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_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__省略_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_4C_ID_何克抗
_教学结构_和_教学模式_辨析_与何克抗教授商榷

电化教育研究 2002年第9期(总第113期)问题讨论[文章编号] 1003-1553(2002)09-0010-04“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与何克抗教授商榷邱崇光(广东省南海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南海 528200)[摘要]何克抗教授认为在e2learn ing的研究中,由于教学系统的要素由三个增加到四个,所以再也不应当用“教学模式”术语,而应该改用“教学结构”一词。
本文从教育理论和横断科学“三论”的角度,严格按照确定译名和术语的科学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认为还是使用“教学模式”术语为好。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结构;要素;数字化学习;e2learn ing[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国际上e2lib rary、e2bu siness、e2govern2 m en t、e2learn ing等新概念流行起来。
在2001教育技术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做了题为“e2 learn 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1]的大会主题报告,率先对e2learn ing进行了研究,并就中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如何实现e2learn ing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起国内外教育技术界的广泛重视。
由于涉及国际新概念的引入,该论文中有两处对译文和术语的使用进行了界定。
例如,对于e2learn ing 一词一般有三种译法: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数字化学习。
他认为“数字化学习”比较确切,值得推荐。
该文中引用了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三年度(2000)报告中的观点,认为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实现e2learn ing的具体途径和关键步骤,并指出:国内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说法比较流行和常用,因而建议采用后者。
我们认为这些建议都是比较恰当的。
由以上两例可见,作者十分重视科学名词的准确翻译和术语的使用。
在同一论文中,何克抗教授在分析我国高校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时,他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了教学结构的改革,并明确指出,教学结构一词的定义是:“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何克抗主编的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一、名词解释: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重要是运用系统旳措施,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旳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旳、教学内容、教学措施、教学方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筹划、创设新旳教与学旳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旳主线目旳是增进学习者旳学习。
2、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旳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旳教育、教学目旳,实现一定旳教育、教学功能旳多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当作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3、教学系统旳基本层次:机构层次旳系统、管理层次旳系统、教学层次旳系统、学习层次旳系统。
4、系统措施:运用系统论旳思想、观点,研究和解决多种复杂旳系统问题而形成旳措施,即按照事物自身旳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旳形式中加以考察旳措施。
它侧重于系统旳整体性分析,从构成系统旳各要素之间旳关系和互相作用中去发现系统旳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旳一般环节、程序和措施。
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旳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旳方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措施旳体系和构造。
5、加涅旳教学系统设计理论:6、细化理论:一种目旳、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方略。
7、成分显示理论:8、ITT:9、教学处方理论:六个基本概念、一种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两个有关教学设计旳知识库。
10、肯普模式:11、史密斯—雷根模式:二、思考题:1、有人觉得“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两者研究对象相似,是性质上旳低层次反复和名词概念间旳混淆与歧义”,你对此观点有何见解。
答:教学系统设计重要是运用系统旳措施,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旳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旳、教学内容、教学措施、教学方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筹划、创设新旳教与学旳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旳主线目旳是增进学习者旳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在研究对象、理论基本、学科层次上均有所区别:研究对象:教学论旳研究对象是教学旳本质与教学旳一般规律;教学设计旳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措施对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筹划旳过程。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教学系统设计)【圣才出品】

第5章教学系统设计一、单选题1.在教学技术中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相互作用来提高人的()。
A.素质B.学习质量C.接受能力D.理解水平【答案】B【解析】在教学技术中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学习者相互作用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
学习资源包括信息、人员、材料(教学媒体软件)、设备(硬件)、技巧和环境。
但要使它们在学习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进行系统的开发和使用。
2.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B.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论C.香农-韦弗传播模式D.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答案】B【解析】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论。
加涅在揭示学习内部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与各内部过程相应的、对内部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即教学活动,从而较完整地论述了产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
3.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分析,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A.自学能力B.学习技巧C.有效学习D.创新意识【答案】C【解析】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分析,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因为教学设计是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
