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考(一)
构建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研究

基金课题: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项目“构建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YB2023275)。
构建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研究文/李学敏 吴歌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是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大学学习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涵盖职业规划、职业能力培养、求职技巧、就业信息获取等多个方面。
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职业素养和求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
此外,构建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
加速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体现,还是高校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发挥服务社会职能而做出的关键决策。
一、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高校就业指导是指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关于就业方面的咨询服务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场。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包括职业规划、就业信息发布、招聘会组织、面试技巧培训在内的各种就业指导服务。
(一)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施的主体,其指导工作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就业指导中心往往只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就业信息和服务,缺乏个性化的指导;②就业指导中心的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③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只针对毕业生,忽略了其他年级学生的需求;④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存在不够科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等问题;⑤就业指导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实际操作的价值;⑥部分高校未能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和联系,从而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
(二)影响高校就业指导效果的因素结合实践来看,高校就业指导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就业指导中心的师资力量和服务水平对就业指导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其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具备科学性与实用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
最后,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和联系也会对学生就业的机会及质量产生影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作者:鞠娟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12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鞠娟(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西安 710122)摘要:高校就业难问题已经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
结合当今时代的现实情况,客观总结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论述如何构建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就业指导工作机构职能、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网络化三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34-0191-02一、引言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平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现状日益彰显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运作状况必然会聚焦众多眼球,引发社会各界高度的重视。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如何应对学生毕业潮,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采用多种措施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积极迎接社会的挑战,顺利地由高校踏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时下,虽然很多的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或类似功能的其他机构,但就其现实运作状况来看,该类机构普遍存在着人员不足的问题。
而且就现有的相关工作人员而言,很多人属于非正式编制,以人事代理甚至外聘人员为主,这使得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常常因人员的更迭而缺乏持续稳定性,一些政策也是变化频繁,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问题迫在眉睫。
事实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效开展,需要一支具有丰富社会阅历和专业知识以及心理辅导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作为支撑,仅仅依靠辅导员队伍是不够的。
此外,就机构的工作运转情况来看,也存在着经费偏少的问题,受制于经费不足,使得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一些就业信息的传送,甚至招聘会的开展没有费用后盾的支撑,往往是效果不佳,而且对于大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往往因为囊中羞涩而请不到高水平的心理工作师,导致就业指导的内容不系统也不全面,职业生涯的憧憬和预设,创业教育的机遇和挑战,皆未能充分涉足,对于就业价值取向上的教育着力太少,这些都反映出机构职能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如何构建高校招生与就业联动体系

