫”)读下来,你会感觉到有一股怎样的说服力量与气势?最后落到“阙秦”与“利晋”的比较上,仍然用的是设问和启发的语气,有什么好处?5. 回顾整个说辞的过程,从秦郑关系说到秦晋关系,前者着眼于说“利”,后者侧重于言“害”。

这一逻辑顺序能够改变吗?为什么?【再问再新】【助学资料】烛之武退秦师百度百科/view/403435.htm 赏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gy/201202/1136591.html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给下面加横线字注音秦军氾南夜缒而出君之薄也共其乏困夫晋失其所与,不知2. 写出下列加横线词词语的古义与今义无能为也已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既东封郑肆其封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以其无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4.选出下列“之”分类正确的一项()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5. 解释加点词,有活用的指出活用的类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君亦无所害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6..填空《左传》又名《》、《》,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体历史著作。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3、熟读课文,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学习情境】中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说,还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

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知识导学】一、字词扫雷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5)何厌之有2、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晋军.函陵(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越国以鄙远..(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邻之厚.,君之薄.也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夫晋,何厌之有(6)以其无礼于晋二、文本研读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

2、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形势的?这部分内容与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点”探究】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3、探究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分析他为什么能一步步地说服秦穆公使其退兵的?【知识运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其写作特色。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用法。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说服的技巧。

合作互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学习重点古文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文言句式。

互动与展示4、分析课文/整体感知师:这一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生:晋秦围郑,以及围郑原因和围郑的局势。

(板书:晋秦围郑)师:佚之狐他说了什么?他的话起到了什么作用?生: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生:国家危急,佚之狐向郑伯献上献上计谋,可以看出佚之狐什么性格特点?有知人之明和爱国精神。

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可见他对烛之武非常了解,同时也表现了佚之狐对时事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板书:佚之狐慧眼识才)师: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那烛之武有何反应?生:推辞(辞曰,辞是什么意思?推辞的意思。

)师:烛之武为什么要推辞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谁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生: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比不上人家,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师:我们接着看第二段。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二段,注意节奏和情感。

(生读)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生:三个。

佚之狐、郑伯、烛之武“春秋无义战”从课文我们得知秦国与郑国并无直接的矛盾和冲突,秦国之所以与晋国联盟就是想从中获利。

而且他们并不驻扎在一块,这就为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君埋下了伏笔。

郑国士大夫佚之狐也看出了其中的猫腻,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学习难点文章叙写的人物特点和说话技巧自主研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目标与导入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钱学森吗?他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就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在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他可不止抵得上5个师呢,他凭着自己的一张巧嘴不仅化解了国家的危机,还能化敌为友,这人是谁呢?他就是烛之武。

高中语文 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 04 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 01 课时)1.《左传》原名《》,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为《十三经》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合称为“”。

《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2.读课文,识生字。

氾( )南佚( )之狐缒( )而出阙( )秦共( )其乏困 亡郑以陪( )邻秦伯说( ) 杞( )子逢( )孙3.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__________”)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__________”)③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__________”)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__________”)尚水作品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课文题目即是。

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 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的紧急情况下出场的。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 在胸。

1.下列各句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氾.南(fàn) B.缒.(zhuì) C.共.其乏困(ɡōnɡ) D.逢.孙(pánɡ)失其所与.(yù) 佚.之狐(yì) 夫.晋(fú) 以鄙.远(bǐ)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亡郑以陪.邻(péi) 焦、瑕.(xiá)朝.济.(zhāo jì) 阙.秦(quē)舍.郑(shě) 秦伯说.(yuè)杞.子(qǐ) 肆.其西封(sì)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无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第 4 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
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 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第5页共6页
语文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
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三)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与字典独立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