无论何种教学形式,学习最终是通过学生自己完成的。
二、多选题1.()是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A.传播者B.信息C.媒体D.接受者E.效果【答案】ABCDE【解析】不论哪种模式的传播过程,通常可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体、接受者和效果。
2.静态视觉图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
A.线条B.形状C.大小D.质感E.色彩【答案】ABDE【解析】静态视觉图像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线条、形状、质感和色彩。
这些基本要素都可以单独存在,但是在视觉图像中往往形成一定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影响他们的感受。
三、填空题教学系统是为了实现特定的______而由多个组成要素通过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一定______的整体。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第2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1.什么是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概况和特点?答:(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分析,教育技术历史的发展概况是:①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从技术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实际上,这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它们分别代表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和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
这两个并行的发展方向此起彼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融合起来构成了教育技术学。
②从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在人类文明史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不论技术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它都包含物化技术和观念技术两方面内容。
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并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分别简称为传统教育技术、视听媒体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技术。
(2)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看,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特点如下:①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这个时期的教育技术主要是指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的运用。
②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是以各种视听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标志,初期只重视硬件的使用,后来逐渐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在视听媒体物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观念形态的技术也取得辉煌的成绩,教育技术中的“过程论”的观点逐渐形成。
这阶段的教育技术的领域既包括媒体又包括系统方法。
③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对人的作用。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的提出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的提出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学家何克(Jerome S. Bruner)于1966年提出的。
该理论主张学习者应通过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等方式主动地构建知识和理解,而不
是简单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何克认为传统的线性教学方法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跨越式教学
则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发现,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和反思来建构知识。
这种
理论也强调将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
技能。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发现式学习”。
他认为,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和思考来理解概念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
助他们构建深度的知识结构。
在何克的理论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究,并提供反馈和支持。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的提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和自主学习,推动了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这一理论也为现代
教育研究和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鼓励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探索式学习和问题解
决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答案pdf网课视频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答案pdf网课视频第1章教育技术学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一)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1.AECT'94教育技术定义(1)AECT'94定义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所发表的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简称AECT'94定义)的内容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根据谢弗勒对定义的分类,AECT'94教育技术定义是一个规定性定义。
它规定了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领域,与其他定义相比,操作性比较强,更便于不同领域的教育技术工作者进行交流。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其中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又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即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它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备、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
2.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1)设计①定义: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
②设计范畴:从设计范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的落脚点出发,可将其分为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四类。
③影响设计范畴的因素:a.设计者的知识观;b.学习理论在设计中的运用;c.新技术对设计过程的影响;d.系统方法的影响;e.设计者的经验。
