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版语文高考古代诗歌阅读

合集下载

王安石的《读史》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二卷诗歌解读

王安石的《读史》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二卷诗歌解读

王安石的《读史》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二卷诗歌解读(文)若吾解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劳苦、辛苦。

),行藏(行止、事迹)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以讹传讹),末俗(近世的习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精华),丹青(史籍)难写是精神(尊重史实的正义的思想)。

区区(一点点的历史记载)岂尽高贤(贤明高才的尊称)意,独守千秋(年代久远)纸上尘。

[注]①黩誾: 音袒暗,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翻译:自古以来,人们为求取功名富贵而付出不可想象的辛苦,希望功成名就,名垂千古。

可是身后的事迹是由后人来书写的,生前哪里知道会是谁来书写自己的事迹呢?有些史实由于缺失或者是没有确切地证据而致使后人书写时模棱两可,是似而非,导致以讹传讹。

而近代世俗的治学的风气更加混乱,以至于黑白颠倒,假亦真时真亦假。

由此现在看来,那些流传下来的典籍不一定就是那么至善至美。

史籍的撰写可贵的是保持尊重客观史实的要求。

可惜实际操作上太难啊|!所以说一点点的史籍记载的内容,并不能全部展现古代贤明高尚人的事迹,可是后人却是以为千秋万代,那些贤人高士都在史籍的记载中了吧。

殊不知有多少贤人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不为后人所知。

悲哉!试题分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分析:选择B。

史实虽然不一定完全真实,但是说成高贤都被历史泯灭,却是与事实不符。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第一问:史书是由人来编写,且受阶级的局限,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史实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古代诗歌阅读 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古代诗歌阅读 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古代诗歌阅读详细翻译及解析这次语文全国1卷的诗词赏析题,考了一位晚唐诗人的作品,他的名字叫做陆龟蒙,是一位田园诗人。

陆龟蒙出身官宦世家,从父亲往上数几代均是居显赫要职,也正因为如此,他从小就熟读《诗》、《书》、《春秋》等经史著作,可惜长大后的陆龟蒙,屡试不第。

由此他开始了一段幕僚生涯,在湖州刺史张博的帐下任职,后又回到故乡隐居。

陆龟蒙和陶渊明一样,是真正能够融入田园生活的,经常自己带着农具,和家里的帮工一起下田间劳动,并且还撰写了《耒耜经》,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

所以陆龟蒙还有一个“农学家”的名头。

闲来无事,他则携笔墨纸砚、书茶钓竿,泛小舟于江湖烟波之上,煎茶垂钓,吟诗作文,好不惬意,所以当时人们都称他为江湖散人。

另一位诗人皮日休在任苏州刺史的时候,与陆龟蒙相识,二人互相引为至交,经常唱和,这次诗词赏析题,就是陆龟蒙和皮日休之作: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解释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

次韵:次韵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如黄鲁直《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清洛思君昼夜流。

北归何日片帆收?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住州。

飞雪催盘胜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

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练及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练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于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嫩凉”巧妙点题,突出题目中“秋试”之“秋”微凉、清爽的季节特点。

B.“春蚕食叶响回廊”一句生动贴切地描摹出考生奋笔疾书、考场庄严寂静的情形。

C.“又携书剑路茫茫”写廓之携书佩剑踏上前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隐含了担忧之情。

D.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答案】C【解析】词中“又携书剑”展现的是儒雅、刚健、自信的形象,“路茫茫”是写廓之会踏上广阔辽远的应考之路,而不是“暗示应考之路艰难坎坷”,整句流露出的是诗人的鼓励、赞赏之情,而不是“担忧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张榘①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

满袖尘埃推不去。

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

且尽清樽公莫舞②。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张榘:南宋词人。

②辛弃疾有词“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秋清晨,天边淡月,板桥浓霜,瑟瑟西风,枯叶漫舞,菊花含羞;悠远的鸡鸣声中,“嘚嘚”的马蹄,朝那宁静的山野之村行去:一幅荒村行旅图首先呈现于眼前。

B.“马蹄”三句,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意境,一词一景,使本不相关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感情浓烈的图画。

C.“秋在黄花羞涩处”一句,“羞涩”二字极妙。

以拟人、动作描写和双关手法写出黄花经一夜浓霜摧打,还没有抬起头来,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情状,又表达出词人无限愁苦的心情。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羌村三首(其二)杜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公元 757 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

糟床,榨酒的器具。

9. 简要赏析“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的表达效果。

(5 分)10.古人评点: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

请结合后八句诗,简要分析这样评说的原因。

(6 分)9.细节描写逼真感人地刻画幼子与久别之父见面情状。

(1 分)“不离膝”写娇儿久别后乍见父亲的惊喜、亲昵、不舍;(1 分)“畏我”点明娇儿久视父亲后因陌生而畏惧的心理。

(1 分)“复却去”表现了娇儿发觉父亲“少欢趣”,害怕而不解的心理(或:害怕、担心我又离家的心理)。

(1 分)侧面表明诗人落魄凄苦的现状。

(1 分)10.(1)中四句: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

“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

“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

(2)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

“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

(6 分。

每点 3 分)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至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2020高考真题汇编:1.古诗文默写2.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20高考真题汇编:1.古诗文默写2.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20高考真题汇编:1.古诗文默写2.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文章出处:语文阅刊1、全国Ⅰ卷(安徽、湖北、福建、河南、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

(2)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

(3)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言想要重返天上,但又有所顾虑,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2、全国Ⅱ卷(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________,________”;而用泉水酿制的美酒,口感甘冽。

(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 ”;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

参考答案:(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3)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3、全国Ⅲ卷(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名篇名句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劳动者珍惜夏日时光,不顾劳累,也忘记了炎热。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古代诗歌题详注详释详1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古代诗歌题详注详释详1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古代诗歌题详注详释详解李锦超一.原题呈现(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5 题。

(共12 分)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15.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6 分)二.答案呈现13.B14.D15.答案要点: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二.原诗详注1.关于本诗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文字问题。

①本诗,两宋本的题目下有一个注,该注为:在金陵作。

②“此树我所种”句,咸本作“昔”,注云:一作“我”。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

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考点解读】古代诗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备考。

【命题角度】古代诗歌鉴赏由两个小题构成,一个单选题一个主观题,单选题侧重于考查综合鉴赏诗歌内容,而主观题主要考查形象、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近期的高考模拟试题中,诗歌取材范围主要以唐宋作品为主,宋代诗歌备受青睐。

因此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

分题材对诗歌鉴赏进行备考,明确各题材的主题内容和情感方向,规范各考点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方法点睛】(一)解读形象、情感。

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

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语言。

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0全国一卷、二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全国一卷、二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全国一卷、二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分析】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