如何构建高校招生与就业联动体系高校招生与就业联动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服务学生职业发展、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举措。
以下是构建高校招生与就业联动体系的一些建议:一、建立全方位的信息系统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招生与就业信息系统,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就业市场信息、行业动态、职业规划等各类信息,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些信息实现共享和交流。
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中。
二、加强职业指导与规划服务高校应建立专业的职业指导与规划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规划服务。
学生在入学时可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有针对性地推荐适合的专业,并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类培训、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就业技能的培训和指导。
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校需要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
同时,高校还应与企业共同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使教学更贴合企业的需求。
高校还应积极为企业提供各类人才储备和培养服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四、建立有效的职业发展课程体系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课程体系,包括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课程。
通过将职业发展课程纳入到学生课程体系中,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加强校友资源的利用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起良好的校友网络。
通过校友资源,学生可以得到就业指导和实践机会,企业也可以通过校友渠道引入优秀的人才。
六、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政府应加大对高校招生与就业联动体系的支持和引导力度,通过投入资金和政策倾斜,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政府还可以组织和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机构,为高校提供就业信息和资源,帮助高校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就业需求。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招生与就业联动体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高校需要建立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加强职业指导与规划服务,与企业合作,建立有效的职业发展课程体系,利用校友资源,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涯规划 教 育体 系是 高等 学校 教 育教 学管 理 的重要 环节 之 一 。 关键 词 :大学 生 ;职业 生 涯教 育
阶段。对四年级学生进行 创业教 育与求职技能培养,有针对性 的对 学 生 进 行 各 种 专 项 指 导 , 引 导毕 业 生及 时 转 变 角 色 适 应 社 会 。 生 涯教 育 ,以 增 强 大 学 毕 业 生 就 业 所 需 的竞 争 力和 适 应 性 ,提 高 毕 ( )搭 建 开 展 职 业 生 涯教 育 实践 实 训1 平 台 。 二 的 业 生的就 业率 。由于各种原因,许 多大学生缺 乏对职业生涯规 划的 高校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满足社会 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 、 社交 重要性和必要性 的认识 ,缺 乏职业生涯规划 的技巧 ,以致 不能 充分 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 力及 自我 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等 。学生应该 发挥职 业生涯规 划应有的作用。对此,建立和完 善大学生职业生涯 在学校的支持下, 有意识地参 加各种实践实训l 活动 ( 包括社会实践 、 教 育 显得 尤 为 重 要 。 单位实 习等形 式 ) ,理论联 系实际地培养 自己适 应工作和社会 的能 大学 生职 业生 涯教 育建 设 的重 要意 义 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 的基础 。职业 生涯教育应 本着人性化 、 大 学 生职 业 生涯 教 育建 设 对 学 生 、学 校 及 社 会 ,都 具 有极 其 重 个性 化教育的原则,根据每个学 生 自身的特点,为学生参与实践实 要 的意义 :( )对学 生而言 。高校学生正处 于从职 业生涯 探索阶段 训搭 建 平 台 。 1 向确立 阶段转换 的时期,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职业生涯探 索,明确职 ( )积极开展大学生体验式 生涯教 育。 三 业 发展方 向,并 完成具体 的职业规划和准备工作 。 2 ( )对学校 而言。 体 验式生涯教育是指教育对 象亲身介入 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 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高校树 立自己的品牌 , 提高学校竞争能 力。 3) 程 中获得 新的知识 、技能 、态度的教育模式。传统式就业指导大都 ( 对社会而言。建 立健全 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等 把教学 与实践割裂开来,学生往往 只是被 动的接 受,未能充分发挥 人才的需求,减少社会 人力资本的浪费;有利于控制人才在市 场上 学 生的积极 主动性。开展体验式生涯教育 ,为学生提供一个注重体 的高流动性及流 动的无序性 。 验 的学 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亲 身体验 的基础 上学习、观察反省与 二 、大 学生 职 业 生涯 教 育建 设 的基 本 原则 ,主要 有 总 结 领 会 。 如下 四个 方 面 : ( 四)积极 开展针对性职业生涯教育 。 ( ) 全程化 系统教育 与阶段化 重点教育相结合。 一 积极开展 针对性 职业生涯教育,可 以主要从 三个方 面进 行:1 . 职 业 生 涯 教 育 是 一 个 庞 大 的 系统 工 程 ,大 学 生 职 业 生 涯 教 育 应 积极开展职业 咨询 活动。具体到每个大学 生时需要 有个性 化的咨询 该有计划 、 循序渐进地开展 。 职业 生涯教 育不能仅针对应届毕业生, 辅 导 。2 积 极 组 织相 关 的 职 业 训I 。职 业 训 练 可 以 采取 组 织社 会 实 . 练 而是应该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大学全程 ,分 阶段 、有计划地对学 践 、访 问校友等形式进行。3. 积极 实行学生导师制度。在 新生进校 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职 业生涯教育大致可分为新生入学教 时就开始实行学生导 师制度, 导师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在学 习、 生活 、 育 、专业教育和毕业教育等三个阶段 。 