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欣赏兰亭集序

合集下载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特点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特点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特点
《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

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
一、书法展现的传统因素:
1. 行书的强度和大量的笔划:王羲之将兰亭集序中大面积采用行书,把结构规整严谨;笔划丰富,在笔画变化方面,仔细观察各笔划笔势有沉、松、劲、软、厚、薄,各种变化有细腻、婉转之美;
2. 行文流畅:王羲之书法使行文流畅宛若丝绢,在书法中充分发挥实力,笔略柔进,无形中令作品流动到一定程度,有节奏感,体现出诗词韵律;
3. 书写笔法的准确:王羲之书法的线条精确,构图有节奏,头尾相接构图符合礼仪精神;
4. 用章法构思:王羲之书法也表现出传统中国写作文的章法美感,章法的形成构成兰亭三部分,使文章自己有了一定的主题,营造出文章具有艺术感的成为整体功能。

二、表现出的新特色:
1. 焦点突出:王羲之在兰亭中突出字体大小,令重点意蕴更鲜明;
2. 极具丰富性:从代表姿态,字体变化,笔划变化等各个方面来看,上古书法的多样性在兰亭中的完美展现;
3. 极为精湛:王羲之的书法简洁而又大气,在细节处画莫名张力,把繁琐的文字把握在规整中不加任何冗余;
4. 精品向上:王羲之的书法
风格一直保持一种轻盈与虚无的风格,不断地把书法艺术抬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将上古书法沿袭下来。

兰亭序欣赏

兰亭序欣赏

兰亭序欣赏(几个版本较完整大图片)(2010-03-02 14:23:31)转载▼标签:杂谈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完整版本

《兰亭集序》完整版本

.
.
“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
右军祠
.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 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上有“墨 华亭”。
.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攅尖顶,重檐翘 角。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 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 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 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 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 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
‖兰亭介绍
.
被称为中国书法 圣地的“兰亭”,位 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 南部,春秋时越王勾 践植兰于此,汉代时 建有驿亭,因而得名, 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 虽然不大,却为中外 游人所瞩目。
.
“兰亭”两字系清 康熙手迹,文革期间碑 被红卫兵砸断,劫后余 生,遂成残字。
.
“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
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 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
生 性 爱 鹅
王王羲羲之之轶轶事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 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










(
唐 临 本

.
姨 母 帖
.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 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探究

《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探究

《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探究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探究
引言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撰写的一篇名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本文旨在探究《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瑰宝。

简介
《兰亭集序》是一篇行书,反映了王羲之在兰亭边的春宴上的情境和心情。

它以优美流畅的字体和精细的构图为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独特魅力。

艺术特征
1. 优雅的线条
《兰亭集序》的线条流畅优美,充满了生机和动感。

通过运用不同粗细的笔触,王羲之成功地表现了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和流动。

2. 精细的构图
《兰亭集序》的构图非常精细,每个字的位置和大小都经过精
心安排。

这种精细的构图使整篇作品看起来和谐平衡,给人以美的
享受。

3. 内外呼应
《兰亭集序》内外呼应的手法也是其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品内部的字句相互呼应,形成了整体的和谐。

而作品与自然景物的
呼应则增添了作品的诗意和深度。

艺术意义
《兰亭集序》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
要意义,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精湛的技巧,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标志之一。

结论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的探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
欣赏这一文化瑰宝。