(2)开发①定义:开发是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
②开发范畴:从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划分,可将其分为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四个子领域。
(3)利用①定义:利用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
②范畴:运用范畴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这四个子领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上述两种模式中,目前仍是第一种(单独设课模式)占主流地位,第二种(整合模式)仍是少数国家的部分地区或部分学校进行的试验性探索。
但是这种状况正在迅速改变,第二种模式已引起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除了上面所列举的日、美、加三国以外,其他国家(包括我们中国——详见本文的第二部分)也有愈来愈多的学校正在积极加入这种试验探索的行列。
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肯定,“整合模式”将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面我们就对这方面的意义作进一步的阐述。
1.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学改革现状——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多年来,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工作做了很多,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
比如说改革开放以来编了很多新的教材,这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各个学校增添了很多设备,象语言实验室、闭路电视系统还有其它的教学设施,这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方法的改革就更多了,仅以语文教学为例,就有二十多种,其中有的还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象注音识字、提前读写,集中识字教学法和部件教学法等)。
这些改革确实是很需要的,因为对推动整个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这类改革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改革,这就是教学结构的改革。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它将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所以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

1教育技术:AECT94定义: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AECT2004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二者比较]从2004定义来看,缩小了它的内涵,不再提理论体系了,而只提研究和合乎伦理或道德的实践领域,这与国外只将教育技术看成一个应用领域是直接相关的,与国人一定要将它学科化是相反的。
同时实践的范畴也只提创设,使用,管理呢,不再是以前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但其实本质的过程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
关键在于它们后面加了“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作宾语,翻译成“适切的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如下理解,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研究领域,其它不相关的则不再是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而这一点明显比94定义更切符合教育技术的实质了,否则的话,依据94定义,“与技术相关”各“与技术不相关”的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都是我们的专业的,有些抢饭碗之嫌!在现在,这个技术尤指信息技术!这一点好像印证了greenforrest 以前的观点,教育技术就应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10期(总第246期)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学习与思考之四———关于“首要教学原则”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学习《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关于“首要教学原则”与“四成分教
学设计模型(4C/ID)”等内容的心得、体会:一是先简要说明现有“首要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二是评介首要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三是阐述关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贯彻实施方式与实施效果。[关键词]首要教学原则;以任务为中心的方法;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复杂技能分解;认知任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作者简介]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E-mail:
hekkbnu@163.com。
一、引言许多教师、特别是教学设计专家,多年来都在对众多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进行研究、分析与思考,力图从中寻找出这些理论与模型共同遵循的说明性原则。这里的所谓说明性原则,是指一个关系———它在适当的条件下总是正确的,而不论涉及具体的教学计划还是教学实践;一项教学实践就是一项具体的教学活动,一套教学计划就是一套处方性教学实践。这里所要确立的、需共同遵循的说明性原则具有以下三种特征。[1]第一,在一个特定的教学计划中,学习被促进的程度是与践行这些原则的程度直接成比例的。第二,这些教学原则在任何传递系统中都能被实施,也可以通过使用任何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实施。第三,这些教学原则是设计导向的,而不是学习导向的;它们与创建学习环境及其产品有关,而与描述学习者如何从这种环境和产品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无关。通常认为,能够最好地符合上述特征的说明性原则是“首要教学原则”。下面我们就对首要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与价值逐一进行评介。二、“首要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在《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策略篇”)第14章的开头,就是对首要教学原则的介绍与评述(该章由M.DavidMerrill,MatthewBarclay和AndrewVanSchaak撰写[2])。
所谓首要教学原则是指Merrill在对众多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于2002年提出的一组说明性原则。他的结论是,所有这些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都首先要遵循这些共同的说明性教学原则,所以被称之为“首要教学原则”,它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以任务为中心的方法(Task-CenteredApproach)。学习者采用以任务为中心的方法时,学习
就会被促进;以任务为中心的方法包括“组件技能”(ComponentSkills,也称成分技能)的展示与应用这两个方面。2.激活原则(ActivationPrinciple)。当学习者激活
相关的认知结构时,学习就会被促进;这里的激活过程受到“回忆”、“描述”或“展示相关的先前知识与经验”等活动的引导,若学习者能够回忆或者获得一个
[文章编号]1003-1553(2013)10-0029-04理论探讨29DOI:10.13811/j.cnki.eer.2013.10.007电化教育研究