工作 中遇到 的问题 。 ( )理 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 二 ( )建设专业化职业 生涯教 育体 系。 五 职业生涯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要 传授大学生一定的理 要建设专业化职业生涯教育体 系,首先,必须加强职业生涯教 论知识和 思想观 念,更重要的是指导学 生具体 应用所学知识规划与 育的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该被纳入学校正 实践 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教育应在学 生的学 习实践 、校内实 常的教学计划,明确规定 职业生涯教育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并根 训和社会 实践 中进行 ,并在实践实训 中得到检验与修正 。 据全程化系统教育与阶段化重点教育相结 合的原则,建立起一个 目 ( )群体 辅导与个体 辅导相结合。 三 标 明确 、循序渐进 、针对性强 的完整 的职 业生涯教 育课 程体系。其 群体教学 辅导主要 起到传授理论知识的作 用,具体 到每个学生 次 ,必 须 加 强 职 业 生 涯 教 育 的机 构 建 设和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应 依 托 高 的人生定位和 职业道路 的选 择时,则更需要有针对性 的个体辅导 。 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或教务处,积 极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教研 由于职业生涯 教育 的对象是大学 生群体 ,群体 教育既有 共性 的问 室, 具体 负责全程职业生涯教育教学 工作,其中包括制订课程计划 题,又有个体 的差异 。 和教学 大纲、编 写教材 、教学管理及 职业 资源库建 设等。同时,要 ( 四)全 员化 与专 业化 相结合 。 按 照专业化、专 家化 、职业化 的要求加强业 务培训l ,积极推进职业 职业生涯教育全 员化 ,是指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过程 中,形 咨询师认 证工作,不断提高职业生涯教育 师资队伍 的素质和 水平。 成 以学生为 中心 的,学生、学校 、社会 、用人单位及家庭共 同参 与 参 考 文献 : 的,多层次 、全方位 的教育体 系。职业生涯教育既是一门理论性 、 [] 1程克坚 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考口] 教育探索, 实践性 、 操作性很强 的学科 , 又是~项专业性和系统性很强 的工作 , 2 0, ( ) 0 7 7 这 就 要 求 有 专 业 化 的专 家 队伍 来 建 设 与 实 施 。 [] 2 程肇基,廖萍蓉,陈发云.大学生体验式生涯辅导及其实施举例 ] ,青
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探讨

、
第 ~ , 分 利 用 网 络 传 媒 资 源 , 强 与 学 生 课 程 学 习 的 交 流 互 充 加 动 ; 二 , 析典 型 案 例 , 实例 凸 显 指 导 涵 义 , 导学 生 独 立 第 分 以 引 自主 思 考 : 三 . 第 开设 校 园 就 业 网站 , 实 以 大 学 生 生 涯 规 划 、 充 社 会 热 点 、 聘 信 息 求 职 技 巧 、 策 法 规 、 职 环 境 、 仪 修 招 政 求 礼 养 、 场技能 、 业前沿等 多个板块 ; 四 , 强 校企合作 , 职 就 第 加 构 建 理 论 与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教 学 模 式 ; 五 , 拟 场 景 面 试 , 实 第 模 在 战 演练 中 , 验 学 生 的 专业 技 能水 平 、 机 应 变 能 力 。 检 随 三 、 业 目标 定 位 指 导 服 务 职 在 就 业 形 势 越 来 越 严 峻 的 情 况 下 , 学 生 往 往 未 能 对 个 大 人 职业 生 涯 的 主观 条 件 、 内外 环 境 因素 有 很好 的 分 析 认 识 . 未 能 充分 发 掘 自我 潜 能 .对 自身 的 职 业 目标 定 位 有 很 强 的盲 目 性 、 机 性 和 从 众 性 。 因此 , 校 的 就 业 指 导 工 作 应 注 重 对 学 随 高 生 的职 业 目标 定 位 指 导 。 我 认 为 , 学 生 职 业 生 涯 目标 的 指 导 . 包 括 自我 评 估 、 对 应 职 业 分 析 、 业 目标 确立 三个 方 面 。自我 评估 应 客 观 、 静 , 职 冷 力 求 让 学 生 对 自身 的 职 业 兴 趣 特 长 、 力 性 格 、 识 水 平 、 点 能 知 优 缺 点 等 有 一 个 较 为 客 观 的评 价 . 在 其 基 础 上 , 析 职 业 角 色 并 分 的发 展 与职 业 所 在 的行 业 的 发 展 关 系 , 了解 职 业 的素 质 要 求 及 所 需 的能 力 要 求 . 力求 帮 助 学 生 对 自身 的 职 业 生 涯 目标 做 出适 当 的选 择 与 定 位 。最 后 , 导 学 生 制 定 职 业 生 涯 战 略 , 指 帮 助 学 生 为 实 现 职 业 生 涯 目标 而 制 定 具 体 的 、 作 性 强 的 行 动 操 方案 。 四 、 理辅 导 服 务 心 大 学 生 就 业 是 一 个 学 生 发 现 自我 、 识 自我 , 与 社 会 现 认 并 实 、 会 需 求 相 接轨 的探 索 过 程 。 学 生 虽然 是 综 合 素 质 较 高 社 大 的群 体 。 但受 社 会 大 环境 和 就 业 情 况 的 影 响 , 分 学 生 就 如 何 部 树 立 正 确 的 世 界 观 、人 生 观 和 价 值 观 和 如何 确 立 人 生 目标 仍 较 为 迷 茫 和 困 惑 。 此 , 导 教 学应 注重 引导 学 生 克 服 自卑 畏 对 指 怯 、 极悲 观 、 功 近 利 、 得 患 失 等 心 理 障 碍 , 根 据 不 同 年 消 急 患 并 龄 、 同 专 业 的学 生 心 理 状 况 . 行 有 针 对 性 的 心 理 辅 导 , 不 进 全 面提高 学生的心理素 质 , 导他们逐 步了解就业 形势 、 景 。 引 前 明晰 自 己的 职 业 能 力 和 职 业 理 想 。
构建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考

成 了国 内大量的人才积压和严重 的人才匮乏 同时 并存的现 象 ,同时也造成 了高等教育与就业 、劳
动 力 市 场 与 教 育 市 场 部 分 “ 钩 ” 的 问 题 。 由 脱
分很少 ,大多还停 留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这样 “ 全程 化就 业指 导 ”就 难 以具体 落 实 。故 建议 “ 就业指导课 ”作为必修课,并建立起 一个与专 业学科建设 ,教学实践等相结合 的就业指导课程
2 0 年 7月 06
英 教育 ”逐渐 向 “ 大众教育 ”转变 ,相应地大学
生 就业 难 且择 业 盲 目等 问题 也 日显 突 出 。从 而 造
许多高校 已经开设 了 “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 由 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任教 ,这种做法 很好 。
但 这 门课 基 本 上 是 作 为 选 修 课 开 设 的 ,且 课 时 学
的就业的竞争力。四年级应侧重就业 技能 、技巧
的 指 导 。 帮 助 学生 认 清 就 业 形 势 , 并提 供 一 定 的
就业信 息服务,让学 生掌握面试技 巧,指导学生
进 行 心 理 调适 。并 鼓 励 学 生 到 有 意 向 的单 位进 行
他们利用信 息做出择业预测和就业决策的能力。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 20 0 4年全 国普通高校毕业 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 出: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 业服 务体系建 设,努力构建一个更加 完善的、符