其优雅的线条、精细的构图和内外呼应的特征,使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同时,它在艺术上的重要意义和对
后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柳公权的故事 有一天,小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 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字,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 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 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面前夸吗?”小柳公权 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 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 不信,你到城里去看看吧。”
颜真卿的故事 颜真卿年轻的时候曾拜在书画大家张旭门下学习 书法知识,可是张旭却很少给颜真卿讲一些书法方面 的要诀,只是给了颜真卿自己写的字以及前代名家的 字迹拓本,让他去练习揣摩,从中获得启示。一段时 间过后,颜真卿便失望了:我来这里是想跟师傅学习 书法的精微秘窍,谁知道天天在这里练字,那我自己 在家练就是了,为什么还要来拜门求师呢?
第二天,小柳公权起了个大早,独自去了城里。一进 城里,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 只见一个失去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 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 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人群的阵阵喝彩。
小柳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 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 起小柳公权说: “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 来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柳公权苦苦哀求,老 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 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在公孙氏家拜访的时候,见到她舞剑干脆利落,于 是又从中领悟到了怎样落墨才会有神韵,真正的诀窍就 是苦学与师法自然。”颜真卿听完后,仍觉得这是张旭 的推托之词,心想师傅一定是在敷衍我!于是便抓住张 旭的衣角,反复哀求他告诉自己写字的诀窍。这可一下 惹恼了张旭,他气冲冲地对颜真卿说: “好吧!我就 告诉你,但凡是一心想寻求诀窍、走捷径的人,永远都 不会有成就。”话毕便拂袖而去,再也不理他了。

王羲之-兰亭集序-简介和书写详解

王羲之-兰亭集序-简介和书写详解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 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 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 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 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 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取 众家之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 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挑及其变化 挑 即提。藏锋落笔,重按
2、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 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 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 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 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 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 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 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 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 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 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 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王 羲 之 《 黄 庭 经 》 墨 迹 唐 临 本 )
(
姨 母 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 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2、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 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 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 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 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 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 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兰亭集序》全