组织新知识的结构时,激活效果就得以提高。3.展示原则(DemonstrationPrinciple)。当学习者观察到所学技能的展示,并且这种展示也与所学内容一致时,学习就会被促进;若学习者受到指导后能够把特例和普遍规律联系起来,则展示效果将得以提高。4.应用原则(ApplicationPrinciple)。当学习者参与到新习得知识或技能的应用中,并且这些知识或技能与所学内容的类型一致时,学习就会被促进;若学习者得到指导,并且这种指导将逐渐从后续任务中撤离出来时,应用效果将得以提高。5.整合原则(IntegrationPrinciple)。当学习者把新知识整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这种整合是指向对于新知识与技能的反思、讨论或辩护时,学习就会被促进;若学习者能公开展示他们的新知识或技能,则整合效果将得以提升。能充分说明首要教学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它与德国赫尔巴特(1776—1841)追随者所设计的“五步骤教学法”有很大的相似性。[3]这五个步骤是:(1)要求学生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激活);(2)呈现新学习内容(呈现);(3)把新内容和先前学习过的观点联系起来(整合);(4)用例子说明新学习内容的要点(展示);(5)对学生进行测试以确保他们学到新知识(应用)。三、“首要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与价值首要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从首要教学原则所倡导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方法”;二是首要教学原则中所关注的“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等四项原则。(一)首要教学原则倡导“以任务为中心的方法”第14章的作者认为,首要教学原则中最重要的观念就是,有成效的、有吸引力的教学都是“以任务为中心”(也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在这样的以任务(或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情境中,总是先向学生呈现一个问题,然后教授相关的教学内容成分,再向学生展示和解释这种内容成分是如何去解决问题或是如何去完成整体任务的。能最清晰地阐明在教学中倡导“以任务为中心方法”重要性的例子是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的实际应用。范·麦里恩博尔(VanMerri觕nboer)于1997年提出的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Four-ComponentInstructionalDesign,也称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简称4C/ID),着眼
于复杂学习任务的训练。该模型对于首要教学原则把教学的中心定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任务上,然后在这种任务的情境中去教授相关内容成分的知识和技能,给予了基于实践研究的强有力支持。[4][5]这种“以任务为中心”(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是把问题解决与更直接的问题成分(指问题的内容成分)的教授紧密结合起来,但是这与“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不同。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中,学生置于合作小组内,由教师给予他们资源和问题,并要求他们自主建构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不给予或只给予最低限度的指导);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中激进建构主义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缺乏指导的情况相比,“以任务为中心”(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必要的指导。2004年Klahr和Nigam曾对这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做过对比性实验研究:[6]在实验中,同类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接受以任务为中心的有指导的直接教学;另一组采用只包含最少指导的“发现式学习”。教学内容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中的复杂变量。以任务为中心的直接教学小组可以观看教师的演示和接受教师的指导,而发现式学习小组则完全由学生自已去实验、去探究。实验结果表明:接受以任务为中心的直接教学的学生和发现式学习小组的学生相比,能够对科学挂图有更广泛、更丰富的科学判断。[7]Mayer[8]和Kirschner等人[9]
也曾分别在2004年
和2006年前后,通过多种研究的回顾和比较证明,那些只包含最少指导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并不奏效;而包含必要指导和展示在内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才更为实用,也更受师生们的欢迎。(二)首要教学原则关注“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第14章的作者强调,首要教学原则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所有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都要遵循的共同原则,还因为任何有效的教学过程都与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这四项活动的重复循环密切相关,所以该章作者也把这四项活动的重复循环,称之为“教学循环四阶段”。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当前众多文献研究的结论,本章作者对四个阶段中每一阶段应该关注的重点,给出了具体的说明:[10]在激活阶段,应向学生提供(或帮助学生去生成)一个能组织所学内容信息的心智结构;在展示阶段,所提供的指导应当能够帮助学生把新的信息与这一心智结构联系起来;在应用阶段,所提供的训练与指导应当帮助学生去应用这一心智结构以完成任务;在
302013年第10期(总第246期)
整合阶段,应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并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把这一心智结构融入到以后将要应用的心智模型中。四、关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的贯彻与实施如上所述,能最清晰地阐明在教学中倡导“以任务为中心方法”重要性的例子是“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的实际应用。范·麦里恩博尔(VanMerri觕nboer)于1997年提出的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其基本内容包含了首要教学原则中的所有五个方面,即“一个中心(以任务为中心)和四项原则”。[11]现在,我们先来看看4C/ID如何实施“以任务为中心的方法”。(一)“以任务为中心的方法”在4C/ID模型中的实施为有效体现以“任务”为中心,4C/ID通常把教学开发过程划分为四个活动层级,即(1)原则性技能的分解(复杂技能分解);(2)对成分技能和相关知识进行分析;(3)教学方法的选择;(4)学习策略的开发。图1一个整体任务所包含的复杂技能分解资料来源:M.D.Merrill.LearningObjectsforTask-CenteredInstruction[DB/OL].http://cito.byuh.edu/merrill/Merrill_1/Merrill-1.html.在首要教学原则中,原本对如何把整体任务所包含的复杂技能分解为一个个成分技能的层级,并未进行详细说明;然而在4C/ID中,对于这些成分技能的分析则具体化了。类似于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具体化”的目的,是要确定对于一个给定的问题(或任务)而言,所需要的成分技能和知识到底应该是什么?关于如何把整体任务所包含的复杂技能分解为一个个成分技能的例子,以及在此过程中相关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开发,如图1所示。[12](二)“激活、展示、应用、整合”等四项原则在4C/ID模型中的落实情况范·麦里恩博尔认为,[13]4C/ID“这种训练方法的核
心就是整体任务练习,在其中,越来越复杂的整体任务技能将被练习”。执行整体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的成分技能,在完成任务需要时将会被依次呈现;这种即时信息的呈现包括分解、展示和训导(这里的展示,要和指南一致;这里的训导包括训练与指导)。4C/ID模型强调要辨识、执行复杂任务中不常出
现的认知图式。为了促进对认知图式的归纳,除了要对经常出现的成分技能进行及时教学以外,该模型也包含对完成任务过程中不太熟悉、但很有用的启发式信息的呈现(激活—展示)。范·麦里恩博尔还指出,[14]“4C/ID模型声称,对该
模型的应用会促进对专业知识的反思,并最终增加迁移的效果”(应用—整合)。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确实是比较全面、深入贯彻“首要教学原则”的一个良好范例。(三)从认知任务分析角度探讨4C/ID模型的贯彻实施在《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五部分“设计与开发篇”第43章的“认知任务分析”一节中,也对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从认知任务分析的角度作了专门的评述(该章由RichardE.Clark,DavidF.Feldon,vanMerri觕nboer,KennethA.Yates,