合 “ 程 化 ” 、 “ 员 化 ”、 “ 业 化 ” 、 “ 全 全 专 信
对 学 生进 行心 理 指 导 ,辅 之 以各 种 测 试 , 引导 学
体系。
此 ,十分需要建立 一种 “ 以人 为本 ”的发展型大 学生就业指 导模 式。也就是说 ,要建立一种注意 人 的全面发展 ,强调开发人 的潜 能,以人的可持
新形势下高校“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

Value Engineering• 319•新形势下高校“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One with Some Supporting Elements" Social Training System in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程友刚C H E N G Y o u-g a n g(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盐城224005 )(School o f C ontinuing Education,Y anc.heng V ocational In stitute o f In dustry Technology,Y anc.heng224005,China)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社会化培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构建以普通高校为主体,结合当地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 协会、企事业单位、特色培训机构多元参与的“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模式,从“一主多元”的各个层面探究了其具体构建方法,继而提 出实施“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体系的实施优势。
Abstract:B y analyzing th 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 e current college socialization training,th is paper pu ts fo r^-a rd th e construction o f"one w ith som e supportin g elem ents"social training system,com bined w ith th e diversified participation o f college,local governm ent,industry authorities o r industry associations,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special training institutions.It explores th e specific construction m ethods o f"on e w ith so m e supportin g elem ents",and pu ts forw ard s advantages o f th e im plem entation o f"one w ith so m e supporting elem ents"social training system.关键词:终身教育;一主多元;社会化培训;继续教育Key words:lifelong education;on e w ith som e supporting elem ents;social training;continuing education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5-0319-02〇引言2016年3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6年工 作要点》中指出:“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全民继续教育”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 “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 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国家继续教育 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却一直备受关注。
如何构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和政策制定的迫切需求之一。
一、现状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中有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方面,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数量与用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失衡。
市场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培养情况之间存在不少矛盾,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二、现行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局限性目前,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就业指导中心、招聘会、就业信息发布等就业服务平台。
这些服务体系存在以下几个局限性。
1. 信息不对称。
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有限,往往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2. 缺乏个性化服务。
现行的就业服务体系以集中统一服务为主,缺乏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服务。
3. 对接不够紧密。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较少,就业指导中心和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
1. 加强“双向选择”。
高校应建立更加开放的校企合作机制,引导学生校内校外的双向选择,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匹配度。
2. 推动就业指导个性化。
针对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开设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包括职业规划、就业技能培训等。
3. 打破信息壁垒。
建立更加完善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实现就业信息的全面对接。
4. 强化实践教育。
开展更加多样化、灵活化的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并将实践成果纳入考核范围。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就业指导中心的师资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四、加强政策支持在构建高质量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在政策上也应相应加强支持。
1. 加大对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思考(一)