《兰亭集序》全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王 羲 之 《 黄 庭 经 》 墨 迹 唐 临 本 )
(
姨 母 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 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3、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 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 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 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 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 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 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兰亭集序》与唐太宗
《兰亭集序》传到王羲之的后代智永时,由 于智永出家当了和尚,临终时将它传给弟子辩才 。辩才擅长书画,将《兰亭集序》珍藏在梁间暗 槛之中。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遍求兰亭真 本,终于了解到它在辩才手中,于是想方设法谋 取,但辩才不露真情。唐太宗无奈。就派御史萧 翼专程赶到越州设计骗取真迹。萧翼扮成一个穷 书生,带着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一些杂帖 拜访辩才,同他交了朋友,两人经常饮酒赋诗, 评论二王书画,在酒酣耳热之时,辩才终于透露 出他藏有《兰亭集序》的真本。
“君民碑” “父子碑” “祖孙碑”
人称“兰亭三绝”。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 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 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 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 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 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 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 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 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 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 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歐陽詢,繼學虞世南, 終法二王,自創一格。 瘦勁生媚,是褚遂良書 法的特色
張旭《古詩四帖》,唐
❖ 唐文宗時,曾下詔以李 白詩歌、斐旻劍舞、張 旭草書為「三絕」
❖ 他的書法得自家傳,亦 有虞世南與褚遂良的風 格,而開創出更新的筆 法,豪邁而勁奇
懷素《自敘帖》,唐
❖ 懷素,俗姓錢,字藏真,唐代人。
❖ 幼年出家,為玄奘門人。性情豁達, 嗜酒食肉,一日九醉,時人謂之 「醉僧」、「醉素」、「狂素」, 最擅長草書。
❖ 他十分喜愛寫字,因貧窮而無紙可 書,種芭蕉樹取其葉來揮灑;又四 處尋可供書寫之處,只要是他待過 的寺廟牆壁、穿過的衣服、用過的 器皿,沒有不被寫滿字的。
宋‧蘇軾(1036~1101)
❖ 少年喜 二王(王羲之及 王獻之) 書,晚乃喜 顏 平原(顏真卿)。
❖ 東坡出新意於法度之中、 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不 同於前朝之規矩嚴謹, 開啟宋代書法「尚意」 新面目。
中國書法流變史
商‧古文 甲骨文
❖ 辨識要點: 圖畫式筆法
西周‧古文(金文-散氏盤)
❖ 便是要點:
與甲骨文類似,但 筆畫較為複雜
籀(ㄓㄡˋ)文(石鼓文)
❖ 辨識要點: 介於甲骨文與 小篆之間
東周 古文(荊門包山楚簡)
秦 小篆(嶧山刻石)
❖ 辨識要點: 瘦瘦長長且 圓筆居多
秦‧秦隸(雲夢睡虎地秦簡)
❖ 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復二 王之古‧開一代風氣(明‧王世 貞)
民‧于右任(1879~1964)
❖ 于右任以魏碑為本,融 各體之長入篆隸於行楷, 別樹一格。民國二十一 年,成立標準草書社, 以易識、易寫、準確、 美麗為原則,整理歷代 章草、今草、狂草,編 印標準草書千字文遍傳 海峽兩岸,當代尊為 「草聖」。
❖ 書法取法薛稷和黃山谷 加以改變,自成一體, 硬瘦勁挺,號「瘦金 體」。
元‧趙孟頫(ㄈㄨˇ)(1254~1322)
❖ 書畫雙絕,力倡脫離南宋書風, 直追鍾繇、二王 古風。並刻苦臨 學,真書、行書遒麗如柳條迎風 蕩漾,篆籀分隸各體精通。晚年 師法李北海(李邕),不獨復古, 亦求創新。趙氏領一代風騷,對 元代及後世均有極大影響。世稱 趙孟頫、趙子昂、趙松雪、趙文 敏、趙吳興、魏公。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 〈黃州寒食詩帖〉是紙本行書作品。 ❖ 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黃庭堅《松風閣詩》,北宋
❖ 書法造詣精湛,草書取法懷素,楷書則得自 於〈座鶴銘〉。生平已「飢鷹渴驥」自命。
米芾(ㄈㄟˋ)《菬溪詩卷》,北宋
❖ 世稱「米顛」、「米南宮」,他為人狂放,故仕途 困頓。
宋徽宗《閨中秋月詩》,南宋
顏真卿
❖ 唐朝顏真卿的楷書”顏 勤禮碑”,中鋒運筆, 寬博大方。
唐 柳公權
❖ 唐朝柳公權的楷書”玄 祕塔碑”,運筆節奏清 楚,速度的對比強烈, 線條力道十足。
歐陽詢
❖ 唐朝書法家歐陽詢”九 成宮醴泉銘”,剛直的 視覺感受,其實來自於 精妙的弧度處理。
褚(ㄔㄨˇ)遂良《大唐三藏聖教序》, ❖ 褚遂良書法初學史陵、 唐
于右任 書法
現場小考
❖ 共五題 一題二十分 1.下列圖案是何種書體?
2.下列圖案是何種書體?
❖ 3.下列書法作品為何人 作品?
❖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列書法作品為何人 作品?
❖ 5.被譽為當代草聖的書 法家為何人?
❖ 辨識要點: 正正方方,筆畫規矩
東晉‧行書(王羲之蘭亭序)
❖ 辨識要點: 半楷半草,可以
辨認得出的草書
歷代著名書法家
《張猛龍碑》,北魏
漢《曹全碑》,東漢
晉‧王羲之(303~361)
❖ 王羲之集今草與行書之 大成,後世推為書聖巨 擘,為帖派至尊。
❖ 一波三折的楷法用筆, 奠定行草的使轉基礎, 後世書家幾無不受其影 響者。
西漢‧隸書(魯孝王刻石)
❖ 辨識要點: 矮矮扁扁,胖型
東漢‧隸書(乙瑛碑)
東漢‧隸書(張遷碑)
三國‧章草(皇象急就章)
東晉‧章草(王羲之遠宦帖)
西晉‧章草(隋人書索靖出師頌)
西晉‧章草(陸機平復帖)
元‧章草(鄧文原急就章)
東漢‧今草(張芝終年帖)
三國‧楷書(鍾繇(ㄧㄠˊ)宣示表)
王羲之
❖ 東晉王羲之的行書 ”快雪時晴帖”,風
格秀媚,卻也不失 其萬鈞筆力。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蘭亭集序》東晉
唐‧顏真卿(709~785)
❖ 尊稱顏魯公、顏平原、顏 尚書、顏太師。
❖ 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後 之作者,殆難復措手。
❖ 故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 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 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 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宋‧蘇東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