摘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代写论文的教育思想,建立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就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学校活动的所有环节,贯穿到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形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就业指导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多元化体系;构建
一、高校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涵义
高校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就是要求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所有环节,贯穿到大学生自身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形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运行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
所谓全程化指导,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价值观,及早培养职业素质,并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及时提供有效的市场需求信息,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奠定坚实基础。
所谓全员化指导,即高校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过程中,都能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帮助,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要设法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以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引领学生的未来职业体验,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
所谓专业化指导,即就业指导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极具研究性的学科。
其科学化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要有科学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是指要有专业化的专家队伍。
要以课程设置的形式将职业生涯指导纳入日常教学,通过课堂授课和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所谓信息化指导,即要将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构建校内、校外两块信息化平台。
应建立省市之间和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联网,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同时,通过校内信息化平台,保证就业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到学生中,并能及时反馈。
二、高校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1.全程化指导体系的建立
从内容来讲,全程化就业指导是由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职业体验、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等构成的完整体系。
具体来说,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一应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指导学生规划四年的大学生活,确立职业理想。
第二阶段:大二、大三应侧重于职业体验、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进行职业体验,锻炼和提高个人素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强化职业体验,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积极发展个人志趣,增强自我认知;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第三阶段:大四应侧重于在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求职技巧、心理调适、升学与创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
这一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对毕业生提供报考公务员、考研、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通过人才素质测试和就业心理指导,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全面、合理地收集、处理、利用就业信息;模拟就业现场,训练求职技巧;精心组织就业招聘,多渠道、多方式,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联系,为毕业生求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理想。
2.全员化指导体系的建立
所谓全员化指导,即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各系领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乃至家长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指导体系。
第一,健全制度,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
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挂帅,把“一把手”工程落实到位;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要使组织机构健全,落实校院两级责任制;要资金投入到位,使用于择业的设施和场所基本满足学生的求职需求。
第二,以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引领学生的未来职业体验。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个人对环境资源有全面的评估与掌握。
校园文化是社会环境资源的缩影。
高校应在认真分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把学校长期积淀下来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及传统文化等共同构成的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在学生中加以传承。
大学生处于准社会状态,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所有环节都应体现育人功能,要以优秀大师的品质来影响学生,以先进的校园文化来熏陶、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彰显各自的个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